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3
這是外國詩二首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外國詩二首教學反思第 1 篇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古詩的意境,以及意境與作者的閱歷、情趣、心境的關系。
2、通過閱讀、比較、分析,了解意與境二者的關系。
3、把握松、菊兩個意象在古詩文中的涵義。
說明:要讀懂詩歌,首先應該從意境入手,從詩歌所選擇的意象出發,去探究詩歌所蘊涵
的深層含義。而意境的表現又與作家的閱歷、情趣和心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所以,學習、評價
和鑒賞詩歌必須要做到“知人論世”,要考察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和志趣,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反復比較、分析,掌握作者筆下景物的特點,最后做出對詩歌意境的品析
和評價。比如,“松”、“菊”是古詩中常見的意象,在學習這兩首詩的過程中,只有通過對這兩
個意象的分析,聯系作者的創作情況,才能正確理解它在詩歌中的涵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兩首詩歌所表現的意境。
2、通過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情趣、遭遇等因素,準確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在詩歌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
說明:王國維認為意境分為“寫境”和“造境”兩個層次,寫境是表現的是生活真實,造境表現的.是藝術真實。無論是寫境還是造境,從詩歌生成的角度看,它都是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主觀印象的外化,都打上了作者深深的印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作者的身份、家庭、經歷、個性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作一番考察和了解,然后,結合詩歌中一些典故知識形成對詩歌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從而把握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和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①讓學生說說“松”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形特征,以及松樹的象征意義,從而導入新課學習。
②回顧初中課文《桃花源記》的創作風格,導入陶淵明飲酒詩的學習。①學生發言,說出松樹的特征,比如一年常青,枝干筆直,亭亭如蓋等。
②通過對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的回顧,了解陶淵明向往自由,厭惡世俗的思想。①了解松樹的特征,能夠自然而然地聯系到松樹的象征意義,對左思詩歌的創作意圖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
②初步了解陶淵明的創作風格,為新課學習做鋪墊。
閱讀思考
從整體上把握全詩①通過閱讀,思考全詩的主要寫作手法和作者的創作意圖。
全詩采用對比的寫法(如松與苗、世胄與英俊、金張與馮公)揭露和抨擊了門閥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對人才的壓抑。
②領會作者創作風格和情感。
(提示)整首詩是比較典型的田園風格,充分表現了作者在歸隱田園后的舒適心情。①參照課文注解,通過自讀、個別朗讀、齊讀的形式,初步形成觀點,回答問題。②在閱讀的基礎上思考問題,通過課文里的注釋,學生討論以及對陶淵明創作風格的了解,形成觀點。①寫作手法是品析詩歌的一把鑰匙,而且對比的寫作方法,學生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理解創作手法的基礎上來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也就水到渠成了。
②通過詩歌中出現的情境,可以比較容易的理解這首詩歌的風格,也能領會到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即情感。
意境的把握①松樹在這首詩歌中有何特征?它的象征意義是什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找出詩歌中能體現作者超脫塵世、悠閑自得心情的詞句,進一步領會這首詩所表現出的意境。①在閱讀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
②朗讀、思考。
發言:說出作者歸隱后的心境。①本部分是兩首詩歌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②在學生反復的閱讀過程中思考和發言,既能夠讓學生形成對詩歌的正確分析和理解,也能夠比較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
抒情方式的探究①左思詩歌中以松為抒情的意象,分析這一意象與作者的情感之間的關系。
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所體現出的“無我之境”的分析。思考、發言。這一部分是屬于詩歌鑒賞方面的知識,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布置作業朗讀、背誦兩首詩歌。朗讀、背誦。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感受詩歌的意境。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思路點撥
這兩首詩歌的學習都可以從時代背景出發,通過介紹作者的身世、經歷、個性和情趣入手去閱讀、賞析。選擇一個切合的角度展開教學,比如《詠史》詩可以從寫作特點入手,先理解詩句的含義,再探討詩歌意境。《飲酒》詩則可以從“此中有真意”這一詩句的研讀為切入點,先理解“此”所指代的內容,然后分析這些內容所表現的“意”在何處。
練習舉隅
1、從“意”與“境”的關系這個角度,說說這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2、聯系《飲酒》詩的意境,體會下列詩句的含義,并回答問題。
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志趣?
