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3
這是高中語文必背論語十二章,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目標
1.了解孔子及《論語》的有關知識。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
能力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重點)
2.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難點)
情感目標
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第1課時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3.了解各則語錄的內容。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學新課
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
明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教師范讀,強化解讀文義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
“單”變“雙”。如:學——學習 樂——快樂 溫——溫習 師——老師 思——思考 知——知道 擇——選擇
(一)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1.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3)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4)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5)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1)飯疏食,飲水(古義:冷水;今義: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義:表示概數,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
4.一詞多義
樂
如
知
而
為
(二)重點句子的翻譯。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明確: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明確: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確: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和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
三、板書設計
理解內容——掌握方法
《論語》十二章所談及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于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終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別是讓學生領會“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名句的含義。為什么我們學習沒興趣,因為我們沒有“學而時習之”,為什么我們犯錯誤,因為我們沒有“三省吾身”,為什么不們迷茫,因為我們“學而不思”讀死書。
課后,學生思考并討論:你認為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各討論組紛紛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師”“至圣先師”等等,其中一個小組提出問題:老師,我們不是常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嗎?孔子被后人尊為“至圣先師”,他的言行是航標,是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們認為他太過于注重仁德,而沒有了個性。如果一個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會不會出現一種現象:人,不再有他獨特的個性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最后告訴學生,我們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為起點,以孔子的言行為航標,以自己的勤奮為主力,以自己的個性為助力,以自己的目標為終點。任何個性張揚都必須遵循“度”的原則,超越了“度”便不稱其為個性了。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通過理解,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
3、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重點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二章內容。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二章內蘊。
教材分析與教法設想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論語》十二章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論語》十二章談的是學習方法、求知態度、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之道。《論語》十二章保留了《論語》十則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別是3、6、8、10、11、12章。從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階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這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前面接觸的是《世說新語》兩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理解尚且存在較大難度,而且學習興趣比較低。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四書:
五經: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知識準備展示課前搜集的文學常識
(二)預習指導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1:翻譯課文。
三、達標測評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詞。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自己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詞句。
2、劃出節奏,讀出韻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三省吾身
傳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篤
一簞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曲肱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五日三省吾身博學而篤志
不堪其憂曲肱而枕之
問題1:小組互譯互評,將不太理解的字詞找出,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先作好記錄,全班同學一起來解決。
省略句:可以為師矣。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斷句: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問題2:重點字詞積累。
通假字:
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本課出現的成語:
教學札記
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這兩天引導學生自學語文閱讀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導了些方法,趁熱打鐵,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論語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初一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