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6-02
這是三年級下冊語文中華傳統節日教案,是優秀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以及人們在過傳統節日時,各地有些什么習俗?并了解其豐富的內涵,這也是本活動的重點。
2、通過收集交流傳統節日的資料,誦讀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通過收集交流傳統節日的資料,誦讀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搜集的資料、制作的手抄報等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快樂春節來回味
1.師播放歡慶春節的課件。
2.說一說剛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3.揭題。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在這一天,人們(引說)……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
【設計理念:通過演示課件,播放人們喜聞樂見的歡度春節畫面,用合家團聚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拜年等活動場景,來喚起學生對春節的回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使課堂伊始便充滿了快樂、和諧、互動的氣氛。】
活動二:傳統節日知多少
1.師:除了春節,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學情預設)雖然教師語氣中強調了“中國”和“傳統”兩個關鍵詞,但是學生仍有可能會說出一些非傳統節日的名稱,如兒童節、五一節等,教師先不置可否,引導學生再讀題,找出關鍵詞“中國的”、“傳統的”,引導學生自查自糾。
師補述: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悠久的過程,每個節日都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帶有濃厚中國文化韻味的節日。
2.按排好的順序,叫一叫這些節日的名字。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臘八
【設計理念:通過這一環節的活動,使學生明白中國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而成的,并且讓學生把從交流中獲得的新知,在練習中加以鞏固。】
活動三:節日習俗大放送
1.師生展示收集的資料
師:課前,同學們搜集了一兩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傳統節日的習俗資料,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展示,共同分享。(相機板書:春節端午中秋)
【設計理念師生資料的交流分享,將常見傳統節日習俗進行詳細介紹。學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對傳統節日習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豐富內涵。這一環節搭建了一個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臺,體現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四:傳統文化要傳承
1.演示課件:令人關注的端午節文化。學生說自己的感受。
2.師:中國人過了兩千多年的端午節竟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這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此事充分說明,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啊!『puxuEwang.com』但是,現在仍有不少人對傳統節日不夠了解,不夠重視,我們該怎么做?
3.小組討論。
4.展示本小組成員設計的春聯。
5.展示本小組成員做的月餅。
6.展示本組成員準備的與中秋節有關的古詩
【設計理念:表演寫春聯、做月餅和搜集古詩既鍛煉了學生手腦,又鞏固了有關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還是學生切實開展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舉措,可謂一舉多得!】
活動五:師小結:
太棒了,同學們!你們那顆火熱的愛國心令我感動!我們的祖國會因你們驕傲!現在,我們國家非常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的政策。(演示課件)相信大家在假日里與家人共度這些傳統節日的時候,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也一定會在大家心中生根發芽,開出絢麗的花朵,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設計理念:在師生共同交流有關傳統節日的資料,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被充分激起時,讓學生看那段視頻資料,聽老師無比惋惜的敘述,使學生在強烈的反差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從而喚起更加強烈的愛國之情,激發保護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欲望!相信從這次活動開始,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行動中來!】
活動設計背景: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的情趣、豐厚的底蘊。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受西方文化的浸潤,更注重西方的洋節,尤其是小學生在社會的影響下,知道西方的許多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知道的卻寥寥無幾。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是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在本組教學中選擇了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
在學習本組課文后,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中國的傳統節日了解,體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豐富,結合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了《走進中國傳統節日》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主要通過傳統節日這個窗口,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與我校的《利用傳統節日開展班級文化活動的研究》課題接軌,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體現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
活動設計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幾大傳統節日,知道人們在過傳統節日時各地的風俗。
2.通過搜集、交流、匯報傳統節日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誦讀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熱愛之情,弘揚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活動準備:
活動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民族傳統節日傳說及習俗的資料;教師搜集相關的資料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創設活動情境:
師: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北京的春節》一課中老舍先生是怎樣描述北京過春節的情景?
