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7
這是與妻書教案兩課時,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自讀提示”,口頭歸納“自讀提示”的主要內容。
2、解釋詞語:
(1)卿卿
(2)竟書
(3)掩映
(4)率性
(5)模擬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獨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當盡吾意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導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二題。
(二)教師范讀,并要求學生在課文中逐一劃出各段關鍵性句子,說明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與練習一)
(三)解決上述問題;學生討論,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
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說理,由此而展開。“愛汝”與“勇于就死”,看來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濟世的革命者看來,是統一的。請在這一段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說明作者是怎樣將這兩者統一起來的。(原句略。小結:林覺民極愛其妻,正是這種感情升華,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為自己享受了愛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甘于犧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發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愛汝”的感情。這一段主要回憶夫婦生活中的數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中所追憶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憶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誰先死的談話,說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給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說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記愛妻。第三件事是兩次離家未能將實情告訴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說明自己“至愛”妻子,怕妻子擔受不起沉重的悲痛。這三件事的共同之處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對妻子的眷念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即“吾至愛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論說全文中心的后半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當時國家腐敗,社會的黑暗,災難深重。作者假設了人們命運的兩種情況,具體是哪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死”——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死去;第二種情況:“離”——“即可不死”,也可能“離散不相見”,“較死為苦”。)“今日吾與汝幸雙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又怎能忍受?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顧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問句式,請找出反問句,說明其作用。(啟發妻子深思,讓妻子理解、諒解自己的行為和心情。)此段后一層是囑咐后事,自己“死無遺憾”,希妻子把孩子撫育成人,繼承自己遺志。從這些說理與囑咐中,可見林覺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復還是論述的深入?(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后得出的結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敘述鐘愛之情以及與當時形勢對比之后得出的結論。)
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進一步表達全文中心“吾至愛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這句話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個革命
者,當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夫妻恩愛;“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獨善其身”一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
第7段,“當盡吾意為幸。”希望妻子透徹了解遺書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結:鐘叔河序葉紹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愛國家、愛民族,真能為國家民族作出一點犧牲,而不是專門講大話唱高調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間,亦必有真感情、真愛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夠有民胞物與的胸懷,有對國家民族的真正責任感。”這番話,驗之于林覺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為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思想感情,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方式。)
1、抒情是這封遺書的主要表達方式。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抒情的.語句。(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深深地抒發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記敘抒情的基礎上發表議論。通覽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屬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記敘,二、四、六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上說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說革命之理。正因為烈士對妻子的“情”是那樣深摯,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治時,并不直說,而用“遍地星云,滿街狼犬”來比喻。又如第6段中說:“……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現狀的黑暗時,接連使用了排比、設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
(五)本文語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為這些話都是烈士從肺腑中傾瀉出來的,情真意切。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普希金說:“如果你的語言不是出自你的內心,你就不能打動別人的內心。”正因為這封信里都是剖肝瀝膽的話語,所以那樣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語言修養高。烈土生前對語言文字是很注意學習、鉆研的,有多種譯著。這封信語言淺近平易,使用的是雜有白話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淚珠與筆墨齊下”、“吾心不忍”、“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等,都同白話很接近。信中用了許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鏡重圓”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語言之中,既增強了語言表現力,又沒有冗贅艱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來(共有十處),一般人還不覺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業: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
2.順暢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掌握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第一課時
快樂自學
(一)資料大展臺
