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9
這是雨的四季課文全解,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知各種“雨”的形象,獲得美的享受。
2.進一步訓練朗讀,指導學生運用重音和停連,讀出文章的感情基調和層次變化。
3.感受作者對于雨的熱愛,對于自然的熱愛。
◎教學過程:
―、輕松導入,帶入“雨”境
導入: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劉湛秋先生的一篇美文《雨的四季》。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細心地觀察過雨,老師今天特地帶來了4幅雨景圖,請每個同學說說喜歡哪一幅,并且說明你喜歡的理由。
學生選擇圖片并闡釋理由之后,教師總結:原來,雨在攝影師的鏡頭下是如此的美麗,雨就像是一支沒有音符的樂曲,一點一滴,奏出動聽的旋律。在文學家的筆下,雨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被譽為“中國抒情詩之王”的劉湛秋先生的美文《雨的四季》,去感受春、夏、秋、冬不同的雨趣。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重在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 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中去。為了盡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賞“雨”的情景,我們特地選擇了圖片導入。這4 幅圖片內容有雨中的,也有雨后的;有全景的,也有特寫的;有人物的,也有動物的,這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在引導學生說喜歡的理由的同時,也為后面的語言賞析和寫作環節作好了鋪墊。
二、整體感知,初感“雨”趣
1.快速默讀文章,完成兩個任務。
(1)找出你不認識的字詞和你認為有必要積累的字詞。
(2)理清文章的思路。
預設:
(1)文章需要積累的字詞:
粗獷、澆灌、靜謐、高邈、蒞臨、吝嗇、冷冽、干澀、咄咄逼人、草垛、池畦
(2)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表達作者對雨的喜歡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描寫四個季節雨的不同形象和特點。
第三部分(第6—7段):表達對于四季雨的贊美和喜愛。
2.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四季雨不同的形象和特點。
要求:一邊朗讀,一邊在文章空白處做好旁批或者在原文中做好圈點筆記,用幾個形容詞概括四季雨不同的形象和特點。
(1)學生一邊朗讀,一邊做筆記;教師巡視。
(2)在黑板上分出四塊區域:春、夏、秋、冬,一個小組負責一個季節,小組組員上講臺板書某個季節雨的形象和特點,并說明理由。當一個小組完成任務后,其他小組可以適當補充。
明確:春雨特點——清新、潤澤、甜美。
夏雨特點——熱烈、粗獷、奔放。
秋雨特點——沉靜、端莊、深情。
冬雨特點——自然、平靜、純潔。
(學生如果有另外的詞語概括,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點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強調了字詞的積累;二是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時,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這既訓練了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也為下一個環節的品讀打好基礎。
三、賞析朗讀,交流“雨”聲
導入:剛剛我們已經初步領略到劉湛秋筆下的雨在四季中不同的魅力,這種魅力的呈現離不開作者詩意的語言。接下來,我們要好好品味一下這篇文章的語言,用自己的語言將這些文字生動地表達出來。
1.給例子,學方法。
例子: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
教師示范朗讀,學生思考:怎樣讀才能很好地演繹這句話?
明確:明確句子的內容和其中的情感;恰當地運用朗讀的技巧:重音、停連。
屏幕顯示:
朗讀技巧:
停連——在句子之間、詞組或詞之間,為了強調某個句子、詞組或詞,就在前邊或者后邊,以至前后同時進行停頓,使所強調的詞句凸顯出來。其他不強調的詞句,有停頓處也相對縮短一些時間。
重音——在表情達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讀時加以特別強調的字、詞或短語。
解讀:這句話描寫的是春雨到來給大地帶來的生機,大地變美了,小草蘇醒了,句中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和象聲詞,寫出了作者對于春雨到來的喜悅,所以我們朗讀時要做這樣的朗讀處理:
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
2.選句子,用方法。
(1)要求每個學生選擇四個季節中的一個進行朗讀,按照學生的選擇分好小組(四組)。
(2)以同桌為單位,從已選的段落中選擇一個句子進行朗讀處理,要求用到朗讀技巧:重音和停連。按照所給例子中用到的停連和重音符號,在文章中做好標記。
(3)同桌演繹自己選擇的句子,其他組的組員對其朗讀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向:有沒有讀出情感?朗讀重音和停連處理是否到位?