生:這篇文章先介紹了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即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師:那么在我國的其他地方是怎樣過春節的呢?同學們想不想去看看?(播放課件:快樂春節回味)。
生:描繪看到的情景和知道的春節習俗。
師:春節是我國最盛大、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許多,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風情吧。
(設計意圖:回顧學過的課文,回味北京春節的風俗,過渡到其它地區、民族的春節熱鬧、盛大的場面。通過課件演示,播放人們喜聞樂見的歡度春節的畫面,學生觀看了春節中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會、拜年等活動,對春節進行品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創設快樂、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為活動的探究創設了情境。)
二、探究活動主題
(一)、傳統節日知多少
1.師:悠悠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創造了舉世矚目、燦爛古老的東方文化,也形成了許多各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漫長的、帶有濃厚中國文化韻味的節日。大家所知道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說說這些傳統節日的時間。(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以農歷計算。)
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知道的傳統節日,教師適時小結。)
2.(出示課件):下面的節日哪些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春 節( ) 端午節( ) 勞動節( ) 兒童節( )元宵節( )植樹節( )國慶節( )中秋節( )圣誕節( )重陽節( )母親節( )清明節( )
(通過選擇學生,學生明確了哪些節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3.(出示課件):請你將中國的傳統節日按時間排排隊。
師:小結,出示表格:
節日
日期
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農歷
正月
初一
正月
十五
4月5日左右
五月
初五
八月
十五
九月
初九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活動,不僅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了新知,知道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及時間,而且使學生明確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期的積淀。)
(二)、節日習俗大放送
師:同學們每個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課前,你們搜集了哪些傳統節日的習俗?簡單地說說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1.小組內交流搜集的資料。
2.匯報學習的成果(師適機點撥):
生:我們搜集了關于端午節來歷的資料。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的。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說他因自己的見解得不到國王的理解,憂國憂民投入汨羅江中而死。屈原死后,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體。人們扔下飯團和肉,希望魚不要吃他的尸體。從此,在端午節那天,人們就通過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生:關于端午節的另一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當時,吳國有人讒言陷害伍子胥,吳王夫差聽信奸臣所言,賜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視死如歸。他死后,尸體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之死。
生:關于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就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傳說曹蛾的父親溺江而亡,多日不見尸體,年僅十四歲的曹蛾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就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曹蛾抱著父親的尸體浮出水面,被傳為佳話。
生:端午節這天有很多習俗,比如劃龍舟、吃粽子、懸艾草、吃雞蛋等。端午節流行廣泛,不僅在漢族地區流行,而且在少數民族地區也相當活躍,如壯族、傣族、白族……
生:我們還搜集了一首贊揚屈原的歌謠,如:“端午節,吃粽子;配香囊,賽龍舟;悼屈原、頌屈原,愛國詩人不平凡;一心為國為民想,疾惡如仇立場堅。”
師:關于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很多,各地都是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它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端午節來源的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知道屈原的故事嗎?(播放屈原投汨羅江的課件)(我們課外可以找些他的作品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通過匯報交流,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的習俗。了解詩人屈原,對屈原那種心憂天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肅然起敬。)
生:我們小組搜集的是關于中秋節的資料。中秋夜這天人們吃月餅,代表團圓。月餅又叫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傳說,月餅是為了紀念古代奔月的嫦娥仙子。人們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融為一體。中秋之夜,遙望像玉盤似的明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
師:我們學過哪些望月思鄉的古詩?
生: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我們小組匯報的是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老年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后來在重陽節這天又有賞菊花、吃年糕的習俗,古代還有插茱萸的習俗。我們學過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我們小組匯報的是清明節。清明節也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清明節,人們都要掃墓、上墳來祭祀死去的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生:我們小組搜集了少數民族過春節時的一些習俗。藏族過春節時,人們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藏話叫“薩舉”。藏歷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歷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只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飯后,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師:(小結)中國傳統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它們是中國悠久歷史中的一束奇葩。(出示課件播放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的故事。)
(設計意圖:師生資料交流分享,加深對傳統節日習俗的了解。學生在主題實踐中感悟傳統節日、享受實踐中的快樂,感受中國文化的傳統底蘊。在小組學習、匯報成果、教師小結的學習方式中,創建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臺,體現了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師生平等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國家非常重視保護傳統節日這種非物質文化,制定出臺了弘揚非物質文化的政策。同學們想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你現在想做些什么?
