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8
這是旅夜書懷教學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杜甫《旅夜書懷》教案
一、背景分析:
杜甫《旅夜書懷》教案
“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里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二、誦讀提示:
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先看一遍,整體感知后,讓學生指出。——緩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書“懷”,有感而生。快感乎?否!從哪里可以看出?讓學生再細作分析。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后一層直抒胸臆,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要讀出壓抑感。
三、詩歌內容分析:
1、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如何來描寫的詩人的旅夜處境和感受?
寫“旅夜”;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來描寫原野的廣闊,用“月涌”來形容大江的東流,形象而細致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細膩稱闊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2、 后四句書怎樣的“懷”?
“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說“官應老病休”, 詩人辭去官職,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
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只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去蜀》)語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一沙鷗”照應“獨夜舟”,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3、藝術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詩風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表現出詩人“老來漸于詩律細”的藝術成就。
四、名句賞析:“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這兩句寫景的詩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無垠的星空,平曠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樣的雄渾闊大,讓人心曠神怡,難怪有人認為這兩句詩是“開襟闊遠”(浦起龍《讀杜心解》),甚至有人認為是寫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實只要聯系本詩寫作背景和全詩的意境不難看出,這兩句詩是在以樂景寫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遼闊無邊反襯一葉可憐小舟的孤單與渺小,面對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過去,望望無光的未來,何處才是自己的歸程,怎不悲從中來?
五、練習提升.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前兩聯對仗工整,由遠及近,由下及上,描繪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廣闊立體的月夜畫面。
B.此詩寫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景的雄渾闊大襯出了詩人的孤苦憐仃。
C.后兩聯含蓄地寫出詩人的不幸與當時的處境,吐露出詩人不得志的牢騷與失意悲涼之情。
D.尾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處境:像天地間的一只沙鷗,四處漂泊。
(答案A. 應是“由近及遠,由上及下”。首聯與頷聯之間是由近及遠。頷聯的上聯與下聯之間是由上及下。)
六、對比拓展
對比賞析: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 旅夜書懷
李白 杜甫
渡遠荊門外, 細草微風岸,
來從楚國游。 危檣獨夜舟。
山隨平野盡, 星垂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飛天鏡, 名豈文章著?
云生結海樓。 官應老病休。
仍憐故鄉水, 飄飄何所以,
萬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鷗。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有哪些?
(1) 都在長江上揚帆而下,只不過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縣西北作的這首詩。杜甫是在今重慶市忠縣至云陽縣途中作的這首詩;(2)都為五律,不僅韻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僅四十余字的一首詩里,相同的詞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這兩首詩的氣象都十分開闊,藝術表現手法較為自然。兩詩的前后結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由近展遠,由狹而闊,大江,大地,星月,繁復的立體空間景象,映入胸懷。兩詩的結句雖以“低調”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現出遼遠時空,令人作無窮無盡的遐想。
這兩首詩的不同點在哪里?
(1)李白寫《渡荊門送別》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歷時而作。《旅夜書懷》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渝州(今重慶)乘船到云陽縣云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2)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然開朗,興奮喜悅之情,言于溢表。舉目從沒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藍天之間,成了渺渺的一線。李白的詩里,只有對壯闊山河的.感嘆和思鄉的情懷,而沒有人生風雨歷程的傷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樣,蹇途人生,時運不濟,顛沛流離,窮困纏身。恰又
辭官飄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蒼涼。在靜靜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獨自一人守著孤舟,多么悲涼和孤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這開闊的場景更襯托了杜甫的這種悲涼和孤獨。李白詩的畫面固然是一種令人遙想的大畫面,是很美的,但杜甫這首詩卻能深入到欣賞者的情感的內部,刺激欣賞者的心靈,一種對杜甫生活處境的同情和感嘆油然而生。
李杜之間的情宜甚深,特別是杜甫,多次做詩懷念李白。對李白的詩,杜甫更是稱頌,說“白也詩無敵”。李白的詩在前,杜甫的詩在后,兩詩的畫面又這樣接近。在藝術上,杜甫的《旅夜書懷》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的影響呢?或者說《旅夜書懷》模仿了《渡荊門送別》呢?
