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15
這是滕王閣序公開課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滕王閣序》教學
【案例背景】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珠璣絡繹,是傳唱千古的奇文。但同時又是教學中一篇較難教的駢文。文章用典多,文辭簡奧,給學生的誦讀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要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注釋,疏通文意;同時對于一些較難理解的地方,督促學生查找有關詞典資料以加深理解。這些工作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做充分的準備。另外考慮到理科班學生在下面查資料的積極性不高,直接給出預習題目。
學習中,加強對學生的誦讀指導,讓他們學習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征——對偶與用典,繼續積累文言知識。深入探究的問題放在對寫景和抒情名句的鑒賞上,最終達到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觀的情感教學目標。
【案例主題】
傳統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而語文新課程標準突出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體驗,重視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在課堂對話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都處于自由開放的精神狀態,大家可以各抒己見,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交流意見的同時,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認識,從而達到一個更高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古代散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在學生自主解決文章字詞、初步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對話式交流和探討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問題。
【案例過程】
第一課時
一、布置學生課前預習
1、結合工具書,整理文本中重要字音;
2、理解注釋中的重要典故;
3、了解有關文化知識;
4、試著梳理文中作者情感變化的脈絡;
5.找出文中寫景或抒情深深打動你的句子進行分析。
說明:這一步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引導和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面對教材,學生不應該是等著老師來教學,而老師填鴨式的教學也只會更加滋長學生的惰性。而應該讓學生自主地和文本對話。在和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經歷和體驗,為后面師生對話以及生生對話打下基礎。這一步相當重要。
二、導入新課
江南有三大名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大家學過有關岳陽樓的有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有關黃鶴樓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滕王閣的文章——《滕王閣序》
三、作者和解題:
請學生先談談對王勃的了解,然后教師明確:
1、王勃14歲應舉及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擔任王府修撰。后因為一篇游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殺官奴而犯罪,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寫下《滕王閣序》,隨后,溺水,驚悸而死,本文成為他生命的“絕唱”。
2、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3、解題:
(1)王勃和《滕王閣序》: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2)序:是寫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說明書籍寫作或出版的意圖、宗旨、過程、編排體例等內容,可以由作者本人寫,也可以由他人代寫,序根據其內容可分為書序和贈序。
(3)駢體文,古代一種句式整齊,音韻鏗鏘,對仗工整,多用典故的文體。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
說明:這一步主要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生生對話,另外如果學生的預習成果得到認可,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四、第一環節:整體朗讀
第一次朗讀聽學生讀,正字音,明句讀。
提示: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節拍為二二式。
六字句大致有四種,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七字句更復雜一些,如: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住。
第二次朗讀要求體會音韻美。
第三次朗讀注意體會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說明:俗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加強學生對文本的誦讀,這是學生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也是學生和文本的淺層次感性對話。在朗讀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對文章有一個朦朧的感性認識。
五、第二環節:理清思路
明確:文章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寫風貌,引出與會人物
第二部分(2)三秋時節,滕王閣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3)寫宴會盛況,抒發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4-5)感嘆知己難遇,盛筵難再
說明:此步驟重在加強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在學生充分自由朗讀的前提下,讓學生試著理清文章的思路。這實際上是緣著作者的文字追蹤作者的所思所想。因為作者的思路也是決定作者為文高下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篇文章能否脫穎而出,能否成為傳誦千古的奇文、妙文,也要看它是否有不落窠臼的框架結構。行文思路可以說是文章的框架,是一座高樓的外在的結構支架。墳頭一樣的丘陵是無法突現出高樓峻閣的軒昂氣勢的。所以作者胸中有丘壑、有山川、有高原,還需與之相應的地基所在。
六、第三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勝地、勝友、勝景及作者情感的變化。自由討論:
1、作者筆下的山川樓閣景物有怎樣的特點?
2、作者寫了怎樣的宴會盛況?
