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4
這是江城子密州出獵藝術手法,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文分析
1、集體背誦。
2、蘇詞背景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詞風)蘇東坡是北宋詞壇的大革新家,他作詞時,正當柳詞風靡一時之際,他有志于改變《花間》以來柔媚的詞風。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于鐵溝,寫下了這首出獵詞。他因自己的詞有別于“柳七郎風味”而頗為得意。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自己的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3、補充注釋與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蘇東坡,作者自稱。寫本詞時,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孫郎:即孫權。《三國志·吳志》載:“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廢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
⑶遣馮唐: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因報功不實,獲罪削職。后來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仍叫他當云中太守。這里東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邊任,到邊疆抗敵。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這里指代西夏軍隊。
4、內容與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運用,我們可以看出,詞人蘇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雄心勃勃、英武豪邁、挽弓勁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⑵再來分析詞的內容,看作者是怎樣塑造這個英雄形象的。
明確:
在這首詞中,上闋寫出獵,下闋寫請戰,場面熱烈,情豪志壯,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軟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立叻、剛強壯武的英雄氣了。
上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獵圖,勾畫出一個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獵而“報”知人民跟隨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須“傾城”,其狂二也;獵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孫郎,其狂四也。
下闋:“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個豪放不羈的個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壯志:鬢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節云中,此豪二也;會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詞為例,概括豪放詞風格。
(課后記:學習這首詞,不能撇開詞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點,而要緊緊圍繞詞,讓學生從詞出發,去體會,去感悟。)
6、聯系學習《江城子》。
二、課堂訓練
1、熟背二詞。(讓學生再體會、感悟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詞風。)
2、根據《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數、字數、調數,任選其中一個詞牌試著填詞一首。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宋詞,初步接觸風格迥異的宋詞兩大流派,對詩詞的意境、形象、風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廣泛閱讀,深入思考,認真分析,對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四、布置作業
聯系辛棄疾的生平、思想、風格自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課后記:訓練1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做到;訓練2只要求有能力有興趣者完成即可。)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本詞作者生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詞意,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賞析能力,體會豪放詞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加深對詞的內容理解,準確把握情感。
2.以提問、合作、探究等形式賞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勇對挫折的勇氣,培養愛國意識。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體會豪放詞的特點。
2.賞析詞文,理解詞的內容,準確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深刻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詞人的胸襟抱負。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前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給生字詞注音,搜集相關資料。
教師: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猜一猜“他”是誰
要求:每說出一條學生縮小范圍,直到猜出舉手示意
上學期我們深度接觸過一位學者,
1.他是宋代文壇有著很高成就的人。
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他的詞以豪放見長,追求闊大的意境,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
4.曾在“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寫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這種復雜而又微妙的感情。
二、初讀課文
1.配樂詞朗誦。體會朗讀者的語氣語調
明確:慷慨激昂 高亢
2.大聲朗讀詞,同桌之間彼此讀,聽聽字音讀準了沒有,并思考哪個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體現了本首詞的豪放風格
學生讀,其它學生評價
3.全班齊讀
三、品讀課文
1.分析“狂”的內涵
提問:請同學們說說哪個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體現了本首詞的豪放風格?
明確:“狂”
什么是“狂”呢?(出示《古漢語常用字典》對“狂”的解釋,讓學生選擇。)
狂:①狗發瘋。
②放蕩,不受拘束。
③氣勢猛烈。
過渡:明代屠隆說:“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現,即行為舉止、衣著打扮等異于常人;而“心狂”則是內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負等與眾不同。那有沒有二者同時都俱備的人呢?文中的狂又是這里面的哪個含義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詞的上闋。
(一)品讀上闋,分析蘇軾的“形狂”
哪些詞句體現了“狂”?體現在哪些方面?談談你的理解。
小組內展開討論,再派代表在班內交流;當然也完全可以把不同意見或困惑提出來。注意要作好記錄。
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討論也很積極,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詞句談談 “狂在哪里”。
預設:
狂在穿著:牽黃擎蒼,錦帽貂裘
狂在行為舉止:左牽黃,右擎蒼,千騎卷岡
狂在語言:親射虎,看孫郎。
(二)品讀下闋,分析蘇軾的“心狂”
大聲朗讀,并思考讓老夫有上面的這些狂舉狂態的原因有哪些呢?讓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懷?從哪里體現出來的?
1.狂在老當益壯:“鬢微霜,又何妨” .