教材分析
《旅夜書懷》是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離開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詩人用闊大無垠的夜景襯托深沉滯重的孤獨感,使人感受到詩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筆下奔涌的江流一樣澎湃難平,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作品。也是杜詩五律的名篇,歷來為人稱道。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句;
2、理解本詩寓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3、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教學重點:
1、學會鑒賞詩句;
2、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會鑒賞詩句
教學方法:師預設,生討論,師生總結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想:
在詩歌新授課中,我們不能做成高三的考點復習,因為學生沒有對詩歌欣賞量的積累,就不可能達到做題時下筆如有神的質的飛躍。所以,在本詩的教學中,我一是注重詩歌內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點滲透到講課中來,注重方法的傳授。
教學流程:
一、導學
1、導入
以杜甫晚年的圖象導入(多媒體展示)
配以說明:杜甫才華橫溢,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濟生活,最后甚至以船為家,四處漂泊。“自古文章憎命達”,正因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
2、解題
①從“旅”中,你能讀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詩歌的寫作背景,見詩下的注釋①
②“夜”和詩中的哪些詩句對應?
與“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對應。
③“書懷”和那些詩句對應?
與“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對應。
3、整體感知
(生對照詩下的注釋,說出詩歌的大義。如遇不懂的,提出,師生討論解決。最后,老師給出詩句的參考譯文。)
(多媒體展示)岸上的細草在微風的吹拂下,發出瑟瑟的聲響。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詩人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名聲難道應因為文章而顯著嗎?做官應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這世間漂泊,恰似那在廣闊天地飛翔的一只沙鷗罷了。
二、質疑討論
(多媒體展示)
1、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頸聯如何理解?
3、賞析尾聯。
三、反饋矯正
(對1、3兩個問題,請生板演,對照多媒體展示的參考答案給生打分,集體討論這一題型的答題方法。)
1、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里飄搖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桿和孤獨的小舟對抗漫漫長夜。首聯營造了凄冷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的漂泊無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顯得原野遼闊無邊,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頷聯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氛圍。作者用闊大之景反襯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達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畫面,再給出意境)
2、頸聯用了反問的語氣,若改為陳述句就是:名聲不應該因為文章而顯著,做官只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辭職。其言外意為:名聲應該因為大濟天下而顯著,做官不應該因為被排擠而被辭。委婉的寫出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3、尾聯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鷗,且用廣闊天地襯托沙鷗,更突出沙鷗的孤獨,也表達了自己的漂泊無依的凄苦之情。(判斷詩句所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詩句對這手法加以闡述;給出表達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體展示)
閱讀這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聯或第四聯。
參考答案:頷聯用了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單影只,“萬重云”形容道路遼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
尾聯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以野鴨的平庸鳴噪突出了孤雁的高遠追求。(也可以說,使用了襯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鴨們卻全然不顧,它們紛紛鳴噪不停、自得其樂。表現了杜甫對一些俗客庸夫的厭惡。)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詩人以孤雁自喻,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有不墜青云之志的高遠追求。(答出兩點即可。)
五、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品讀與探討”第一題;
結合“品讀與探討”第三題,預習《客至》《賓至》
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旅夜書懷》這首詩時,主要想抓住兩點:理解詩歌內容和學會題型的解題方法。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不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設計如下:一、導入,圖像導入,聯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紹。二、走進文本。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整體感知詩歌內容。2、前兩聯分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3、聯如何理解?4、賞析尾聯。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讀杜甫詩《孤雁》,完成后面的題目。四、作業布置。