1.作者簡介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人。林覺民閱讀了大量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書刊,確立了“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的思想。他曾留學日本慶應大學,在那里加入了同盟會。寫了一些宣傳革命思想的論文及小說。后在“黃花崗起義”中壯烈犧牲,時年僅二十五歲。
2.時代背景及寫作經過
《與妻書》是林覺民在1911年廣州起義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寫給陳意映的。當時,他從廣州來到香港,迎接從日本歸來參加起義的同志,住在臨江邊的一幢小樓上。夜闌人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殘酷而轟轟烈烈、生死難卜的起義以及自己的龍鐘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緒翻涌,不能自已,徹夜疾書,分別寫下了給父親和妻子的訣別書,天亮后交給一位朋友,說:“我死,幸為轉達。”寫《與妻書》時,林覺民滿懷悲壯,已下定慷慨赴死的決心,義無反顧,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決然地告訴妻子“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寫信時,他“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心中滋味無以言表。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為天下人謀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拋卻與愛妻的兒女情長而“勇于就死”,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地積極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統治的武裝起義中。
(二)初級自學: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法指導: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體會感情。
自由地朗讀課文。
小組內朗讀展示并評價。
反饋練習:
1.給下列字注音
卿( ) 晤( ) 彀( ) 慟( ) 語( ) 婉( ) 嗟( ) 虐( )
2.多音字
┏( )
┏( )
┏( )
語┫
勝┫
肖┫
┗( )
┗( )
┗( )
3.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① 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②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③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④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⑤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
4.學生朗讀成果展示。
5. 齊讀課文,把握感情。
請同學談談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 )
作者深愛自己的妻子,但為了國家和民族,最終選擇離開妻子,投身革命。
(三)中級自學:積累字詞含義,翻譯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 自學指導:譯讀課文。學習小組互為老師,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翻譯課文。
檢查翻譯情況。
分段翻譯文章(以學生翻譯為主)。。
反饋練習:
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 ( )
稱心如意,幾家能彀 ( )
②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不能書竟而欲擱筆
(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獨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當盡吾意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古今異義
汝可以模擬得之(模擬 古義: 今義: )
④翻譯以下重點句子
(1)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2)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3)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4)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
(5)吾生平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
2.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全文七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7):
3. 交流展示
(四)達標檢測(我達標,我快樂)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如晤( ) 幾家能彀( )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 嗟夫( )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 ) 使之肖吾( ) 的的非吾所忍( )
2.解釋下面的字詞
①如晤: ②腥云: ③婉: ④切切:
⑤第: ⑥抑 : ⑦破鏡: ⑧率性:
⑨的的: ⑩獨善其身:
3.翻譯 下列句子。
(1)第以今日事勢觀之。
(2)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3)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
(4)卒不忍獨善其身。
(5)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6)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研讀課文,理解文章“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
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革命志士“為天下人謀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快樂自學:
(一)高級自學:帶著問題,研讀課文。
(1)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
①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這一中心思想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②林覺民愛他的妻子嗎?通過哪些段落或句子可以體現出來?這些段落或句子表達了對妻子怎樣的情感?
③林覺民深愛妻子,為什么還要”勇于就死也”?這樣矛盾嗎?請從文章中找出相關段落或語句,并具體體會作者的情感。
④既摯愛妻子,又深愛天下之人,作者最終選擇”率性就死”不顧妻子,他死得無怨無悔,但卻有牽有掛。他在寫作此信時心情是如何的呢?從文章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⑤是什么力量推動他作出如此的抉擇?你還想到了哪些人的生死抉擇?
(2)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①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發對妻子的愛的過程中闡述革命的道理的(具體方法). 進而了解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讀一讀,品一品。
②為什么說《與妻書》是一曲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首正氣歌?(了解本文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的寫法。)
(3)賞讀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
①找出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這樣做有何好處呢?(所謂“典故”,是指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
②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以寫情為主、情理結合的記敘文。全文以“ ”的“吾衷”為主線,結合敘情憶事,進行深刻的說理,闡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吾至愛汝”并“ ”,從而“ ”,并“敢先汝而死”,進而慰“ ”。 (用原文回答)
(三)拓展延伸
林覺民烈士最終選擇了舍棄小家顧念大家,他的事跡與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后人緬懷和敬仰。現在的你,一定想對烈士表達一下自己的感受或敬意吧?請你給林覺民烈士的墓碑擬寫一則墓志銘。(形式不限,字數控制在30字內)
(四)達標檢測 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各題。
1.用現代漢語表述下列句子。
(1)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2)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
2.“汝憶否”的作用是什么?