2.狂在雄心壯志:“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3.但這是實際已經發生事的嗎?不是,是想象。如果要實現得有一個什么前提?“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三)詞作品讀小結
這首詞我們從“狂”入手,一起體會著蘇軾的“形狂”和“心狂”,從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形狂”正是“心狂”的外在表現形式,在這一個人身上既有了形狂,也有了心狂,這才是真正的狂人,他的狂是進取之狂,是一種霸氣,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永不放棄的報國豪情。正是這樣的進取之狂才滋養了蘇軾這樣才華橫溢而又不得志的失意文人,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亮麗而獨特的風景。
四、知識拓展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注釋 挑燈看劍:撥動燈火查看寶劍。準備上戰場殺敵的形象。
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樂器。 翻:演奏。
馬作的盧(dìlú)飛快: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
天下事:此指恢復中原之事。可憐:可惜。
同為豪放派詞人,這兩首詞的共同之處是什么?他們的表現形式是否一樣?
明確:報國情懷相同
表現形式不同:
《江》寫了打獵的場景——愛民的表現——間接寫他愛國——實寫
《破》寫了戰場的場景——馳騁沙場——直接寫他愛國情懷。——虛寫
五、課堂小結
我們從這兩首詞中感受到,無論他們身處何境,都會把國家命運置于最高位的情懷。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無論自己身處何境,都能將個人命運與國之統一緊緊相連的胸襟,時刻懷揣報國情懷,為祖國無硝煙的戰場積蓄力量,時刻準備著。
課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找一些愛國的詩詞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情感,并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上展示,評出一二三等獎
一、 導入
《江城子》的課文教案
蘇軾《江城子》簡單賞析。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細節描寫,“無言”。包括了萬語千言,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訴各自的別后種種,相憶相憐,哪將又從何說起啊?!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夫妻情深——悼亡之作
二、 解題
亡人 逸事
亡人:孫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關于某人的事跡,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在文章中,特別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三、 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具體記述了妻子哪些“逸事”?
全班四個大組根據文章具體內容給文章四個部分擬寫小標題。
明確:
1. 妻子跟“我”學認字時的話語。(從“天作之合”寫起,回憶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結婚的。)
——緣定
2.“我”妻子初次見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車來接。
——初識
3.妻子向父親哭訴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學習織布;妻子帶孩子;妻子照顧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臨終前回憶起“我”給她寄花布之事。
——臨別
眾多細節描寫構成全文的主要內容。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是“一些不太使人感傷的斷片”。
四、 文本分析
(一)分組討論,“亡人”是個怎么樣的人?在文中體現在哪里?
勤勞:
質樸:
禮教觀念重:
第一部分:
1.作者與妻子的“緣”是如何“定”下來的呢?
明確:一次偶然的機會定下來。(請學生講解)用文中一個詞語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為什么作者一開始沒有直接敘寫“亡人”,而是圍繞“天作之合”這個詞語展開?這樣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小問題:“天作之合”的含義?聯系舊式婚姻的一般情況。突出反差。體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天作之合”是表達人們對天意的感謝,因為他們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難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將自己與妻子的'婚姻記為“天作之合”,因為妻子給他帶來了愛、幸福、寬慰、甚至寫作的靈感、語言的源泉。表達了對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3.妻子的話表達了怎樣一種感情?
明確:妻子的話也正是作者的心聲,因此才會牢記心中。在此,“天作之合”不僅僅是一句虛言,而是成了帶上神話色彩的一句論斷。兩人對那天的雨,都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與其說作者在謝天,毋寧說他在感謝妻子,對天的感念,實際上也就是對妻子的感念。(語言細節)
——從中我們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滿懷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
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記憶之海的深處,作者最難忘的是與當時還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見面的情景:
我看見站在板凳中間的那個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從板凳上跳下來,走到照棚外面,鉆進了一輛轎車。
說說加點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極其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未婚妻靦腆害羞的神情姿態。
作者為什么對這件小事記憶到如今?
明確:作者對妻子的深情;這件小事很好地表現了妻子的直率性格。(動作細節)
2.結婚已經好多年,有一次我路過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嚴肅地說:“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著你走。”
體現出妻子是個怎么樣的人?
明確:這一讓人忍俊不禁的場景,突出了妻子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濃重的禮教觀念,表現了她的質樸。
第三部分:
1.從整個部分來看,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明確:對比。
主要通過哪幾組對比來表現妻子的變化?
明確:妻子回家訴苦和后來從來沒有對我叫過苦作對比;從小只會做針線活不會織布與從紡線到織布都學會了作對比;小時候沒有下場下地勞動過與自己賣線賣布糶米作對比;背不動北瓜與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對比。
2.寫得最詳細的是妻子隨母親去場院摘北瓜這一細節,詳細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細節生動地寫出了妻子的嬌弱、力氣小、為下文寫妻子的變化作鋪墊,也與下文的吃苦耐勞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細節是妻子性格變化的轉折點。(動作細節)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對孩子們說的那句話?
