日期:2021-08-14
這是侍坐中孔子對冉有的評價,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聽完四子述志,孔子毫不掩飾自己對曾皙的由衷贊賞, “夫子喟然而嘆曰:‘吾與點也。’”而對于孔子贊成曾皙的原因,后世頗有爭議,代表性說法有以下幾種:
①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這篇文字在《論語》中篇幅亦長,恐怕是戰國時期孔門后學所記?!矂⑴嗡斓戎骶幍摹吨袊鴼v代散文選》上冊第116頁〕
②“今以《論語》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終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話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說:‘飯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學參考資料》第349頁〕
③“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禮樂治國的理想。”〔劉盼遂等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上冊第116頁〕
④“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見楊樹達《論語疏證》〕
以上說法,各有側重。因為曾點的政治抱負是通過對春風沂水的描敘而曲折表露出來的,又沒有確切的史料佐證,所以大家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說法①在難獲真解的情況下將《侍坐》篇推測為孔門后學所記,頗有些妄加揣度。
說法②認為:曾皙主張消極避世,符合處處碰壁之后的孔子的晚年心態,故獲贊。錢穆先生也持此說,認為“孔門講學本在用世,故有如或知爾之問……三人所學各有所長,可備世用……然孔子則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進取,而或不遇見用之時,乃特賞于曾皙之放情事外,能從容自得樂趣于曰常之間也。”我認為這并非孔子思想的常態,甚至有矮化孔子之嫌。
說法③則更多地關注了子路、冉有、公西華述志的內容,關注了子路和曾皙述志時的“情境”,而對最核心的曾皙述志的內容缺少必要的觀照。
說法④對原文理解準確深入,但是因為缺少必要的解釋和邏輯說明而使后人難得其要。
要理解孔子贊同曾皙的原因,曾皙所言“異乎三子者之撰”很重要。那么,異在哪里呢?
我們先來看“三子者之撰”。子路志在“可使有勇”、冉有志在“可使足民”、公西華志在“愿為小相”。無論是子路、冉有還是公西華所闡述的志向,于他們的能力來說,都是勝任的,這一點,可以在《論語·公冶長》中得到驗證。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也就是說,子路長于治軍,冉有長于經濟,公西華長于外交禮節——這是孔子對三人的評價。這樣的評價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三子的理想驚人地吻合。所以,孔子不贊同他們,既不會是因為否定其能力,也不會是因為三子“志非其能”。
這一理解,可以在下文孔子對“三子之志”的點評中得到加強。夫子“哂”子路只是因為其“言”不讓而非其“志”不讓;對于冉有和公西華,孔子界定了他們談的理想都是“治國”;最后特別說到“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表面上只是肯定公西華的才能,其實我們只要推而廣之就可以知道,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子”的才能是充分肯定的。所以,孔子不贊同他們,不是因為否定其能力。
既然不是否定“三子”的治國之才,那么孔子是不是否定三子述志的態度呢?顯然也不全是!因為除了子路,其他兩人回答的態度都是很謙虛的。
那么,曾皙之撰異在何處?
