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1
這是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反思,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反思第 1 篇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語,借助注釋,自譯課文。
2、能力目標:感受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精神內涵。
3、情感目標:領會莊子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借助注釋,自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諸子那縱橫捭闔的雄辯,親歷躬行的實踐,高尚傲岸的品格,光耀千古的思想,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文化現象,筑就了我國歷史上不為多見的文化巔峰,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拜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感受莊子的人格光芒,感悟生活的真諦。
二、自主學習
(一)讀中有品
分成兩組演來讀課文,要求讀出語氣。然后點評字音、停頓及語氣是否到位。
(二)讀中有思
學生借助注釋、口譯課文,說說應該掌握的重點詞語。然后在文章中找出你所不理解的問題,可以是字詞釋義方面的,也可以是文章的寫作手法或者是作者的創作意圖。
(三)讀中有編
演讀課文——編演課本劇
我特別想請我們班的同學用現代漢語把當年莊子惠子的'對話場景重新演繹一下。小組準備一分鐘左右,請同學們發揮合理的想象,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兩千多前的戰國時代。
師:莊子與惠子在濠水濱上游玩,莊子說:“鰷魚進進出出,游玩得這么從容,這真是魚兒的快樂呀!”請學生續老師的表演往下演繹。
三、小組合作討論
四人小組討論取得共識后發言:
(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圍繞什么辯論?惠子憑什么肯定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他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呢?(或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點?)
莊子知道不知道魚的快樂,其實這場千古之辯是可知與不可知的辯論,惠子說:因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所以我肯定你當然不知道魚。他根據邏輯推理來得出的。所以說惠子的思想邏輯性非常嚴密。
(二)你認為在這場辯論中誰才占據了上風呢?
從邏輯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風。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而這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從形式上說,是莊子占了上風。因為惠子沒有話可以用來反駁了。
(三)莊子最終擊敗了惠子靠的是什么?
莊子很聰明用了偷換概念的方法。關鍵是“安”字,在惠子那里,“安”的意思是“怎么”?在莊子那里變成了“哪里”。莊子最后說了那句話,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橋上知道的。很明顯,莊子在這兒偷換了概念。他靠耍小聰明,偷換概念取得了勝利。
(四)假如你是莊子,你如何取勝?用邏輯推理。
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五)莊子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莊子為什么非常固執地認為魚兒是快樂的?你覺得這么說有沒有道理?
境由心生。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境由心生:意思是,人們眼中景物的好壞,與人的心情的好壞有很大的關系。
莊子為什么非常固執地認為魚兒是快樂的?這和莊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關。因為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糞土,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來就是崇尚自然的,本來就是快樂的,所以他覺得魚也很快樂。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這個問題。莊子覺得天地與我同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歸納
本文是一篇寓言,下面我們來說一說本文的寓意。
師:請同學們用這樣一個開頭寫一句話或一段話揭示本文的寓意。
例1:事物的本身是捉摸不透的,我為什么不用自己的心來看待事物呢?
例2:其實有時候并不一定要從嚴密的科學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要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熱愛這個世界,那么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例3:世界上處處都是美,只是你沒有用心感受,只要你用心感受,世界會用心回報。
例4:我們要用心去感悟這個世界,我們就會從世界中感受到許多美好的東西。
例5:魚就是我,我就是魚。
例6:事物本來沒有好與壞,是用我們的情緒去決定的。
例7:用心去品味自然,自然的外物似乎與我的心情融為一體。
例8:為什么會不快樂呢?你看看青山,你看看綠水,你聽聽蟬鳴,你聽聽風聲,我們本來就是這大自然的一物,閉上眼睛感受吧。
例9:追求快樂自由,追求詩意地生活。
五、課堂小結
看來我們的感受的和北師大教授于丹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她曾經在《莊子心得》一書中這樣說道:
“莊子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活法,圣賢能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在今天高樓林立田園風光漸離我們視線的時代,讓我們呼喚莊子精神的回歸,用從容、灑脫、自由、快樂的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讓生活多一些詩意吧。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反思第 2 篇教學目標:
1、 言:梳理莊、惠辯論的過程及其邏輯。
2、 意:理解莊子的思想。
一、情境導入,板書課題
二、一讀課文,讀準讀通
1、 學生自由朗讀,圈畫自己不確定的字音和停頓。
2、 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注意聽字音和停頓。
3、 齊讀課文。
三、二讀課文,讀懂故事
1、 學生演繹對話。
2、 梳理莊子、惠子二人的辯論過程。
四、三讀課文,讀懂莊子
1、 品“莊子之知”,理解莊子“物我齊一”的思想。
2、 品“魚之樂”,理解莊子“發展自然本性”“自由”的思想。
五、 再讀對話,課堂總結
篇五: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一、導入
同學們,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濱,有一對好友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辯論,這兩個人是——?(莊子和惠子)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書課題)。出示PPT1。
/惠子:
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
二、正讀
1、師:下面我們進行正讀,所謂正讀就是要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生自由大聲朗讀(1分鐘)
2、指名讀。(1分鐘)
3、學生評價。師:你們認為他讀得怎樣?(2分鐘)
4、我會讀:師出示PPT2。(5分鐘)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你應該讀出?(從容,悠閑,語速要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稍快,讀出急于反駁的樣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巧辯,機智,從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肯定,毫無爭辯)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滿智慧,詼諧)
5、再讀。師:我們再全文讀一讀,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性格。(1分鐘)
三、譯讀
1、師:我發現同學們比剛才讀得好多了,入鏡了!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釋,邊讀邊譯,把不懂的字詞找出來。(2分鐘)
2、PPT3出示: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師:莊子也很注意這個“安”字,第三個怎樣理解?(哪里、哪兒)
四、演讀
師:我們知道當時兩人的對話非常簡單,現在我們可以為他們的對話加上一些話,重現一下2000多年前濠水邊上的那場爭辯。
老師讀敘述部分;包秀欽讀莊子;陳靜讀惠子。
五、辯讀
1、師:我們看到了非常可愛的莊子,非常認真的惠子。同學都不僅入鏡了,也入情了,那么,他們倆爭辯的問題是什么?(莊子是否知道魚的快樂)出示PPT4:知?不知?
