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1
這是小石潭記教學反思50字,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能力:
1、熟讀課文,理解課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憤抑郁的心情。
教學重點:
掌握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中國文人有一句話說: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鳥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悶時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出示柳宗元簡介,并指名學生讀。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學習重要字詞的含義。
?。?、聽錄音朗讀,感受作者描寫的情境。
3、學生模仿朗讀,注意語調的變化。
四、知與不知試試看、
1、解釋下列括號內字詞的意思。
水尤(清洌)往來(翕乎)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說說課文中"以"、"為"的不同含義。
全石以為底,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
以其境過清,為堪為巖
五、臨潭觀景悅心情、
?。薄⑿〗M合作探究、
?、耪n文中哪些句子寫石,哪些句子寫水清,找出相關句子,并說明理由。
?、?、文章一開頭,作者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觀魚時與游者樂,可是坐潭后,竟悄愴幽邃,這“一樂、一凄”,矛盾嗎?為什么?
⑶、一切景語皆情語,小石潭的景與情如何統一的?
?。病W生交流,解決問題。
?。?、教師小結。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選擇你喜歡的'段落進行背誦比賽。
教學目標: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記的一般特點,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趯W習本文用特寫鏡頭狀物繪景的手法。
③體會借寫景物的幽靜,抒發自己凄清憂傷之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僮プ【拔锾攸c,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
?、诟惺茏髡咧喚雍螅钟魬n傷的感情。
教學難點: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合作式教學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囂鬧市中常不免讓人覺得煩悶,郊游是我們排遣郁悶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今天我們就隨著唐代偉大的文學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麗的風光,并學習他狀物繪景的寫作手法。[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譚記》,省稱《小石譚記》。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遺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队乐莅擞洝返陌颂幟麆偈?西山、鈷母潭、鈷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這八篇游記各自成篇,但前后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四、解題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地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閱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和停頓。
六、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聞 水 聲,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 聽到流水聲,
如 鳴 佩 環, 心 樂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響,(我的)心感到很高興。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見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為底,
開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個小水潭,潭水特別清澈。(潭)以整塊石頭作底,
近 岸, 卷 石底 以出, 為 坻, 為 嶼,
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有的成為水中高地,有的成為小島,
為嵁, 為巖。 青 樹 翠 蔓, 蒙 絡 搖 綴,
有的成為不同形狀的巖石。青青的樹木,翠綠的藤蔓,(彼此)覆蓋著、纏繞著、擺動著、連結著、
參差 披拂。
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 魚 可 百許頭,皆若 空 游 無 所依。 日光 下 澈,
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托似的。陽光向下直射到水底,
影 布 石上,佁 然 不 動; 俶爾 遠 逝, 往來 翕忽。
魚的影子映在潭底的石頭上,呆呆地一動也不動;忽然(魚)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似 與游者 相樂。
好象在跟游客一道玩樂。
潭西南而望, 斗 折 蛇 行, 明滅可見。
從石潭向西南遠望,(溪水)象北斗星似地曲折,象爬行的`蛇一樣彎曲,有的地段可以看得見,有的地段又看不見。
其 岸 勢犬牙 差互, 不可知其源。
那小溪兩岸的地勢象狗牙一樣互相交錯,弄不清它的源頭在哪里。
坐 潭上,四面 竹 樹 環合, 寂寥 無人, 凄神 寒 骨,
坐在潭邊上,四下里翠竹綠樹團團圍繞,靜悄悄的沒有其他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悄愴幽邃。以 其 境 過清,不可久居,乃 記之 而去。
寂靜 極了。因為這里環境太冷清,不能久留,于是記下它的景色就離開了。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 隸而從 者,崔氏二小生:
同去瀏覽的有:吳武陵,龔古,我弟弟宗玄。(還有)跟著(我們)一起去的,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曰恕己, 曰奉壹。
(一個)叫恕己,(另一個)叫奉壹。
1、補充注釋
樂:本課“心樂之”中,“樂”為形容詞意動用法,“樂之”即“以之為樂”,指對此感受到快樂;“似與游者相樂”中,“樂”指逗樂,取樂。
伐竹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取:取得,引申為開辟。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ǘ┠芰τ柧汓c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
?、趯W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一、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ㄋ模┟烙凉B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ㄒ唬┱w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么?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擬人。“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里。
(二)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青樹翠蔓
?。?)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