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6
這是定風波,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定風波》蘇軾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定風波》蘇軾,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定風波·三月七日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注釋
(1)定風波:詞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3)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4)已而:過了一會兒。
(5)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6)吟嘯:放聲吟詠。
(7)芒鞋:草鞋。
(8)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樣子。
(10)斜照:偏西的陽光。
(11)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12)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xiàn)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zhàn)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fā)。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shù)句,表現(xiàn)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fā)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一、導入
請問在座的女同學,有這么一個人,他少年得志,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而且還精于烹飪,他發(fā)明的東坡肉、東坡羹,到現(xiàn)在還是我國菜譜中的保留曲目,可謂是一個世所罕見的通才。那么這樣一個通才,是否符合你們心中的“好男人”的標準?
(可以說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這樣一個大家心目中的標準好男人,他的人生經(jīng)歷是否又如他的才華般流光溢彩恣意飛揚。?他又會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一起走進蘇軾的《定風波》,感受其跳動的人生脈搏。
二、誦讀,體會風格
首先請大家一起朗讀這首詞
Q:根據(jù)我們以往所學,判斷一下這首詞應該屬于什么流派。
A:沒錯,豪放不僅體現(xiàn)在景色的壯闊中,也體現(xiàn)在豁達的心境里。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讀出豪邁曠達的氣勢,請大家聽錄音
1、聽錄音
找出與我門自己朗讀的區(qū)別?節(jié)奏重音輕重緩急
2、請一位同學讀,師生點評(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豐沛,節(jié)奏到位,停而不斷)
三、討論意象
我們看,這首詞主要記敘了蘇軾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字數(shù)不多描述簡樸,但又于簡樸中見深意。那么這些深意又是通過什么體現(xiàn)出來?這里我就要來討論討論其中的意象
通過以往的詩詞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詩詞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物象呈現(xiàn)出來,比如冰雪兒代表人格的高潔折柳以表惜別。那么首先請大家找一找,這首詞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別找出)整首詩呈現(xiàn)出一種什么意境?集思廣益開動腦筋。
明確:
四復述大意
結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經(jīng)對該詞的意境和含義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沒有人能給大家把這首詞的基本意思以講故事的形式說一說?可以采用第一人稱,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蘇軾,把這一段經(jīng)歷何感想給大家說道說道。
明確、不必去理會那敲打樹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詩長嘯,一邊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著竹杖,腳穿草鞋,比騎馬還要輕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領蓑衣就足以對付一生的風雨侵襲了。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這時,山頭初晴的斜陽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樣。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地方,雖然曾經(jīng)遭受過殘酷的風吹雨打,但是信步歸去,好像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
五寫作背景
描述的很棒啊,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先感受到蘇軾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一個人又有著怎么樣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在它的詞中有怎樣的投射,我們先從它的寫作背景談起。那么我們轉回頭解讀小序,首先請大家找找,這個小序告訴我們了哪些信息?
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天氣:先雨后晴;人物:雨具(借代拿傘的仆人),同行,余作詞的緣由;
大家看注釋,這首詞于元豐五年三月七日作于黃州。黃州是個什么地方?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蘇軾人生最大的風雨了蘇軾的才學地位我們自不必多說,治國安邦定會有獨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詩人氣質了,禁不住有感便發(fā),不平則鳴,結果總是得罪人。這里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發(fā)現(xiàn)新發(fā)弊端,反對新法,有人故意
把他的詩句扭曲,說他做事諷刺新法,因而被捕,幾欲人頭落地,史稱“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而這首詞也正是他于被貶黃州后三年所作。被貶黃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從人上人變?yōu)殡A下囚,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他該如何看待。讓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六分析探討
俗話,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陽的光芒,同樣的,一首詞也能也能反映出詞人的人生感受。根據(jù)本詞,
1、面對人生的風雨,蘇軾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你從哪里看出來?請說明你的理由(找關鍵字詞)大家也可以自己設置相關問題向我提問,也可以從他是個什么樣的人來著手
我們想像一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這句話的分量。他的詩文名冠一時,卻不見容于當權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貶再貶,在一地居住從來不滿三年。我們可以看見,在那交通不便的時代,他攜家?guī)Ь欤L塵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著新的謫居地進發(fā)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這樣一首詩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體展示):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事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同學們知道這三個地名并列意味著什么嗎?
