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PPT課件這個PPT共64頁,主要包括了什么叫幼小銜接,為什么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幼小銜接工作的現(xiàn)狀,怎樣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歡迎點擊下載。
請將手機或小靈通設置為關閉或振動。
會議時間約130分鐘,請保持會場安靜,謝謝!
一、什么叫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指幼兒園、小學兩個相鄰教育階段在教育工作上的承接和連續(xù)。
根據皮亞杰的觀點∶幼兒期和學齡期是兩個不同水平的發(fā)展階段,兩個階段相比,兒童在社會角色、生活內容、生活場所、與老師的關系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它們之間一定的“陡坡” 。
合理調節(jié)銜接的“陡坡”,減少兒童適應中的困難和問題,使兒童順利過渡到新的教育階段,就是幼小銜接要做的工作。
幼小銜接從孩子入園就開始了,幼小銜接不是大班第二學期的突擊活動。
二、為什么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是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視的問題。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小學密切聯(lián)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以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三、幼小銜接工作的現(xiàn)狀
(一)幼兒教育嚴重小學化。
(二)低齡高讀現(xiàn)象因學前班愈演愈烈。
(三)師資薄弱,幼兒園與小學缺少聯(lián)系。
(四)小學的協(xié)調工作往往被忽視。
(五)家長教育理念的落后影響幼小銜接。
四、怎樣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一)幼兒園要明確自己的辦園宗旨。
(二)幼兒園園長、教師更新教育觀念。
(三)構建幼小銜接課程。
(四)組織相關教師培訓。
(五)組織幼小銜接活動。
(六)做好家長工作,引導家長走出家教誤區(qū)。
(一)明確辦園宗旨
教育是事業(yè),需要奉獻;教育是科學,需要求真;教育是藝術,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是產業(yè),需要經營 。
一切為了孩子;
不是為了孩子的一時,而是為了孩子的一生。
(二)園長、教師更新教育觀念
1、終身教育的理念
終身持續(xù)發(fā)展最基本的素質: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強烈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與環(huán)境互動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識、責任感等。
2、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幼兒教育要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實現(xiàn)“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那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是什么?
幼兒的年齡特征
兒童年齡階段的劃分
1、新生兒期:出生—28天;
2、嬰兒期:28天—1周歲;
3、幼兒期:1歲—6、7歲 前期(1歲—3歲) 后期(3歲—6、7歲)(又叫學齡前期)
4、學齡期(6、7歲—12歲)
5、青春期或青春發(fā)育期:女孩子(11、12
歲—18歲;男孩子(13、14歲—20歲)
幼兒的年齡特征
幼兒期的年齡總體特征
處于人生啟蒙時期的幼兒表現(xiàn)出的總體特征是對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動、具體的探究與認識。
幼兒的年齡特征
個體的發(fā)展包括身體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
心理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感覺、知覺…)、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性格)和個性心理傾向(需要、動機、態(tài)度等)
幼兒的年齡特征
在身體的生長方面的特征:
近7歲時,幼兒的腦重量平均接近1280克,約是成人的9/10,神經系統(tǒng)也逐漸完善。
這段時間長得較快的還有骨骼,生長驅使幼兒喜愛活動,手腳不停、蹦蹦跳跳。
肌肉比較稚嫩,小動作逐漸精細。
另外,幼兒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明顯大于嬰兒,尤其在滿3足歲以后,一般孩子都不再經常生病了。
幼兒的年齡特征
幼兒心理特征——幼兒認知的特點:
1、幼兒認知最大的變化是口語的發(fā)展。 2~3歲是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口頭語言的發(fā)展水平可以看作是衡量幼兒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
2、在實物與語言的刺激下,這段時期的孩子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在感知方面,幼兒的特點是整體性的,缺乏分化。這在兒童畫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4、借助于詞開展想象是這一時期兒童的顯著特點。故幼兒期也是藝術人才早期開發(fā)的最佳時期。
幼兒的年齡特征
總體來看幼兒認知特點,幼兒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形象的。他作認真思考時還會需要動作的輔助。對有興趣的事情,幼兒已經能維持一定時間的注意,這一切,都是一種對世界主動探求的表現(xiàn),也意味著幼兒期為此后將要開始的學校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認知能力方面的條件。
幼兒的年齡特征
幼兒心理特征——幼兒情感的特點:
心理需要的滿足與否,是他各種情感產生以及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與成人交往中是否得到贊揚和喜愛,對幼兒的情感產生重要影響。此外,孩子已經能把自己的感受移情于外部世界。尤其在3歲以前,他們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與人相似的有知有覺的東西。3歲以后,幼兒會對故事、童話世界中的人或動物產生十分真摯的感情,他們相信這些都是世界上真實的存在,他們會感到自己進入了這個世界。