是出發點不同。
三子談理想,都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就是如何大展才能。原文中,“可使”“可使”“愿學”“愿為”均可作為子路、冉有、公西華有志于“治政而自顯”的明證。而社會,只是他們大展拳腳的背景,至于是什么樣的社會,什么樣的統治者,人民在這樣的社會里過著什么樣的生活,都無所謂,起碼不在三者的考慮范圍,甚至還有那種人民越苦難,越能彰顯自己才能的心理,比如子路。子路施展才能的背景是:中等國家(千乘之國)、夾縫中求生存(攝乎大國之間)、外遭侵略(加之以師旅)、內遇荒年(因之以饑饉)。這樣的一個內外交困的國家,子路自言只需三年便“可使足民,且知方也”。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子路述志之時的自信與得意。可不可以做這樣的假設:這樣的人,當他的意愿和人民統一時,那當然好;但如果違背呢,就有可能造成極大的傷害。他有可能成為英雄,當然也有可能是奸雄。
曾皙則不同,他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考慮了廣大人民的幸福與快樂。而這正是儒家“仁”的核心價值所在。曾皙描繪的“暮春圖”將本人隱于畫卷之外,卻恰恰讓我們看到了曾皙之“異”。參加活動的,有冠者,有童子——老少同樂;參加活動的人數,五六人加六七人——隨意為好;活動內容,有洗澡,有吹風,有唱歌——高興便好。這幅“暮春圖”儼然就是一幅“樂民圖”。正如朱熹在《四書集注》里所言:“孔子與點,蓋與圣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如果真的能達到他所說的“春風沂水”的大同境界,那么是否能逞個人之智、之能、之勇,又有什么關系呢?這里是有類似于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想法的。只有真正把天下蒼生放在心底之人,只有對整個人類抱有慈悲之心的人,才會有對這個世界懷有深深的憂慮,也才會在需要他擔當之時,當仁不讓,義不容辭。因為,不是我非要去做什么,也不是我有什么高人一等的思想。只是我覺得,這天下事,也許既不屬于你,也不屬于我;當然,既屬于你,也屬于我。如果你不做,我不做,那誰去做?所以我必須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擔當。春秋亂世,亂世需要英雄,可亂世如果變成了治世,我是不是英雄又何妨?儒雅的孔子更是勇敢的孔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勇敢有點堂吉訶德的味道。
回到前面《論語·公冶長》的這段引文,孟武伯問的是“‘仁’乎?”,孔子的回答,在分別肯定了三子才能之后均以“不知其仁也”結束回答。這就表明,三子雖才能出眾,但還遠未達到儒家的最高追求——仁。而曾皙之志,則以形象描述為儒家之“仁”作了詮釋,是以獲贊??鬃釉浉嬲]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簡而言之,君子儒就是道義儒,小人儒就是職業儒(錢穆《孔子傳》第8頁)??鬃拥慕虒?,是讓弟子把生民疾苦、社會道義放在第一位,不以成就自我作為人生目標。
所以,孔子在面對禮樂崩壞的社會時顯得有點“迂”(執著),有點“惶惶”。孔子自己深知:哪怕是邦國無道,自己也無法做到隱藏智慧,袖手置之。因為,黎民之苦皆入我心,家國之痛皆在我懷!這在一個以自保和自顯為人生理想的“智者”看來,是很難理解的??鬃又?ldquo;仁”使他不能“守拙”,所以只能一邊說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邊如別人所鄙棄的那樣,如喪家之犬奔走于茫茫天地之中,留下的只是孤獨的背影。孔子自言:“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這聲“其愚不可及也”的嘆息中,飽含了酸楚和血淚,更飽含了屬于天下蒼生的忘我與堅定!
孔子對社會有擔當精神,對人民有悲憫情懷,既理解與尊重別人的“邦無道則愚”“邦無道則隱”,又不允許自己在“邦無道”時置身世外,這就是胸懷和境界。希望“克己復禮”,雖知世不可治,仍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于是,只能以入世的悲劇英雄的身份表達??鬃颖犬敃r的人們,還多了幾分苦難。天下蒼生的苦難,就是孔子的苦難;但是,孔子的苦難,又能成為誰的苦難?甚至,又有誰能理解?哪怕是螳臂當車,哪怕是飛蛾撲火,也當仁不讓!這樣的堂吉訶德是苦難的,又是幸福的;擁有這樣的堂吉訶德的社會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鬃拥谋瘎?,雖是時代的悲劇,卻不是歷史的悲劇。一個個的擔當者在當時或許微若塵埃,但我們卻愿意,這樣的塵埃落滿華夏的史冊。
回到題目上來。夫子之嘆,既是對曾皙勾畫的理想社會的向往;更是贊賞曾皙在述說自己志向時心懷天下的境界,贊賞他不著意于個人才智抱負的施展,而致力于以天下為己任的勇敢擔當的情懷。因為,在夫子的身后,有一個令他寢食難安的生靈涂炭、哀鴻遍野的亂世!