3、作者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4、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說明:這一步驟重在給時間讓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對話。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進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學生和文本的對話。
七、第四環節:布置作業
課后反復朗誦文本,賞析文中優美的寫景抒情句,并對文中膾炙人口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進行詳細鑒賞。
第二課時
一、第一環節:揣摩精彩語句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賞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宥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出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從而被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賞析: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化用此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說明:誠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說的“四美具”,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讀,此步旨在讓學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欣賞文本中意韻豐富的語句,從而和作者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第二環節:分析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人煙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秋高氣爽、人鳥共樂的山川,弦歌歡娛、勝友如云的宴樂,此時王勃的興致很高昂;而后作者由宇宙的廣漠洪荒,永恒不變,聯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暫、盛衰無常。觸景生情,感情又由樂而悲,再加之作者生不逢時,志不得伸,所以悲從中來。
在鑒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個句子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提出:為什么落霞是與孤鶩而不是群鶩齊飛呢?我們在許多圖片資料中看到的都是許多只鴨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錯落地飛著。這種描寫是不是和實際景象不符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實際上我們再看接下來的一句: “漁舟唱晚,響窮澎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其中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傷感。為什么色彩明麗的景色背后有著灰暗的底色?
有人說對失意人生的悲嘆是這篇文章的本質。
可以說,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斯時斯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足觀。足觀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于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觀的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足觀的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于萬里”,無奈到絕望。只有體會笑臉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背后的滄桑,輝煌后的傷痕。這樣的情感才是最真的,這樣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正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變的自然與短暫多變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涼。
說明:這一部分是學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內容的前提下和老師之間的對話。這種深層次的對話是非常難得的。也是需要學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進而組織自己的語言方面付出相當大的心力才能實現的。教師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第三環節:寫一篇小作,題目為《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說明:讓學生給王勃寫兩句話,與其說是讓學生跨越時空和王勃進行對話,毋寧說是學生在理解深思了文章內容后的一種自我對話。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新課標背景之下“對話式課堂”的教學理念。
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課前的預習工作其實是一個很有必要的過程, 不僅可以讓學生淺層次的理解文本,同時也為課堂上學生進一步地與文本交流,與老師交流奠定一個堅實是基礎。
其次,課堂交流的過程中老師不再僅僅是傳授者,而且是凝聽者和參與者。老師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僅僅是授之以“魚”,在平等輕松的學習環境下,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去理解知識,感悟人生。
第三,課后強調多讓學生動筆。如果說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那么課后讓學生動筆寫一寫的過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動筆的過程是自我梳理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深層次對話的一個過程。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第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任務,而不至于流于一種形式,這是這個環節老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南郭先生,打著討論的幌子在課堂上閑聊,如何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之下,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這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改進的想法是打算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切實有效地行動起來。
《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正所謂老師是用來給學生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在現代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變化,教師是配角,學生唱主角,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學生的學是為了學以貫通,舉一隅能以三隅反。與學生進行深層次對話式交流的課堂是老師的孜孜以求!
教學目標:
?、睂W習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步枰允惆l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雜感情
教學時數:2
第一教時
明確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二、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3.介紹王勃和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三、誦讀課文
1.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指定7名學生朗讀課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節奏
明確:①四字句的讀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燮咦志浯笾掠兴姆N讀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一遍
2.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字句
3.思考:從內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五、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并試背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兩題
第二教時
明確目標:
⒈學習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怖斫庾髡邞巡挪挥觥崙勘瘺龆植桓视诔翜S的復雜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賞析第一部分
(一)集體朗讀
(二)具體賞析
?、弊髡呤侨绾螌懞橹莸牡乩盹L貌的?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歷史久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范”“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4.試背課文
二、賞析第二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
?、谶h近錯落之美;
?、凵舷聹喅芍?
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并展開想象,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诟呗柸朐?,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嘆為觀止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三、賞析第三、四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及駢體文的特點。
2.學習本文將典故與眼前情景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盡”“屬”“即”“且”“矣”的用法。
5.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典故;理解內容和觀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歌舞享樂的需要。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
文因餞別而作,但對于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徑。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親任六合縣縣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佐證。
還有一種說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序文中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看來,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歲左右之作。課文采用這種說法。
三. 時人對王勃的評價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時人認為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而語驚四座。
四.關于駢體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
1、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又稱為“四六文”。
2、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
3、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五.朗讀與預習
1.下列詞語的注音釋義全都正確的是:(引導學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銷雨霽霽:ji 天氣晴朗
D 逸興遄飛遄:chuan 迅速
2.斷句品韻:
A 四四對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斷句:
(1.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于崇阿 “三三式”;
(2.臨/帝子之長州;窮/待遇之縈回 “一五式”;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 “二四式”;
(5.撫/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偉餞 “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讀法(按意義劃分):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 “三四式”;
(2)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 “二一四式”;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二三二式”;
(4)都督/閻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對四六:漁舟/唱晚,響穿/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E 六四對六四:屈賈宜/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泓/于海曲,豈乏/明時?
