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9
這是蒹葭教學板書,是優(yōu)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礎上能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 體味本詩優(yōu)美的意境。
3、 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品味賞析詩歌美的語言,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課前準備
1、 了解有關《詩經》知識。
2、 學生朗讀并疏通全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本課
1、導入《詩經》,復習前課有關《詩經》知識。
2、導入《蒹葭》:吟誦三千年華夏優(yōu)美文字,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璀璨。
二、內容解讀 體味意境
(一)靜心聆聽學生配樂朗讀。
(古箏曲很適合本詩的意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優(yōu)美的情境;身邊同學的朗讀更容易激發(fā)學生投入的愿望)
(二)談談這首詩給你的整體感受。(整體把握,各抒己見)
填空:這是一首 的詩(朦朧凄美)
(二)從詩句的哪些內容感受到的?
(學生討論、交流,幻燈片一一呈現學生討論的結果:◆寫景句;◆追尋伊人的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1、寫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蘆葦——叢生茂密。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后會發(fā)白。秋風搖曳中更添凄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給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嶇、蜿蜒、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2)這些景物創(chuàng)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明確: 凄清、迷離
(3)請你運用散文筆法描繪一下這幅畫面。
2、追尋伊人的過程。
在這蒼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現了,他的心情如何?請結合具體語句體會。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個 “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堅定
—— 方、湄、涘,地點空間的變化,說明他追尋得堅定而執(zhí)著
(2)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xù)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堅定、執(zhí)著
(3)“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央、坻、沚的變化
——說明追尋而不得時、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悵、凄涼、孤獨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尋的伊人到底是誰呢?(對于課本思考與練習一的討論)
——主旨的多義性、模糊性,使詩歌更具一種朦朧美。
總結:無論是從詩的寫景、具體事情的鋪敘、主旨的不確定性,都使本詩給我們留下了朦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對詩歌的理解應該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讀本詩,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化的理解來。
朗讀的共同體會:①讀前兩句時語速應該較緩慢;②“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連續(xù)動作焦急急迫應該語速較急促;③“道阻且長”等相同句式應慢以體現險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讀出悵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 明確作用
《詩經》的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三種,另外,重章疊句、疊字、雙聲、疊韻等,也是《詩經》表現形式上的突出特點。這首詩反映出以上什么特點?請具體分析。(見課本思考與練習二)(著重于起興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分析)
1、 起興手法的運用,使全詩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優(yōu)美。
2、 重章疊句的運用,作用:
(1) 從樂調上看,一唱三嘆,增加了韻律的和諧回環(huán)之美。
(2) 從表達效果上看,反復吟唱,使詩意逐步加深,詩所抒發(fā)的感情也越加強烈,加強了感染力量,給人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
3、 “蒼蒼”“萋萋”“采采”等疊字的運用,使描景狀物更細致、更形象,也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4、 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韻,既顯得句式齊整,又富有變化,錯落有致,讀起來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 觸類旁通
閱讀下列詩句,完成后面練習。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釋】①芣苢(fu yi):植物名稱,即車前子,種子和草可作藥用。 ②薄言:發(fā)語詞,沒有實義。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脫取東西。 ⑥袺(jié):用手提著衣襟兜東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別在腰間兜東西。
1、《詩經》的手法是賦、比、興。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2、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采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歌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
3、前人讀這首詩說,反復詠讀,“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請加以描述。
(作者:沈紅梅,單位:上海市嘉定一中,李春華語文名師工作室學員)
【點評】
《蒹葭》雖屬經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復沓等《詩經》篇目固有的特點,使得許多老師在教學時,總有“有勁使不出”之感,對怎樣處理課文,怎樣深入文本,怎樣品味意蘊,難以把握拿捏不準。
而沈紅梅老師的這一設計,舉重若輕,游刃有余,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可圈可點頗多。
以讀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師能緊扣文本特點,以讀為抓手,一讀再讀,以讀促教,值得肯定。顯然,學生于讀中有所感受,在讀中逐漸理解,在讀中品味涵泳,在讀中浸染積淀。這既為下一步教學的展開做了必要鋪墊,更為學生古典素養(yǎng)的形成添磚加瓦,可謂一舉多得。
綱舉目張,凸顯主體。學生讀畢,沈老師出示了一個“填空”題,看似隨意而為,實則別具匠心。答案“朦朧凄美”四個字,既是本詩“主旨”,又是教學“總綱”。整節(jié)課就圍繞“追溯”這四字來源做文章。從“景物特點”到“情境氛圍”;從“追尋過程”到“主旨探究”,無一不為此展開。其中,學生必定處于積極、主動的探求之中,“不用揚鞭自奮蹄”,老師便成了十足的“領路人”和“旁觀者”, “主導”與“主體”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體生動地呈現。
問君何能爾?不難發(fā)現,奧妙在那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問題(“從詩句的哪些內容感受到的?”)上。可見,教學設計之關鍵在設計“問題”,關鍵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一點沈老師做到了。