所以,孔子,我不愿只是膜拜你,因為僅供人膜拜的形象再高大,再偉岸,卻難免孤獨,寂寞,“高山仰止”的敬意往往也伴隨著難以逾越的距離感,而我,更想有越來越多的人能擁抱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如實的記錄了2500多年前孔子師徒五人談論理想、志趣的事情。最后一個發言的學生曾皙用樸素曉暢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了他的理想藍圖:“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聽后當即評說,文章寫道:“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為什么贊許曾點的寧靜淡泊、逍遙自在的生活志向呢?又為什么“喟然嘆曰”?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教學參考書(人教社)和許多資料都認為,這種認同評價反映了孔子懷才不遇,壯志未酬而夫意絕望,隱退田園的心理。因為,孔了曾經帶領學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希望當政者重用他并采納他的政治主張,但是屢遭拒絕,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免不了心灰意冷,產生一些消極隱退的想法。他曾跟顏淵說過一句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們,能夠推行自己的主張,那就竭盡全力做一翻事業;如果沒有人任用我們,那就退身自隱,與世無爭。因此,他單單贊賞曾皙的話。這種理解知人論“事”,合情合理,但失之膚淺,也割裂了文章的整體聯系,我不敢茍同。我覺得,要聯系全文特別是要聯系四個學生的談話內容及其相互聯系,還有孔了對不同學生的理想的評價來理解。試作如下分析。首先,《侍坐》章雖然屬于語錄體散文,但四個學生暢言理想抱負的文字并非各自獨立,互不關涉,它們應該是排列有序、層進相銜的,傳統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個學生的談話內容割裂開來,獨自理解。其實,這四層內容,無論從學生發言順序的安排來看,還是從發言內容高低深淺來看,都是有其內在的聯系的。從學生發言的順序來看是從大到小,據考證,當時孔子約60歲,子路約51歲,和孔子是同齡人,曾皙約39歲,冉有約31歲,公西華大約18歲,曾皙因為鼓瑟,所以別的同學先發言,整個發言的順序是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文章開頭第一句敘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完全按照學生年齡輩份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有意思的是,這種發言順序不知是孔子隨意點將的結果還是《論語》編纂者的有意安排。從四個學生發言的內容來看,四個層次之間是一種層進相接,有機統一的關系。子路第一個發言,治國安邦,強調抵御侵略,平定戰亂,消除饑荒 ,穩定局勢,側重于以勇強國;冉有第二個發言,強調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使老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側重于以糧富國;公西華第三個發言,強調祭祀祖先,胸懷虔誠,或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循規蹈矩,而不肆意妄為,側重以禮治國;曾皙最后一個發言,而且是在聆聽了前面三個同學的理想之后別具情趣的發言,他強調社會清明,風俗純美,逍遙自在的生活,這種理想側重于以美治國。四種理想中前三種均是從政治國,從抵抗外敵入侵說到發展國內生產再到推行禮樂教化,后一種理想的實現均以前一種理想的實現為基礎,是前一種理想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四種理想則是前三種政治理想的綜合和發展,只不過曾皙描述得比較含蓄而已。四個學生依次談理想分別構成四個層次,層次之間呈現出一種逐層遞進,有機統一的整體感。清代學者張履祥在評點《侍坐》章時,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禍亂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時師旅饉,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禍亂也。亂之既定,則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樂,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風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長嘆?!”(參見李澤厚《論語今讀》第272頁,安徽教育出版)。這段話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四層言志內容的整體聯系。其次,既然前面四個學生依次言志的四層內容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就不能把孔子總結性的感嘆“吾與點也”單獨剝離出來,而應聯系四層內容及其整體關系來理解孔子的“喟然”長嘆和“吾與點也”。我認為,孔子這一番聲情并茂的點評決不僅僅是對曾皙一個人的理想志趣的評價,而應是對四個學生的理想志趣的總體評價,并且是在比較了四個學生的理想志趣之后所作的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既有對前面三個發言的學生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埂想的認同和贊揚,又有對最后一個發言的曾皙的欣賞和贊嘆,同時還有對四個理想抱負各不相同的學生的實力和才能的堅信和肯定。(這從文章結尾一段孔子的總體評價中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在這種評價中,我們完全可以確證,孔子對各種理想志向之間的相互關系必定是深刻洞悉的。他尤其欣賞曾皙所描繪的理想藍圖,那是因為這種理想藍圖是前成三種理想發展的終極結果,是孔子心目中至淳至美的“大同世界”,是儒家禮樂沼國付諸實踐的完美體現。綜上所述,我認為對孔子喟然“長嘆”、“吾與點也”這一評價的理解,必須立足全文,整體著眼,梳理各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并結合這種關系來分析,這樣,我們才能獲得一個相對完整、圓通照應的結論。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設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標題為后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
【教材說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幅較長,語言生動,其中不乏細節描寫,歷來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門弟子的重要而寶貴的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選修教科書《先秦諸子選讀》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均將此篇選入其中。本教學設計是以高一學生為教學對象,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所選的《侍坐章》為教材進行設計和規劃教學的。
