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3
這是月跡教案,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師生對話,探究“月跡”
1.自由朗讀課文。用“?”標出疑問處。
估計會提到以下問題:
⑴開頭第一句話與主題無關,能否去掉?
⑵“月亮是這么多的”這是為什么?
⑶為什么說“月亮是每個人的” ?
⑷文章說“我們都滿足了”,滿足了什么?
⑸為什么說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2.教師相機整合為下邊幾個問題,供學生合作探究。
⑴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⑵為什么說“月亮是每個人的” ?
⑶“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句話怎么理解?
3.速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4.交流成果。明確:
⑴“不覺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好玩,發生的任何現象他都充滿了好奇,他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滿足”—尋找月亮,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
⑵這里的月亮不單單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們“尋月”,實際上是追尋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個人的”實際上在告訴我們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追尋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擁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詩意的回答,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長天為紙月為印,表明天空是我們的作品,天空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是天空的主人,我們擁有天空,我們擁有宇宙。貼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們豐富而生動的想象力。
5.教師小結: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二、質疑問難,反思“月跡”
讀完本文,我們最深切的感受是:我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美。那課文中的“美”你有沒有完全讀懂?經過剛才思維的碰撞,你有沒有發現新的疑問?
三、聯系生活,豐富“月跡”
1.中秋節,你就在這一群孩子中,你們一起盼月、看月、尋月、議月。討論“月亮是個什么樣呢”,你會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尋到屬于自己的月亮了嗎?
四、課外探究:閱讀賈平凹《對月》一文,與《月跡》相比,你更喜歡哪篇文章?為什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2.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出“月跡”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跡”
1.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他同學仔細聽,完成三個任務:
⑴文中的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的蹤跡?請勾畫出來。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點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別有什么變化?
⑶請在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標上“?”。
2.師生交流。明確:
⑴孩子們在“鏡中——院中——杯中——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河中——眼瞳中”尋到了月亮。
邊交流,教師邊隨機引導學生勾畫課本每頁右側的賞析文字,明確寫作思路: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中見月——河灘議月;
或概括為:盼月——看月——尋月——議月。(只要扣住內容,其他概括方式亦可。)
⑵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梳理出在尋月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期待——失望——羨慕——小心——驚喜——甜蜜。(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自圓其說即可。)
三、與文對話,品味“月跡”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表現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為使成果交流時不走亂步子,教師可提示學生按一定的思路賞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跡”,遵循“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中見月—河灘議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現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賞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們因月亮而變化的“心跡”,尋找孩子們“期待—失望—羨慕—小心—驚喜—甜蜜”等心情變化的過程,找一找能表現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賞析。)
2.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學生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展開探究,①找——和問題相關的語句;②分——聯系上下文及生活體驗,分析、綜合;③結——歸納認識,得出結論;④問——提出疑難。
合作學習:各小組內部交流成果,知識共享,合作探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緊緊圍繞要求討論交流;②認真聽取每個同伴的探究成果;③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同伴的探究成果作修正或補充;④共同幫助學有所難的同伴;⑤提出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準備向其他小組或老師咨詢。教師仔細傾聽學生的討論發言,相機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同時,教師既對探索過程進行及時調控,還適時點撥,推波助瀾,不斷激發學生思維活力,使探究過程更加熱烈、豐富、深入。
3.交流成果。
①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這句話讓我覺得月亮像一個淘氣的孩子,明明知道我們在盼著它,卻偏偏不讓我們看見似的,躡手躡腳地走了進來;又讓人覺得月亮像一位美麗絕倫的少女邁著輕盈的步子緩緩走來,十分優雅。“爬”表明月亮一點點升起,越過一個個橫格,就像是長了腿會爬一樣,作者用一個“爬”字,寫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現了兒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
“滿滿”寫月亮的圓;“玉玉的,銀銀的” 寫月光亮如玉般溫潤,如銀般燦爛,兩個名詞作形容詞,也是一種比喻;“粗粗”寫桂樹的壯;“疏疏的”寫枝葉不是很繁茂,銀銀的月光從枝葉縫隙里穿出,影影綽綽,幽靜柔美;“累累”形象地寫出了花朵的多。使用疊詞,寫出了月光的特點,讀起來瑯瑯上口,也符合兒童語言的特色。
③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 ……,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們身后的這一棵了。