生:辦小報、設計廣告語、畫宣傳畫、編詩歌、進行詩歌朗誦等。
師:課后同學們可以組成小組,用你喜歡的方式來為弘揚中國文化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產生保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欲望。相信從這次活動開始,孩子們會加入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動中來。)
三、總結活動成果
中國的傳統節日越來越被人們的關注,傳統節日中的習俗也越來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談談這節課你的收獲和感受。(出示課件)
在我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聽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想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活動成果,學生心靈產生震撼,情感得到升華,完成本節課的活動目標。)
師:傳統節日的風俗就像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它將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展,代代相傳。
活動簡析: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我設計的《走進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專題活動,在主題探究中通過“傳統節日知多少”、“節日習俗大放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三個活動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他們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的設計方案
一、活動背景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從遙遠的太空看,蔚藍色的地球是那么美麗,那么神秘……古往今來,她瀝盡滄桑,孕育了萬物,養育了無數的兒女。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
她的表面布滿了廣袤的平原、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蔚藍的海洋,奔騰的河流;她的內部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各種礦藏。
但是由于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人類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使得環境逐漸惡化,資源越來越少,地球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地球母親的現狀已經不容樂觀,甚至成為影響人類生存的大問題。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地球愛護環境,做地球村合格的公民。
二、設計思路 本次活動,以《我們的地球》為活動課題,聯系人類生產、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對地球母親及其現狀的認識和了解。
采用查資料、小探究、小調查等活動形式,掌握一些有關地球的知識,了解地球的現狀,做到怎樣保護好地球母親。
1、到學校圖書室或微機室查閱有關地球的知識,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確定出活動主題。
2、分組探索研究“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人類生存” ?把探究過程和成果展示出來。
3、通過調查訪問、觀察和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地球的現狀,怎樣保護好地球母親。
4、展示“我們的地球”活動成果。
總結與評價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
三、活動目標1、知識與能力:讓學生關注并了解有關地球的知識,訪問時要掌握交談技巧,有禮貌地傾聽被訪者談話并注意做好記錄。
2、過程與方法:在班級主要以小組活動為主,在家庭或社會訪問以本人、小組為單位。
通過查閱法、研究法、調查訪問法、實踐法等開展各項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有關地球知識的了解和地球現狀的認識,讓學生懂得地球是生命的搖籃,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保護地球,愛護環境。
做地球村合格的小公民。
四、活動重點和難點 重點:1、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有關地球知識。
2、進行調查、訪問和實地考察,了解地球的現狀,增強關心地球、愛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難點:1、查閱、摘抄有關地球的資料后,進行歸類匯集整理。
2、調查訪問和實地考察并寫出調查報告。
五、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確定活動主題,制定活動計劃。
1----2周。
第二階段:根據活動主題,實施開展活動。
3----6周。
第三階段:成果展示,總結評價。
7----8周 六、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確定活動主題,制定活動計劃 活動內容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對地球母親你了解多少? 1、 指導學生觀看“神六”拍攝的地球照片。
2、出示地球儀,提出有關地球的問題。
1、讓學生站在太空的角度,體會地球外表。
2、圍繞“地球”的話題,提出有關地球的問題。
確定主題,制定計劃。
1、根據有關地球的問題,找出感興趣的方面,確定活動主題。
2、主題選定后,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
3、指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
1、與同學交流有關地球的知識依據感興趣的問題定出自己的活動主題。
2、根據主題,作一個活動計劃。
3、與同一活動主題的同學結成一組,選出組長。
第二階段:根據活動主題,實施開展活動 第二階段:根據活動主題,實施開展活動 活動內容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查資料,探尋地球的秘密。
根據本組制定的活動主題查閱資料,小組可分一下工,分別查閱摘抄,最后匯集在一起,在小組內或小組間相互交流。
1、在小組開展查閱資料的活動,在本組內或小組間交流。
解決提出的問題。
2、把查到的資料進行記錄和整理。
分組探究“地球為什么適合人類生存?” 指導學生分組做實驗:1、假如沒有太陽,地球會怎樣?2、假如地球離太陽太近或太遠,又會怎樣?地球與太陽之間是什么關系? 1、分組做實驗。
2、得出實驗結果,解釋“地球為什么適合人類生存”的問題。
調查、考察地球的現狀。
1、學生自己或分組進行調查訪問爺爺奶奶等前輩,對家鄉環境的變化有哪些看法。
2、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實地考察所在社區和環境污染情況。
1、指導學生作調查訪問的方法和技巧。
做好記錄。
2、組織學生考察前,向學生提出紀律、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把實地看到的情況用文字寫出來或以其它形式記下來。
1、準備好一個調查訪問的提綱,掌握方法、技巧,做好記錄。
2、帶好記錄本或照相機,把實地情況寫下來、畫下來、照下來。
3、寫一個調查報告。
做地球村的合格小公民 通過調查、實地考察:地球母親的現狀不容樂觀。
同學們怎樣才能做地球村的合格小公民呢? 1、“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等等。
2、以少先隊小隊為單位,到所在社區拾撿白色垃圾,宣傳愛護環境。
第三階段:成果展示,總結評價 活動內容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舉辦“我們的地球”研究成果展。
把個人或小組“我們的地球”研究成果展示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準備好研究成果參加展示。
舉辦“只有一個地球”主題演講比賽。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準備,推選一名代表,參加班級演講比賽。
最后評出優秀演講者。
提出演講比賽的要求、規則。
選出代表小組的演講人,參加班級“只有一個地球”演講比賽。
自我總結評價本次活動情況1、你在本次活動中的表現怎么樣?把你的收獲、優勢...