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設計本詩的導語時,想以新出奇,就想著能不能在上課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學生的目光,緊緊抓住學生的心。所以,我選擇了用泛而華麗的語句導入,試圖用好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我一門心思想叫導語與眾不同,在奇與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沒有考慮,犯了年輕教師經常會犯的通病:華而不實。導語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文本服務的,不應該脫離文本。因此,教師在設計導語追求新奇時不能忽略的知識體系和課堂教學重點。讓導語和教學新內容緊密聯系起來,既能使學生了解文本的學習內容,又能明確文本的學習目標,這樣,更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中。所以,我選擇了杜甫的晚年照片來沖擊學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紹。如此,就和《旅夜書懷》的寫作背景聯系起來,更容易讓學生走進文本。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個精彩的導語,也應該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課文有它自身的特點,導語也要據此量身定做。
新課程方案要求教師關注過程和方法,關注教學環境的設計、活動的設計,更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旅夜書懷》這首詩如何既考慮到欣賞的問題,又兼顧到學生能力的培養,是要反復思考的問題。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決定整個課堂都采取分組比賽的方式,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自己點評,教師適時點撥。我想這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的時候,充分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回顧這堂課的前前后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很多。第一,自己總覺得挖掘還不夠深入,內容設計浮于表面。第二,沒有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但總覺得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在支撐著,并不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了。第三,從準備到結束,自己的心態不能始終處于一種平穩的狀態。
總的來說,第一次上評比課,對我的影響很大。最大的感觸就是:上好一堂課真難。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覺得沒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會了,突然覺得不會上課了,覺得自己腦子里的庫存太少,急需充電。這給了自己許多動力,也多了無形中的壓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課,必須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個環節,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這樣的年輕教師,就要穩打穩扎,在平凡中求得實效。
《旅夜書懷》的教案設計
一、提問導入:《旅夜書懷》的教案設計
(展示1)請同學們回憶幾首詩。
望岳------杜甫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這些是誰的詩句啊?
(學生)杜甫
師:杜甫才華橫溢,有著遠大抱負,憂國憂民,卻一生坎坷,窮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濟生活,最后甚至以船為家,四處漂泊。“自古文章憎命達”,正因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圖象)這兩幅圖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寫照。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杜甫,走進他的《旅夜書懷》(展示3—詩題),來體會詩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學習目標)
三、請聽課文朗讀,注意字音、節奏(展示5),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鑒賞詩歌
師:(重點知識回顧)鑒賞詩歌時,我們常說(展示6)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即)
--知人 知世 據意 推志(展示)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抓住)
-- 意象 意境 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書懷”顧名思義指在旅途的夜晚寫下抒發情感的詩。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過“旅”字看背景(請你來看看———指一名學生讀)(展示10—背景介紹)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的春天攜家人自閬州折回成都,入嚴武幕。本來有這位好朋友的幫助,他滿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卻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于九月到達云安(四川云陽)。《旅夜書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寫的。 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杜甫的思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不時發作。兩年前,當安史之亂初平時,他曾有返回長安或洛陽的打算,但因地方軍閥乘機作亂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這回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游,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時才是個盡頭。這首詩就集中的表現了他這種心情。
師:那么作者在旅途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景物?(展示11—“夜”字)
(展示12)2、通過“夜”字察實景(齊讀找找景物)
(展示13提示: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吟誦詩歌、抓住意象、發揮想象與聯想、置身意境、領悟情感 ) (要求我們)
(展示14)夜:指作者寫作這首詩的時間是在夜晚
詩句有: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思考:首先首聯頷聯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這些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意境: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慷慨悲壯、恬淡自然等),抒發作者什么情感? (可以從這幾個詞中選取)
(小組討論)
(展示15)景物:細 草 、微 風、闊 岸、危 檣、孤夜、獨 舟。畫面: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里飄搖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檣和孤獨的小舟對抗著漫漫長夜。
意境:寂靜凄冷
借景抒發了漂泊無依、孤獨寂寞之情
師:由近處、下處的細草、危檣寫到遠處、上處的星野江月(板書)
(展示16)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景物:星,低垂 。 平野、遼闊 無邊。
月 :涌動的月影 。 江浩蕩的大江。
畫面:星空低垂更能襯托著原野的遼闊無邊,一輪明月映照在水中,月影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
把我們帶入雄渾闊大的意境,
(板書)反襯出孤苦 伶仃 無依無靠的感情——以樂景寫哀情
師:注意鑒賞方法 我們是通過捕捉意象來感受意境,體會情感。
師:(展示17)那么作者在這樣一個風霜月白、孤寂無眠的孤舟之上會產生怎樣的情思呢?