預設(每段一句):
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像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
一切都/毫不掩飾地/敞開了。花朵/怒放著,樹葉/鼓著漿汁,數不清的/雜草/爭前恐后地/成長,暑氣/被一片綠的海綿/吸收著。
成熟的莊稼/等待收割,金燦燦的種子/需要曬干,甚至/紅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曬甜。
而近處池畦里的油菜,經這冬雨/一洗,甚至/忘記了/嚴冬。
3.共合作,共朗讀。
整個小組以朗讀者的身份,演繹自己小組所選的段落。朗讀可以全組共同朗讀一段,也可以分句子合作朗讀或以其他方式呈現,力求有自己的特色,做到朗讀精彩。
設計意圖:本文是第一單元中的自讀課文。自讀課重在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讓學生學會自讀的方法,在熟悉方法的過程中,慢慢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環節給了學生選擇的自主性,同時也發揮出小組的作用,讓學生自主朗讀,相互促進,主動感悟語言、親近文本。
四、比較朗讀,感悟“雨”情
教師總結過渡:我們每個小組都用自己的聲音演繹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也感悟到作者對于雨的熱愛。我們重點研讀了文本的第二部分,接下來,我們讀一讀文本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
1.自由朗讀。
每個學生大聲、自由地朗讀文本的第一和第三部分,要求繼續運用朗讀的技巧。
2.個性朗讀。
邀請學生上臺朗讀,讀出重音和停連。
3.研讀分析。
(1)這兩個部分的抒情和文本第二部分的抒情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歡哪種?
(2)上文寫雨,多用“她”或者“它”指稱,為何到結尾部分改成“你”?
明確: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采用了直接抒情,表達的是作者熱情而奔放的情感;文章第二部分表達的情感親切而深厚,雖含蓄,但飽滿。兩種不同的方式抒發的情感都很充沛。運用第二人稱“你”更加親切,把雨看作是一個喜歡的對象,將雨擬人化,仿佛面對面地稱贊,是作者情緒飽滿到一定程度的宣泄,情感流露更直接。
(3)在上面兩個問題的基礎上,研讀:為何文章的題目是“雨的四季”,而不是“四季的雨”?
明確:“雨的四季”將雨人格化,變得更鮮活,就像一個人經歷了春秋逐漸豐盈的生命歷程。
設計意圖:文章的首尾部分和中間部分的抒情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環節重在引導學生繼續運用朗讀去體會兩種不同的情感流露方式,進而體會作者對雨的情感的升華。從第一段的“喜歡”到最后一段的“愛戀”,從一開始稱呼雨“她”或“它”到最后稱呼雨為“你”,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雨的情感越來越深,越來越強烈。最后分析文章的題目,進一步體會作者對于雨的熱愛。
五、布置作業,積累“雨”句
總結:今天我們運用朗讀的方式,感受到了劉湛秋先生對于雨的那份深情,也初步感受了文本詩歌一樣靈動的語言。
作業:請選擇《雨的四季》中你喜歡的描寫雨的句子,課后進行背誦積累。
設計意圖:課后鞏固,積累語言,同時為下節課的語言賞析打好基礎。
《雨的四季》教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充滿詩意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
3.指導學生學習作者在細致觀察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的風格,借鑒并運用于自己的寫作。
◎教學過程:
―、精讀文本,品味語言
1.檢查作業,背誦美文。
要求學生上臺背誦自己積累的《雨的四季》中描寫雨的句子。
2.激發想象,賞析美文。
其他學生在欣賞同學背誦的同時,展開想象,賞析同學背誦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同學背誦的句子所描繪的畫面。
示例:
(1)句子:可是只要經過一場春雨的洗淋,那種顏色和神態是難以想象的。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像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
賞析: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雨過后,樹從寒冬蘇醒過來,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
(2)句子: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
賞析: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從聽覺和嗅覺的角度,描寫了春雨到來后,小草復蘇、空氣清新、一切都變得生機勃勃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優美的意境,給人以無盡的想象。抒發了作者對春雨的喜愛。
(3)句子:但是,人們受夠了冷冽的風的刺激,討厭那干淫而苦的氣息,當雨在頭頂上飄落的時候,似乎又降臨了一種特殊的溫暖,仿佛從那濕潤中又漾出花和樹葉的氣息。
賞析:這里運用了先抑后揚的寫法,冬天帶給人們“冷冽”“刺激” “干澀而苦的氣息”,冬雨卻帶來了 “溫暖”和“濕潤”,“漾出花和樹葉的氣息”,給人以希望。表達了作者對于冬雨的喜愛。
3.總結方法,指導寫作。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什么作者可以寫出如此詩意的畫面?除了細心地觀察之外,大家發現還有哪些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觀察的角度(不同角度,正面側面)
景物的特征(不同時間,不同特征)
具體的描繪(善用修辭,推敲字詞)
思維的拓展(展開聯想,豐富想象)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賞析語句入手,引導學生感悟文章語言之妙,進而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為下個環節的模仿寫作打好基礎。
二、學習方法,模仿創作
劉湛秋在《愉快的自白》中說:“把自己的眼睛投向天空和大地,又去尋找更美好、歡樂、更富有創造性的生活。”在《雨的四季》中有很多富有創造性的想象和表達,請參照示例,展開想象和聯想,運用修辭,選擇我們初學本文時老師展示的4幅畫中的其中一幅,寫一句話。
示例:小草——蚯蚓: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 沙沙聲。