②“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畫面與前兩句詩所表現的志趣是怎樣和諧地統一起來的?
3、請舉出你所看到的有關“松”的、詩歌或繪畫作品,比較、分析與左思筆下的“松”的異同。
外國詩二首教學反思第 2 篇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了解詩每一部分的大致內容,感悟詩歌優美的語言。
4?了解深圳經濟特區的巨大變化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
教學重點:
從詩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發展變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開放。
教學難點:
1.憑借詩歌內容,使學生受到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資料、圖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輕聲讀課文,用筆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在詩歌每一節的前面標上序號。
二、學生借助書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學生字、新詞。
1.學習生字。
2.檢查自學效果。
(1)讀準字音:
(2)強調幾個難字的字形。“渺、茫、曦、超、龐、遨、幢、陲”
2.理解新詞。
(三)輕聲讀這首詩,看詩句的最后一個字的韻母有什么特點?
詩句的最后一個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叫押韻,這首詩押ang韻。
(四)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這首詩。
1.要通過恰當的停頓,讀出詩的節奏。例如第1、2兩節,比較恰當的停頓應該是:
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 生活,/多少年來/一個/模樣。
貧窮落后/困擾著/人們, 現代文明/是那樣/遙遠、/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間/勞作, 煙霧里/阿媽煮飯/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滾, 姑娘/從溪邊/挑回一擔擔/搖晃的夕陽……
2.要把詩的韻腳讀得響亮些、清晰些,讀出詩的韻味。
3.教師范讀。
4.學生練習試讀。
5.指名朗讀、齊讀。
教師要通過范讀和舉例分析等方式加強朗讀指導,使學生初步懂得朗讀詩歌的要領,并在學生對詩歌的思想內容基本理解的基礎上,用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朗誦。
(五)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思考課后·練習中的第1題。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思考:
1.這首詩共有幾節?(8節)每節主要講的是什么?哪幾節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歸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節:寫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貧窮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節:寫的是深圳奇跡般的變化。第三部分是第8節:寫的是深圳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和特區建設成就的意義。)
2.這首詩寫的是哪兒?(深圳。深圳,原來是廣東省東南角寶安縣境內的一個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間的水溝,可見這兒原來是個農田。)
3.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什么?(深圳特區奇跡般的發展變化。)
二、學習詩歌第1、2節。
1.指名朗讀(用遲緩低沉的語調來讀。)
2.說一說昨天的這個村莊是什么樣?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3.齊讀第1、2節。
三、學習詩歌第3至7節。
1.默讀3至7節,找出描寫這個村莊發生變化的詞句。
2.深圳成立經濟特區之后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二是人的變化
3.學生熟讀3至7節,教師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應該用高昂興奮的語調來讀)
教師示范,學生練習。
四、學習詩歌第8節。
1.齊讀,思考:
(1)深圳飛速發展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開放使深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深圳特區建設成就的偉大意義是什么?
(深圳特區的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它向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和強大活力,也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使大家從深圳這個窗口看到祖國壯麗的發展前景。)
五、齊讀全詩,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業。
1.自己復習第三單元。
2.預習第13課。
5*、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
昨天 貧窮落后
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 改革開放
今天 煥然一新
課后小記:
6 古詩兩首
外國詩二首教學反思第 3 篇教學目的:
古詩二首教案
1.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真摯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泊船瓜洲》,并會默寫。
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詩人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一提起母親,一提起家鄉,我們倍感親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吟誦母親和家鄉的`詩句。
二、整體感知,重點品析。
(一)一讀,初讀全詩,了解詩意。
1.出示詩題,簡介作者。
通過預習,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誰嗎?