怎樣寫有關古詩的綜合實踐活動總結
詩歌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古今中外的詩人們,用生花妙筆寫下了無數優美的詩篇,許多優秀詩歌已成為超越民族、超越國界、超越時空的不朽經典,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熏陶。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語文園地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輕扣詩歌的大門”。
此次活動分五個階段進行。
第一個階段,讓學生自組小組收集詩歌,然后分類整理,填寫分類表。
第二個階段,從收集的詩歌中選出自己最欣賞的詩,背熟。
然后舉行詩歌朗誦會,把自己欣賞的詩歌展示給大家。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避免走形式,詩歌朗誦以組為單位,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參賽選手。
每組一個評委,本組不給本組的參賽選手打分。
第三個階段,我也當當小詩人,讓學生仿照自己喜歡的詩歌,寫一首詩。
并把學生的好詩以組為單位裝訂成冊,形成六三班詩集。
第四階段,詩歌知識競賽。
經過近一個月的收集整理,詩歌朗誦,寫詩歌等,學生對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詩歌知識,又給學生一周時間,我也找了一些詩歌知識張貼在教室,讓學生趁課余時間,繼續學習詩歌的知識,舉行詩歌知識競賽。
第五個階段,總結本次活動,談談自己的收獲。
活動總結: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詩歌知識競賽等活動,學生對詩歌有了進一步了解,感受詩歌的魅力。
雖然這次詩歌綜合實踐活動結束了,但是詩歌之行才剛剛啟程,詩歌的大門我們才輕輕叩開,讓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探索詩歌的奧秘,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中央電視臺古詩詞大賽題目
一、詩句出處。
1、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選自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2、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選自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選自柳宗元的《 江雪 》。
4、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選自李紳的《 憫農 》。
5、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
選自王安石的《 梅花 》。
6、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選自李商隱的《 無題 》。
7、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選自王昌齡的《 出塞 》。
8、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選自王翰的《涼州詞》。
9、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選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10、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選自杜牧的《泊秦淮 》。
二、判斷。
(在正確的題目后面括號里打“v”,錯誤打“x”。
)1、《靜夜思》、《秋浦歌》、《贈汪倫》、《古朗月行》、《望廬山瀑布》、《獨坐敬亭山》、《望天門山》、《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都是李白寫的。
( v )2、“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寫的是秋天花園里美麗的景色。
( x )3、宋代詩人陸游寫的《示兒》是一首表現他強烈熱愛祖國的詩。
( v )4、“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出自張繼的《楓橋夜泊》。
(v )5、《敕勒歌》是一首漢樂府民歌,“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其中的名句之一。
( x )6、我們經常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來勸告人們不要太過于悲傷。
(x )7、“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抒發了詩人曹植心情急躁的思想感情。
( x )8、“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是宋代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的詩句。
( v )9、“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我國秦代起義的領袖,人稱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
( v )10、“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表達了詩人林升對南宋王朝統治者腐朽生活無盡的譴責。
( v ) 三、選擇。
(請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這兩句詞描寫的是( C )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飛將”指的是( B ) A、漢朝名將霍去病 B、漢朝名將李廣 C、趙國名將廉頗 D、三國名將趙云3、下面四位來都是我國唐朝杰出的詩人,其中號稱“詩圣”的是( B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隱 E、杜牧 F、孟浩然4、李白筆下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指的是哪個風景區? ( E ) A、華山 B、黃山 C、峨眉山 D、天姥山 E、廬山5、“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寒食節即我國傳統的( B ) A、春節 B、清明節 C、端午節 D、中秋節 E、圣誕節6、“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出自( D ) A、白居易《憶江南》 B 、蘇軾《水調歌頭》 C、李白《古朗夜行》 D、杜牧《秋夕》 E、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F、韋應物《滁州西澗》7、以下哪一句是宋代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 E ) A、春風送暖入屠蘇 B、春風不度玉門關 C、春江水暖鴨先知 D、春潮帶雨晚來急 E、春風又綠江南岸 F、春來江水綠如藍8、以下最能表達詩人和老朋友依依惜別的詩句是( D ) A、落花時節又逢君 B、朝辭白帝彩云間 C、聞郎江上唱歌聲 D、勸君更盡一杯酒 E、青春作伴好還鄉 F、山外青山樓外樓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表達的思想感情是( E ) A、熱愛自然 B、人事辛酸 C、報效祖國 D朋友之情 E、母子情深10、李紳《憫農》詩中“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揭露的是( C ) A、遇到大災害 B、干活不努力 C、制度不合理 D有志難報國 四、趣填古詩。
1、填顏色:( 白 )毛浮(綠 )水,( 紅 )掌撥清波。
(白 )日依山盡,( 黃 )河入海流。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 黃 ) 橘 (綠 )時。
千里( 黃 )云(白 )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2、填數字:人間( 四 )月芳菲盡。
碧玉妝成(一 )樹高。
煙花( 三 )月下揚州。
霜葉紅于( 二 )月花。
3、填樂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 琵琶 )馬上催。
( 羌笛 )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獨坐幽篁里,彈( 琴 )復長嘯。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 簫 )?4、填植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 茱萸 )少一人。