【學習目標】
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進度,高一學生已經學完必修的四冊教材,閱讀過十幾篇文言作品,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詞句知識。為此,本課學習目標擬定如下:
1、介紹語言文化常識,例如古代名與字、“晳”字的寫法等。
2、落實文言基礎知識,讀懂篇章大意,過好語言難關。
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與點也”的思想內涵。
“吾與點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難點所在。
【教學準備】
布置課前預習
1、對照注解閱讀課文,初通文意,完成語言基礎練習。
2、朗讀課文3遍,讀準字音,正確斷句。
3、閱讀研討練習的“相關鏈接”資料,了解孔子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的評價,以及孔子的志向。
【教學安排】
1-2課時
【教學內容】
一、了解孔子及《論語》的地位和影響
1、結合學生實際簡單介紹孔子思想及《論語》對中國人生活與思想的影響,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2、課文出處
今天我們所學的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課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次印刷),文章選自何晏等人《論語集解》,中華書局1990年。
二、了解語言文化常識
朗讀標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這個標題就是課文的第一句話。《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個字作篇名,沒有實際意義。本文題目是編者加的。侍坐,即陪長者聊天。
首先,看看這四個人的排列順序。朱熹說:“四子侍坐,以齒為序,各言其志”。“以齒為序”,即按照年齡從大到小排列。中國古代很強調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觀念。所謂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長輩,悌即尊重兄長。
其次,看這里的名字,與孔子對他們的稱呼不同。這里稱字,而孔子稱呼其名。對一個人直呼其名和稱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觀。
中國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識分子,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字。名與字在意義上有著某些聯系。有的名與字意義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與字意義相對,例如:曾點,字晳,點,小黑點也,皙,膚色潔白之意;韓愈,字退之。有的名與字的意義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聯系,例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禱,才懷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給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須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華,赤,紅色,華,花也。
長輩或上級對晚輩或下級,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輩或下級對長輩或上級,則只能稱其字,這就是為尊者諱。課文里,孔子分別稱呼他的四位弟子為“由”、“求”、“赤”、“點”,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筆者在寫作時卻稱其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即稱其字。這是一種文化自覺行為。
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寫的。
晳,從析從日。人教版2006年的版本寫作“皙”(從析從白),2008年的版本改成了“晳(從析從日)”。是印刷錯誤嗎?這兩個字究竟哪個是正確的?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從深圳大學圖書館查找了許多資料,結果發現:現行圖書中有關曾晳的“晳”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從析從白的“皙”,例如于丹的《論語心得》等一般通俗讀物中都寫作“皙”;一種是從析從日的“晳”,例如楊樹達、南懷瑾、李澤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漢語》,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等出版社的圖書,以及臺灣的《國學基本教材》都寫作“晳”。其實,“晳”與“皙”這兩個字不是異體字,意義上也沒有相通之處(皙,是皮膚白的意思;晳,是“晰”的異體字,是明晰的意思),可是為什么卻出現二字混用的情況呢?最后,《康熙字典》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拼音:xī,部首:日
【辰集上】【日字部】晳【正韻】思積切,音析?!疚褰浳淖帧繒憦陌住O喑卸鄰娜?,非?!菊崱吭c,字晳,本從白,《論》《孟》《史記》皆訛從日。今不可改,故收入?!菊滞ā堪磸陌渍邽榘咨?。從日者為明辨之晳。二字義各異也。
可見,“皙”是其本字,而“晳”是因為《論》《孟》《史記》皆訛從日,“今不可改”,所以,后世治《論語》的學問家大都沿用“皙(從析從日)”字。這些大方之家都遵從了語言發展中“約定俗成”的原則。我們學語文,也要學會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負責任。
三、落實文言基礎,初通篇章大意
1、檢查預習情況。
2、流利朗讀課文。
3、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四、理解并探討四子之志,理解“吾與點也”的思想內涵
理解課文內容,讀懂大意,是本課的學習目標之二,目標之三是理解四子之志及孔子“吾與點也”的思想內涵。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可以引用孔子自己的話語。
“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下面探討四子之志。
?。ㄒ唬┆毩⑺伎?,并回答問題(把問題的答案簡要的寫在教材相應的地方):
1、這四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用簡潔完整的語句概括。
2、他們能夠勝任嗎?