學生仿照示例,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修辭,描寫畫面,師生共同評價。
設計意圖:在上環節句子賞析和方法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寫作,為了降低難度,用了課文中的示例,同時繼續沿用導入時候用過的圖片,動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師生點評,提升寫作的質量。
三、想象情景,續寫段落
1.引導學生繼續采用上面學過的寫作方法,以“雨季”為題,想象情景,為未完成的一段文字續寫一個完整的片段。
未完成文字:雨季來時,石頭上面長了些綠絨似的苔類。雨季一過,苔已干枯,在一片未干枯的苔上正開著小小的藍花、白花,有細腳蜘蛛在旁邊爬,河水在石縫間流出——
方法:
(1)四人小組合作,先討論省略的畫面景物(可以采用思維導圖)。
(2)小組成員分景物描寫。
(3)將小組成員各自描寫的內容組合成一篇短文。
(4)組員討論修改,升格短文。
2.各小組展示成果,師生共同點評。
設計意圖:此環節進一步加大寫作的難度,從寫一句話,提升到續寫一段話;從看圖寫話,提升到續寫段落。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小組共同討論省略的畫面景物,小組共同創作,小組共同修改,小組共同展示成果,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總結提升,余鐘磬音
《雨的四季》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等不同的角度,運用多種手法,運用聯想和想象,描繪出了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寫出了雨無窮的魅力,寄托了作者對雨的贊美和喜愛,表達了對生命與自然的熱愛和贊美。
我們通過兩節課的學習,感受了作者詩意的語言,學習了作者寫景的方法,還嘗試了寫作。在我們看似尋常的生活中,珍藏著許多美麗。讓我們學會用我們的眼睛發現生活之美,用我們的筆去描繪生活,讓我們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作業:
1.課后閱讀劉湛秋的詩歌,進一步學習他詩意的語言。
2.課后捜集其他作者描寫雨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
3. 嘗試寫自己看到的雨,以“_______ (地點)的雨”為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設計意圖:課后鞏固,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劉湛秋寫作的語言風格。比較閱讀其他作家筆下的雨,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積累寫作方法。再嘗試運用學過的方法,寫寫自己看到的雨,讓學生學會用心去觀察生活,用心去描繪生活。
教學目標:
1、感受文章的畫面美,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方法。
3、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提升鑒賞品位。
4、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欣賞文章畫面美,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培養學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能力。在朗讀中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教學設想: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畫面美,教學中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畫面美,并領會作者抓住特征寫景時用筆之細膩,同時領悟、體會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學方法:朗讀法、分析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雨絲畫面,配樂)
一、導入
雨是大海的女兒,是天使的眼淚,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寵兒。古人有很多寫雨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里,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簡介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被譽為“抒情詩之王”。兼創作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及編輯詩歌。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歡樂》。
三、讀
(配樂欣賞,初步感知)
詩人創作散文,終脫不了詩人的氣質。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詩化的語言繪出如畫的四季雨景,請同學們欣賞配樂朗誦,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現自己對雨的喜愛的,四季雨景圖你最喜歡哪一幅呢?(學生聽讀)
同學們聽后,定會發現作者很喜歡雨,他是怎樣表現自己對雨的喜愛的呢?(通過對四季雨景的描繪),這四幅圖你最喜歡哪一幅?老師最喜歡“春雨圖”,我想請同學們先和我一塊來欣賞它。
分析“春雨圖”:
朱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圖”,同學們還記得嗎?一起背背看: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的發亮,小草兒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這是一幅雨中即景圖,寫出了春雨輕柔的特點。
剛才同學們在欣賞配樂朗誦時,我發現有些同學都被那美情朗讀陶醉了。不過,我想,我們同學也能讀,而且會讀得更好。我想請一位同學朗讀,(同學們最想聽誰讀?)在聽的同時,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給我們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圖?寫了哪些景?寫出了春雨的什么特點?你可在文中找關鍵詞句。
(師生共同欣賞“春雨圖”):
一場春雨過后,給整個大地帶來了什么變化?