生:應該是蘇軾的三個被貶之地。
師:對,我們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憂憤,盡含其中,卻以自嘲的語氣平淡地說出,這足以看出蘇軾的豁達。
2、全詞你最喜歡哪一句?請說一說你的理由。(給大家簡單鑒賞一下)
通過討論,我們得出了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那這樣的態(tài)度對我們又沒有一些啟示呢?3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討論: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大家可以先從風雨和晴的深層意義談起(陽光總在風雨后)
明確:面對這樣的大雨,同行皆狼狽,只有蘇軾還是信步閑行吟詩長嘯,對他來說,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比騎馬還要來的輕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閑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應該代表什么樣的生活?
(一種江湖閑散的生活)。對,蘇軾在兩年后離開黃州時曾有詩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
那么對應的2馬又能代表什么樣的生活?
(官場奔波)。沒錯,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而“輕勝馬”自然也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輕裝上陣,無官一身輕)
面對這樣的天氣,他亦發(fā)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感慨,雖然只有一件蓑衣,任憑一生風雨都不在意
3煙雨即人生的風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過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帶著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點冷,雨后放晴,前面山頭上的夕陽普照,好似在招手歡迎我。
雙關,眼前景——預測未來,陽光總在風雨后。
斜照——驅散寒意,帶來溫暖。迎來雨過天晴的喜悅,樂觀。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陽光普照
風雨,晴——指代官場沉浮政治多變
雨驟風狂——穿林打葉聲。雨點穿林打葉發(fā)出聲響,是客觀存在,作者卻說“莫聽”,也表達了一種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不為外力左右
面對這樣的疾風驟雨,蘇軾又是怎樣的表現(xiàn)(找出相應字詞)?表現(xiàn)出他怎樣的心態(tài)?在小序中我們看到,同行皆狼狽,蘇軾卻表現(xiàn)為:吟嘯,徐行,輕。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更顯得從容灑脫,心態(tài)閑適坦然。
2、竹杖芒鞋輕勝馬
而這種閑適坦然又在下一句中進一步體現(xiàn)出來。而“輕勝馬”自然也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
3、怎樣理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話?
這雨有什么可怕?雖然只有一件蓑衣,任憑一生風雨都不在意。
一個“任”表現(xiàn)出其坦然面對風雨的信心與決心,而“誰怕”,用反詰的語氣突出強調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宣言。
T:我們想像一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這句話的分量。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帶著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點冷,雨后放晴,前面山頭上的夕陽普照,好似在招手歡迎我)
剛才還是瓢潑大雨,現(xiàn)在卻山頭斜照,想~想,這里除了寫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外,還有什么言外之意嗎?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此時的心態(tài)是怎樣的?又能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
對未來的樂觀。陽光總在風雨后,生活中總是充滿著樂觀和希望。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表層:回頭看狂風驟雨的情形,一切都歸于平靜。
深層:虛指自己對自己平生宦海風波的反思。反思的結果——歸去。(張志和《漁父詞》斜風細雨不須歸)
也無風雨也無晴
討論: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大家可以先從風雨和晴的深層意義談起。
A“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B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tài)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八再次誦讀
通過探討,相信你們對這首詞已經(jīng)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請大家再次誦讀該詞,看看能不能對出其中的人生體驗和感受。
七小結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風雨,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也都變成一片晴空了,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就多讀讀他的文字吧。
八拓展練習
將《定風波》改寫成一篇散文。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這是作者貶謫黃州的第三年。②嘯:撮口長嘯,魏晉者常作此以示灑脫。②吟嘯:吟詠嘯歌。③芒鞋:草鞋。④向來:此處為方才之意。
(1)古人評蘇軾這首詞時說,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結合作品簡要分析詞人是如何任天而動的。(4分)
(2)古今不同讀者對這首詞的理解各異,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曠達人語,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歸隱人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4分)
答案:
(1)謂任天而動即自然景物引發(fā)、牽動人的主觀情感。這首詞表面寫道中遇雨,雨過天晴遂又感春風,又見陽光;實指人生亦會遭遇突如其來的風雨(如政治生活的風浪),而這一切終會過去,不要把它們放在心上。這便是作者的以曲筆直寫胸臆。(本題3分,答出任天而動的意思給1分,結合作品分析曲筆表意給2分。)
(2)(示例一)風雨不定,依然吟嘯與徐行;暫失鞍馬,內心依然輕松;縱然是蓑衣煙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風、朝陽終會有,風雨陰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總會歸去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曠達人語。(示例二)隱居山林,吟嘯徐行;視竹杖草鞋勝過鞍馬品級;情愿蓑衣獨釣,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歸去的生活中無所謂風雨陰晴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歸隱人語。(本題3分,能結合作品自圓其說即可給分。若認為曠達人語與歸隱人語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閱讀練習二:
(1)這首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談人生哲理。請結合詞的上片,作簡要賞析。(3分)
(2)比較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談談本詞主人公的形象特點。(3分)
(3)上片哪些詞語表現(xiàn)了作者豁達的胸襟?