( 楊柳 )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5、填人物:( 李白 ) 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黃四娘 )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6、填季節:銀燭( 秋 )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 ( 春 )。
7、填地名:( 洛陽 )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渭城 ) 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照樣子,連線結對子。
晉代 于謙 落紅不是無情物, 全仗你抬聲價。
《江南春》唐代 龔自珍 官船來往亂如麻, 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宋代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中間多少行人淚。
《己亥雜詩》元代 陶淵明 郁孤臺下清江水, 化作春泥更護花。
《飲酒》明代 辛棄疾 粉身碎骨渾不怕, 悠然見南山。
《朝天子詠喇叭》清代 王磐 采菊東籬下, 多少樓臺煙雨中。
《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六、我們的祖國是詩的國度。
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
1、你能從中看出詩...
中華傳統節日綜合實踐活動教案
《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設計背景: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的情趣、豐厚的底蘊。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受西方文化的浸潤,更注重西方的洋節,尤其是小學生在社會的影響下,知道西方的許多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知道的卻寥寥無幾。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是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
在本組教學中選擇了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
在學習本組課文后,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中國的傳統節日了解,體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豐富,結合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了《走進中國傳統節日》這一綜合實踐活動。
主要通過傳統節日這個窗口,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與我校的《利用傳統節日開展班級文化活動的研究》課題接軌,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體現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運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
活動設計目標: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幾大傳統節日,知道人們在過傳統節日時各地的風俗。
2.通過搜集、交流、匯報傳統節日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誦讀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熱愛之情,弘揚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活動準備: 活動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民族傳統節日傳說及習俗的資料;教師搜集相關的資料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一、創設活動情境: 師: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
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北京的春節》一課中老舍先生是怎樣描述北京過春節的情景? 生:這篇文章先介紹了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
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即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師:那么在我國的其他地方是怎樣過春節的呢?同學們想不想去看看?(播放課件:快樂春節回味)。
生:描繪看到的情景和知道的春節習俗。
師:春節是我國最盛大、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許多,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去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風情吧。
(設計意圖:回顧學過的課文,回味北京春節的風俗,過渡到其它地區、民族的春節熱鬧、盛大的場面。
通過課件演示,播放人們喜聞樂見的歡度春節的畫面,學生觀看了春節中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會、拜年等活動,對春節進行品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創設快樂、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為活動的探究創設了情境。
) 二、探究活動主題 (一)、傳統節日知多少1.師:悠悠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創造了舉世矚目、燦爛古老的東方文化,也形成了許多各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漫長的、帶有濃厚中國文化韻味的節日。
大家所知道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說說這些傳統節日的時間。
(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以農歷計算。
) 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知道的傳統節日,教師適時小結。
)2.(出示課件):下面的節日哪些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 節( ) 端午節( ) 勞動節( ) 兒童節( )元宵節( )植樹節( )國慶節( )中秋節( )圣誕節( )重陽節( )母親節( )清明節( ) (通過選擇學生,學生明確了哪些節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3.(出示課件):請你將中國的傳統節日按時間排排隊。
師:小結,出示表格: 節日 日期 春節 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農歷 正月 初一 正月 十五4月5日左右 五月 初五 八月 十五 九月 初九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活動,不僅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了新知,知道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及時間,而且使學生明確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期的積淀。
) (二)、節日習俗大放送 師:同學們每個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
課前,你們搜集了哪些傳統節日的習俗?簡單地說說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1.小組內交流搜集的資料。
2.匯報學習的成果(師適機點撥): 生:我們搜集了關于端午節來歷的資料。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的。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
據說他因自己的見解得不到國王的理解,憂國憂民投入汨羅江中而死。
屈原死后,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體。
人們扔下飯團和肉,希望魚不要吃他的尸體。
從此,在端午節那天,人們就通過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生:關于端午節的另一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
...