多媒體展示:
柔軟
春雨綿綿、嬌媚、驅走冬天、改變姿容
透明
教師小結:確切地說,這是一幅春雨后景觀圖,春雨“潤物無聲”“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一場春雨滋潤后,整個大自然都從睡眠中蘇醒過來,把你的五官都調動起來,我們看到樹木睜開明亮的眼睛,我們聽到小草生長的沙沙聲,我們嗅到空氣中芳甜的氣味,置身其中,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太美了!而這一切都是這一場春雨的功勞啊!在這里,作者對雨充滿了喜愛之情,把春雨寫得親切可愛。這段文字我最喜歡“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你的鼻子和嘴唇。”我忍不住作個深呼吸。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這段文字)
同學們可用同樣的方法閱讀夏、秋、冬雨圖。
(師生共同欣賞其余三幅圖)
夏雨圖:夏雨有什么特點?熱烈、粗獷的僅僅是雨嗎?
多媒體展示:
熱烈
夏雨傾盆、豐滿大地、展示誘惑
粗獷
教師小結:整段文字充斥著火熱奔放的豪情。
秋雨圖:在文中找出描寫秋雨特點的詞語。多媒體展示:
端莊、深情
秋雨輕輕、傾訴、沉思、純凈靈魂、產生情思
輕、發光
教師小結:“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掃古人“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哀怨與凄涼,更沒有林黛玉“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秋雨助凄涼”的傷感。
冬雨圖:作者用了哪些詞語來形容冬雨和南國的雪?用了什么手法?
多媒體展示:
自然
冬雨透明、降臨溫暖、帶來蜜情
平靜
教師小結:冬雨自然、平靜給人帶來異樣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點到來。
歸納總結:王維的詩被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本文也可說是“文中有畫”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如果說春雨是一個嬌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個潑辣的大嫂了;如果說秋雨是一個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那冬雨可就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婦了。作者在這里表現出對自然、生命的熱愛。
四、悟
1、體會情感
雨給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記憶,雨在作者筆下顯得如此可愛。對四季雨景的描繪,可謂一條線索,除此之外,還能找出一條線索來嗎?
喜歡(美)、愛戀(活力、滋潤、流動)
用了什么抒情方式?(齊讀第1、6、7段)
作者也曾說過:“我好像是屬魚的,因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適起來,情緒進入那種靜謐的活躍,靈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潤了。”
這與作者有著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心是分不開的。
2、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五、延伸拓展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感受,隨著生活環境、生活處境的變化而變化。雨給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記憶,作者對雨的感受始終沒有變化,這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時代的滄桑之變,而蔣捷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他一生顛沛流離,心系朝廷,對雨的感受自然會發生變化。
(多媒體展示、齊讀)
虞美人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師生共同賞析)
聽雨有兩種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賞心樂事,雨聲具有一種樂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悵莫名,雨聲淅瀝,益增愁思。
六、課后練習:請抓住某景物特征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七、結束語
有人說“每個人不一定要成為詩人,但每個人可以詩意地活著”,但我要說:“沒有一顆鮮活靈動的心,沒有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是無法進入那詩意的境界的,讓我們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用心觀察自然,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很美。”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語言,品味語言。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手法。
3.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被譽為“抒情詩之王”。兼創作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及編輯詩歌。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歡樂》。
雨是文人的寵兒,對雨的情感,隨文人的情感而各有不同,對雨的描寫亦隨作者的風格而有所不同。在劉湛秋先生筆下,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寫出了怎樣的形象,讓我們一起走進《雨的四季》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散文寫作的對象,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文眼等,用序號標出意義段,用波浪線標出抒情或議論的文字。分別找出描寫不同季節的雨的特征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閱讀體會,列出不懂之處。
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為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1.本文有怎樣的行文線索?
