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4
這是楓橋夜泊教案部編版,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讀出古詩的味道
2、看注釋和插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3、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楓橋夜泊》。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初步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也有一定的熱情。而且已積累了一些不同內容的古詩,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重點難點】
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對愁眠”的心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教學《楓橋夜泊》的有關課件、插圖。
【教學流程】
一、揭示背景,導入新課。
孩子們,一千二百年前,有一個叫張繼的人進京趕考,最終卻名落孫山。時至今日,當年的狀元現在已無人知曉,可落榜學子張繼的一首詩卻流傳至今。那么這首詩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楓橋夜泊》。(板書)解題。(生說)
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夜晚,走近張繼的內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1.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出示要求)請你來給大家讀,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嗎?
3.(出示詩歌)下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翻到第24頁,自讀詩歌,注意要聲音響亮,讀準字音。
4.學習生字。
(出示霜、愁、眠、蘇、寺)孩子們,這里面有一個字特別有意思,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誰能用它來組個詞呢?(發愁、愁眉不展、憂愁)從我們組的這些詞中,可以看出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種正常情緒,是人們遇到不好解決問題時的一種心理狀態。)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中說道:愁,憂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邊旁,采用“秋”作聲旁。秋,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蕭瑟、令人感傷惆悵的季節。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節)src="file://C:\Users\YDQK\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260\wps5.png" />(心,感傷)。
我們怎么樣才能寫好愁字呢?我們來看看,愁是什么結構的字?(上下結構)上下結構的字要寫得緊湊一些,扁平一些。請同學們做個小老師,仔細觀察愁的寫法,指導老師來寫好這個愁字。
好了,孩子們,趕緊拿起筆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兩遍吧,看誰能夠寫得既工整又美觀。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寫。
老師給出了評價字的三個標準,作業整潔給一星,書寫正確給兩星,占位準確給三星。(大家評價生寫)
下面請同桌互相檢查,給你的同桌評價一下。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理解古詩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 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2、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教學反思:
課程結束后,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位老師的教學設計,他將詩中詩人的所見所聞進行了串講,詢問學生,如果“愁”有顏色,它是什么顏色的,你從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聲音,又是什么聲音的,你從哪里感受到?雖然都是講所見所聞,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相較于我就顯得詩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學生自主的學習理解,也會對“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來,要教好一首古詩,教的有詩意,讓學生學的有體會,須得多花心思。
[教學目標]
1、指導朗讀,引發想象,體會領悟詩句的意思并背誦《楓橋夜泊》。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3、引導學生以樂觀的心態走出憂愁困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并理解詩句意思。
難點:通過詩句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并學會樂觀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介紹《楓橋夜泊》的深遠影響,導入新課。
師: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這首詩是……
生:《楓橋夜泊》。
師: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帶大家走進《楓橋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書:楓橋夜泊,唐.張繼
二、初讀古詩,感受“楓橋夜泊”的畫面,并介紹此詩的由來。
1、自讀這首詩。
2、老師劃好節拍并示范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3、 根據節奏朗讀這首詩。
師:我們說一幅畫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現在,請同學們慢慢地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張繼來到楓橋邊,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月亮漸漸落下去了,棲息在樹上的烏鴉在不停地啼叫,周圍到處彌漫著寒霜。這給你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江邊有火紅的楓葉、有小橋、有流水,漁船上還閃爍著燈火,有人家。
這又給你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你在這么美的夜色里,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鐘聲,會感覺怎樣?
三、分析詩歌
1、題目叫《楓橋夜泊》,那楓橋在哪兒?
生:在江蘇省蘇州城外的楓橋鎮。
2、“泊”有兩個讀音,在這首詩里讀作“ bó ”,那它還有一個讀音該怎么讀呢?
請大家組詞說明:湖泊(pō) 停泊(bó )(板書)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4、有誰知道整個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5、詩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秋天
6、從哪兒可以看出來?——霜滿天
秋霜季節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表示深秋來臨。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楓橋、漁火、霜滿天(板書)
8、看到滿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涼
9、“ 江楓漁火對愁眠”,讀著讀著,哪個字眼觸動你的心?——愁
10、這是一種怎樣的愁哇?
思鄉之愁、孤獨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聽到了什么?——烏啼、鐘聲(板書)
12、“烏啼”是什么意思?烏鴉的叫聲在人們印象中一般是怎樣的形象?
烏鴉的叫聲。
13、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14、在剛才的講解中,我們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滿寒意的滿天霜,看到了江邊的楓樹和點點漁火,還有那遠處若隱若現的寒山寺,在我們的耳邊還不時傳來那一聲聲的烏啼,以及悠遠沉重的寺廟鐘聲。好,你們能不能發揮想象力,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境?想一想: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江南秋夜圖?
張繼漂泊在他鄉,這時他心里有點兒(引說:思鄉), 有點兒(引說:憂愁、孤獨、寂寞)
小結:寧靜、幽暗、寒冷、凄涼、遙遠、美麗的江南秋夜圖。
師:帶上這種感受,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
四、拓展:拓展一:師:在這里,還有一種愁。
老師想請同學們聽一聽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段,
師:讀了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在這里我們學習了《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流淌著中華文學藝術的精髓,激蕩著歷史精魂的心曲。它像千年好酒,醇厚綿長,像散發著芳香的清茶,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所以,人們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詩是跳躍的音符,詩是無聲的圖畫,詩是感人的故事,詩更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抒發。讓我們喜歡并熱愛詩歌吧。
六、作業
1、積累描寫秋天的古詩,收集寫“愁”的名句。
2、背誦并默寫《楓橋夜泊》。
當周五上午聽完王崧舟老師執教的《楓橋夜泊》之后,令我覺得汗顏。課堂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引領學生對一首詩歌進行剖析與感悟,更是一次與詩歌、民族經典文化的零距離面對。整個70分鐘的授課過程,不光臺上學生投入學習,臺下幾百個師者也沉浸其中,給人感覺那不單單是一節語文課,更是一種文化的追根溯源,一份美的享受。
整個上午,我都沉醉在詩一般的課堂氛圍中,跟隨王老師的每一步教學,專注中時光轉瞬即過,那味卻悠悠不絕。心靈最大震撼之一——師之功底。
教師本人身上、言語間所傳輸出的深厚文化底蘊,是作為一個師者最基本也最凸顯的地方。王老師的旁征博引,談古論今,信手拈來,都使人感到師者本身的功底。也許正是這份功底使師者的教學風格更顯從容淡定,自然深遠。不論是詩歌教學以后報告講座,教師自身的這份文化修養和學術魅力,都猶如詩之有韻、有味、有境,讓人聽罷仍語音縈繞,回味深長。
古之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論“傳道”“授業”“解惑”都需教師有扎實而深厚的底蘊,這底蘊,來自于文化素養,來自于個人修為,是“知”與“識”的合二為一,是教育之源頭活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