古詩文賞析大賽注冊
不知道你要參加何地的古詩文大賽,現在知道的今年只有河南這一家。
各省轄市教育局,直管縣(市)教體局:根據《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關于開展2018年“少兒報刊閱讀季”活動的通知》(豫新廣發〔2018〕58號)的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發揮優秀少兒報刊和教育新媒體對廣大中小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持續推進全民閱讀深入開展,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河南教育新聞中心、河南教育報刊社決定在2018年秋季開學之際,面向全省中小學生組織開展“古詩文誦讀賞析大賽”活動。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主辦單位河南教育新聞中心、河南教育報刊社。
二、活動主題賞析古典詩文,弘揚傳統文化。
三、參加對象全省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
四、活動內容(一)學生在老師或家長指導下,通過手機微信關注“成長學習平臺”(可掃描下方二維碼或搜索微信公眾號“成長學習平臺”),選填所在省轄市、縣(市、區)、學校、年級、班級等信息后,即可學習新教材新課標規定的各年級段古詩文知識并參與活動。
(二)學生在老師或家長指導下,通過“成長學習平臺”參與古詩文誦讀每日打卡活動。
活動時間為2018年10月1日至30日,分為小學、初中、高中三個組別。
每個組別免費提供30篇古詩文名家朗誦和解讀音頻,每段音頻時長3—5分鐘。
用戶可在“成長學習平臺”收聽音頻并打卡,打卡10次以上的,可根據收聽時長和排名獲得相應獎勵。
(三)學生在老師或家長指導下,通過“成長學習平臺”參與古詩文賞析大賽活動。
活動時間為2018年10月1日至30日,分為小學、初中、高中三個組別。
用戶通過“成長學習平臺”進入答題頁面后,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古詩文的記憶、理解和欣賞等綜合能力的考查。
每個組別的大賽分三輪,每輪題目不重復,用戶可多次參與,最終根據總答題時長和總成績獲得相應獎勵。
五、活動日程(一)活動籌備階段(2018年9月上旬)。
(二)宣傳動員階段(2018年9月中下旬)。
各地各學校根據要求,張貼宣傳海報、發放宣傳頁,引導學生通過“成長學習平臺”學習古詩文知識。
(三)組織實施階段(2018年10月)。
各地各學校發動學生通過“成長學習平臺”參與古詩文誦讀每日打卡和古詩文賞析大賽。
(四)總結表彰階段(2018年11月)。
1.上述活動將從參與學生中評選產生“古詩文小狀元”“古詩文小博士”“古詩文小達人”“古詩文小能手”若干名,并頒發證書和獎品。
一等獎 iPad 2018 18名二等獎 小米VR一體機 36名三等獎 人工智能聽讀音箱 108名四等獎 各年級優質學習資料 300名2.凡參與活動的學生,均可根據表現獲得虛擬積分,在“成長學習平臺”兌換優質在線教育課程和學習資料。
3.對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主辦單位將授予優秀組織(輔導)獎銅牌(證書),并頒發獎品。
六、活動要求(一)各地各學校要高度重視,把此項活動作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利用新學期開學這一契機,對活動的宣傳、組織及動員做出周密安排。
(三)主辦單位將及時向各級教育部門通報各地區、學校、班級的詳細參與情況,以確保成效。
(二)本次活動為純公益活動,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向學校及師生個人收取任何費用。
本活動的最終解釋權屬主辦單位。
聯系人:時老師,0371-66318962鄭老師,18539285341丁老師,13676928639河南教育新聞中心 河南教育報刊社2018年9月4日
淺談大學語文如何實踐教學
語文學習,最基本的要跟著老師走,掌握老師要求的知識點。
同時,學習要有計劃,計劃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也有利于要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如果寫作能力差,就一周寫一篇作文,如果閱讀差就一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如果基礎知識差就每天抽出點時間記憶背誦一下,等等。
1、學好語文重點之一:字詞、古詩詞、古文等的記憶背誦或賞析。
這類知識的學習重點在課堂上,課上要專心,課后多花點時間去記憶背誦、理解運用。
2、學好語文重點二:閱讀一定要強化,最好能夠做到每天練習一篇閱讀。
另外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可以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和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歸納分析、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
掌握快速閱讀之后,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
快速閱讀的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件》,我自己學生時代練習過,現在也在受益。
3、學好語文重點三: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的基礎是素材和思路,平時要多閱讀多積累。
高中學習是比較緊張的、時間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閱讀在素材積累上就可以提現出很大作用。
有了積累,可以多看看那些優秀作文,找找寫作的思路,要多動筆寫,學會借鑒、運用、融會貫通,這樣寫作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
語文成績提高也是需要做題的,平時不能只是一味的記憶背誦,防止眼高手低。
如何開展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一、要在經歷過程中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像其它數學課一樣,每節課都有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更注重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地調動已有知識及學習經驗,在過程感受數學方法、思想,發現數學規律,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但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又區別于其它數學課,在一節課中,它沒有固定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有待于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發現的規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來,要求學生用統一的方法去學習同一內容,更不能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學生的發現作為知識點,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
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比賽場次》這一課,教學目標是:1、了解“從簡單情形開始尋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會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蘊涵的簡單規律,體會圖、表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讓學生能夠知道解決比賽場次類似的問題可以用畫圖法、連線法、列表法等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遇到復雜問題能夠主動地從簡單問題入手去尋找規律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達成本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數學思考”仍是實踐活動課的靈魂通過有效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終極目的,所以我們在上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仍需把握這一靈魂。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我們日常的數學課相比,給學生留有的思維空間更大,學生的自主性更強。
