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9
這是《老山界》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老山界》教學設計一等獎第 1 篇
一、學習目標、重難點:
1.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的層次(重點)
2.生動的描寫對表達中心意思的作用(難點)
3.長征的*傳統及紅*的*英雄主義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
4.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的語段
二、導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閱讀課文,圈劃出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并概括紅*的相應活動,完成下表。時間地點活動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層次思路,想想這是什么記敘順序?作者以這樣的寫法有什么樣的好處呢?
3.再讀課文,找出老山界難走,究竟“難”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讀,并進行扼要的概括想想這體現了紅*什么樣的精神?
(二)體會文章精*描寫
1.重點讀23段,對于半夜醒來的描寫,試著從描寫的順序及運用的修辭方面來加以舉例分析,寫在下面。
2.找出文中其它地方體現樸實而優美,凝練而細膩的語言的語句,并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
(三)揣摩特定語境中詞語含義、作用
1.思考“探究練習”二、三題,體會詞語作用含義。
2.體會下面幾句加點詞語含義。像泉在嗚咽。搶了一碗就吃。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作用。照我們一路上的經驗,不論是誰,不論他們開始怎樣怕我們,只要我們對他們說清楚了紅*是什么,沒有不變憂為喜,同我們十分親熱起來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但是我們走過了……,才覺得老山界的,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四)賞析文章個*寫法
1.既然文章是寫紅*翻越老山界的過程,那么再寫與瑤民攀談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沖淡主旨了?
2.文章中恰當運用了伏筆與補筆,前后歸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試從文中找出幾處來,寫在下面。
3.對于整個登山過程,文章也并非是平均用墨,而是有說有略,將你的見解寫在下面。
(五)讀以致用
運用你的“妙筆”將你所觀察到的一處景物,試著從多種角度、用多種修辭方法,盡量細膩而準確地寫出來,看看能否“生花”?
《老山界》教學設計一等獎第 2 篇目的要求
知識與能力:
能說出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寫出并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了解課文內容,說出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并學習紅軍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重點:
了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難點:
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朗讀、討論、交流、總結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情分析
教學步驟:
一、激情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熱情)
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陜北。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講吧。
二、檢查預習(了解預習情況,掌握字詞)
同學們在課前早已預習了文本,想要表現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來,展示一下吧!二次備課
教學步驟(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
驚惶(huáng)、籬笆(líba)、綴(zhuì)、酣然入夢(hān)
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
嗚咽(yè)、打著顫(zhàn)、馬匹(p?)、澎湃(péngpài)
(以上環節旨在督促學生養成認真預習的.好習慣)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聰明的你是否已經發現文章的順序了呢?一起討論一下吧!
(學生跳讀、勾畫,意在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討論、明確:全文除首尾兩段外,中間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時間變化:“下午才動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地點轉移:上山(從山腳到山頂)——下山。
3、本文的結構已經很明顯了,你們說說本文的結構是如何安排的?
明確:
一、決定翻越老山界(1段),
二、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
三、說明翻越老山界的意義(34段)。
注:通過反復的朗讀,初步理解文章內容,理清課文脈絡,養成正確的讀書方法與習慣。
教學步驟
四、合作探究
翻越老山界,從第一天下午動身,到第二天下午兩點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時間,從中我們看出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回答。
《老山界》教學設計一等獎第 3 篇【教學目標】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生動的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3、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2、感悟紅軍戰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紅軍長征路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正是紅軍精神的真實寫照。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讀《老山界》一文(板書),進一步感悟革命先輩的堅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二、揭示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三、檢查預習
注意劃線字的注音和寫法
蜷縮( ) 嗚咽( ) 點綴( )
澎湃( ) 咀嚼( )
籬笆( ) 酣然入夢( ) 苛捐雜稅( )
四、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綱:
⑴《老山界》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請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⑵ 老山界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難”體現在哪幾方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回答。
⑶ 面對困難,紅軍戰士以什么態度面對,是如何克服的,體現了紅軍戰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語句回答)
2、討論明確
⑴ 時間順序:
“下午才動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到了山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 ⑵ “難”體現在:
① 山路險峻,懸崖峭壁 —— 走路難
② 要在一尺多寬的陡峭山路上睡覺 —— 睡覺難
③ 饑餓 —— 吃飯難
④ 傷病員多,敵人追擊 —— 處境難
⑶ 表現了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紅軍是一支人民的軍隊,他是在宣傳群眾并同敵軍作戰中前進的,他始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試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五、小結
寫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業
朗讀全文,熟讀描寫的段落。
板書設計: 老山界
決定翻山
時 走路難
間
翻山經過 睡覺難 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
順 吃飯難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序 處境難
翻山以后
《老山界》教學設計一等獎第 4 篇【教學目標】
生動的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背誦一些優美的段落。
【教學過程】
一、感悟課文
1、作者描寫紅軍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兩處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1) 第 13--19 節 (2) 第 23 節
2、作者說:“這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連到天上 仰望
山路難行 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
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俯視
3、半夜里醒來,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
星星
視覺 山峰 由遠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從視覺方面寫所見到的景,還從聽覺方面寫了所聽的各種聲響。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 細切而極近的 不可捉摸的聲響 像山泉在嗚咽
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 洪大而極遠的 像波濤在澎湃
5、生朗讀、感悟、背誦。
6、品味劃線詞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反映了瑤民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擔心人丁被抓,財產被搶,因而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實。
(2)她的房子如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顯眼:明顯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強調作用,表現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3)不知道前面為什么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
第2、20節是指因山路難走,隊伍被堵住了。
第29節是因又餓又累,極度疲乏而無力再走。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指紅軍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這是紅軍長征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5)遠遠地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身手呢?
紅軍用嘲笑的口吻諷刺敵人,反映了他們對自己戰斗能力的確信。
二、總結課文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積累、聯想
1、背誦第22節。
2、閱讀《草地晚餐》,比較回答:
(1)順序一樣(時間)
(2)重點不同(重記事、重寫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