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9
這是陳太丘與友期行優秀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設計思路】
從學生的整體感悟出發,以誦讀和討論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課文的意思,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來背誦,在背誦中積累語言。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作出個性化的評價,開拓課文的人文價值。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背誦課文,讀準字音,停頓,富有感情。
2、學生能對照注解,運用工具書,和同學交流看法,來翻譯課文。
3、學生能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從禮和信兩個角度來評價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導語):同學們,中國古代有一部著名的筆記小說,它的名字叫《世說新語》,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陳太丘與友期,就來自《世說新語》中方正一門,方正有為人正直,誠實守信等意思。
一、初步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師問:剛才老師讀得怎么樣?有沒有讀錯的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請大家評論一下。
2、請同學自由讀課文。(大聲讀,小聲讀都可以)
3、請一位同學讀課文,作評價。
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字音有沒有讀準;句子停頓是否恰;語氣是否符合語言環境;學生誦讀的態度是否良好;讀書時的專注程度。
(選擇上述一兩點進行評價,以鼓勵為主)
二、請同學看課文注釋進行翻譯,注意幾個問題
1、課文注釋中有對原文詞句的解釋,但課文注釋不是唯一準確的。例如: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中的委可以解釋丟下、舍棄,也可以解釋成拋棄,拋下,委棄等。
2、在翻譯時補充原文中省略的成分,例如:
原文:過中不至
譯文:(朋友)過中午還沒到來。
3、人名可不譯,如陳太丘,注意稱謂的譯法。例如:
原文:尊君在不?
譯文:您爸爸在嗎?尊君可譯為您爸爸。
翻譯時,有不懂的字、詞、句在文中圈出來,鼓勵學生通過查詞典,或互相討論來解決,教師巡回釋疑,檢查,向學生示例如何使用詞典,并和同學一起討論疑難問題。
三、檢驗
請一位同學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后作評價,從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要字詞的落實,表述的順暢,學生的回答問題的態度等幾個方面評價。(鼓勵為主)
四、出示無標點的原文,請同學不看課文進行誦讀(投影或屏幕)
五、教師提示
下面我們對文中的兩個人物,元方和友人來作一個評價,在評價時我們先用一個詞語或成語來形容其中一人,然后作一個具體的闡述。
示例: 出言不遜 友人
具體闡述: 友人罵陳太丘不是個東西,出言不遜,十分無禮,自招恥辱,這告訴我們對身邊的人要友善。
教師:以下是一些參考語句,同學們可以選擇一個,來形容元方或友人的.個性,并作一個具體的闡述,說說自己對人物的看法,先準備一下,希望和先身旁同學交流一下再向大家說,我們都很喜歡聽你獨特的見解。
參考語句(也可以自己想一個詞語,成語,名言都可以。)
以禮待人 彬彬有禮 言而無信 一諾千金
為禮不敬 知書達禮 尊重長輩
言必行,行必果 理屈詞窮 傲慢無禮 知錯就改
六、對友人和元方的個性作一個概括
(要求作總體評價,但不要求答案一致,可以自己選擇一個角度,比如禮的角度等,有自己的看法即可。)
老師:在講禮貌方面,友人做得怎么樣?元方做得怎樣?
七、作業
詞語積累和運用。
1、文中的元方入門不顧中的顧是什么意思?下面詞語中顧是什么意思?
顧名思義 相顧一笑 四顧無人 瞻前顧后
結論:都有看的意思,了解了顧的意思,對整個詞語也就容易理解了,尤其是學習成語,對其中的關鍵字詞的意思要了解。例如瞻前顧后中的瞻和顧。
2、請同學參考例句分組選擇詞語造句。
顧名思義:縫紉鳥,顧名思義,是有縫紉技能的鳥。
瞻前顧后:機會不等人,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往往做不成事。
相顧一笑:等我吹滅了生日蠟燭,爸爸媽媽相顧一笑,甜蜜的微笑。
四顧無人:深夜的馬路上,他四顧無人,心中有些害怕。
【教學目標】
1、積累期舍等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2、認識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這些傳統美德的價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這一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由2001年高考作文題導入:
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舍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取水里。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么呢?
二、與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2、劉義慶(403~444),南宋文學家。彭城(今*蘇徐州)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三、課文學習
1、你讀我念: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得流暢。
2、你翻我譯:
自學課文,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3、搶答題:
⑴解釋加點文言詞語:
①與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門外戲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⑧下車引之
⑨元方入門不顧
⑵翻譯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過中不至。
太丘與朋友約定的時間是正午,過了正午還不見朋友來。
②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與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③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友人聽了很慚愧,走下車拉元方,元方走進自己家門連頭也不回。
⑶補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你)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4、3分鐘背誦比賽。
5、你扮我演:
再讀課文,揣摩說話者的語氣,同桌或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表演對話。
6、你思我想:
⑴對文中的三個人,你有何看法?
⑵問題探究:
①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7、你收我獲:
從這則故事我們學到了什么?
四、小結與延伸
1、詞語積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點字的含義,并寫出帶該字的一個成語。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多次)
成語:三令五申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動手試一試:解釋加點的的詞語:
⑴陳太丘與友期
⑵太丘舍去
⑶下車引之
⑷入門不顧
3、中外名人講誠信: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
──(波斯)昂蘇爾·瑪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諾言是名譽的標志。
──(法)諺語
4、教師寄語:
擁有誠信,你將擁有一切;失去誠信,你將失去一切。
一、導入
《陳太丘與友期》優秀教案設計
二、讀文釋義
(一) 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把課文朗讀一遍,注意結合課下注釋吧字音讀準確!