從容舒緩,激發(fā)想象。從容舒緩是指教學的各個步驟環(huán)節(jié),從“聽讀”、“賞讀”、“議論”、“小結”到“拓展”,不徐不急、緩緩展開,其中又非同一步調,而是張(“議”環(huán)節(jié))弛(“讀”環(huán)節(jié))有度,很有節(jié)奏。加之多媒體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課如其文”,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也給課堂營造了詩意的氛圍。學生的思緒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飛翔在朦朧凄美的意境之中,從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無限的空間,使教學收到了“尺水興波”、“尺幅萬里”之效。
當然,本文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稍欠翔實,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教者對相關環(huán)節(jié)的設想或意圖應做必要交代,以便人們一目了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復習《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 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 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詩經》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00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詩經》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詩經》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詩經》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 人們常常“風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詩經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秦風》。
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匯報發(fā)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fā)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下特點需要同學結合已經學過的《詩經》結構上“重章疊句”、“疊詞”的特點和本詩所表達的感情,體會出這種形式上的特點在為內容、抒情服務時的作用。這種作用有“類屬化閱讀”價值,有舉一反三之效,因篇而異,特別重要。
c、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yōu)美,使之瑯瑯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復“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并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凄迷的興味。
最后,與本詩營造的“意象”有關,需要先介紹本詩意象,然后再介紹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廣泛運用:
d、本詩以“蒹葭”起興,由看見河岸邊蘆葦的綿長細韌想到了對“伊人”的感情,使詩人如癡如醉之情與秋霧迷離之景渾然合一;結合下文的反復追尋而不得,非常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蕭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國文學史上首創(chuàng)了蒹葭悲凄肅殺的意象,為后人所師法。
e、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結合《詩經》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漢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無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設天塹的意象,東漢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即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同時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濫觴。
f、善于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借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詩歌有“意象派”,中國古代文學評論也有“興象萬千”之說。
請同學們討論所知道的中國文學中的意象并解釋。最后出示幻燈片: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本部分大約20分鐘)
g、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概括。(本部分大約5分鐘)
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熟背《詩經·蒹葭》,尤其注意幾個生僻字,準備默寫。
2、比較《詩經·漢廣》和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何異同。
一、課前預習任務(教師要明確具體任務,切忌太過概括。)
1、查閱資料,了解《詩經》這部詩歌總集的形成過程、內容、以及與以前學過的詩歌相比的不同的特點(包括詩歌內容、詩歌風格、寫作手法)。
2、借助注釋、工具書解決疑難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整體感知詩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詩歌內容,詩歌特點,寫作手法等。)
2、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3、理解詩經的寫作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兩首詩中來講。)
4、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yōu)美意境。
三、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教學重點1)
2、體味詩歌中美好感情及優(yōu)美意境。(教學重點1)
3、理解詩經的寫作手法——賦、比、興及重章復唱,雙聲疊韻,并體會其作用。(教學難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45分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老師提問:蒹葭是什么?有誰見過蒹葭?給我們講講吧!
請同學講講。
老師播放蒹葭圖片,師生交流蒹葭留給我們的感覺。
我們了解到的蒹葭隨風飄蕩,柔美可愛給人寧靜的感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就以蒹葭命名,它會寫些什么?會不會如蒹葭一樣美呢?一起來看看吧!
2)學生交流自己預習所查的關于《詩經》的信息。
(二)《蒹葭》教學過程
1、讀:整體感知(約7分鐘)
(1)齊聲朗讀:教師點評并給與朗讀指導(約2分鐘)
(2)教師配樂范讀或名家范讀,學生聽讀(約2分鐘)
(3)學生賽讀:通過賽讀讀準節(jié)奏字音(約3分鐘)
2、練:落實重點字詞(約5分鐘)
A.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幾組詞
明確:第一組:蒼蒼,萋萋,采采(茂盛、眾多的樣子)
第二組:(道阻且)長,躋,右(道路漫長,險阻,彎曲形容難以到達)
第三組:(在水之)湄,涘(水邊,水與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陸地)
此處有小小的區(qū)別要明確
第五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組詞:洄,溯游
3、品:品味詩歌內容及情感(約20分鐘)
第一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時間怎樣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聯想,體會詩歌意境)
明確:A.深秋的早晨,晨霧氤氳,雪白的霜結在在蒹葭葉片上,慢慢地融化為晶瑩的露珠。蒹葭隨晨風中輕輕地搖擺,露珠輕輕地滑落,摔碎在叢草間,濺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從秋霜到露水變化看出時間的變化。
第二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問:展開想象“伊人”是誰?她是個怎樣的那還?
