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1-21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案例分析3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案例分析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背景:
案例分析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教育分析能力的老師,她的教學設計嚴謹,提問開放、有效,有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體現了良好的教育機智。而我們中班年級組有兩位老教師,其它都是6年以下教齡的年輕教師和一名新近教師,且三個班有三位實習生在實踐,我們的教育經驗不豐富,應對教育教學中突如其來的現象的能力較弱,所以針對這些情況我選擇了案例分析作為切入口,來提高教師的隨機處理能力,從理論入手指導實踐前行。每位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肯定會遇到一些教育困惑,今天我們坐在一起,運用集體的智慧探討、交流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提高老師們的教育機智。
活動準備:
策劃者:準備一個案例、寫好策劃案、一張備課記錄表
學習者:準備一個教學案例進行交流
學具準備:筆,會議記錄本。
活動過程:
一、案例分享:《誰的主意好》
案例描述:王老師組織了一次小班文學活動“誰的主意好”,布置了場景:小兔的家。活動中,通過聽、看、表演,幼兒很投入地體驗了“小羊使勁捶”、“小貓用力踢”、“小鴨大聲喊”、“小雞輕輕敲”等不同的叫門方式。最后,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誰的主意好?幼兒異口同聲回答:“小鴨的主意好。”顯然,大家沒能說出“正確”答案,王老師又換了一個問題讓幼兒選擇:“小鴨和小雞的主意,哪個更好?”終于,有幾名幼兒想起文中小兔說的“我想聽到有禮貌的敲門聲”,說出了“小雞輕輕敲門的主意好”。盡管很多幼兒提出異議,可王老師還是在幼兒“正確結論”后,結束了活動。
活動后,有老師指出,討論這一環節,王老師應該讓幼兒充分討論,未必小鴨的主意不比小雞的好!王老師提出:如果這樣的話,如何體現“有禮貌地敲門這一教育目標呢?您認為,王老師該如何處理這個環節呢? 二、針對這個案例各位老師發表自己的見解:
1、評價王老師的教學策略
2、如果是我,我會怎樣處理
二、中心發言人小結:
《綱要》指出:“教師應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主。”所以首先王老師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走出目標的束縛,真正引領孩子提出問題,激發思考、討論,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處理事情的能力。在體現目標和幼兒“答案”時,我們可以這么做:
(一)、尊重幼兒,不要將成人的思想強加于孩子
知其果,更要知其因。因為孩子們的思維方式絕大部分取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在他們看來聲音大小兔子就能聽見了,而且生活中確實有這種情況。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多問一個“為什么?”如果孩子們能說處理由,而且這個理由能說服我們,那么老師就不妨按照孩子的思路將活動繼續下去,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老師能力的考驗。因為孩子在活動中學會了思考,這難道不是教育的初衷嗎!
(二)、創設幾種情境,讓孩子處理問題更全面
“請你用響亮的聲音回答!”這是在幼兒園經常聽到的聲音。因為在生活中,無論是打招呼還是回答問題,我們都鼓勵孩子“大膽”、“大聲”,所以在孩子的固定思維中“大聲喊出來”是一個好的表達方式。既然幼兒都認為小鴨的主意好,那老師可以深入一步地問:“為什么你認為小鴨大聲喊是最好的叫門方式呢?”讓幼兒自由抒發理由,看看幼兒是站在哪個角度看到“大聲喊”的優勢的,我想無非是“大聲喊”了屋里的小兔會很容易聽到,而且孩子們一定有過這樣成功的經驗。面對孩子的回答,我們老師應善于利用,進一步引導:“嗯!如果小兔子在聚會、跳舞,里面很熱鬧,我們可以大聲的喊它的名字。那如果小兔在睡午覺,那小鴨這樣大聲喊著叫門你們認為好還是不好呢?”孩子們一定會理解這樣大聲喊著叫門會打擾到別人,從而真正理解這樣做是不禮貌的。多幾個假設,多幾種場景,讓孩子明白在不同的場合處理方法不同,這樣的節外生枝可以讓孩子看問題更全面,不必為了預定的教育目標而限制孩子的思維。
(三)、讓孩子在討論、表演中體驗
幼兒不能說出“正確答案”,這說明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什么叫有禮貌的敲門方式”。教師在個別幼兒無意間說出正確答案而匆匆結束,其實沒有達成目標。若教師繼續提問“為什么小鴨的注意好?”“如果你是小兔,你會喜歡哪種敲門方式?”引導孩子展開激烈討論,并在討論后進行體驗。老師可以帶著孩子去其他班做客。分別請幼兒用“踢、捶、喊、輕輕敲”的方法去敲其他班的門。讓幼兒在觀察、體驗中,了解那種敲門方式是合適的。
三、各位老師講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共同分析對策
案例背景:
春天來了,我們配合主題教學活動請家長帶一些小動物豐富自然角,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對小動物的熱愛之情。于是小朋友們紛紛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動植物放在我們的自然角,課間、放學時孩子們喜歡擠在一起觀察小動物。
案例描述:
今天放學后,幾個孩子又擠在一起欣賞小動物——謝豆豆媽媽帶來的大螞蟻。鐵蛋忽然說:“老師,我要把我的小烏龜帶回家。”說著,端起烏龜盆就走。滕彰見狀,說:“我也要把小烏龜帶回家。”說完,也學著鐵蛋的樣子把烏龜拿走了。經過我的一番引導,滕彰把小烏龜又放了回去,而鐵蛋堅決要帶回家。不多時,鐵蛋的媽媽來了,對他說:“帶來了,怎么可以再帶回家呢!”鐵蛋才撅著小嘴把烏龜放了回去。
案例分析:
為什么鐵蛋非要把帶來的小烏龜再帶回去呢?這正是幼兒“小氣”行為的一種表現。“滕彰見鐵蛋帶回自己的東西,他也要帶回”,不僅體現了幼兒的“自我意識”很強,還說明了幼兒的模仿意識特別強。“鐵蛋聽了媽媽的話才撅著小嘴把烏龜放了回去”說明鐵蛋是很不情愿地。