(4)你如何理解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
參考答案:
(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寫出性情,穿林打葉聲,既是眼前實景,又何嘗不是作者在官場多遭打擊的寫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嘯,增加了挑戰(zhàn)色彩,誰怕就更見出作者坦蕩胸懷。一蓑煙雨任平生,既豁達,又無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風雨一樣自然,不必害怕,順其自然,山頭斜照自有到來之時。
(2)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嚴寒,不懼官場黑暗,傲然獨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體現(xiàn)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面對挫折打擊,能自我解脫,顯示出的是曠達。
(3)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
(4)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tài)度。
閱讀練習三:
⑴本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作者在這首詞中表現(xiàn)了什麼人生態(tài)度?
答案:作者在這首詞中表現(xiàn)了面對人生苦難之時,無喜無悲、榮辱皆忘、曠達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
⑵作者在詞中又是如何表現(xiàn)這種人生態(tài)度的?
詞人寫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同時還采用一語雙關的手法,詞中的風雨既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暗指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全詞將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領略不盡。
⑶上片連續(xù)用了莫聽何妨誰怕任等詞語,表達了詞人什么感情?
答案:上片連續(xù)用了莫聽何妨誰怕任等詞語,寫出了蘇軾面對自然風雨時的從容的心理感受,也寫出了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曠達和樂觀,進而言之,這便是面對苦難時一種可貴的超脫精神。
閱讀練習四
4.能表達本詞主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山頭斜照卻相迎中的相迎運用了修辭手法,請你分析其表達效果。(2分)
6.詞的末尾寫道: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詩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獨特感悟和性格?(4分)
參考答案:
4.一蓑煙雨任平生(2分)
5.這句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相迎一詞,表現(xiàn)出詩人經(jīng)過風雨之后,感受到夕陽斜照給他帶來的雨后清新的喜悅(大意相同即可)(2分)
6.這兩句表達出詩人獨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嘗不是如此!一切政治風雨都會過去,經(jīng)過了陣風驟雨的洗禮,得到的常常是輕松與平靜。表現(xiàn)出詩人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及其超脫的人生觀(大意相同即可)(4分)
閱讀練習五:
1、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風很大,雨點很猛,穿林打葉,風聲呼叫,面對這樣的情勢,一般人都會驚惶失措的。可是作者是怎樣的呢?他做了些什么事情?
答:他不慌不忙,一邊吟唱長嘯,一邊慢慢走路。
2、作者對于這種在雨中漫步是怎樣看待的?由此可見出他怎樣的心態(tài)?
答:作者認為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在雨中漫步比騎馬還要輕快,這風雨有什么可怕的?表明了他泰然自若、悠閑自得的心態(tài)。
3、詞的第一句寫到了穿林打葉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什么雨呢?作者對這種雨怎么看待?
答: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人生中的風雨,作者對人生中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體現(xiàn)了他堅強、樂觀的精神。
4、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照應小序中哪一句?
答:照應小序中已而遂晴這一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
5、如何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句?
