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2
這是夜雨寄北教學重難點,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參看注釋,了解詩句意思,大致理解詩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詞想像,深入感悟詩人當時的離愁和對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熟讀成誦。
4、聯系比較,領悟寫法。
教學重點:
通過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寫夜雨及歡聚的情景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對比寫法的巧妙運用。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引入
1、指名背《憶山東兄弟》,說說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來學習一首寫思念家鄉親人的唐詩,看看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二、讀題
(課前板書全詩)
1、詩題怎么理解?看注釋,思考,講通題意。(點擊注釋)
2、補充背景:這首詩是李商隱在一個雨夜寫給他妻子的一封信。當時李商隱在巴蜀的一個州府(今四川三臺縣)做幕僚,妻子卻在北方的長安居住,兩地分居,長期不能相聚。
三、讀通詩文,感知詩意
1、在那個雨夜,詩人李商隱在信中給妻子講了些什么呢?先聽老師來讀讀。
2、同學們學著讀上兩三遍,把詩讀通順,讀出節奏。
3、指名讀,齊讀。
4、李商隱在信中究竟對妻子說了些什么呢?表達了個什么意思?請看看注釋,爭取自己弄明白。
5、質疑討論,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難處嗎?——梳通大意。并補充:你知道當時詩人與家人分別多久了嗎?(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問題嗎?(隨機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點?)梳通后提示:這雨是哪里的雨,哪個季節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釋疑。補充:“共剪西窗燭”意味著什么?“話”這里當“聊天”、“傾聽”講。話什么?(詩人的感受,心情,對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讀這首詩,看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感情,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團聚——第三、四句)
四、順情扣疑,導入深究
那么,詩人的思念有多濃,盼望有多深呢?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走進這個雨夜,走進詩人內心,去深入品讀。
1、先來感受一下這場夜雨。誰來讀一下寫夜雨的句子。
2、閉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怎樣的聲音?
3、這樣的夜雨會帶給游子怎樣的感受?誰有過雨夜里獨處的經歷?感受如何?獨在異鄉無人陪伴的李商隱當時在哪里?心情會如何?——讀出感受。
4、詩人是怎樣讓我們看到這么豐富的東西,聽到這么豐富的聲音,體會到他內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僅用7個字,太凝練了!
五、抓住細節,體悟詩情
1、在這個孤寂的雨夜,詩人望著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詩句是詩人的所想?
2、扣“問”:
(1)(讀第一句)誰在問誰?妻子在哪里問?(在詩人的想象里)
(2)當詩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詢問自己的歸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時,詩人心中會涌起怎樣的情緒?(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樂讀詩——這焦急、愁苦、悲涼……都是怎么表達出來的?——畫“問歸期”、“未有期”:是將這兩組詞這六個字排放在一起迸發出來的`!這是一個什么手法?(對比),這樣一對比,讓人感到這現實是怎樣的呀?(殘酷)
3、品讀幻想團聚的細節
(1)再讀后兩句。這兩句寫的是什么情景?(想像與妻子團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
(3)你仿佛聽到詩人在話什么?(小練筆)
(4)情境匯報:
A、在跳躍的火焰中,詩人一邊剪著燭花,一邊深情地對妻子說:……
B、詩人握著妻子的手,感慨地說:與你在一塊的日子多溫馨啊!可那個雨夜……
(5)在詩人幻想團聚的夜晚,詩人話點別的什么不行嗎?為何偏要“話巴山夜雨時”?(它和“共剪西窗燭”再次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對比,今夜的孤寂顯得更加難以排遣)。
4、配樂讀整首詩,問:在這雨夜寫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緒?
六、比照互讀,感悟寫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遠在他鄉與親人分離的游子都會產生濃濃的思鄉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別的時刻。——再讀《憶山東兄弟》。
2、將《夜雨寄北》與《憶山東兄弟》比較一下,有什么異同?
(同:都選取了典型的時刻來寫,都用了對比的手法,都通過寫所想來抒情。異:《夜》詩選取了更典型的細節,且表達更含蓄。)
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朗讀古詩,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像古詩所描繪的畫面,背誦古詩。。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題
我們剛剛學了李商隱的《無題》,今天再來學習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李商隱呢?
二、解題:這首詩大約是他身處巴蜀,收到妻子來信后所作,寄給妻子,故稱“寄北”,寄給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問歸期未有期——句中是誰在問誰?
妻子問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這樣一問一答,足見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多么真摯。)
“巴山夜雨漲秋池”——讀了這句,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
是啊,這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
誰能用你的朗讀來表達這種情感?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何當”體現主人公一種怎樣的心情?
體現主人公當時急切回家見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悶,孤寂和內心的相思之苦。
讓我們帶著詩人對妻子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范讀,生畫節奏讀,分組讀,齊讀,背誦。
補充:
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
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板書設計
1、君問歸期未有期——句中是誰在問誰?
2、“何當”體現主人公一種怎樣的心情?
這是一首七絕詩,在教學的時候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的流程可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1、要在最短的時間里讓學生進入思考的狀態,組織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教學。關鍵是問題設計,同時要知道學生處在哪個位置上。從學生的位置上看教材。創設一個有利于對話的情境很重要吧,一個前提就是要相信學生,這樣才能大膽設計問題。
2、應該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繪生動的畫面。揣度人物的心理或者情感。
3可以借助一些相同意境或者借助景物渲染來抒發感情的句子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古詩的意境,如韋應物的《聞雁》。
4、前兩首講得詳細,也念了自讀提示,后一首沒講,小測的效果明顯前兩首好。怎樣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呢?是不是后一首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呢?這幾首是課外附錄的古詩,要不要講,要怎樣講呢?
5、一個輕松的氛圍也很重要吧,而這和平時對學生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平等的態度,眼里有學生,學生才會想出“在雨夜里朋友在等信”這樣的情景。
6、分析詩歌的意象對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及藝術*有很重要的作用。此首詩里就是“夜雨漲秋池”和“共剪西窗燭”的意象。
教學目標:
1、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默寫。
4、用復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重難點: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一教時
一、引入學習《夜雨寄北》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么,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么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愿意讀讀?讀后評議,你覺得怎么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愿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么?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布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匯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展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