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7
這是幼兒古詩竹里館教案,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幼兒古詩竹里館教案第 1 篇
教學目標
1.用鋼筆描紅一段話。
2.認識部首的意義,并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3.在括號里選擇能夠和后面的名詞相搭配的動詞。
4.練習修改不通順的句子。
5.熟記12條成語。
6.讀背古詩《竹里館》。
7.補充圖意,再把幾幅圖連貫起來說一說。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
l.審題。
(1)指讀題目。
(2)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指導。
(1)指名朗讀題中的這段話。
(2)學生思考并說出這段話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讓學生說說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寫整齊,寫成一樣大小。
(5)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晨"、"碧"、"澈"、"粼"4個字。("晨"和"碧"要把豎畫縮短,寫得上緊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橫畫縮短,把字寫緊湊)
3.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根據描紅的情況,教師及時小結。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作業,評點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據情況進行矯正強化練習。
二、教學第二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要求。
(2)讓學生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步驟。(先認識部首,再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2.指導。
(1)分別觀察最左邊的四幅圖,說一說這四幅圖上分別畫了什么。(提醒學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圖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細觀察第二豎行的4個古文字,再和左邊相應的圖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發現。(古文字是由圖形演變而來的)
(3)認讀第三豎行中的4個部首,并與左邊相應的古文字作比較,有什么發現?(部首是由古文字演變而來的)
(4)聯系左邊的圖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見"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關?(以"彳"作部首的字與人有關;以"子"作部首的字與小孩、后代有關;以"立"作部首的字與立、直有關;以"見"作部首的字與眼看有關)
3.練習。
(1)根據上面的推測,想想有哪些字屬于這個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孫、孤;"立":站、端;"見":觀、覽、覺)再口頭匯報,并說出理由。
(2)翻開字典,找到檢字表中這四個部首的所在頁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寫在書上。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填寫的字,可以補充。
(2)師生共同評議正誤。
(3)比比看誰寫得又對又多。再讀一讀這些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第三題
1.審題。
(1)指名讀練習要求。
(2)讓學生說說本題要求。(畫出能夠搭配的詞)
2.指導。
(1)分別讀一讀每個括號里的兩個詞。
(2)討論:括號里每一組的兩個詞在意思上有什么聯系?(意思相近)
(3)明確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詞,也會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詞語相搭配。
3.練習。
(1)兩人一組討論括號里的詞哪一個能和括號后面的詞搭配。
(2)用"--"畫出選出的詞語。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選的詞語。
(2)把選出的詞語和后面的詞語連起來讀一讀。(先指名讀,再齊讀)鼓舞斗志,改正錯誤,推廣經驗,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廣"、"提高"4個詞,要求學生說出后面分別和它們搭配的詞。
(4)說一說括號里剩下的詞語可以和哪些詞相搭配。(如:鼓勵同學、克服困難、推動生產、增加收入)
幼兒古詩竹里館教案第 2 篇教學目標
1
、通過師領讀、學生齊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歌,
獲得一種感性認識。
2
、在誦讀的基礎上,借助資料,讓學生對詩歌的創作背景、內
容意蘊有一種豐厚的認識。
3
、
熱愛詩歌,
熱愛中國雅致雋永的古典文化,
從而愛上詩意的
美好生活。
2重點難點
新課程標準又重新確定了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詩歌一
般片言只語,
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與豐富的旨意,
需要反復
的誦讀。
當然這樣的誦讀不僅僅是一遍遍對詩歌內容的重復上,
最重
要是從情感、節奏等多層面拿捏作者創作時的體驗,這樣,文字與讀
者有了一種心理上的親近。接下來,順勢利導,引領學生進行對詩歌
所呈現的畫面的想象中,
有了具象的思維,
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變
得清晰起來。所以,這節詩歌賞析課,我準備以讀、賞為主。
“讀”
是醞釀一種氛圍,
“賞”是獲得感性的解讀,那么,之后的感悟與品
味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1
同學們,蘇東坡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歌:
“味摩詰之
詩
,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
,
畫中有詩”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
人王維的《竹里館》
,看看這里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怎樣的畫
竹里館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竹里館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1
同學們,蘇東坡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歌:
“味摩詰之
詩
,
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
,
畫中有詩”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
人王維的《竹里館》
,看看這里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怎樣的畫
幼兒古詩竹里館教案第 3 篇教學目標:
1、完成對本詩的創造性解讀。
2、布置下一課《丑小鴨》的閱讀要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問題導入:你們是怎樣獨處的呢?
