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6
這是不求甚解教學設計優秀,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懂得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要努力追求知識的廣博。
2.學習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
3.理解論證思路,了解文藝隨筆的特點。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
1.導入
“不求甚解”這個詞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只求知道個大概。這個詞帶有批評和貶義。今天,我們來聽聽作者鄧拓對這個詞的理解,看看他說的有沒有道理。
2.閱讀課文
仔細閱讀課文,讀懂每個句子,勾畫疑難。
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請結合相關的語句加以概括。
課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論證了什么?
一、領會文章主旨
1.“不求甚解”的出處。
2.給“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句加上標點并翻譯。
3.作者認為“不求甚解”包含哪兩層意思?據此提煉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即主旨)。(第4段)
主旨:讀書要虛心,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4.“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是不是說讀書不需要認真,馬馬虎虎,粗知大意即可?作者在哪一段對此進行了補充論述?
第7段作了補充論述,使論證嚴密。
二、學習論證方法
1. 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論證觀點?
(1)舉例論證
A.舉普列漢諾夫的例子,說明他讀書不虛心,從反面論證了作者的觀點。
B.舉諸葛亮的例子,論證讀書的方法:不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是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注意:作者運用舉例論證時,是否只是列舉事例?第5段的句和第6段的句能否刪除?
這些語句緊扣作者觀點對事例加以分析論證。寫議論文,不可只列舉事例。
(2)道理論證
第8段引用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話,論證“不求甚解”的態度。除引用外,仍有分析論證。
三、理解論證思路
1.梳理思路
豎靶子:開門見山,擺出要批駁的靶子。
引出處:介紹“不求甚解”一詞的出處。
釋新義:正面闡述陶淵明“不求甚解”的本義。
援例子:舉例論證觀點。
引語錄:引用名家的話論證觀點。
結上文:總結全文,重要的書反復讀,方能“會意”。
2.《燕山夜話》的寫作
“寫的時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維過程,用文字表達出來。”——鄧拓
《燕山夜話》是作者(時任北京市市委書記)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專欄陸續發表的雜文,后匯為五集出版。
3.文藝隨筆
文藝隨筆是一種形式靈活、筆調輕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評樣式,不像規范的論文那樣,注重邏輯和理論論證。文藝隨筆屬于雜文的范疇。
四、拓展延伸
1.《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你更認同哪一種觀點?
2.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對于陶淵明的“不求甚解”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結合你的閱讀體會談一談。
【單元學習目標】
一、體會課文語言犀利、思想辨證、論點明晰的特點。
二、初步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知識,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和辨析,培養辨證思維能力。
三、在實踐中,養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方法,避免僵化,避免死板。
【修辭知識學習】
一、頂針是指前后的幾個語句之間有相同的語言成分銜接上下語句,以上遞下接,首尾蟬聯,而使結構緊密,語意連貫,聲音流暢的修辭手法。
二、回文是指用變換詞語次序的辦法,造成前后句子中的詞語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反的現象,從而給人一種回環往復的情趣的修辭手法。
三、反復,是指同一個語句,反復申說,以表現強烈的情思。如:你夜晚的每一個夢境,都是——人民,人民,人民。又如: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四、引用,用名人、名著的語句、引成語等語言材料。如:俗話說:“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我們無論辦什么事,都要看情形辦理,文章和演說也是這樣。
五、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對照。如: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還是蒼蠅。又如:這些人,馬克思主義是有的,自由主義也是有的.:說的是馬克思主義,行的是自由主義。
【教學時間安排】
22,《不求甚解》二課時。
※23,《對人類社會公理的敬畏》一課時。
24,《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二課時。
※25,《賣柑者言》二課時。
【每周一詩指導】
《過松源,晨飲漆公店》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攔。
《淮中晚泊犢頭》蘇舜欽
春陰垂野草青青,
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滿川風雨看潮生。
《不求甚解》
馬南邨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運用遞進式安排論述層次的方法。
2.學習作者運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闡述觀點的寫作方法。
3.樹立正確的讀書態度,細心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
【重點難點】
1.重點:運用遞進式安排論述層次的方法,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
2.難點:運用喻證、引證闡述觀點,細心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
【課文提示】
1.馬南邨,鄧拓的筆名,當代作家。
2.普列漢諾夫,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之一。
3.王粲,漢末文學家。
【正音正字】 摳kōu
【詞語積累】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前后貫通 觀其大略 因小失大 開卷有益
【初學課文】
1,朗讀課文。
2,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
( 本文主要討論了應該怎樣正確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 )
教學設計: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教學流程:
一、 導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義是什么?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讀書態度是否可取?
