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1
這是二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筆記,是優(yōu)秀的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要求:
1、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書筆記記錄方法。
2、學生科學運用讀書筆記。
3、在實踐操作中,學生能用今天學習的讀書筆記記錄方法閱讀書本。
教學重點:
1、明確各種讀書筆記記錄方法的區(qū)別。
2、掌握卡片摘錄的讀書筆記記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出
圖書館主要是通過文獻的利用來傳播知識,進行文化和知識技能的教育。事實證明,同學們越是積極利用和善于利用圖書館,獲得的知識就越多,學習成績就越好。
讀書筆記是科學地讀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善于讀書的人,總是書筆不離,隨時記錄下書中的精華和自己的感想,從書刊中大量吸收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因此,寫讀書筆記,是積累閱讀成果,促進讀寫結(jié)合的一種好辦法。
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怎樣做好讀書筆記》。
二、新授:
1、了解讀書筆記的作用
?。?)寫讀書筆記有助于理解閱讀內(nèi)容,不僅能幫助你加深領(lǐng)會書中的精髓,還可以鍛煉你的思考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做讀書筆記時要求記下書中的要點、難點,結(jié)論、應(yīng)用范圍、前提條件等對自己最有用的精華部分。)
?。?)經(jīng)常寫讀書筆記能夠加深印象,有利于記憶。(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口過千遍不如心過一遍,心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由于做讀書筆記是在反復閱讀、思考和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所以比單純的閱讀更能記住所學的內(nèi)容。)
?。?)寫讀書筆記,有利于積累資料,豐富知識,是我們解答問題或?qū)懳恼聲r獲取寶貴知識財富的重要途徑。(對于廣大青少年讀者來說,積累資料時日后開展工作和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chǔ)。積累資料是一件要長期堅持的工作,要靠持之以恒的點滴積累,不能搞突擊,一蹴而就。積累資料的方法很多,而做讀書筆記是最簡便易行的方法。)
2、讀書筆記的做法——摘錄筆記
(1)摘錄是加深理解、增強記憶、積累資料的重要方法。
?。?)摘錄的內(nèi)容可以使文章的要點,文中有意義的或精彩生動的詞語、佳句、警句、典故、段落,重要的史實,使用可靠的資料、數(shù)據(jù)、公式、定理等,也可以使閱讀中產(chǎn)生的疑問之處。
?。?)摘錄的特點是以摘錄原文為主,摘錄是要求間斷扼要,選取關(guān)鍵的精彩的內(nèi)容力求準確無誤,并注明出處,以便日后查對和利用。
(4)摘錄形式有很多種,今天學習用卡片摘錄。
每張卡片上只寫一項內(nèi)容,在卡片左上角表明分類項目;每張卡片上要注明出處、作者等有關(guān)情況,寫好后應(yīng)分類存取,以便檢索。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qū)懗銮榫敖蝗诘奈亩巍?/p>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品讀課文,緊扣文字,體會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2.感受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二、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導入:
1、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埂?/p>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里頭。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鄉(xiāng)愁”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xiāng)愁應(yīng)該就是同鄉(xiāng)會式的鄉(xiāng)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于親人、鄉(xiāng)人的感情在里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于讀書人來講,鄉(xiāng)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畢業(yè)于*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東吳大學、師范大學、*大學、*大學。期間兩度應(yīng)美國*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禮贊“*,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1950年到*,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三、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把握脈絡(luò)。
四、小組討論交流。
五、明確
(一)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lián)系到祖國。
(二)由“雨”展開具體的想像,描寫?yīng)毺氐捏w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
1、(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fā)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寫臺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種記憶。
(三)思緒回到現(xiàn)實,將對故鄉(xiāng)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結(jié)與作業(yè)
《聽聽那冷雨》作為一篇抒情散文,寫了他在美國、在*、在大陸的感受,思緒超越遼遠的時空,但總是流淌著古*的記憶和情韻,并以這種記憶和情韻去觀察,去體會美國西部丹佛山難以體驗到的*韻味和意趣。落磯山的奇巖怪石,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在*溪頭,他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聽聽那冷雨,只覺其凄迷,感覺不到在大陸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的美感。暴雨摧殘中,更思念“杏花、春雨、*南”。選材雖然很散,但一根內(nèi)在的家國之思的感情線索貫穿其中。課下繼續(xù)讀課文,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一步體會這種家國之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通過不同的文學作品不同的語言風格導入余光中散文語言的欣賞。
2、展示目標
品味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
1、自學成果交流
要求學生將上節(jié)課作業(yè)對于本文語言的一些精*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2、同學代表發(fā)言