(展示18)3,通過“書懷”悟實情
(展示19):
①頸聯寫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詩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答出后點擊明確)
明確:
“名聲”不是因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為”老病”而休的。
②詩人名滿天下,是因為什么? (學生答出后點擊明確)
明確:韓愈寫詩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決非過譽之詞.
③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這樣說“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呢?
(提示:請結合背景討論)師補充:
(指一生答)
(學生答后)明確:(展示20)作者直抒胸臆地說我的名聲是因為文章而顯著,做官應該做到年老多病而退休。從《望岳》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可以看出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這種理想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雖年老多病但休官是因為被排擠。這里說反話,其實內心希望“因建功立業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現在受排擠被迫辭官”。這句話揭示了杜甫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政治失意。
(展示21)尾聯中詩人自況,以什么自況的呢?
(生答)沙鷗
“飄飄” ——有一種自傷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廣闊天地間的一只沙鷗作比.
(藝術手法:)上運用了對比、直抒胸臆。
天地與沙形成對比,直抒胸臆地將自己比成沙鷗。
五、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課文題目了解了詩歌內容(展示22)
(1、通過“旅”字看背景 2、通過“夜”字察實景 3、通過“抒懷”悟實情)
感受了全詩由近到遠,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襯(以樂景襯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對比等藝術特色 。
(學生自由讀背——指一生背,齊背)
(展示23)
六、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從體裁看,這首詩是格律詩中的 ( 5 )言律詩 ,它由4聯8句組成,每聯都有特定的稱謂;這首詩的對仗聯有( 頷聯和頸聯 )。
2這首詩描寫了失落的孤雁叫喚、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聯為例,分析其手法與藝術效果。
明確:頷聯用了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單影只,“萬重云”形容道路遼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
尾聯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以野鴨的平庸鳴噪突出了孤雁的高遠追求。也可以說,使用了襯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鴨們卻全然不顧,它們紛紛鳴噪不停、自得其樂。表現了杜甫對一些俗客庸夫的厭惡。
(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傳遞出亂離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詩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有不屑與“鳴噪自紛紛”的野鴨為伍,寧愿孤獨追尋的高遠志向 )
教學目標
1.聯系杜甫的生平經歷理解本詩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詩寓情于景的藝術特色,探究作者是如何將壯闊的景色和凄冷的情懷相結合。
3.通過對杜甫詩含蓄蘊藉思想感情的體味,初步感悟沉郁頓挫的風格。
教學重點
鑒賞本詩情景相生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對沉郁頓挫風格的把握。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唐朝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身懷報國之志,心系黎民蒼生他,宦海幾沉浮,人生多磨難;他一生漂泊,居無定所,卻矢志不移;他身居草屋,風雨飄搖,卻掛念天下寒士。面對著路邊餓殍、渭橋征人、倉皇老翁、嗷嗷嬰孩,他只能飽蘸血淚,唱出驚風雨泣鬼神的悲歌。他就是生前歷經磨難、卻被后世尊稱為“詩圣”的杜甫。“自古文章憎命達”,正因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民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寫出了“光焰萬丈長”的詩歌。
(展示杜甫畫像)
關于杜甫想必我們一定很了解,下面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他基本資料。
(展示杜甫的相關資料)
相信大家在課前的預習中已經有所準備,那我們就找一位同學給我們填充一下。
(找一同學直接讀)
二
進入文本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部名篇《旅夜書懷》(全詩投影)
問:誰起來給我們先朗讀一下?(一生朗讀;簡短點評;再讀,簡短點評;齊讀。老師范讀,并逐句講授朗讀要領,反復誦讀,讀出感情)
2.剛才我們已經初步通讀了這首詩,相信大家對這首詩也都有了一個大體的感受和把握。用一句文學性的語言說就是,領略了它的感情基調。你能不能說一說,讀過這首詩后,你認為它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呢?