明確:一是因為作者不在家,幾個孩子,確實是妻子在戰爭年代里一手拉扯長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記得母親的辛苦;更是作者對妻子的衷心感謝。
第四部分:
一個雨天牽出的一段姻緣成就了一個妻子、一位母親,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無論是當年戲臺下那嗔怪的一“盯”,還是那一雙因為推機杼而變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為作者心中難以忘卻的一個個片段,一個個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接下來請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體會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達對亡妻的懷念的。
1.作者對亡妻的懷念是直接通過自己的口表達出來嗎?
明確:不是,是通過一位老朋友、老鄰居的口來表達出來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明確:A.在生活上對作者無微不至的照顧;B.在文字工作上的幫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寫進小說,是作者語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屢屢勸作者寫一寫“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
配樂朗讀“我唯唯”至文章最后。
作者為什么原來一直沒有寫,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動筆呢?
明確:當作者“衰年多病”的時候,實在不愿去回顧這些。而如今“老年孤處,四壁生寒”時,“幾乎每晚都夢見她,想擺脫也做不到”,因此記敘這些“斷片”,來遙記對妻子的思念。4.文章最后一個細節,在妻子臨終前,還向作者問起曾經買過兩丈花布的事。對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為什么要問起這件事?
明確:“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這句話的理解。為什么說寄到娘家才方便?
體現出丈夫的細心。
這或許是夫妻生涯中,作者為妻子所做的,為數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到臨終時,還牽掛在心。兩句對話看似平淡,實際上,將夫妻的恩愛之情寫到極致。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正如《詩經》中最單純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簡單的一句話,一位辛勞一生,溫柔善良卻又不乏堅強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正因為四十多年來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內心深處才會覺得愧疚與不安,才會有“我們結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可以說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
五、 小結
斯人已逝,當作者滿懷愧疚與不安之情來懷念逝者,把思念傾訴于筆端,寫下這些“不太令人傷感的斷片”時,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時光,沉淀歲月的目光。“不思量,自難忘。”在這里,沒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式的浪漫,沒有“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式的恭敬,也沒有“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這里只有一種帶著些許酸楚、些許溫暖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細節充滿了真實感,才具有如此感動人心的力量。
這也是我們在以后讀文習作之時所要借鑒的。
六、 擴展閱讀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七、 作業
運用細節描寫來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形象。
夫妻愛是高尚的,男女之間的愛應該是志同道合、休戚與共、相濡以沫、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義務真摯情感。
教學目標
1、品讀鑒賞,學習詞作純系白描、虛實相生的手法。
2、誦讀體悟,感悟蘇軾對亡妻的凄婉的愛情與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
1、誦讀體悟,感悟蘇軾對亡妻的凄婉的愛情與思念之情。
2、賞析詞作抒寫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學難點
想象豐富,往復曲折的結構。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公元1055年,一對新人結婚了。新郎是19歲的四川才子蘇東坡,新娘是16歲的王弗。新郎羽扇綸巾,雄姿英發,新娘也是年輕美貌,天資聰穎,一對新人可謂才子佳人,琴瑟和諧。據記載,在一個正月夜里,王弗見庭前梅花盛開,月色清朗,對蘇軾說:“春月勝與秋月。秋色讓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可召清高之人飲此花下。”東坡聽了高興地說:“此乃詩家語也。”王弗賢淑端莊,曾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識見的告誡、囑咐。可見王弗生前,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可惜天妒良緣,紅顏薄命,王弗二十六歲時就謝世了。這對詩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公元1075年,東坡來到密州(今山東諸城縣),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此時詩人四十歲,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題目上“乙卯”,指的就是這一年。
蘇軾一生共有三個伴侶:結發妻王弗、繼室王閏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閏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著蘇軾貶謫嶺南,病死于惠州。
蘇軾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后,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可惜天命無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時蘇軾30歲,中年喪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蘇軾21歲中進士,開始為宦生涯。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自請外調,在密州做地方官。這時他已經40歲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現實里的境遇,對亡妻依舊的一往情深,這年正月二十日夜,蘇軾夢見亡妻王氏……
二、誦讀感知
1、幻燈片展示課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播放朗讀帶(可選擇多次播放),學生聽,跟讀,學生代表朗讀,集體范讀。漸融于此境。
3、誦讀指導
(1)不思量,自難忘。
誦讀指導:注意詞語“兩茫茫”的朗讀特色、輕音“思量”、重音“難忘”的朗讀。“十年”一詞要讀得悠長而凝重;“兩茫茫”要讀出迷茫的感覺,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闊大的,所以我們要盡量把聲調壓低,拉長;中間“生死”兩個字,音調要拔高。
(2)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誦讀指導:“孤墳”,這是一個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們自然要讀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詞,要用我們語音的悠長來表現其距離感;“無處”讀出無奈與無助來,“話”字不妨重讀;“凄涼”不用說,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帶出顫音。
(3)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誦讀指導:朗讀注意“縱使”讀長,“塵滿面,鬢如霜”短促。
(4)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誦讀指導:表現出夢中相見時的復雜情感:驚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顧無言”開始,要讀得悲傷;“唯有淚千行”語帶顫音;“腸斷處”要讀出特別傷痛的感覺。
(5)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誦讀指導:“料得”推測之詞,語氣卻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岡”是短句,卻是長節奏朗讀法。
4、整體感知
(1)本詞題為“記夢”,寫“夢”,上闋是寫夢嗎?是否刪除?