3.選文回憶了幾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內容。
4.選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掌握課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關成語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時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在我國南方,先后發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1910年11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現在馬來西亞西北部)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規模更大的起義。孫中山親自在華僑中募捐,派人到各國購買武器。同盟會總部又從國內各省、南洋華僑以及在日本留學的學生中征集挑選八百人作為起義骨干,同時聯絡清軍中的新軍、防營和民間會黨響應。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準備,1911年4月23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秘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立指揮部,部署起義。但這次起義仍然失敗了。因為在關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不僅一部分槍械不能到手,而且兩廣總督張鳴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繳了傾向革命的新軍二營的槍zhi,調兵加強了廣州的戒備。結果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4月27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張鳴岐已經逃走,黃興等人就和反撲的水師提督李準的部隊激戰,因眾寡懸殊,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只身脫逃。這次起義,戰斗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事后群眾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岡,所以后人把這次起義叫作“黃花岡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歷次起義中戰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會震動最大的一次。雖然失敗了,但推動了全國的革命高潮,是五個多月后的武昌
(辛亥)起義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簡介。
林覺民(1886~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侯縣(今福州市)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14歲進高等學堂,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影響,課余談到時事,總是慷慨激昂地說:“中國不革命不能自強”、畢業后到日本留學。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學生接到黃興、趙聲兩人的來信,說事情大有可為,林覺民于是離東京回國,準備在福建起義響應。到了香港,黃興把他留下來協助廣東革命事務。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義響應的計劃,專程回福建召集同志來香港參加廣州起義。三月二十九日(陽歷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聲洞等率領全體福建同志入廣州,和林廣塵(文)會于城內。下午五點多鐘,一同攻擊轟炸督署,不幸中彈受傷,力盡被捕。在審訊中,他從容不迫,縱論世界大勢,宣揚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張,臨刑談笑自若,引頸就義,年僅25歲。
(三)本文的寫作經過。
1、這封《絕筆書》是林覺民烈士在起義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陽歷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寫的,原書共兩封,一封是給他父親的,內容僅云:“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這里所選的一封是寫給他夫人陳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滿了犧牲一己,為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覺民《與妻書》,又名《絕筆書》,又名《寄妻絕筆書》。這是一篇從妻子的思想實際出發,反復闡明為爭取民族、國家的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義無反顧的革命道理的情書,反映了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思想。他在寫《與妻書》的同時,還給他父親林孝穎先生寫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這封信言簡意明,充滿了他熱愛祖國、為爭取自由獨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給父親的信和《與妻書》是在廣州起義前三天寫的,起義失敗后,有人秘密將這兩封信(絕筆書)在半夜里塞進林覺民家門縫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發現這兩封信,其妻陳意映閱后,當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遺腹子仲新。兩年后(1913)意映在悲傷抑郁中逝世。……
《與妻書》手稿,現已由林覺民次子仲新獻給人民政府(長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現陳列在福建省博物館。
(四)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翻譯文章。
(五)檢查翻譯情況。
1、分段翻譯文章(以學生翻譯為主)。
2、解釋重點詞語:
(1)卿卿
(2)竟書
(3)掩映
(4)率性
(5)模擬
(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獨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當盡吾意為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謂“典故”,是指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課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幾處:
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馬春衫”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中寫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深受樂曲的感
染,聯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濕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當為“青衫”之誤。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戌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自己關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
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極目遠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語出杜甫《寄越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歸好腸堪斷,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林覺民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夫妻離散,相見無期。
“破鏡能重圓?”