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數學思考的位置”給留出來,讓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上進行巧妙設計,使數學實踐活動課能夠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與應用,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定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形勢上熱熱鬧鬧,人人都教能積極參與,讓數學活動課丟失了數學味,這樣就失去了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真正意義。
如,我在設計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有趣的七巧板》時,就重點設計了如何讓學生在操做七巧板時,數學思維得到發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數學思考:1、觀察七巧板,說一說有哪些我們學過的基本圖形,這些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
2、分小組整理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然后向全班匯報。
3、利用七巧板,移動一塊或兩塊,成為另一種圖形。
4、解決由七巧板組成的圖案的面積問題,一是解決香港第34屆數學競賽會標的面積(給出用字母表示的一個圖形的面積,算出整個會標的面積),二是給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的面,求出每一個圖形的面積。
在這四個有層次的活動中,學生把本學期所學的面積知識、分數知識主動地應用其中,而且培養了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較難問題時有了一定的策略,讓學生始終在活動中不斷的思考,而且使他們的思維層次不斷地在提升,實現了日常數學課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結合。
三、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在數學中有機地滲透數學文化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延伸的空間比較深,學生活動的范疇比大,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比較多,這些因素就為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數學文化提供了絕好的契機。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名著、著名數學猜想、數學史料等。
如,我在設計《七巧板》時,讓學生收集七巧板的來歷在課上做交流,了解宴幾圖與七巧板的關系;在設計《比賽場次》時,最后環節向大家介紹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把一個比較復的雜的問題“退”到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的,再解決就容易了。
綜合實踐教案遇到危險怎么辦
二、活動目標: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掌握科學的防范方法,增強安全意識。
2、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危險事故的原因,探討如何減少危險事故,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過程與方法:通過查詢、調查、報告等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綜合實踐能力。
三、活動分析:1) 學習處理遇到的危險屬于社會生活中的安全教育方面的內容。
方案設計的思路是:通過給學生提供生活中常見的危險事例,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明白什么是危險,這些、危險會造成什么后果,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2) 通過搜集、介紹有關圖片、資料,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生活中存在和可能發生的危險事故,并學習正確處理這些危險事故;3) 通過討論和學生的模擬練習,讓學生在開放性的場合中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并要求在體驗式的活動中學會防范的措施,設計出合乎科學、近似合理的方法或方案,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加強活動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達到學以致用。
四、活動準備:1、學生在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收集少年兒童因為危險而死亡受傷情況;全世界人類情況;各種危險所產生的后果。
2、課件。
五、活動安排:本活動共分四個階段。
1、活動開題階段。
分為認識危險、遭遇危險、應對危險、解除危險,指導學生設計活動計劃這五個內容。
(1課時)2、學習理論知識階段。
舉辦“遇到危險怎么辦”手抄報比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設想處理危險事故的辦法。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搜集資料時間1——2個星期;其它視具體情況而定)3、模擬表演、演習階段。
在此過程中體驗危險,并進行現場自救,同時也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危險的態度。
(一天)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介紹
1、背景說明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對于許多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的節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膚淺的含義上,對它反應冷淡,相反,對于外國的圣誕節,反應強烈,以多種形式來慶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通過探尋,力圖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習中國的傳統知識,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讓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課題的意義
通過對我國傳統民風民俗的了解和認識,可以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課題介紹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農歷一月一日)、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一個傳統節日入手,探究它的來源、各個地方的習俗、蘊含中國那些文化以及如何傳承這種文化等。也可以指導學生從一個切入點探究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
1、知識與技能:
(1)增進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
(3)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組織交際能力。
(4)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分組探究,確立主題。
(2)協作分工,利用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3)小組探討,對資料進行整合。
(4)形成總結論文,制作課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傳承我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不讓它流失。
(2)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
(3)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培養團結合作、創新精神。