F 主謂結構相對: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G 動賓結構相對: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H 偏正結構相對:……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軸。
六.講讀課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幾個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語典,來自史傳上的記載稱事典,來自典籍上的現成語句叫語典)。
1.豫章故郡(見注釋)。2.龍光射牛斗之墟(見注釋)。3.控蠻荊(見注釋)。
(二)補充注釋:
1.豫章故郡故:舊
2.地接衡廬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帶五湖襟、帶:名詞用作動詞,連接、環繞的意思。
4.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像星一樣。
5.賓主盡東南之美盡:全都是,形容詞作動詞。美:形容詞作名詞,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 數量詞作名詞,遠道而來的客人。
7.高朋滿座高:尊貴
(三)簡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稱的沿革,道出歷史的久遠。
2.二三句寫界域的廣大、轄境的遼闊與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贊美“雄州”到稱賞“俊采”。
4.六句,寫州城形勝,賓主才美(為下文的“才美”過渡)
5.七八九句,贊美賓主,點面結合。
6.十句,自己“闖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問題:
⒈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歷史久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范”“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7.小結:本段略寫洪州的地理風貌,極寫滕王閣的無限壯美,和周圍環境的超凡脫俗,以及閣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這樣寫,既初步寫出了滕王閣的不同凡響,又為后文詳寫做好了鋪墊。
8.背誦本段。
七.講讀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鐘鳴鼎食之家 2.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二)補充注釋:
1.青雀黃龍之軸青雀黃龍:名詞作動詞,雕有青雀黃龍頭形
2.彩徹區明徹:普照
3.雁陣驚寒驚:被……驚擾
4.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序:時間。屬:是。
5.潦水盡而寒潭清而:因而。盡: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煙光凝而暮山紫煙光:山嵐。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現紫色。
7.即岡巒之體勢即:依附。體勢:態勢,形勢。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景觀。筆觸轉細,漸入佳境,讓人賞心悅目。
(1.第一句:交代時令(三秋時節)。
(2.第二句:寫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個六字句,寫來賓駕御名車駿馬,造訪滕王閣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個四字句,寫滕王閣的自然環境和氣勢。
(5.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描寫滕王閣所處山水形勝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離地開始了窮微盡妙、繪聲繪色的描寫,進一步寫滕王閣環境之美,將滕王閣及周圍景色推上美的極致。
(1.第一句:兩個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寫出登閣的情景,抒發喜悅之情。兩個六字句,寫登高望遠所見山川之美,虛實結合。
(2.第二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極寫人煙之盛,舸艦之多,表現富庶祥和。
(3.第三句:兩個四字句,轉寫自然景物,描繪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兩個七字句,是千古絕唱之句,把對滕王閣景物描寫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敘寫生活之樂,候鳥之樂,將各具情趣的社會與自然融為一體。
問題: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 ②遠近錯落之美; ③上下渾成之美; 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 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②高聳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嘆為觀止。
?、?ldquo;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八.背誦2、3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難并并:會聚一起。
3.窮睇眄于中天窮:望盡。中:最高處。
4.極娛游于暇日極:盡情。娛游:歡樂。
5.興盡悲來興:興致。
6.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悲:悲憐。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賈宜于長沙屈:被……貶謫。
8.所賴君子見機賴:依賴。
9.老當益壯:老了應當更加有壯志。
10.窮且益堅:且:反而。
11.不墜青云之志墜:拋棄。
(二)典故理解:(此兩段十五個典故,參看注釋理解其作用及表現意義)
(三)分析第四段內容:
1.第一句:過渡,由登覽之樂到宴會之樂。
2.第二句:寫管弦之盛,歌聲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對四六句,鋪敘歡飲娛樂的場景,用典故暗示宴會的豪華,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兩個三字句,由喜悅漸生悲慨。
5.第五句:把視野擴展到宴會外——為下面抒情張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嘆宇宙之大,二是感嘆人生無常。
7.第七句:是虛寫,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廣漠襯托人生之渺小,從而引發感慨。
9.一問一答,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
10.最后兩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寫自己報國無路,濟世無門,言辭哀婉。
11.小結:本段集中筆墨,描寫和渲染閣中氣氛,贊美文人雅士們的氣概和風采。
(四)分析第五段內容:
1.寫馮唐、李廣的目的是什么?—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觀的句子是哪幾句?—“老當益壯……志。”
3.引用了哪兩個典故,表現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酌貪泉……猶歡。”
4.寫孟嘗、阮籍的人生觀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堅定的意志。