(預設:孤獨;傷感;憂憤)
3.我們同學能夠很容易從文本的角度去領悟這首詩,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有時候題目也很重要——我們不應該忽略題目所提供的信息。這也是我們在做詩歌鑒賞類題目時所要著重注意的。
解題:
(1)題目叫《旅夜書懷》,“旅”是什么意思?
生:旅途。
字面意思就是旅途的意思。那大家能不能結合注釋再詳細地說一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旅途?誰來給我們補充一下?
(生開始翻閱書本找注釋,一生補充)
通過這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可以聯系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解:一個重大事件(安史之亂)、一個人(嚴武)、一段旅程(由成都到渝州、忠州)。
(投影補充)由此看來。旅途二字,實則滿含艱辛。它和李白的壯游天下、縱情山水是截然不同的,更增添一種漂泊之感。
(2)“夜”字點明了什么?(寫作的時間)從詩里面能不能找多對應是信息?(獨夜舟、星垂、月涌)
(3)“書懷”是什么意思?(書寫情懷)這在詩中對應的詩句就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我們可以體味它的感情應該是:孤獨、憂憤的。
總結:回過頭來看,原來短短的四個字,卻包含了這么多內容。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我們可以這樣說:漂泊無依,星夜凄寒,有感而發,乃有此作。
4.題目所提供的信息畢竟有限,下面我們就走進這首詩,來看看老杜是如何抒發這孤獨和憂憤的。
(投影:二讀:咀嚼品味,解讀意象談人情)
大家先自由朗讀一下。帶著這樣一個問題:詩人為我們展現的畫面中有哪些景物?(2分鐘時間自由讀)
我給大家范讀一下。大家邊聽邊找一找詩中的景物描寫。
(一生回答詩中的景物)
如果我們把這些景物分成兩類,大家能不能找出它們的共性所在?
天地一沙鷗:()
(找特點:每一類景物有什么特點呢?粗體字標明)
沙鷗:修飾語是“一”,僅僅是這樣的嗎?前面還有“天地”,想想一下,茫茫天地之間,一只沙鷗在飛翔,這只沙鷗是屬于哪一類?(渺小)
問:作者僅僅是用白描手法寫景嗎?詩中雖沒有直接出現作者的身影,但我們能不能感受到?再讀“飄飄何所似”,很明顯這是一個問句,問誰的?(作者自己)如此飄飄忽忽、渺渺蕩蕩像是什么呢?天地之間一只孤獨的沙鷗罷了。
下面我們再把前兩句朗讀一下,體會這種意境。
5.賞析頷聯
(1)古人在賞析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時,注意到有兩個字用得非常好。這就是所謂的“煉字”。那么大家看一看,是哪兩個字?