要求在一同學發(fā)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fā)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在同學發(fā)言時教師板書其發(fā)言要點并做適當點撥)
3、共同欣賞第四段
a、學生齊讀
b、學生自主賞析
c、教師講解
三、提問:通過學習本文有何收獲?通過學生談收獲總結(jié)本文語言特點:
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四、學習之后要學以致用,請同學們也像余光中那樣高速的聯(lián)想,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與想像,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課時
一、交流寫“雨”詩句。
先讓學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內(nèi)交流。如果學生找的不全,教師可以補充。學生找出后也可適當講解。
《聽聽那冷雨》中相關(guān)詩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輕塵也都已不再。
相關(guān)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徘岢荊?蛻崆嗲嗔???。劝???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p>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guān)詩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點絳唇》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lǐng)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
相關(guān)詩作:《鐘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關(guān)詩作:
《虞美人聽雨》蔣捷(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小結(jié):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積累,學會搜集同題材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學生自主欣賞6-10節(jié)。
三品味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討論交流)
明確:學生將本文語言的一些精*之處拿出來和本組同學共同賞析。
要求在一同學發(fā)言時,其他同學簡單記錄該同學的發(fā)言要點,以便做進一步的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
四、本文的語言特*
明確:(1)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如:“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
(2)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散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描寫感覺十分細膩,引起讀者感官刺激,使人如聞如見,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
(3)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五、總結(jié)歸納:
這篇詩質(zhì)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jié)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xiàn)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xiàn)代都市對傳統(tǒng)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5
【教學目的】:
關(guān)于讀書筆記的教案
1、了解讀書筆記的概念及種類。
2、把握讀書筆記的基本結(jié)構(gòu)。
3、掌握讀書筆記的寫作技巧。
【教學重點】:學會寫各種不同類型的讀書筆記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輔之以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我們平時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古語:開卷有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德國詩人歌德也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書不僅可以獲取知識、而且可以提升一個人的人格。書何以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我們來看一下古今中外的先賢們對書的評價,就可以找到答案:
書是顧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是良藥——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
書是面包——高爾基說: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書是益友——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書是階梯——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是源泉——高爾基說: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半畝方糖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書是船只——凱勒說: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lǐng)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
勃斯說:書是隨時在你近旁的顧問,隨時都可以供給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復這個顧問的次數(shù)。
由此可見,讀書的益處不言而喻,但是讀書也要掌握好的方法,否則會事倍功半,比如孔子曾說過:誦
《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相反卻應(yīng)該學以致用,比如蘇軾在當年參加科考寫的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用了這樣一個典故:堯手下一個司法官三次判一個人死刑,堯本著寬大為懷的原則,三次赦免了他??僧斈甑闹骺脊贇W陽修卻不知這一典故的出處,經(jīng)過再三詢問,原來蘇軾根據(jù)《后漢書·孔融傳》的記載加以發(fā)揮,自己杜撰了這么一個典故,結(jié)果歐陽修非但沒有批評蘇軾,反而對他大加贊賞,夸蘇軾讀書簡直讀活了。
對于讀書的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曾總結(jié)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雖然很有道理,但仍有一些不足,讀書時除了心到、眼到、口到以外,還有一點不可或缺,那就是手也要到。
比如:馬克思為寫《資本論》, 曾認真鉆研過 1500 種以上的書籍,而且每本書都寫了提要,每本書都有筆記可查.僅 1843 年到 1847 年間,屬經(jīng)濟學的筆記就記了24 大本,全部力量相當于《資本論》第一卷的兩倍;1850 年到 1851 年僅一年時間, 又記了 18本;1861 年到
1863 年記了 23 本.這些筆記再加上他的其它筆記,其總字數(shù)至今未有人能精確地統(tǒng)計出來.