5.小結:本段筆鋒陡轉,由盛贊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轉為慨嘆人世艱難仕途崎嶇,大發懷才不遇之感慨,為自己也為別的文人被壓抑被埋沒深鳴不平。
問題:
1. 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①“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ldquo;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ldquo;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五)背誦這兩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講解典故,了解內容。(略)
(二)補充注釋:
1.一介書生介:個
2.等終軍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3.有懷投筆懷:心思。
4.奉晨昏于萬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鄰接:結交。
6.勝地不常,盛宴難再 勝:美好。再:第二次。
7.蘭亭已矣已:過去。
8.奉承恩于偉餞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這。于:對。
10.敢竭鄙懷竭:使動用法,使……完全表露出來。
(三)分析內容:
1.文中自謙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2.作者寫終軍、班超、宗愨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書生。
3.作者寫孟嘗、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懷才不遇,知己難求。
4.寫盡古今宴會曲終人散,無跡可尋的凄涼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寫及潘江、陸機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賦所懷。
6.小結:第六段在繼續慨嘆人世不平的同時,又有峰回路轉之筆,抒發了作者運舛志不衰,、正視現實、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第七段除繼續抒發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遠大志向外,以謙恭的筆調,表明了自己對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內容:
詩與畫的統一;景與情的統一;神與形的統一;自然與社會的統一;環境與氣氛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山水與人文的統一;歡快與凝重的統一;悲愴與奮進的統一;低沉與昂揚的統一。這是本文膾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寫作特點:
1.文筆優美,意境高遠,變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詳,由粗到細,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景到情。
3.長于用典,語言自然雋永,妙趣天成。
4.對仗工整,富有節奏感,抑揚頓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張、婉曲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饒有滋味。
第三課時
一.再理結構:
第一段:扣“洪府”, 地勢雄偉、物產珍異、人才杰出、賓主尊貴。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閣”, 樓閣壯麗、山川勝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餞”, 宴會勝況,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窮且益堅
第六、七段:扣“別”, 自敘遭際,謝主引賓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著意鋪敘美景之后,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游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著態度。
“望長安于日下”四句抒寫了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著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
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為全篇警策。
接著又以“大鵬”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時,又反用“貧泉”“涸轍”、阮籍之典,說明處困頓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揚升沉的情感發展軌跡,披露了交織于內心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與失意的復雜情感。
三.本文駢儷句式有何特點?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啟承轉合。
駢是“兩馬并駕”的意思,儷是“男女成對”之意,駢儷就是使用對偶句,是駢文的共同特點,但這篇序文尤為突出。全篇采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即一句之中,平節和仄節交替,上下聯之間,平節與仄節相對。
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當然抑揚頓挫,富于樂感,富于詩意。
四.語言揣摩
1.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 色”
評析: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壯觀,從而把讀者帶人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翻譯:蓄積的雨水已經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煙光霧氣凝結傍晚的山巒呈現出紫色。
2.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 “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翻譯:落霞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
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評析: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歷來有志之士對自己的理想總是能盡量克服一切困難執著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強調“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王勃此時懷才不遇,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句中“老當益壯”“白首之心”“窮且益堅”“青云之志”現均可作成語使用。
運用:人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蒼蒼之時改變自己的追求?處境艱難更應當堅強,不能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
五.總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