(生:“垂”和“涌”)
大家都找到了是頷聯中的“垂”和“涌”。我們就分析一下。先反復朗讀這兩句。變讀邊想象,是怎樣的星野、月亮和江水。
為什么用“垂”來形容星星?為什么用“涌”來形容月亮?(小組討論一下。2分鐘)
明確: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星星垂掛在遠天,顯出平野的遼闊;月光涌動在水面,大江在洶涌奔流。與上一聯的近景相比,這一聯是遠景,上句寫岸上,下句寫江中,構成闊大雄偉的境界,有一種宇宙蒼茫無窮之感。置身其間的細草、孤舟、詩人,該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見詩人孤獨凄愴之情。詩中“垂”、“涌”兩個“響”字,將星月精神描摩得畢肖。《四溟詩話》評價說“句法森嚴,‘涌’字尤奇”。清代紀昀說:“通首神完氣足,氣象萬千,可當雄渾之品。”
(2)那么頷聯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呢?請同學們用形象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一下。(找兩位同學上講臺處展示)我也按捺不住,小寫了幾句。
妙處所在:
1 以樂景寫哀情
2 動靜結合的動態美
放眼岸上,只見遠處曠野無垠,天上繁星如織,在遙遠的地平線處遙掛低垂;
縱目江中,波光粼粼的江面翻騰著,涌動著,把月亮的光輝攪亂了,揉碎了。
詩人筆墨酣暢,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的雄渾闊大的意境。
6.賞析頸聯
我們說“詩言志”,杜甫用這樣形象生動的筆觸是不是也在向我們表達著什么呢?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頸聯。(投影“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是說:“我的名聲豈是因為文章而顯著的嗎?做官應該是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的吧!”
問:關于杜甫“名”與“文章”的關系,你是怎么理解的?
(杜甫確實是享有詩名,當年杜甫以三篇《大禮賦》進獻唐玄宗,頗得賞識,一時名聲大噪,這對于一向標榜“詩是吾家事”的杜甫來說,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他后來也作詩回憶“一日聲煊赫”“文彩動人生”的往事。但這并不是他平生所求。杜甫自負有匡世濟民之才,曾“竊比稷與契”,意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見他真正在乎的,不是詩名,而是功名。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杜甫當時確已老邁,且多病纏身。他以五十多歲的白頭老人的身軀,穿著狹窄的軍衣,與那些對他“當面輸心背面笑”的少年幕僚們周旋,其勢與落魄的“渴飲寒泉”的孔雀沒什么兩樣。但這真的是他“休”的原因嗎?
聯系一下他離開成都之前的處境。(學案上有,可讓一生站起來回答)
杜甫是不服老的,也是不辭病的,但他卻不能忍受人們以“老”、“病”為由排斥他、輕賤他。他想到此異常憤慨,用了一個“應”字,但語氣是反問的,意謂“我的官職想必該是因為老病而休吧!”好像在回擊那些排斥他的人。他更是要說給那些“身當要路津”“掌握有權柄”的執政者聽的,正是他們使自己久陷窮途坎坷之中,銷盡了本可有為的青春,蹉跎了本該充實的日子,黯淡了本該燦爛的歲月……竟使自己在不惑之年還在漂泊,居無定所,一事無成……想來真的是悲哉痛哉啊!
可憐我青云之志不得達成,報國之心不得實現,如今只能漂泊江中……天下之大,竟沒有我容身之地……我就像那茫茫天地間的一只沙鷗,孤獨地飛翔,永遠沒有著陸的方向……
(再讀)
7.遷移拓展
杜甫給我們的感覺好像一直就是滿懷滄桑、歷盡苦難的形象,那他有沒有歡快的時候呢?有!有詩為證。(導入《客至》)
下面我們來簡單學習一下這首《客至》,先齊讀一下,看看能不能感受到這種歡快之情。
(1)題目是《客至》,但詩的開篇為什么要寫景?“但見”二字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開篇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為下文抒發見到客人的欣喜之情做鋪墊。
“但見”含弦外之音: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于單調了嗎?作者寓情于景,表現了他在閑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2)頷聯前后兩句的關系是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前后映襯
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閑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三
本課小結
由此看來,老杜不僅僅有落魄滄桑的一面,還有偶爾歡樂的時刻,即便是那么的短暫。但不管怎么說,杜甫依然是那個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的老杜,不管多么窮困潦倒,不管多么悲慘凄涼,他,仍然窮而彌堅,仍然悲而更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