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2
這是游褒禪山記教案設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曉游山小事,明“盡吾志”之理。
教學難點
探究本文怎樣即事明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㈠詢問了解課前預習的情況。
1.齊讀課文,營造課堂氣氛,同時整體了解預習情況,再次強調誦讀的重要性。
2.詢問預習時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那些問題沒有解決,從而篩選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明確:本課文字曉暢明了,因而學生容易讀懂中心;但作者在即事明理中如何選取游山小事對學生來說可能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說,探究其方法有一定難度,而明白其中道理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㈡朗讀、范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矯正讀音,強調朗讀要注重節奏、強弱和韻律。
教師范讀課文。
二、課文探究
㈠解題
1.“記”的意思是什么?
2.中學語文課本中選了一些“記”體文章,這些文章可分哪幾類?
3.這類文章的特點是什么?
(結合課前印發的資料,請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明確:
1."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可以通過記游、記事 、記亭臺樓閣、記物、記政論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
2.中學語文課本中選了一些“記”體文章,這些文章可分為五類: 記游、記事 、記亭臺樓閣、記物、記政論。
記游:《小石潭記》、《石鐘山記》、《游褒禪山記》
記事:《五人墓碑記》
記亭臺樓閣名勝:《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記物:《核舟記》
記政論:《病梅館記》
3.這類文章的特點是: 隨手記述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情感真實、自然,不刻意為文,也不取媚于世俗。
明確:本文的重點不在記游,而在寫游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作者頗費功夫:在記游中,處處為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敘議結合,因事說理;前后呼應,結構嚴謹,使記游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
㈡中心觀點
1.“后洞與前洞相比”的用意何在?
明確:首先,后洞與前洞相比,它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處,而且“入之甚寒”,只能拿著火把進去,走得越深,行進越艱難,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墒切羞M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中就有人出現了倦怠情緒,在他的提議下,大家未盡游覽之樂就走了出來。當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在可以繼續前進的前提下卻半途而廢,這就說明了沒有大志而畏于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
2. “非有志者不能至”的觀點在當今演化為怎樣的說法?
明確:“有志者事竟成” 改為肯定的說法(強調必須有志)
㈢師生共同探究第一、二段。
1.學生齊讀,教師范讀并積累文言詞語:實詞(舍、名、道、側、深、窮、見、至、明、極、十一)、虛詞(其、之、于、以)。
2.“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此句為什么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這是本課的難點所在,應該著力探究)
明確: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為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著重強調,作者寫仆道之碑,敘寫“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并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謬,是有意安排。它對下面針對后人對古籍以訛傳訛,不深思而慎取的現象發表議論,起著鋪墊的作用,使之前呼后應,結為一體。
3.前洞與后洞的環境特征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而記游者甚眾”,不足以游。后洞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處,需要花費氣力才能到達,而且“入之甚寒”。
4.作者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過用意是什么?
明確: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后洞之難,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過。“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后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
板書如下:
碑 碑仆倒,文漫滅 “華”“花” 音謬 →鋪墊
↓
洞 { 前平曠 記游者甚眾 (略)
(特點) →借景喻理
{后窈然 甚寒 至者少 (祥)
㈣朗讀第一、二段。
學生自由誦讀這兩段,教師鼓勵有積極性的學生熟讀。
三、作業
1.抄寫全文。
2.課后嘗試背誦第3文。
〖教學要點〗
1.指導整理“其”字的幾種用法。
2.講讀課文第2、3、4、5段。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
2.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
3.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他)的”講。
4.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
5.助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第2段
1.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⑴ 概括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啤∮斡浺话阋獙懗鼍拔锏姆轿唬怪谧x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⑶ 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
?、佟∏岸吹钠綍缗c后洞的幽深對比;
?、凇∏岸?ldquo;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
?、邸?ldquo;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 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2.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三、講讀課文第3段
1.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一詞多義:[來源:學+科+網]
?、拧?ldquo;觀”:
?、佟∮^察、看。“古人之觀于天地 ……”
② 景象。“非常之觀”。
?、邸〗ㄖ锏囊环N,讀 guàn,“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⑵ “得”:
?、佟∧軌颉?ldquo;不得極夫游之樂”。
?、凇⌒牡谩⑹斋@。“往往有得”。
?、恰?ldquo;夷”:
?、佟∑教?。“夷以近”。
?、凇$P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難”(《赤壁之戰》)。
③ 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南撫夷越”。(《隆中對》)
?、取?ldquo;相”:
?、佟椭?、輔佐,讀 xiàng。“無物以相之”。
② 宰相、丞相,讀 xiàng。“操雖托名漢相”(《赤壁之戰》)
古今異義:
“非常”:“不尋常”、“非同一般”,是兩個詞。“非常之觀”。不同于現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虛詞:
“以”:
作介詞用:
?、佟∫?、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凇∮脕?、拿。“無物以相之”。
作連詞用,相當于“而”:
?、佟”聿⒘?。“險以遠”。
?、凇”沓薪印?ldquo;由山以上”。
句子:
⑴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志”的重要。
?、拧?ldquo;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2.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⑴ 本段著重寫什么?