答:表層,回頭看剛才風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歸于平靜。深層,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遇到多少喜悅,都是無所謂的,寫的是作者心靈的天空無風無雨。這里運用了一語雙關的寫作手法。
【教材依據(jù)】
課題見《唐詩宋詞選讀》(“‘新天下耳目’東坡詞”第71頁)
【設計思路】
1、鑒賞唐詩宋詞是一個用心靈去探尋美的歷程,需要用心靈去貼近它,去感覺它藝術境界的美妙。蘇軾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直臣,也是曠世罕見的藝術天才。他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也成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贏得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愛,他的魅力似乎是無窮的。他的這首詞是通過對出行遇雨這一件小事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詞人曠達超逸的胸襟,并表達了詞人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2、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比較喜歡蘇軾,如果誘導得當學生應該是參與積極的。以前也學過許多蘇軾的詩、詞、文,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詞風。想念通過平時的詩詞鑒賞訓練,學生能抓住關鍵句進行理解的。
3、設計理念與整體思路:根據(jù)憂思探究教學論,改變傳統(tǒng)教學過于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通過老師的誘導,計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實現(xiàn)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首次的意境應通過學生反復讀來體會,老師設置一系列的誘導性的問題,實現(xiàn)對詞人的理解及詞的鑒賞。
【教學目標】
1、理解蘇軾豁達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學習蘇軾開闊曠達的胸襟,明了面對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們應有的心態(tài)。
3、把握詩歌鑒賞的角度,試出鑒賞題。
【教學重點】
1、從詞中理解蘇軾豁達的心胸:
2、了解蘇軾,明了面對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們應有的心態(tài)。
【教學難點】
蘇軾豁達的思想根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定風波》這首詞
1、導語:站在講臺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堂課的工夫;加一個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課的工夫。類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場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場雨的工夫。一場雨,躲一場雨。有什么寓意呢?板書:雨
明確:前者寓意:偶然;短暫;不幸;客觀存在;……后者多了層如何面對的意思,有了動詞“躲”字,主觀意愿,行動過程,生命痕跡,……
2、蘇軾是怎么看的?一起來學習《定風波》。
二、整體感知
1、示范讀,配背景音樂,結合導入進提出的問題。問:東坡會怎么回答?(明確:他沒躲雨;他說風雨皆無;他淡化弱化了甚至無視了所有的風雨。)
2、問:聽這首詞,蘇軾給你們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齊讀一遍,然后從詞中找一下答案。)(明確:沉著;豪邁;隨意而安;通達。)
三、背景穿插
(結全以前所學及查資料獲知)
明確:蘇軾的生平經(jīng)歷證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歲中進士,先是當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貶黃州,職位團練副使,出來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學士,后又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節(jié)度使副使別駕。
四、朗讀指導
生再讀這首詞,指生一一品讀并評價。
(點撥:──有點蘇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生”,應該讀得從容點,瀟灑點,豁達點。豁達怎么讀:不溫不火,不包不躁,這是節(jié)拍。調子呢?不揚不抑。
“竹杖芒鞋輕勝馬”有點喜悅和豪邁在里面,可以調子略高點。能不能讀成“大江東去”那種?語言風格不一樣,這首詞更隨意、更樸拙點,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經(jīng)意間。
“料峭……微冷,相迎”應讀出對人生陰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復雜情緒。……
五、重點探究、拓展
1、結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
問:看看這首短短的詞,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如果抓重點,你會抓哪兩句來看?大家互相討論一下。
明確:上片重點:“誰怕?──蓑煙雨任平生”。“任”這個字最關鍵。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瀟灑鎮(zhèn)靜中,有幾倔強、幾分抗爭的心。有點笑傲江湖的味道。板書:任(“徐行”)下片關鍵:“歸去,也無風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似的。本無風雨,何來晴明。板書:無(“回首”)
師小結:聯(lián)想到五祖的兩個北子的話:“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還有一位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佑處惹塵埃。”無一物、無風雨,頗相似,有點穿蒙之感,禪意很濃了。
2、問:如果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生討論)
作者不怕任何風雨,孔洞在乎風雨陰晴多變,一心渴望退隱,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情。”頗有點超凡拔俗的味道。這也是歸。
回首。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jīng)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3、這讓你們想到誰?(生各抒已見)
明確:──莊子《逍遙游》御風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齊彭殤。
──陶潛《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4、問:他和莊子、陶潛能劃等號嗎?(生探究)
明確:不能,蘇軾人生態(tài)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他從業(yè)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tǒng)一。
5、蘇360首詞中,歸字出現(xiàn)10多次。他要往哪歸?