學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經歷,由此話題引入對此詩的解讀:同學們,詩人王維是怎樣獨處的。
1、讀。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古典詩歌的學習第一步是讀,按照故事節奏教師范讀一次,學生齊讀。
2、品。你感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怎樣?為什么?
學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覺。有清冷、寂寞、空靈、淡泊、寧靜、優美、平白、憂郁、傷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師展開聯想,拓展詩中的內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口頭拓展,教師補充):這是夜深人靜之時,竹里館里寂靜幽深,明月皎潔,王維一個人一時睡不著覺,于是起來彈琴,抒發自己的情感。你們品一品,王維究竟是抒發寧靜致遠的淡泊心境呢,還是抒發個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懷?
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其實也是對課文注釋提出的質疑,讓學生懂得“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讓思辨的習慣常常在學習中養成。
4、悟。學生在討論自己的看法時,常常會悟到一點什么,讓他們多講出來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圍。
5、誦。學生有了自己的闡釋后一起誦讀,或者用自己的體會和感情把這首詩昂揚頓挫地朗讀給大家聽,以加深認識的目的。
二、 布置明天要學習的新課文《丑小鴨》,思考三個問題:
1、找出課文中若干形象,結合具體語句談談自己的看法。(如仁愛的農夫,可鄙的、可笑的……貓紳士、雞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鴨變成天鵝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鴨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三、 下課。
幼兒古詩竹里館教案第 4 篇教學目標
1.用鋼筆描紅一段話。
2.認識部首的意義,并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3.在括號里選擇能夠和后面的名詞相搭配的動詞。
4.練習修改不通順的句子。
5.熟記12條成語。
6.讀背古詩《竹里館》。
7.補充圖意,再把幾幅圖連貫起來說一說。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
l.審題。
(1)指讀題目。
(2)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指導。
(1)指名朗讀題中的這段話。
(2)學生思考并說出這段話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讓學生說說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寫整齊,寫成一樣大小。
(5)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晨"、"碧"、"澈"、"粼"4個字。("晨"和"碧"要把豎畫縮短,寫得上緊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橫畫縮短,把字寫緊湊)
3.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根據描紅的情況,教師及時小結。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作業,評點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據情況進行矯正強化練習。
二、教學第二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要求。
(2)讓學生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步驟。(先認識部首,再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2.指導。
(1)分別觀察最左邊的四幅圖,說一說這四幅圖上分別畫了什么。(提醒學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圖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細觀察第二豎行的4個古文字,再和左邊相應的圖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發現。(古文字是由圖形演變而來的)
(3)認讀第三豎行中的4個部首,并與左邊相應的古文字作比較,有什么發現?(部首是由古文字演變而來的)
(4)聯系左邊的圖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見"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關?(以"彳"作部首的字與人有關;以"子"作部首的字與小孩、后代有關;以"立"作部首的字與立、直有關;以"見"作部首的字與眼看有關)
3.練習。
(1)根據上面的推測,想想有哪些字屬于這個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孫、孤;"立":站、端;"見":觀、覽、覺)再口頭匯報,并說出理由。
(2)翻開字典,找到檢字表中這四個部首的所在頁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寫在書上。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填寫的字,可以補充。
(2)師生共同評議正誤。
(3)比比看誰寫得又對又多。再讀一讀這些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