3、你認為他們之中誰的志向最值得贊賞?為什么?(共同討論)
子路: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曾晳:“異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二)深入探究
讀孔子對四子之志的評點語段,討論如下問題:
1、從對子路之志的.評價中,你覺得孔子作為一個老師怎么樣?
(了解學生,嚴格要求,因材施教,對弟子的評價恰如其分。《三字經》說“教不嚴,師之惰”,看來,孔子是個出色的老師。)
2、孔子對冉有、公西華之志的沉默不語,以及后來回答曾點問題時孔子的評價,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示?
(孔子認為,冉有多才多藝,知禮樂,可以禮治國,但他卻沒有發揮自己的長處;公西華擅長外交辭令,有外交家的才干,可是,他卻說自己“愿為小相”,他們都沒有使自己做到“人盡其材。
孔子認為,“過猶不及”。志向太過遠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不行;志向太小,不能使自己人盡其材,大材小用,也不行。就像我們中考高考選擇學校,將來大學畢業選擇工作崗位一樣,不一定是學校越好,職位薪水越高就越好,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在自己的上司和同行面前應該做好我自己,不亢不卑,不諂媚討好,不卑躬屈膝,用實力說話。)
3、曾晳是個什么樣的人?曾晳說的是志向嗎?孔子為什么說“吾與點也”?
?。ㄐ郧閷庫o淡泊之人,“魯之狂士”;膽大而心細,當他們每人各言其志之后,他能追問孔子為何哂由,又為什么對冉有、公西華的志向不著評價。曾晳與一群人到曲阜城南的沂水邊去春游。這種“與人樂樂”的和諧歡樂的生活圖景,正是推行禮樂教化的結果,是以禮治國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說“吾與點也”,即我贊同曾點的觀點啊。)
4、根據文意回答,孔子說“吾與點也”時為什么“喟然”而嘆?
(“喟然”是長嘆惋惜的樣子??赡艿慕忉層袃煞N:一是結合課文來理解,前面三位弟子所說的志向,孔子都不太滿意,覺得美中不足,所以孔子為他們嘆惋;而當曾晳說出自己的志向時,孔子立即表示贊同。二是結合曾晳的身世來理解,錢穆先生持這種看法。錢穆在他的《論語新解》這樣解釋道:
“蓋三人皆以仕進為心,而道消世亂,所志未必能遂。曾晳乃狂門之士,無意用世,孔子驟聞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飲水曲肱之樂,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覺慨然興嘆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豈以忘世自樂,真欲與巢許伍哉?然則孔子之嘆,所感深矣,誠學者所當細玩。”
結合孔子“喟然”“與點”和曾點身世綜合分析, 當不應排除這種可能,尤其是曾晳終生不仕, 久居故鄉, 又是孔門狂士,因此, 當他在“侍坐”中說出一番務實可行的志向時, 孔子眼見弟子的長進也會由衷地予以贊嘆。這正是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體現。)
五、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短短的“侍坐”一章,廖廖315字,卻為我們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與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這個故事究竟是生活實錄還是藝術再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孔子對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實了解,從而給他們恰如其分的評價和指導,孔子對弟子們嚴格要求,從而讓他們做到人盡其材,同時,故事還深刻地表現了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禮與仁。本篇語言的簡練、精辟、含義深刻,也是值得我們認真細致品味的。
《論語》的確是一部了不起的書,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修齊治平”之精髓,表現了儒家思想積極奮斗、努力進取而又順應自然的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的東方智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論語》的偉大價值,而美國作家威爾·杜蘭特卻非常羨慕我們,他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一書中這樣寫道:
“我很羨慕中國的儒生——他們被要求記住孔子的每一句話,因為我發現他的每一句話都深刻而精當。有時我認為如果這些格言在我記憶中沉淀20年,我或許會變得心態平和、舉止莊重、思緒沉穩、個性深沉、彬彬有禮,這些我能在中國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身上找到。”
今天這堂課只是學習《論語》的開始。希望同學們回去之后,繼續閱讀《論語》,真正地去領會《論語》的精神實質,用《論語》的智慧豐富自己的思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受過教育的智慧之人。
孔子曾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v觀孔子的教育言行,可以說他是一位“不失人,亦不失言”的智者。尤其能夠利用一切時機,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真正到了潤物無聲、教育無痕的至境。