點撥:看他另外幾首詞。(師投影)
定風波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吾鄉(xiāng)何在?在心安處)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人生像什么?飛鴻踏雪。一切皆為偶然、虛幻,無夜工經(jīng)功名利祿,還是痛苦災難,所以還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歡樂不過必過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內心化解,世事滄桑實屬過眼煙云,求得本心清靜便是解脫。和悲喜不形于色還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與喜。這就直接導向了對社會共認的價值系統(tǒng)的否定,和對苦難現(xiàn)實漠然之的態(tài)度。)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就其政治事業(yè)而言,這言發(fā)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例子的蓋世功業(yè)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個身處逆境仍能作出事來的豁達者。)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輩子也不明白這個社會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問:詞人想歸哪兒?
明確:歸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歸心,而是自歸于心
師小結:提到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他從來就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是因為沒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場,逃離塵囂,而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qū)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一種象征。所以蘇軾的瀟灑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靈的超脫!
六、溫故知新
問:以前讀蘇軾的東西是不是都是這個感覺?不是。舉點例子。(生思考討論)
師投影:
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春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xiàn)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江城子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寧,親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
念奴妖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以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郞赤壁。亂石穿穿,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壯志難酬)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祝愿,人間情懷)
師小結:“任”也好,“無”也好,有風雨才有歸意。
七、個性閱讀
1、問: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歡蘇軾?不是。那請聯(lián)系本詞來說說。
歸納持否定態(tài)度的學生的觀點:風雨本客觀存在,他卻視而不見,羽“出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慰藉。如果命運強加給他的這種風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應該憤怒,應該抗爭,這才是真性情。高興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師推薦網(wǎng)上一篇文章,類比一下。
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并心平氣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這種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其實只是“隨遇而安”的另一種富于欺騙性的表達。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在人格的堅硬性上,蘇軾不足以和中國歷史上那些堅持真理而不怕殺頭的人比肩而立!把這種“純正的窩囊”演變成了一種“虛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問:你們認為人生之雨來臨時,到底是假裝沒看見,就當不存在,還是主動去躲避或抗爭呢?(同學們各抒已見)
師總結:聽大家這么說,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復雜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么樣的姿態(tài),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這一場雨的工分,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八、學習評價
1、鑒賞中很重要一條就是評價,用一句話說說他人或他的詞。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珈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中國古代最高貴,最親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蘇東坡突圍》)
“他的全部作品展現(xiàn)了一個可供人們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實人生,影響了無數(shù)后繼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擇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設計,從而使他與后世的讀者,建立了一種異乎尋常的親切動人的關系。”(王水照復旦教授,唐宋文學權威)
“東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雞漫志》)(課本單元標題語)
2、帶著我們對風雨的理解、對東坡的理解我們再讀一遍。
九、出題訓練
點撥:圍繞“雨”說了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風雨,又是政治風雨、人生風雨,這么說詩中的“風雨”用了什么手法?(隱喻義,雙關。這很可能成為考點。)
1、最后來做一件入世之事:給這首詞擬幾道賞析題。(投影學生出的題目)
“一蓑……”刻畫了蘇軾什么樣的形象?
(重點強調: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點)
“歸去……”蘇軾要往哪歸?結合蘇軾生平談談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
(點評:聰明,把上課內容變成題了)
“輕”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馬輕?“迎”在詞中的作用是什么?(重點強調:抓字詞來解讀,很符合出題常規(guī))
本單元標題語說東坡詞“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請舉例說明。
(點評:題目大,可作專題寫成隨筆了。我干脆也加一個大題:課后練習三。)
2、布置作業(yè),就選其中兩小題:
全文悟語: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文字吧。
【教學反思】
學會理性思辨、笑對人生挑戰(zhàn)。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