不能,是一個情感鋪墊。有了上闋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闋的“夜有所夢”了。
(2)理清思路
上闕: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寫景、記事、抒情,以白描取勝
下闕:夢見亡妻和相見之喜――寫人、寫事、寫情,無聲勝有聲
時間線索:夢前――如夢――夢后
三、品讀鑒賞
(1)“不思量,自難忘。”
如何理解“兩茫茫”?傳達了怎樣的情思?
“茫茫”二字傳達出了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生者和死者,一樣的情思,一樣的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既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可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難忘”。
(2)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如果墳近在身旁,就“有處”“話凄涼”?
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癡語、情語呀!
教師補充:王弗死后,遷葬于四川眉山(蘇軾的家鄉),而此時蘇軾則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沒有昔日的伴侶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靈,連訴話凄涼的地方也沒有。這該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過生者與死者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隔離,表達了對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遠不得相逢的遺恨。
(3)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請想象蘇軾“塵滿面,鬢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詞句來概括其特點。
一個老者、飽經風霜、灰塵滿面、鬢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結:一個老者,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勞碌、辛勞坎坷,讓滿腔豪情的蘇軾灰塵滿面、鬢角如霜,而此時的蘇軾才四十歲,一個正成熟的年齡卻過早的衰老了。
教師補充:這十年,正是圍繞王安石變法,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壓,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可以說,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夸張,但我們也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涼。
(4)作者是如何為下闋記夢做鋪墊的?
“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里”,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
(5)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下闋首五句記夢。請以第一人稱蘇軾的口吻進行描繪,加入想象,越細膩逼真越好。
教學預設:還是那個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親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終于見到魂牽夢縈的你,那個嬌小溫柔的你,你還在對鏡梳妝,還沒有看見我呢?我是該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讓你看看我是誰,還是給你一個甜蜜的擁抱呢?可是作者與妻子相見,卻沒有卿卿我我,也沒有共訴衷腸,而是“相顧無言,淚流滿面”!
“夢”是“幽夢”,一“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
“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死別,思念至苦,一旦相見,該有千種哀愁、萬種凄涼要向對方傾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萬千思緒盡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夢醒了,展現在作者腦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岡”營造了悲涼腸斷的環境氛圍。詩人的思緒又回到了上闋的“千里孤墳”處。短松崗,即指王弗的墓地。詩人推想妻子的亡靈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樹的墳地上,該是何等傷心斷腸!
四、當堂訓練
1、師生一起有情朗讀此詩,再入詩境。并嘗試背誦。
2、請用一句詩小結夢前、夢境、夢后的情感。
示范:夢前——此情無計可消除
夢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夢后——此恨綿綿無絕期
五、拓展延伸
1、概括本詞的藝術特色
(1)以虛映實,虛中見實,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
夢是虛幻的、縹緲的,然而夢中人的感情卻顯得那么真摯、深沉,實實在在。或者可以說,正是因為借助于夢境的虛幻與縹緲,才格外地顯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摯,以情動人。
感情的`表現,在夢前和夢中,前后一致;而隨著入夢和夢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凄涼苦;積思成夢,幽夢話凄涼亦苦;夢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岡,則更苦。全詞凄婉哀傷,出語悲苦,真可說是一字一淚!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動人。
(3)想象豐富、構思精巧。
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并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字展開描寫。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后的喟嘆。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
(4)語言爽快,純系白描。
由于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凄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2、名家評價。
艾治平:從這首詞看,蘇軾追求的似是一種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夠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雖寫的只是個人生活范圍的感傷,卻不粘不滯,冰清玉潔,在悼亡詞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后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
王方俊:本詞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訴說自己的心情和夢境,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見雕琢痕跡;語言樸素,寓意卻十分深刻。
六、課堂小結
這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用詞寫悼亡之情,為蘇軾首創。該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上片寫詩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寫實。下片記述夢境,抒寫了詩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全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既寫了王弗,又寫了詩人自己。詞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這首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凄涼哀婉,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七、布置作業
附:板書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之思夢前――此情無計可消除。
千里之思思――夢 夢中之思夢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夢醒之思夢后――此恨綿綿無絕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