作者反用“破鏡重圓”的典故,意在說明在反動統治者肆虐的中國,夫妻離散,永無團圓之日。“破鏡重圓”,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鏡,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蒼頭(奴仆)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乃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照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
后來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又重新團圓。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處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養。后用來指保持
自身的節操;只顧自身好而不顧大局。林覺民說自己“不忍獨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國家、人民的偉大胸懷。
5、課文中時間的記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紀年,1911年。
三月,農歷三日,當為公歷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點。
(二)、適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農歷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農歷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內容。
1、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2、在這封遺書中,作者反復強調的是“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一中心思想。這一中心思想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書,……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句話,說明了寫遺書時的心情和原因,在說明心情時即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說明原因則正是為了引出“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則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發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應了中心前半的“吾至愛汝”。第4段逐層深入地論述了“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句話所包含的道理,呼應了中心后半點的“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進一步呼應“吾至愛汝”,表達了自己“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的心愿。第6段圍繞著“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獨善其身”這個中心句,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吾至愛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當盡吾意”,這里的“吾意”,就是遺書的中心,以此結束全文。
3、為什么說《與妻書》是一曲愛情的頌歌,更是一首正氣歌?(了解本文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的寫法。)
提示:
(1)林覺民在犧牲前給妻子的絕筆書中表現了兒女之情的纏綿細膩,也表現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這封信所表現的對妻子的愛情,正是作為獻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種基礎和襯托。沒有對親人的愛,也就無法將這種愛擴充成為對天下人的愛;沒有對妻子篤深的感情,也就無以襯托他舍此捐軀之高尚情操。
(2)《與妻書》所抒發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與廣大讀者產生共鳴,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間經常發生的生離死別賦予了悲壯的愛國主義色彩,在于他把熱愛親人和熱愛人民的情感交融地結合起來。
“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寫遺書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詳談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發對妻子的愛的過程中闡述革命的道理的(具體方法)。
(一)、以情說理(四個回憶的部分)
(二)、以事說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進而了解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是抒情為主,以情見長,兼及記敘,議論。作者把感夫妻之恩愛,憤國家之黯弱,憐天下之離散,悲夫妻之死別的復雜思想感情融于一體。信的字里行間充溢著作者“
生人作死別”的顯豁,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如寫到中國事勢之時,抒發的則是對國家黯弱腐敗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強情的感染力量。如憶雙棲生活時,“梅篩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愜意!而今卻生離死別,怎不聲淚俱下!或通過描繪形象來抒情,使情具象化。讀罷全信,我們似乎見到了一個既忠于愛情,但又能舍小家為大家,“為天下謀永福”,視死如歸的英雄漢,也見到了一位感情篤厚,知書識理的婦女;或結議論來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說理充滿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著浩然正氣,雖為生離死別的絕筆,卻又是聲討反動勢力的檄文,也是振聾發聵,給人以力量的正氣歌。
教學目標:
1.學習革命先驅拋私情循大義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2.積累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進一步鞏固文言句式知識
3.熟讀并翻譯課文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誦讀全文,重在朗讀,培養語感,整體大概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誦讀1——4段,重在翻譯
第三課時誦讀5——10段,重在翻譯
第三課時誦讀全文,重在理解烈士的“情”和“革命理想”,學習烈士崇高的精神境界
課時安排:
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
①辛亥革命先驅者林覺民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
林覺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驅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號抖飛,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歲進福建高等學堂學習時,即深受民主思潮影響,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慶應大學留學,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得知黃興、趙聲將發動廣州起義,即歸國返鄉,組織幾十名革命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起義時,領先襲擊總督衙門,負傷被捕。在督衙受審時,他毫無懼色,且當眾演說,聲討清廷反動罪行,宣傳革命思想,后從容就義
②偉人也有美麗感人的丈夫柔情
(《與妻書》摘抄)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③驚天地泣鬼神的巨大靈魂
(《與妻書》摘抄)
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二、指導朗讀:
1、教師領讀
2、學生齊讀
3、教師直譯全文,并提示個別重要的字詞、句式和修辭
4、內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書與愛妻陳意映訣別
②至愛愛妻陳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為念,決心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③一憶往事(夫妻情話),表達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寧請汝先死”,自擔其悲的至愛之情
④二憶往事(初婚情好、愛妻近況),表達“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別深情
⑤⑥憤激面對“天下人人不當死而死”的現狀,表達慷慨赴死的決心;立下遺囑,表達望子“以父志為志”的殷切情懷
⑦希望“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勸慰妻子“不必以無侶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達“吾愛汝至”深情,臨別囑托“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尋我乎!”感情傷慟,決心堅定。
三、作業:
①熟讀全文
②參考注釋,課下完成“練習卷”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朗讀情況
二、指導學生讀譯課文1——4段
①學生展示“練習卷”完成情況(重點是虛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②學生展示“練習卷”完成情況(重點是翻譯)
③誦讀1——4段,選出你最感動的語段:
…………………
文言知識歸納:
(參見“課堂練習卷”)
三、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語段
2、翻譯1——4段(在“課堂練習卷”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