2、師:惠子他可以確定的是什么事?(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
3、師:惠子憑什么可以確定莊子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他的依據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說莊子不是魚,所以不知道魚的快樂。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莊子,不知道莊子的想法,所以認為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
4、師:惠子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因為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那么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點呢?
(像數學證明題一樣,層層推理,講究邏輯)
師:惠子多了不起啊!他通過邏輯推理,從科學角度認識了世界。
5、師:從這場爭辯的結果來看,誰占了上風?(莊子)
6、師:莊子為什么能占上風呢?從惠子最初的提問和莊子最后的回到來看。
7、師:原來是這樣。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看,看文中還藏著什么。莊子是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有依據嗎?
PPT5: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8、師:無論是魚也好,人也好,什么時候才能做到從容呢?
生:注重精神上的快樂;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9、師:還有一個“游”字,莊子他們在游得時候心情怎樣?(開學、放松)
10、師:你們覺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樂嗎?惠子和莊子的區別是什么?
(惠子注重邏輯,從科學角度看世界;莊子注重感情,從美得角度、詩意的角度看世界)
11、師:其實,莊子也是多么了不起啊!他從容、灑脫、自由快樂,便覺得魚也是快樂的,仿佛自己就是魚,魚就是自己,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如近代文學家王國維說的——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PPT6)
1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覺得莊子想告訴我們什么?
生:追求快樂自由。
生:詩意地生活。
生:……
六、延讀
1、師:是啊,莊子本身就是一個詩意生活的實踐者,下面我們看兩個故事:
2、故事一:鼓盆而歌(PPT7)
故事二:莊周夢蝶(PPT8)
故事三:楚王請莊子做宰相
七、課堂小結:
1、師:看來我們的感受的和北師大教授于丹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她曾經在《莊子心得》一書中這樣說道:(PPT9)
莊子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活法,圣賢能讓我們活的更通透。
2、師: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應當用從容、灑脫、自由、快樂的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現在我們肯定了莊子的情懷,濠梁之下的游魚,天地間的莊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魚和人的界限,莊子他自己何嘗不是一條魚呢?在我們今天高樓林立田園風光漸離我們視線的時代,我們呼喚莊子精神的回歸,讓我們打開莊子之門,讓生活多一些詩意。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反思第 3 篇一、導入新課
1、課題是什么?
2、我們來看看莊子是誰,對*人有什么影響?
*人的達觀有一部分和他有關。他很窮,大部分時間靠編草席為生。但他窮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盤而歌。他給我們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莊子,了解他,思考他。通過我們的質疑、思辨,思考莊子對于個體價值、文明社會的意義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讀后說說莊子是個什么人,你從哪里看出。補充一句:課文就是由這段文字開始的。
幻燈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約三分鐘后,學生開始發言:
針對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1:這是個隱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為一體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不顧、吾將曳尾于涂中
三、作者怎樣看莊子,對莊子精神作何評價
要求學生速讀2-6段,劃出評價語句
1、清潔的精神:可以……
師:清潔什么意思?
生5:可以抵御一切的誘惑。
師:還是什么?
生6:不同流合污。
師:這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7:對莊子的崇敬、激賞。
四、出示整理過的學生提問
(在這堂課之前,布置學生自讀本文,并將發現的問題寫在紙上,上交。教師根據學生問題整理出最有價值的幾類問題,在課堂上呈現出來。)
第1段“他總在一些地方嚇著我們……落崖驚風”怎么理解這句話,特別是“嚇”字?(余均、楊瑜)
作者為什么把莊子比作“一棵孤獨地在深夜里看守心靈月亮的樹”?(陳春梅、馬鄭列)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
“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作者為什么用一連串否定的表貶斥的詞語?