孔子作為一個大教育家,30歲開始設帳授徒,51歲開始從政,但他一邊做官一邊教書,從來沒有停止其教育活動。56歲開始周游列國,一路上仍然帶著一批學生,出生入死,繼續言傳身教。晚年回到魯國,繼續以教書為業。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把實現人生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循循善誘的培養藝術,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至今仍閃爍著耀眼光芒。其中他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所做的評價,更是充滿了人文關懷的藝術性。細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靜言思之,深覺氣象萬千,受益非淺。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中,孔子認為,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贊賞曾點的主張,就似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
據司馬遷《史記??鬃邮兰摇氛f:“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仲尼弟子列傳》又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一般取“七十二”之說)。不過,《論語》中直接點名的并不多,單獨點名予以評點的僅17人而已。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孔子就集中地并且比較綜合點評了自己的四個弟子。
關于子路,他是孔子比較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中,子路當時大約51歲,孔子與幾個學生團坐,啟發各自言志。當聽到子路信誓旦旦地武治千乘之國時,“夫子哂之”。這一“哂”應該說不是起于一時的率性,而是有較深淵源的。
子路是追隨孔子多年的弟子,他比孔子小10歲,在《論語》其他的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孔子對子路的評價,例如: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是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鬃诱f:“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子曰:“衣敝缊袍,與衣孤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对娊洝飞险f:‘不嫉妒,不貪求,為什么說不好呢?’”子路聽后,反復背誦這句詩??鬃佑终f:“只做到這樣,怎么能說夠好了呢?”
這一章記述了孔子對子路先夸獎又批評的兩段話。他希望子路不要滿足于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因為僅是不貪求、不嫉妒是不夠的,還要有更高更遠的志向,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孔子對子路的態度是比較客觀的,有成績就表揚,有過錯就反對,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又樹立起信心,爭取更大的成績。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冉有當時大約31歲。他強調休養生息,發展生產,使老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側重于以糧富國。當聽到冉有立志治理小國,以求豐衣足食時,其實夫子是基本認同他的觀點的,但他卻未可置否。此中原因也許要從冉有在當季氏(魯國執政)家臣的時候談起。
當時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以增加季氏的錢財(見《季氏將伐顓臾》)??鬃淤|問冉有為什么不諫阻,冉有說了一大堆自己這么干的理由,后來被孔子說的沒話可說了,塘塞說:這是季氏的主意,我也沒有辦法?。】鬃訕O其氣憤,罵他是“求”)并對其他弟子說:“冉有非我徒也,汝等可鳴鐘鼓而攻之!”——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
冉求曾對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意思是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從本章里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于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并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于公元前509年,比孔子小42歲,當時約18歲。當時座中數他年齡最小。他第三個發言,強調祭祀祖先,胸懷虔誠,或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循規蹈矩,而不肆意妄為,側重以禮治國?!墩撜Z》中牽涉到公西華的記載有: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孔子說道:“講到圣和仁,我怎么敢當?不過是學習和工作總不厭倦,教導別人總不疲勞,就是如此如此罷了。”公西華道:“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公西華出使齊國,冉有替公西華的母親請求小米??鬃诱f:“給她一釜(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增加一點,孔子說:“再給她一庾(二斗四升)”。冉有卻給了公西華母親五秉(八十石)小米??鬃诱f:“公西華出使齊國,乘著肥馬駕的車,穿著輕暖的皮衣。我聽說:君子周濟急難而不添富貴”。