2、世人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是怎樣的?作者鄧拓又對“不求甚解”發表了什么語出驚人的觀點?正確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二、 定
1、閱讀課文,劃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該段中心觀點的句子。
(尤其注意從正面表觀點的判斷句)
2、本文屬于何種實用文體?依據論證思路劃分屬于哪一小類
(駁論文)
3、駁論文是用文字和別人在思想上打仗。駁論分文“破”和“立”兩個環節。前者是攻取別人的陣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經占領的陣地。
本文哪些段落為“破”、哪些段落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為“破” 第五到第六段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與“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如何?
(3)世人用怎樣的'行動“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認為該怎樣“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樣反駁世人的理解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經據典,正本清源,補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價值)
4、先破后立的議論思路有何益處?
(消滅敵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占領了陣地;破除錯誤的觀點,正確的觀點才能站住腳)
四、 立
1、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鞏固自己的論點,使之更有說服力?
(第五、六段運用舉例論證,事實論據)
2、本文在舉例論證上有怎樣的特點?其益處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態度、方法)
3、反對馬馬虎虎的讀書態度對于鞏固本文論點是否必要?
(彌補可能留下的邏輯漏洞,使論證更為嚴密)
4、“攻取陣地”(破)難還是“守住陣地”(立)難?談談鞏固陣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種論證方法科學搭配(火力強勁)
全面思考,彌補邏輯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畫出文中表現作者對“不求甚解”態度的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微妙變化。說說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盡然”、“不必提倡”、“沒有充分理由”——語氣委婉、態度曖昧
第二段“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語氣肯定、態度鮮明
(先婉轉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處,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觸,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豈不是與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說說作者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顧本文論證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進一步分幾點討論了:--------分別舉了:---------------的例子。最后:-----------------
教學設計: 龔侃 復旦初級中學
教學目標: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教學流程:
一、 導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義是什么?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讀書態度是否可取?
2、世人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是怎樣的?作者鄧拓又對“不求甚解”發表了什么語出驚人的觀點?正確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二、 定
1、閱讀課文,劃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該段中心觀點的句子。
(尤其注意從正面表觀點的判斷句)
2、本文屬于何種實用文體?依據論證思路劃分屬于哪一小類
(駁論文)
3、駁論文是用文字和別人在思想上打仗。駁論分文“破”和“立”兩個環節。前者是攻取別人的陣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經占領的陣地。
本文哪些段落為“破”、哪些段落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為“破” 第五到第六段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與“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如何?
(3)世人用怎樣的行動“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認為該怎樣“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樣反駁世人的理解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經據典,正本清源,補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價值)
4、先破后立的議論思路有何益處?
(消滅敵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占領了陣地;破除錯誤的觀點,正確的觀點才能站住腳)
四、 立
1、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鞏固自己的論點,使之更有說服力?
(第五、六段運用舉例論證,事實論據)
2、本文在舉例論證上有怎樣的特點?其益處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態度、方法)
3、反對馬馬虎虎的讀書態度對于鞏固本文論點是否必要?
(彌補可能留下的邏輯漏洞,使論證更為嚴密)
4、“攻取陣地”(破)難還是“守住陣地”(立)難?談談鞏固陣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種論證方法科學搭配(火力強勁)
全面思考,彌補邏輯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畫出文中表現作者對“不求甚解”態度的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微妙變化。說說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盡然”、“不必提倡”、“沒有充分理由”——語氣委婉、態度曖昧
第二段“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語氣肯定、態度鮮明
(先婉轉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處,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觸,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豈不是與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說說作者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顧本文論證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進一步分幾點討論了:--------分別舉了:---------------的例子。最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