2、請全班同學齊讀。
3、請一個同學點評齊讀的情況。
(二)疏通文意
1、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請大家放開聲音自譯課文,前后桌也可以互相幫助翻譯課文,把不理解的詞語標出來。
2、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句,師生共同解決。
3、考查學生對字詞句掌握并鏈接現代常用的成語。(屏幕出現古今鏈接題)
(三)動筆積累
三、依文說故事
1、簡單直譯
字詞障礙清除了,課文內容更清晰,也更容易理解了,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好不好?
2、想象創意
要想生動起來,就要把想象合理地加進去,讓自己走進故事中去。想想當事人的心情怎樣,表情怎樣,動作會怎樣?同學們可以互相先講一下,可以互相補充啊!
四、讀文悟“怒”
1、通過講故事,同學們應該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一層了。請同學們再來朗讀課文,看能不能把剛才欠缺的遺憾彌補上。先請女同學齊讀,男同學注意聽,評價她們讀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2、要想把這篇文章讀好,我們要抓住哪種情緒來讀?抓住一個“怒”來讀,讀時體會他們“怒”的不同:陳太丘是無聲的怒,友人是惱羞成怒,元方反駁友人的話,是針鋒相對的怒!請男同學來讀一遍。看能不能把這些情感體現出來。
3、再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五、品文評“怒”
這是一個因誠信引起矛盾沖突的故事。大家全都生氣了,全都在發怒,而且都有自己充足的發怒理由!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為誰的發怒更合乎情理,或你認為誰的發怒不太妥當?
六、據文息“怒”
1、陳太丘無聲的抗議不僅沒讓友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引起了友人的`大怒;元方針鋒相對有理有據的指責雖然讓友人慚愧卻顯得有些不禮貌了。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假如是你,你會怎樣說或怎樣做呢?
2、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沖突、沒有矛盾,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處理,就有不同的結果。既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又不激化矛盾,更能解決矛盾,這就是說話的藝術。所以,我們在欣賞元方純真睿智、敬佩陳太丘率性而為的個性、感嘆友人知錯就改的品行時,也應嘗試著象同學們說的那樣以誠信、理解、寬容的態度,更以睿智的語言、較好的修養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沖突,去平息憤怒。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更加和諧美好!
3、一篇短短的小故事,涵蓋了如此豐富的內容。老師和你們一起合作背下這個小故事吧!我背旁白,同學們背友人和元方說的話。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一的第2小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陳太丘與友期》一文被編錄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里。新課標要求七年級學生聯系生活及其他學科,生活有多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么廣闊,即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又提出學生能主動地在實踐中豐富人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
這篇課文是七上第五單元第25課《<世說新語>兩則》中的第二則,是一篇精讀課文。在單元主題上均圍繞著豐富多樣的親情去寫的。作為人間最真摯而又美好的親情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單元教學的要點:在繼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到作品人物間的濃濃親情,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尤其后者為下一單元的練習朗讀和默讀奠定了基礎。這一課在本冊文言文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雖然課文故事*強,內容較為淺顯易于理解,但一些詞語古今差異很大,繼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是大有必要的;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培養學生文言語感同樣不可缺少;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更是大有裨益的。作為文言文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和“誦讀古代詩詞文,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新課改要求。因此在七年級培養學生文言語感,形成文言文思維意識,將“文言”與“文”同步進行方為科學的教學。
2.本節主要內容
《陳太丘與友期》是《世說新語》“方正”門中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門是因為:文中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詞為全篇核心。
3.教學目標
依據三個維度我預設了如下目標。①知識與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善于抓住關鍵詞快速背誦課文。②過程與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讀,及自主學習感悟故事內容;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獲得情感體驗。3、情感與態度:傳承古人重誠信、知禮儀的優良品德。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文言詞語;學習古人重誠信、知禮儀的良好美德。難點:使學生了解《世說新語》“志人”的特點,激發學生閱讀《世說新語》中一些小故事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繼《童趣》、《論語》、《山市》之后接觸的第四篇文言文,盡管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有限,但該文內容淺顯,且故事*強,學生在多讀之中能夠感悟大意,借助詳細的注解基本上能理解課文內容,所以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美德可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由于我們面對的是較為封閉見識淺薄的農村學生,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和知識有必要通過老師的引導、訓練或推薦來完成。至于文言文的快速背誦要有技巧,這一點也需要有老師的指點和幫助。
三、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預設目標,我選用了:激趣導入法、誦讀法、分類整理歸納法、探究討論法。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渲染氛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學習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尤其針對初一新生讓其采用不同形式的誦讀既可培養學生文言語感,又能體會人物的情感。分類整理歸納法在于引導學生養成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與習慣,諸如詞語的整理、名句的收集等,使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歸類”意識加強,這是“研究*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學生練得越早收獲就越大。新課標還很注重學生思考和探究、討論合作能力,希望學生能在相互交流的過程**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學法
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繼續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的:“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學法指導,如:圈點法、朗讀法、自主合作研究法。通過默讀圈點勾畫出需要積累的詞,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以及文眼關鍵詞;朗讀法,在于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并在此基礎上疏通文意,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背誦課文;合作法,則讓學生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問題,進而形成開放式的話題。
五、教學程序
我設置的教學環節分別是故事激趣,導入新課;介紹出處,出示目標;誦讀課文,初步感知;自主學習,整體感悟;課堂小練,看誰最棒;合作討論,探究問題;遷移拓展,走向課外;課堂小結,快速背誦;分層作業,自由選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