一個孩子一出生,肯定純潔得像一張白紙一樣,為什么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呢?首先隨著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的變化,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升華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兒童生活環境的優化,但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及互愛互讓的經驗和相應的訓練,絕大多數幼兒在“眾星捧月”的氛圍里成長,習慣了家長的呵護,幼兒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多保護、遷就,與同伴交往明顯減少,幼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體會不到與別人分享的快樂,均不利幼兒的社會化,也為幼兒的“小氣”、“獨占”、“霸占”的行為滋生了提供了溫床。其次幼兒期的孩子,尤其是小小班的孩子,他們正處于身體、才智迅速增長的時期。隨著他們體力、活動范圍和活動量的增加,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強,對新鮮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于較低級階段,是與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滿足感為標準,易與同伴發生沖突。他們的自我意識早已形成和發展,年齡越小,自我中心意識越強。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這是客觀存在的。從上述案例中發現,鐵蛋正是如此。有很多孩子只愿意和少數特定的人分享。還有些幼兒即使有了分享和謙讓的意識,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展中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現象,要將分享轉化為自覺的行為,還需要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分享能力。
觀察地點:中一班午睡室
觀察時間:
每次午睡時間
觀察記錄:
第一次與晨晨接觸,你肯定會覺得她是個特文靜的小女孩,可從平時的觀察與了解中發現她非常的活潑、調皮,精神勁特足。就拿每天的午睡來說吧,她總是那個唯一一直睡不著的孩子。針對晨晨這種情況,我對她做了如下觀察:
觀察1:幼兒已經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兒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還是不斷地聽到有在小聲地哼唱。這是誰呢?尋著聲音找過去,原來晨晨還沒睡著。
觀察2:幼兒午睡不久就發出均勻的呼吸聲,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夢鄉中,這時我忽然聽到誰在睡夢中的哭聲,接著就聽到帶著哭腔的告狀聲:“晨晨掐我!”原來又是晨晨在睡不著的時候惹事了。
觀察分析:
晨晨從小就沒有午睡習慣,在幼兒園里時間長了還好,但如果放假回來,便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睡不著。和她家長聯系,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從來不午睡,家長也忙,懶得哄她睡午覺,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她不愛午睡的習慣。
教育策略:
1、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促進其形成良好睡眠習慣。
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壞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改得掉的。對此,在教育晨晨時我沒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壞習慣,而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她開始睡不著,我就坐在她旁邊,有時拍拍她,有時給她講一首小故事,幫助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會兒了,但不一會兒就會醒,醒來以后就在床上翻來翻去,我就讓她起來做一些安靜地游戲,如看書。不讓她覺得睡覺是一件苦惱的事。等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時間也長了。
2、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其良好午睡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園配合是教育幼兒最好的渠道。如果單在幼兒園午睡,而星期天及節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話,那她永遠無法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為此,我和家長聯系,要求家長和幼兒園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養成午睡習慣,這樣不間斷地進行培養、教育,也就慢慢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如何分析幼兒園案例3篇》:如何分析幼兒園案例第1篇改正壞習慣一、案例現象楊X小朋友胖嘟嘟的,非常可愛,可是他有一些習慣很不好。觀察一:晨間自由活動時他會帶著同伴在教室或幼兒園竄來竄去,追逐打鬧;
《小班幼兒案例及分析3篇》:小班幼兒案例及分析第1篇 場景一: 試園第二天寶貝圍坐成一圈和老師進行好玩的律動自我介紹活動,爸爸媽媽圍坐在自己寶貝的后面。活動剛進行到1/4的時候,軒寶因為是一號已
《幼兒園膳食營養分析3篇》:第1部分20XX年5月29日,中華幼兒文化藝術促進會和《母子健康》雜志攜手美國專業膳食營養補充劑品牌自然之寶,在中國幼兒活動中心科學宮報告廳聯合發布《2013年度中國幼兒營養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