“裊裊”,形容花香,將無形賦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氣中彌漫、繚繞的蹤跡了;“淡淡的”寫出香氣似有似無;“癢癢的”是從觸覺的角度寫。獨特的聯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將視覺形象變成了嗅覺、觸覺意象,遙不可及的月形月影變成了可聞可觸的,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④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
“酥酥地”,既有形狀上的“碎”,又有觸覺上的“軟”,一個酒杯中蕩漾著的'月影被寫得似乎可以觸摸到,也可以感覺得到;“使人可憐兒的樣子”是兒童心理感受,寫出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⑤月亮是個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聯系起來,用童真的語言表明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你愿意去發現,美無處不在,希望無處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此處不再一一列舉。教師要邊引導學生品味,邊指導朗讀。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并學會寫簡單批注。
3、體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品讀優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欣悅之情。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初讀,尋月之跡
1、[引導]: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散讀文章,概括主要內容,并做好提要。
[歸納明確]:孩子們在中秋月夜尋找月跡。
2、[引導]: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要求]:提煉并圈劃文章相關信息。
[歸納明確]: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讀,賞月之美
1、[引導]: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
[要求]:齊讀,任選角度,展開討論。
(交流后,PPT呈現旁批范例)
[歸納明確]: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引導]: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
[要求]:自由散讀,圈劃批注,并交流。
[歸納明確]:
(1)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
“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憐惜。
(四)再讀,探月之喻
1、[引導]: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歸納明確]: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無處不在。
2、[引導]:讓我們帶著對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五)拓展,書月之華
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可愛、優雅、朦朧、惹人憐惜的月,你又會看到怎樣的月亮呢?挑選一處用兩三句話續寫(建議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
(六)小結
當孩子們醒來了以后,或許看不到這美麗的'月亮,尋不到那令人難忘的月跡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們的心里,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
【附板書】
尋鏡眼
月院好水
跡杯
月亮無處不在
美好無處不在
[附資料]
一、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小說集《商州散記》、《天狗》;長篇小說《浮躁》、《廢都》;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二、書月之華
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可愛、優雅、朦朧、惹人憐惜的月,你又會看到怎樣的月亮呢?充分調動你的想象力,運用疊詞、擬人的修辭手法,挑選一處寫下去。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
兒上發現了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磁花盆
兒上發現了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锨刃兒
上發現了
文本解讀:本文寫月,全然沒有沉重復雜的情和意。有的只是一種輕輕松松的童心與童趣,以及只有這種童心才擁有的純真與美好。整個構思是從孩子的靈心慧眼去發現月跡,感受月跡。以孩童盼月、尋月、議月和關于月的聯想、想象為線索來建構文本。在跌落反轉的過程展示中,寫出孩子的一種真切的心理歷程。
教學目標:品味月色之美,體驗童心之純,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設想:以讀帶品,以議帶析
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創設情境
播放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與學生交流:“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大家的記憶中有沒有這樣美好的往事?對比歌曲中的那一群孩子,大家擁有了優越的物質條件,有大屏幕的電視可看,有網可上,日子在一樣地流逝,卻失去了一份童年的真、童年的純、童年的趣。詩人冰心說:“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是啊,童年應該是如詩如畫般美好的。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作家賈平凹重回童年,去品味一份童真童趣,一份詩情畫意吧。
二 尋月,品童趣
1、 從字面上看“月跡”的含義是什么?(月亮的蹤跡)
請大家跳讀課文,找出月亮的蹤跡并作上記號。
明確:月跡:室內→院內→院外
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請用[ ]在文中標示出相應描寫月亮的語段。
2、集體練讀
讓我們帶著童心上路找月亮去吧!課文說“月亮是長了腿的”,我們找到的第一處月亮出現在哪里?——鏡中。哪一位同學愿意讀一讀這一段?
請學生評價他(她)的朗讀。師引導評價:月光下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月光下的孩子是一群怎樣的孩子?你覺得他(她)讀出了你想象中的境界了嗎?
教師提示:美文美讀,要讀出韻味,讀出情趣,讀出意境。
集體討論:怎么讀出“味”來?文中有很多的兒化音、疊詞,這些詞的運用有什么好處?(表現了兒童的稚氣、天真、浪漫)練讀兒化音、疊詞。
再看兩個動詞“溜”、“爬”。“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 ……,成人眼中的月亮不會是這樣的,這是以什么人的視角在觀察月亮? “溜”“爬”等動詞怎么讀?(“溜”“爬”等動詞將月亮擬人化,體現了一份童趣,我們透過這些句子仿佛看到了一雙大大的清清澈澈的眼睛。要讀出童趣)練讀。
“果然”、“原來”兩詞應讀出什么語氣?(驚喜之情)“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呢”要讀出什么感情?(緊張:害怕失去)“那滿圓卻慢慢兒又虧了,缺了,便全沒了蹤跡”要讀出什么情感?(失落、失望)
小結:景(月的蹤跡)在變,孩子們的情也在變,由期待到驚喜到緊張到失落與失望。情迭落反轉,因此顯得妙趣橫生。再請學生讀。
3、 分組賽讀
在
同學優美的朗讀聲中,我真有夢回童年之感。讓我們繼續尋找月亮吧。咱們來開一個賽讀會。
A、自由練讀:一組讀“院中月”部分,二組讀“杯中月”部分,三組讀“水中月”部分,四組讀“眼中月”部分。第一步:體會醞釀,將自己體會出的童心童趣寫在文段旁邊,根據情感去設計朗讀的語氣語調,當聲音造型師;第二步:分享體驗,以我覺得“ ”(詞或句)應讀出 (情感或語氣)的句式發言,當導演;第三步:讀出聲來,多角色部分建議前后同桌合作讀,當表演家。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
《月跡》教學設計
[院中月部分:
第5段:“我們都走近了……繁星兒變的”多么美麗的聯想啊,只有天真浪漫的孩子才能擁有這樣美麗的聯想,要讀出稚趣。
第10段:月亮本來是我們通過視覺感知到,作者巧妙地將視覺變成了嗅覺、觸覺,遙不可及的月形月影變成了可聞可觸的存在。月我合一,到底是人在月中還是月落人間啊!要讀出如夢如幻之感!