提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啤∵@一段可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提示:
五層意思:
① 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
?、凇∫怨湃俗鳛榱⒄摰臉藴剩瑥?ldquo;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來源:學科網]
?、邸∧檬廊说谋茈y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
?、堋£U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
?、荨娬{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 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這對于我們治學、處事、創業都有很大啟發。
四、講讀第4段
1.指名朗讀、口譯,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一詞多義:
?、拧?ldquo;悲”:
① 感嘆、嘆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⑵ “勝”:
?、佟”M,shēng。“何可勝道也哉”。
?、凇∧艹袚?,禁得起,shēng。“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
?、邸灻赖模瑂hèng。“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堋倮瑂hèng。“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詞性活用:
?、拧?ldquo;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世之謬其傳……”
?、啤?ldquo;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后世之謬其傳……”
2.討論如下問題: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生發出來的?
提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頭腦的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揚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邏輯十分嚴密。
五、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六、全班齊讀3、4、5段
七、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第1.2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
第1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第2段:記游華山洞經過
第二部分(第3.4段)闡述志、力、物內在聯系
第3段:寫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學問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5段)補敘同游的有關情況
八、課后作業
1.思考文后練習一,找出記敘部分與議論部分相照應的句子,并試行編寫本文記敘與議論部分前后聯系對照表。
2.完成課文后練習三、四。
【教學目的】
《游褒禪山記》的優秀教案設計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
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麗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⑴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記游洞經過。
?、?抒發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⑸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1、補充注釋: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⑸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詞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⑸ 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⑺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4、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5、分析理解:
⑴ 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討論)
?、?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1、補充注釋:
?、?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2、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⑴ 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⑴ 往往有得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⑶ 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4、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⑴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⑸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于是余有嘆焉
?、?往往有得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臨川先生文集》
?、?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6、分析后三段:
?、?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
1、課堂作業:課后練習。
2、課后作業:
?、?背誦全文。
?、?完成《高考神梯》。
一、課文探究
㈠檢查第3段背誦情況。
1.抽查背誦。
2.全體背誦。
㈡師生共同探究第三、四、五段。
1.教師范讀并積累文言詞語:實詞(非常、咎、險遠、謬、傳、名、得、學者)、虛詞(其)、特殊句式(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2.“于是余有嘆焉。”。一個“嘆”字引出了作者的一番議論,作者是如何提出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的?“
明確: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是說有“力”而無“志”,因此未達到目的,這會被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通過一正一反的對比突出了“有志”的決定作用,并且指出只要“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這種“因事說理”的認識論,是符合樸素唯物主義的,這一見解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具有進步作用和積極意義的。
㈢師生共同探究第四段。
1.齊讀課文,并積累文言詞語:實詞(道、學者)、虛詞(其、之)、特殊句式(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本段與首段有怎樣的關聯,由于仆碑而引起了哪些聯想。?
明確:本段與篇首相呼應。作者從仆碑上尚可辨識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誤讀為“華實”之“華”,從而聯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從山名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使作者觸目傷懷,慨嘆不已。因而又進一步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對待傳聞要“深思”而“慎取”,很精辟。
本段借仆碑抒發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㈣師生共同探究第五段。通假字(父 fǔ——甫)
游記常用的格式: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
板書如下:
碑 碑仆倒,文漫滅 “華”“花” 音謬 →鋪墊【深思而慎取】
↓
洞 { 前平曠 記游者甚眾 (略)
(特點) →借景喻理(成功:志力物)【盡志無悔】
{后窈然 甚寒 至者少 (祥)
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二、寫法探究:即事明理的文章應該注意的幾個關鍵點是什么?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記敘只是一種鋪墊,為道理的闡述張本。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寫景不作詳盡描寫,可一揮而過;寫感受,卻要步步深入,不惜筆墨。
3. 自然之景與人生之理巧妙融合: 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寄托于即事的感受中 使自然之景與人生之理巧妙地熔于一爐。
三、小結
《游褒禪山記》名為游記,卻對褒禪山、華山洞的景色卻不作具體詳盡的描寫,頭段中用大半文字寫與華山的“華”字直接有關的內容為后文說明“深思而慎取”的必要性預下伏筆。第二段寫前后兩洞更是詳略分明。后洞較詳著筆,以便為后文“非有志不能至也”這一觀點提供依據。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段,重點闡明“盡志無悔”的道理。從課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記敘的基礎上抒寫感受,精辟入里,耐人尋味。
三、全體背誦第3段。
四、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各題。尤其是第三題。
2.作者十分看重“盡志無悔”,現在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對此你有何看法?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之“誦讀·積累·趣味”
過去的文言文教學,為了教得踏實、放心,大多老師都會大量地講解文中出現的文言字詞,甚至有的還逐字逐句翻譯,否則也一定會要求學生背誦譯文。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教文言文,筆者在認真鉆研新課程理念以及廣泛地吸取專家、名師的課改經驗后,設計了這樣一個課例——誦讀·積累·扎實
這個教學設計是在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的基礎上形成的。我認為,課改就是改課。作為課改的一線教師,只有將課改落實到課堂上,才能將課改改到深處。因此,嘗試新穎、實用的教法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努力做到的。以下我以高一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10課《游褒禪山記》為例談談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對文言文教學的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