明確:“伊人”是男主人公心儀的女孩子,美麗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朧,看不真切。
(2)問:(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朦朧,漂浮不定,難以追尋。
第三組: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問:此組詩歌講述了什么故事?
明確:男子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尋找“伊人”。道路漫長而崎嶇,可見追尋“伊人”的路途十分艱難。(可引導學生想象男子怎樣跋涉,怎樣達到穿過艱難險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達上游)
(2)問: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嗎?
明確:沒有找到,從三個“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著一河之隔。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4、議:詩歌的結構特點及寫作特色(15分鐘)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說說詩歌結構有什么特點,寫作有何特色?
明確:賦、比、興及重章復唱手法的講解(興的手法在此詩中沒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
(2)詩中表現了男主人公什么樣的品格?
(3)詩中“伊人”確實存在還是男子想象的?
(4)展開想象和聯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愛慕的女孩還可以指喻什么?
5、練:(5分鐘也可課后作業(yè))
把詩歌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合理想象給這個故事續(xù)上一個結尾。
要求:感情基調,文字風格要與詩歌一致。
教學目標
1.采用聽讀、朗讀、品讀的方法理解內容,用審美的眼光閱讀審視詩歌。
2.理解《詩經》中“興”的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形式在本詩中的運用。
3.從文中提取精美的內容,品評出這些內容的精妙之處,以達到深刻領會課文的閱讀目的。
4.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教法與學法
1.重視學生用情感朗讀課文。
2.培養(yǎng)學生表達的勇氣和習慣。
3.運用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
4.教師的引導與點撥。
3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同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fā)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初讀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讀懂意思。深讀在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讀中釋義,讀中品味,從而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古詩文的方法。其中伴隨著教師的啟發(fā)、引導、提問、解說等活動一起進行的,朗讀帶動講解,講解促進朗讀。從而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對詩歌意象有所了解,激發(fā)學生古典文學的興趣。
4重點難點
1.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詩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體會詩歌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行式。
3.理解詩歌主題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5教學過程 5.1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教學過程
導課: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導入新課。
請欣賞一首歌曲,注意歌詞。
這首舒緩優(yōu)美的歌曲是由臺灣當代作家瓊瑤做的詞,請問:她的創(chuàng)作靈感從哪里來?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蒹葭》,《蒹葭》是一首對后世極有影響力的愛情詩。《蒹葭》選自?誰來介紹《詩經》。
《詩經》是詩歌文學的開山鼻祖,是四書五經之一,被俸為儒家經典,是我國最早的詩歌。
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305篇詩歌,又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可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詩經的表現手法主要有賦,比、興。
讓我們走近文本,揭開這首詩的神秘面紗。
一、聲情并茂讀《蒹葭》
1、請同學們先傾聽這首愛情戀曲,咱們來個合作,老師朗讀第一章,同學們來讀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學們續(xù)寫(老師配樂朗讀)。
2、檢查預習: 下面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①你認為應該注意哪些字的讀音。
字音: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躋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②生上臺標注需要積累的詞語并解說.
③這首詩歌寫了什么內容?詩中流淌著怎樣的感情?
明確:一個男子強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尋而不得的失望、惆悵的心理。
憂愁、悲愁、愁苦、哀愁,傷感、無奈。
3、邀請三個同學每人讀一節(jié),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
4、師:非常有感覺,投入了情感,聲情并茂,請觀察一下這三節(jié)詩形式上有什么特點?
生:詩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結構上重復疊句。全詩共三章,句式相同,
字數相等,只是在少數地方換用了近義詞。
師:也就是說三章句式相同,你很敏銳地發(fā)現它們相同的地方,這種形式我們稱之為“重章疊句”。
這是詩中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一唱三嘆的美感。
我們一起來讀,感受詩歌回環(huán)往復的美。
二、爭奇斗艷繪《蒹葭》
1、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蒹葭是一首詩,也是一幅畫,走近這幅畫,你依稀看見
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
蒼蒼蒹葭——叢生茂密。
比較:A、蒹葭蒼蒼
B、蒹葭蒼——蒼——
再讀。把聲音拖長點,聲音的延長可以帶來情感的綿長。
像“蒼蒼”這樣重復的詞我們稱之為疊字。
類似的還有:
學生找,蒹葭蒼——蒼。 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2、茂盛的蒹葭,潔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什么氛圍?
生:凄美深遠、蕭瑟、朦朧迷離、凄涼哀婉……
3、凄清的景色與追求者尋訪未果的惆悵的心情渾然一體,也就是說蕭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
悵惘心情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屬于詩經的哪一種表現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