三、參與者特征分析
1、學生對研究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2、學生對于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3、學生具備較強的寫作能力。
4、學生對問卷調查、采訪等活動比較熟悉。
5、學生的上進心較強,好奇心也強,思維活躍,善于與人交流。
6、大多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比較好。
7、每個學生都具備不同的特長。
四、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在了解中國民風民俗來歷的基礎上,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積極參與并設計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增強民族自豪感。
3、通過走進“研究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文化”社會實踐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與民族文化的聯系,培養思考、探究的能力。
五、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
研究的最終成果是:做好查找資料的內容記錄、采訪人物的.記錄、寫好活動體會心得、制作相應宣傳小冊子和攝影作品、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六、資源準備
1、提供學校計算機室、圖書室、多媒體電教室設備。
2、學生自制調查采訪表。
3、學生自行準備數碼相機。
七、研究性學習的階段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階段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起止時間
第一階段:動員和培訓
1、讓學生初步接觸和討論“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課題的有關問題。
2、了解本課題的學習目的。
3、學習了解本次活動的步驟、方法、各項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計劃表。
5、了解相關技術的要求,商議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
(1)出示一組關于民風民俗的照片(包括節日、娛樂活動、食物)
(2)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參與本次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3)組織學生對研究課作提問和談想法。
(4)讓學生了解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驟。2個課時
第二階段課題準備階段提出和選擇課題
1、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2、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節日有什么傳統的習慣?處理過程是什么樣的?
3、了解地區的傳統節日活動有哪些?這此活動表現了什么意義?
4、隨機采訪百姓對這些傳統風俗持怎樣的態度?從中反映了什么?我們應不應該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談談自己的體會。
5、查閱資料和調查訪問,收集各項中國各項民風民俗,并從收集了解到的民間風俗資料中,談談自己產生的一些想法,對中國風俗的繼承與發揚有什么好建議?
(1)組織學生研究、討論各個問題。
(2)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并協助學生選好研究內容與課題。3個課時
成立課題組
1、學生分組,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確定自己的選題,每7人組成一個課題小組,選出組長,填寫小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組成立后,學習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量規。
3、根據自己的選題,進行小組分工。
(1)合理調配各組成員,以利于能力強弱搭配,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工作到位。
(2)制訂合作學習評價量規提供給每一位學生。
(3)組織、指導學生的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形成小組實施方案
1、各小組根據分工制定研究計劃
2、合理分配研究時間和研究內容。
3、制作調查采訪表,預定成果等。
(1)設計本次“研究方案”模版,為學生制訂研究方案提供指引等。
(2)設計“調查采訪表”為學生調查記錄提供指引。
(3)設計成果展示模版,為學生展示研究結果提供指引。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1、收集有關中國各地民風民俗資料活動。
初步收集相關資料。本活動采取的形式多樣,例如:到圖書室查閱、到計算機室上網搜索資料、網上采訪各地少數民族。
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采取小組分小隊的分散方式。讓一部分同學上網搜索資料,其余的同學到圖書室查閱廣泛搜集各類相關書籍資料。第二階段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采訪有關群眾,特別是采訪一些老一輩老人家。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討論活動心得體會。
各小組扼要匯報研究情況,重點是各小組向其它小組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收集的資料內容中進行分類處理,并做好記錄工作。討論活動過程的心得和體會。
3、匯編研究活動作品。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各組員將研究活動中的各項材料整理成宣傳小冊子、攝影作品、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1)通過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2)聯系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關人員和采訪人員。
(3)給學生一些明確的走訪線路。
(4)給小組長發放“活動記錄表”,以用作每次小組活動后收集整理信息。
(5)及時跟蹤了解各小組活動進行情況,為學生出謀劃策,當好參謀指導作用,讓學生隨著活動的開展,不斷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活動方式,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6)提供有關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傳小冊子制作向導、攝影作品制作向導、“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八、總結與反思(實踐后總結、反思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提出改進意見)
在2個多月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了社會、走進了少數民族的生活,了解了很多關于當地人民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與很多本地民眾交流、學習。學生們以全新的視野來重新審視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風民俗,以及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觀念與做法。并從中溶合了語文教學之中,以生活實際體現語文。學生的參與面廣,積極性高,提高了調查、訪問、合作、分析、評價等能力;同時,經過了一系列的展示、制作活動和寫作活動,學生們懂得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方法與意義,使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動中,還有待提高評價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強對較被動的學生作好指引,以及團隊合作協調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