(1)這道詩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簡介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21歲中進士,當過十多年地方官,后來兩次擔任宰相推行變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讀全詩,讀清字音,標畫出生字。
3.指名讀詩,糾正字音。
4.引導學生了解全詩的大意。
(1)知詩人:宋,王安石。
(2)解詩題:分析“泊”的含義。
(3)感知詩意:詩人船泊瓜洲,離鐘山近在咫尺,卻回不去,于是感嘆吟詩,寫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懷念家鄉金陵。
5.小結學習方法:初讀知詩意。
(二)二讀,細讀全詩,理解詩句。
1.詩人泊船瓜洲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他是怎樣描寫的?請讀全詩,用“——”標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用“”畫出寓有深情的詞語。
2.抓住質疑處,運用多種方法解疑。
3.理解本詩的特色。
前兩行看是寫眼前景象,但在詩中卻飽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卻不能回金陵去,可見詩人懷念家鄉的感情是十分濃厚的。
4.小結學習方法:細讀品詩句。
(三)三讀,精讀全詩,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靜,星光燦爛,詩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會產生哪些聯想和想像?心中會有哪些感受?
2.學生扮演詩人,講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結學習方法:精讀想詩境。
(四)四讀,品讀全詩,領悟詩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圖片,提問:大家認為詩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鄉江南,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詩情。
3.小結學習方法:品讀悟詩情。
(五)五讀,熟讀全詩,練習背誦。
1.反復練習吟誦,注意音調、停頓,讀出節奏韻味。
2.當堂練習背誦,并練習默寫全詩。
3.小結學習方法:熟讀能背誦。
三、總結全詩,擴展訓練。
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請你想象,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
四、作業
1.總結古詩五讀法。
2.預習《游子吟》。
外國詩二首教學反思第 4 篇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
2. 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3.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熱愛鄉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熱愛鄉村生活的情感。
重點、難點:指導學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準備:有關古詩內容的圖片、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課件播放錄音。學生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詞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并初步整體認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2.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自讀時板書全詩)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參加。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無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我們學習《古詩二首》的第二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播放錄音)
1、認讀生字詞: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借問、遙招手、不應人。(注意生字“蓬、稚、遙”的字音字形。)
2、.教學生字“釣”,注意右邊“勺”里面的“點”不要丟掉。
3、學生試讀全詩。
三、釋題介紹作者
讀課題,思考:“小兒”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釋?用釣竿釣線部分,理解絲線的一頭向下可以說成是垂下來的線。并引導學生理解:“垂釣”什么意思?“小兒垂釣”什么意思? (看多媒體錄像,作者簡介。)
四、學習前兩句
1.指名讀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樣的小孩在釣魚?從哪看出他年齡很小?理解“蓬頭、稚子”。這個頭發很亂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綸”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圖,指圖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
2.名讀第二句。思考:小孩兒學釣魚是怎么坐的?什么是“側坐”?坐在哪?
課件出示插圖幫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導朗讀。
小孩年齡這么小,卻獨自坐在草叢中模仿大人的樣子學釣魚,你覺得小孩怎么樣?(板書:天真可愛)。這樣的小孩你們喜歡嗎?要讀出對小孩的喜愛之情。教師范讀,學生試讀。
4.指名說前兩句詩意。出示投影邊聽讀邊體會,想像詩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說這兩句詩意。
五、學習后兩句
1.齊讀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魚兒上鉤,出現了什么情景呢?從哪看出路人在問路?“借問”什么意思?想象路人來問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問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遙”是什么意思?
2.指名讀第四句。思考:小孩為什么擺手?從哪看出怕把魚嚇跑?怕什么聲音嚇跑魚呢?除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還怕什么聲音呢?讀后半句,思考“應”什么意思?“不應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他一門心思撲在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釣得怎么樣?(板書:專心認真)
4.學生扮路人、小孩表演,體會小孩緊張心理和天真可愛的形象。
5.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小孩緊張的心理和活潑可愛的特點。
6.指名看圖說后兩句意思。
六、體會詩的意境
學生觀察圖,邊看課文朗讀邊體會,想像詩的意境。(播放媒體課文朗讀)
指名到前面講全詩的內容,要展開想像。
指導朗讀,讀出詩的意境美。
七、指導背誦全詩
八、總結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小孩的樣子和釣魚的姿勢,后兩句描述了小孩專心致志學釣魚的神態,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描繪得活靈活現,用詞準確,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色。
板書設計:6、古詩兩首
大人:耕與知
四時田園雜興 快樂
小孩:學種瓜
蓬頭側坐
小兒垂釣 聰明、可愛
招手不應人
課后小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