莊子為什么不做官?為何能對做官之事如此釋然?
對這種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我們怎能不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后三個詞的順序能否掉換?
師:我們發現這些問題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現在我們分組討論這些問題。
生8:莊子的思想在當時比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嚇”著人們。(結果呢?)給人帶來清新的感覺。
莊子的思想與當時社會比較矛盾。當時社會重權勢,而莊子不愿同流合污。而當人們仔細思考他的意見時,發現他是正確的。
齊讀:朝暾夕月,落崖驚風。……
師:我們今天來讀讀莊子,會給我們展現一個廣闊的境界,柳暗花明。
師:齊讀第四段,來體會一下句子的含義。
生9:叛逆者。
生10:戰國時期,月亮是莊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師:一個“槁項黃首或”的老頭子,怎么會嫵媚呢?
生11:精神嫵媚。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權力是很好的東西,但他只喜歡自由。
師:普天之下,能這樣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獨”。
生12(接著):“嫵媚”是不被認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這種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堅守。
師:聽這位同學的發言,可以用一句古詩來概括她的話。吟誦《*雪》。
師:莊子的行為都是跟當時的情、理、邏輯相違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無所顧忌,誰更無所關愛。
齊讀最后一段。
莊子怎么會出現眼冷心熱?莊子眼前的客觀世界是怎樣的?黑暗、殘忍決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偏激、反叛、哲學困境。于是就出現了“眼冷心熱”。“眼冷”是出世的,“心熱”是入世的。他的處世態度是反叛的。但僅僅讀出“反叛”,還不是真正讀懂莊子。
與之“周旋”什么意思?周旋的目的是為了“外化”而保持“內不化”。
對第6個問題詞序能否掉換的回答:
生13:邏輯上看應該不能互換。
師:這代表我們走近莊子的一種規律。你們現在有無對肅然起敬?
下一個問題:莊子認為天下污濁,但為什么他沒有做官呢?他只會用文字抨擊社會,但為什么不想去做點什么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嗎?
莊子既然對世俗不滿,那么他為何不做官,通過自己的努力云改變社會的現狀?他只是為了自己的自由,這是不是很自私?
討論:你如何看待莊子的“拒絕入世”?你覺得莊子的精神對個體生命和社會文明的意義究竟在哪里?
師提問:*歷史上哪些人與莊子有淵源?
生:李白、陶淵明、蘇東坡、阿q
其中一生問:阿q怎么會和莊子有淵源?
一女生回答,因語速過快,聽不清。
師:莊子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莊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濟世?請思考。
好了,我們的課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么是“無路可走”?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莊子又何來引導我們的精神呢?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反思第 4 篇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莊子》寓言的內容、寓意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重點難點:
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寓意,體會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學性及表現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南懷謹曾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莊子,莊子思想對于今天我們或許更有一種同時伍的感受和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莊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混沌之死》,學生劃分朗讀節奏,體會文章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2、結合書下提示和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并將疑難之處作好記號。
3、釋疑解惑。
4、齊讀課文,背誦。
三、分析課文,體會文章主題。
1、結合學生閱讀,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體會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義。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文中“倏、忽”意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為,意在諷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樣子,指天地未開辟前的自然狀態,代表無為。以人的有為,來鑿就自然的無為。有為的所謂成就,就是無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學生討論。
B、教師明確: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違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往往會好心辦壞事,效果與愿望相悖。因此要順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
C、聯系實際,談談你學習本文后的感受:
教師示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要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四、學生背誦課文。
五、完成課后練習。
呆若木雞
一、導入新課
在先秦諸子之中,莊子的生活經歷可謂是貧窮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無為的哲學理想,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莊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無為,尊重生命自然狀態的態度。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他的《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
二、學生閱讀課文。思考:
A、從斗雞到木雞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B、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節奏。
2、學生討論上述問題。
3、教師歸納:
A、從斗雞到木雞經歷了四個階段:恃氣--------猶應--------疾視-------無變
B、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度凝聚于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煉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余的大氣。
四、了解寓意:
1、學生齊讀后,談談讀了這則寓言后自己總結的寓意:
明確:本文意在提醒人們,做人要注重內在氣質,不威自怒,治理國家要增強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內斂,修煉到家,就能百戰不怠。
2、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交流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
例如:遇事沉著冷靜,原都是要經過訓練和磨練的。只有真正沉著冷靜的人,才能處變不亂,取得重要的勝利。經過嚴格訓練和生活磨練的人,其所具有的氣質,確實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語意思的變化。
明確:文中的“呆若木雞”指養到家的斗雞看似木雞,實則大智若愚。這個詞語在長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義,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五、交流寓言
1、學生將搜集的莊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
2、教師或學生總結莊子寓言的內容和影響。
3、完成課后練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