明確:一條是以四季景物的描寫為線索,一條是對雨的情感為線索。即:喜歡(美)愛戀(活力、滋潤、流動)
2.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我喜歡四季的雨
春雨: 美麗、嬌媚
第二部分(②~⑤)四季的雨的特征 夏雨: 熱烈、粗獷
秋雨: 端莊、沉思
冬雨: 自然、平靜
第三部分(⑥)四季的雨對我的影響。
總結固趣:
作者用詩化的語言、抓住各季節雨的特征繪出如畫的四季雨景,在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布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并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品味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手法。
2.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被海內外文壇譽為現代山林文學的代表。其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松道來,吸引著你,并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就是要體會他的行文的風格,領悟他在文中所表現的意趣。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
一、朗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探究
1.作者喜歡四季之雨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四季之雨給他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
2.一場春雨,給大地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讓樹枝變柔軟了,萌發的樹葉簡直就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讓整個大地變美麗了。小草復蘇,發出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
3.請找出最能表現春雨特征的語句,并概括出春雨的特征:
明確:語句: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
特征:美麗、嬌媚。
二、朗讀第三自然段,然后探究
1.“而夏天,就更是別有一番風情了”,這句話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總領下文內容,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夏雨給大地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大地就以自己的豐滿而展示它全部的誘惑:花朵怒放著,樹葉鼓著漿汁,數不清的雜草爭先恐后地成長;暑氣被降低了,雨打荷爾蒙葉之聲與蟬聲蛙聲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響曲。
3.找出最能表現夏雨特征的語句,并概括出夏雨的特征:
明確:語句: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熱烈而又粗獷。
特征:熱烈、粗獷。
三、朗讀第四自然段,然后探究
1.秋雨能對人產生怎樣的作用?
明確: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
2.找出最能表現秋雨特征的語句,并概括出秋雨的特征:
明確:語句: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顯得端莊而又沉思了。
特征:端莊、沉思。
四、朗讀第五自然段,然后探究
1.冬雨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明確:給南國城市和田野帶來異常的謐靜。
2.找出最能表現冬雨特征的語句,并概括出冬雨的特征:
明確:語句:它既不傾盆瓢潑,又不綿綿如絲,或淅淅瀝瀝,它顯出一種自然、平靜。
特征:自然、平靜。
五、朗讀第六自然段,然后探究
1.一年四季的雨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給他的生命帶來活力,給他的感情帶來滋潤,給他的思想帶來流動。
2.“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們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綠色,能把你請回我們的生活之中。”這幾句話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明確:對北方少雨感到遺憾,希望日益增多的綠色能改變北方少雨的現狀,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
探究中心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并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中心?
明確:作者通過形象化的描寫,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寄托了作者對雨的贊美與喜愛,進而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 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見解?
2.本文的主旨對你有何啟示?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以《我生命中一場難以忘懷的雨》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注意借鑒劉湛秋在《雨的四季》中的寫作技巧。
拓展學習:
虞美人 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總結固趣
本文通過細致描寫雨的景象、雨的音響、雨的氣息,表現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義,把雨表現得可感可觸,表現得親切可愛。文章用詩化的句子,增強了形象感和動作性的表達。體現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對生活的熱愛。
布置作業:
1.預習《秋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2.課外閱讀有關雨的詩文,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等。
趣味教學資料
劉湛秋簡介
劉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他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余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他譯的《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為廣大讀者喜愛,并一度成為暢銷書。近幾年,他寫作散文頗豐。以抒發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如行云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臺,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作品被譯為英,法,日,意,俄,德,西等多種文字。
劉湛秋的寫作
近幾年劉湛秋寫作散文頗豐。以抒發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行云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臺、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德等多種文字。
著名作家劉湛秋一直被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和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他認為現代生活,使人們“活得很累”,他提倡“輕詩歌”、“輕松散文”、“輕松的生活方式”,主張“以輕對重,以輕對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徒榮華富貴與利害得失,心似如水明鏡。淡化貌似嚴肅、正經的說教所帶來人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1] 《雨的四季》、《傘》、《賣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錄中學語文課本。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