原思擔任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他推辭不受,孔子說:“不要推辭,用來分給你的鄰里鄉親吧”。
冉有擔任總管,多給公西華母親小米,孔子嫌給多了。原思擔任總管,自己不肯多要,孔子偏要多給。孔子是覺得公西華本來富有,不該多給,而冉有對公西華有些偏心。
而原思忠誠老實,孔子就寧肯讓他拿去分給鄉鄰也要多給。在給小米的問題上,可以看出孔子待人之道。
孟武伯曾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追問。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里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么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就是“仁”。他說,他們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政,有的可以辦理外交。在孔子看來,,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于禮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實際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曾皙此人在古書之中甚少被提及,即使是孔門子弟他也甚少上榜。他僅僅比孔子小6歲,他的兒子曾參(比孔子小47歲)也是孔子的學生。在這一次討論中,他最后一個被老師問及,也是最后一個回答老師的提問。在此期間,他一直在演奏樂器,專心彈琴,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孔子課堂充滿了平等、自由與活潑的氣氛。曾皙強調社會清明,風俗純美,逍遙自在的生活,這種理想側重于以美治國。
宋代大儒朱熹如是說:“孔子與點,蓋(點)與圣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這個說法影響很大,“堯舜氣象”成了孔子的最終理想國。朱熹自己是這樣解釋堯舜氣象的,“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四書集注》);也就是說萬物各得其所,人人自安,就是最好的。
南懷瑾曾在他的《論語別裁》中這樣解釋說:“曾點所講的這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也就是真正的民主自由——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國的,而是我們大同世界的那個理想。”
清代學者張履祥在評點《侍坐》章時,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禍亂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時師旅饉,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禍亂也。亂之既定,則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則宜繼以教化,子華之宗廟會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兴酌溃裆蜆?,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風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長嘆?!”這段話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四層言志內容的整體聯系。
孔子的評價既有對前面三個發言的學生子路、冉有、公西華的理想的認同和贊揚,又有對最后一個發言的曾皙的欣賞和贊嘆,同時還有對四個理想抱負各不相同的學生的實力和才能的堅信和肯定。而且在這種評價中,我們完全可以確證,孔子對各種理想志向之間的相互關系必定是深刻洞悉的。他尤其欣賞曾皙所描繪的理想藍圖,那是因為這種理想藍圖是前三種理想發展的終極結果,是孔子心目中至淳至美的“大同世界”,是儒家禮樂沼國付諸實踐的完美體現。
總而言之,孔子在與學生交談時,多聽少言,寬厚淳樸。一個“哂之”,是對子路不夠禮讓的警示;不言不語,則是對冉有樂治小國的認同;而一聲喟然長嘆,則是對公西華知音般的贊美與肯定。
孔子與學生血肉相連,情濃于水,從他對顏淵的評價中也可見一斑。顏淵在世時,孔子一再贊揚他,不僅是因為“于吾言無所不悅”即顏淵對孔子的話沒有不喜愛的,更是由于“回(顏淵子)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因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所以接連稱其“賢哉,回也”。顏淵死時,孔子痛苦之至,長呼:“噫,天喪予,天喪予”。當他在暮年回答魯哀公“弟子誰為好學”時,再一次提起顏淵,“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哀傷其“不幸短命矣”,在追憶評價中表達其深厚的懷念之情。
孔子評價學生,確實是從心里發出來,真正傳達到心里去,師生之間是生命的融合,精神的交匯,很少具有世俗的功利性,這一類對話之中巧以評價的例子在《論語》中還很多,他不是居高臨下地下斷語,而是平等的商討,用心的交流和隨機的點撥。通過這些點評,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在歷盡辛酸,飽嘗艱苦之后,仍對人與人世充滿真誠的善良、愛意與包容,是生死滄桑的疼痛過后的洗練與清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