又如:革命前輩徐特立同志少年時期只上過 6 年私塾,后來在長沙僅僅讀了4個月的師范學校.他的淵博的知識完全是靠刻苦自學得來的,他從19歲到43歲的漫長歲月中,每天晚上必定要讀3 個小時書,結(jié)果成了博學的教育家。徐老有一個重要的學習經(jīng)驗:不動筆墨不讀書。他告誡學生:讀書不要貪多圖快,要仔細研讀,還說:買書不如借書,借書不如抄書,全抄不如摘抄。
二、 文種知識
?。ㄒ唬?、定義
讀書筆記又稱隨筆、札記,是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或是對書中的名言警語、新穎材料進行摘錄抄寫,或是對書的'內(nèi)容要點進行歸納,或是隨后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的一種文體。
(二)、作用
1、加強記憶。做讀書筆記,一方面可以彌補過了一段時間后會忘掉所記憶內(nèi)容的許多細節(jié)這個缺陷;另一方面,
還可以把所讀的零散、片斷的內(nèi)容系統(tǒng)化、條理化、編成知識網(wǎng),使我們更容易記憶。
2、加深對內(nèi)容的理解。在對讀物內(nèi)容深刻理解過程中,我們所做的讀書筆記,不是字字都記,事事都記,而是把那些最好的、最精彩的、對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記下來。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就是理解、消化你所學到的知識的過程。
3、閱讀注意力的集中。寫讀書筆記的過程,是眼、腦、手同時并用的過程,有時候我們眼睛雖然在“看”書,可是大腦卻在想著別的事,即“開小差兒”了,特別是長時間地看書容易發(fā)生這種情況,寫讀書筆記則有助于集中閱讀的注意力,提高閱讀效率。
4、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閱讀。寫讀書筆記時,由于邊讀邊想、邊想邊記,就會加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思維更加活躍。由于在閱讀時各種信息的相互撞擊,會產(chǎn)生一些新的見解、新的構(gòu)思、新的發(fā)明,就會加強聯(lián)想、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把學習過程引向創(chuàng)造過程。
1、教師介紹自己的姓。
2、讓一組小朋友到黑板上寫自己的姓。并用姓說一句話。(8生)學生說的都不一樣,相信學生,他們會做得很好。
3、給自己認識的姓圈上圈。(教師課前把全班同學的姓打印在紙上,每位學生都一張)讓學生們自主地學一學,他們學得很認真。而且因為是自己身邊的知識,所以學生興趣很濃。
4、把學生的練習紙投影出來,讓他讀一讀。(2生)
5、四人小組合作讀一讀,認識還不認識的姓。
6、小組合作還沒有認識字,請這個姓的小朋友幫助他。
7、如果你還有不認識的姓,請你課后找到該姓的小朋友,請他幫助。關(guān)注學生個體,并向課外延伸。
8、你還知道哪些姓?/8:50
9、放錄音兒歌《百家姓》。(課間*)
10、導出駱賓王(課前讓學生收集相關(guān)資料)學生通過收集也還真知道不少呢!
11、你知道駱賓王的哪些事?
12、讓學生自己讀一讀《詠鵝》(2生)
13、有感情地朗讀。讀給同桌聽,請同桌評價。齊讀,背誦。
14、想象當時駱賓王寫詩時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學生說:駱賓王看到詠鵝說明他不懂這個題目的意思。老師應(yīng)加以引導。
15、做一做,玩一玩。讓學生自己選擇,有些寫詩,有些配圖,有些既寫以畫。
16、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送給他人。9:15/體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教育。
總評:
1、充分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課程資源。把學習姓氏與本班學生的姓氏相結(jié)合。并適當補充本地名人駱賓王的信息。
2、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學本班同學的姓氏。自己去學駱賓王的詩。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
3、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運用各種方式幫助他。
4、綜合*學習的形式比較多,讓學生從身邊學起,通過讀、畫、找、玩、唱、寫、收集等多種方法,學習語文。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