第17段:多么神奇的想像啊!重讀“該是”、“一定”、“十分”。
18-21段:作者將嫦娥比作三妹,或者說將三妹比作嫦娥,三妹多么自豪啊,讀出自豪感。
杯中月部分:
22段:“我們便爭執了起來……”:人人都希望月亮屬于自己,人人都渴望擁有一份美麗,要讀出渴望之情
24段:“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月亮隨著酒水喝進肚里,多么浪漫的想法!大家肚里有了月亮,就是有了美好和幸福了。要讀出幸福感!
28-29:弟弟妹妹的話要讀出驚喜之情,要重讀“兩處”“都”“哪一處”等詞
30段:眼睛里也有月亮,這真是神來之筆啊!要讀好“突然”“小小”“一定”。“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此刻的小小少年已經在明月的清輝中慢慢地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了!]
B、賽讀(配圖、配樂)
四小組同學讀完后,請學生評出讀得最好的小組并陳述理由。
三 議月,明主旨
孩子們在尋找月跡,我們也在尋找月跡,找著找著,我們發現:月亮原來是無處不在的!它屬于竹窗簾兒,屬于穿衣鏡,屬于院子中的那棵桂樹,屬于葡萄葉兒、磁花盆兒,屬于院門外的那條小河,還屬于三妹,屬于弟弟、妹妹,屬于我!它屬于世間的萬物,屬于我們每個人。聰明的你,你說,月亮是什么呢?請帶著思考分角色讀課文31-35沙灘議月部分。
你如何理解弟弟妹妹和“我”的話?(弟弟說月亮是他想要的,我們想要的一般是什么樣的東西?(盼望的、喜歡的)妹妹說月亮是個好,如何理解這個“好”字?(美好、美麗、純潔……)月亮究竟代表著什么?先獨立思考,再分組討論。
明確: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是一種美好的生命之光。“月跡”實質上是暗示美好事物所在的地方。尋找月跡,其實是在追求美好的生活。
能否將“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改為“它是屬于我們每個人的”?(不能,原句強調美好的事物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公平公正的,關鍵在于你自己去不去追尋。)
引思:文章開篇說“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覺得不滿足”,結尾卻寫道“大家都覺得滿足了”,你如何理解孩子們的“不滿足”和“滿足”?
明確:“不滿足”是因為內心對大千世界之美有著好奇,有著探尋的欲望;“滿足”是因為找到了月,找到了美。月不僅在天上,更在他們的夢里、心里。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夢中月、心中月)升華:人生的本質就在于追求,不斷的追求可以讓人們獲得滿足感,不斷追求的生命永遠是鮮活的。
引思:怎樣才能追求到美好的東西呢?我在讀這篇文章時,發現孩子們一直是在奶奶的提示下尋月的,文中的奶奶是一個怎樣的奶奶?
明確:了解童心,愛護童心;善于引導孩子發現美、探索自然,善于引領孩子進入新的高尚境地;心中充滿善、美、慧。升華: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無處不在,要我們用一顆充滿美的善心、慧心去感受!
在你記憶的心版上留存著哪些美好呢?
明確: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溫暖的笑容,一個加油的手勢,一次觸達心靈的感動……都是美的,都是我們心中的明月!
四、說“最”,收藏美
作家賈平凹本出身于農家,從外貌看,他留給我們的是粗獷的印象,但《月跡》這篇散文展現出來的卻是一份晶瑩剔透的美,我想那是因為賈先生在創作《月跡》這篇散文的時候內心充滿了美好的情感,充滿了明月的光輝吧。文章之美,也是無處不在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做一份讀書筆記,收藏《月跡》這篇美文之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