幼兒的年齡特征
幼兒心理特征——幼兒意志的特點:
幼兒的意志力一般表現(xiàn)為在一定的情景下,有初步控制自己社會行動的能力。這從4歲起表現(xiàn)得較清晰,處于幼兒園集體生活中的孩子更能做到這一點。但總有一部分任性的孩子。幼兒的意志總的來說是脆弱的。
幼兒的主要活動是游戲。游戲成為幼兒發(fā)展中最重要的一類活動。兒童在游戲中發(fā)展認識、情感與意志,在游戲中與伙伴、成人發(fā)生交往,在游戲中認識世界和形成對自己的初步評價。
此外,幼兒生活中的自我服務活動也對個體獨立性的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滿6足歲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理自己的最基本的日常生活。
幼兒的年齡特征
把3歲作為幼兒前期與后期的分界線,主要是以幼兒的活動范圍的變化、語言的掌握與自主性的出現(xiàn)等方面為標準的。
3歲兒童表現(xiàn)出要獨立完成行為、擺脫成人扶助的傾向。有的心理學家把此稱為“人生第一反抗期”。其實,幼兒只不過是為了表示自己“能”做什么,自發(fā)地品嘗一種自主的歡快罷了。
但是,正是這一類活動,強化了幼兒對“我”的認識和運用。形成了最初形態(tài)的“自我”與“自主”的觀念。因此,3歲對于人生來說,是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年齡。
幼兒期的教育
自20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的研究,使人們越來越重視人生的啟蒙時期,幼兒期被公認為進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期——對他的終身產生影響。
幼兒期的教育
人們對早期教育寄于期望是有根據的,因為有研究表明,兒童潛在能力的發(fā)展存在著遞減的趨勢,出生時若作100%計算。5歲開始就只剩80%了,8歲則減到近60%。
此外,在這段時間里又遇上好些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的發(fā)展最佳期:如3歲前的語言;4歲始的圖象知覺;5歲的數數與簡單計算;以及生活、行為習慣與節(jié)奏的初步養(yǎng)成等。
幼兒期的教育
然而,要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首先必須正確地認識早期教育的意義和特點。不能把早期教育的意義等同于早期智力教育、等同于提早識字、學拼音、數數、做算術等。這種觀點在理論上的問題是把智力的發(fā)展看作是數量的擴展、把不同年齡階段的智力看作是同構的 。
幼兒期的教育
早期教育的意義只在于為個體以后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多方面的基礎與可能,而不在于使后期的教育變得輕松、乃至無足輕重。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有獨特的“任務”,需要每一個個體在這一階段作出自己的努力。任何一個階段,無論序列上在前還是在后,都是不可缺少的,也不能相互替代的。
幼兒期的教育
也就是,早期教育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廣大的幼兒教育工作者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
幼兒期的教育
早期教育的獨特任務是:
1、幫助幼兒掌握兩類工具;
2、形成兩類交往模式;
3、初步形成兩種對自己的態(tài)度;
4、養(yǎng)成兩方面的習慣。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兒的生活回歸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是吸收性的學習,在環(huán)境中學習。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兒的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
兒童的一百種語言
洛利斯·馬拉古茲
孩子 是由一百種組成的。
孩子有 一百種語言 一百雙手 一百個想法 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 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 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發(fā)掘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創(chuàng)造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夢想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還多了一百種的百倍再百倍) 但是他們偷走了九十九種。 學校和文化 把腦袋與身體分開。 他們告訴孩子:不要用雙手去想 不要用腦袋去做 只要傾聽不要說話 了解但毫無喜悅 只有在復活節(jié)與圣誕節(jié)的時候 才去愛和驚喜。 他們告訴孩子:去發(fā)現(xiàn)早已存在的世界
而一百種當中 他們偷走了九十九種。 他們告訴孩子
工作與游戲 真實與幼想 天空與大地 理由與夢想 都是互不相關的。
因此他們告訴孩子 一百種并不在那里。 孩子說 不,一百種是在那里。
3.科學的幼兒教育的理念
《綱要》把情感作為幼兒認知發(fā)展的推動力,同時也引導幼兒認知的情感化;
快樂情緒對記憶與學習的影響是重要的:幼兒更有可能學會或記住他們對之有一種積極情感的材料。
建構主義和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強調了教育內容在知識方面的建構性、過程性。
幼兒教育應該是游戲化、生活化、操作化、綜合化的。
(三)構建幼小銜接課程
構建幼小銜接課程是幼小銜接工作的核心。包括構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方面。
構建的要求:課程目標要全面化、課程內容要生活化、課程組織要統(tǒng)整化、課程實施要活動化、課程評價要多元化。
幼小銜接調查問卷.doc
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指南.doc
幼小銜接工作計劃.doc
大班幼小銜接計劃.doc
大班第二學期幼小銜接計劃.doc
2008學年度大班級組幼小銜接計劃.doc
《綱要》提出的語言目標
1、樂意與人交談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各年齡段語言領域目標
2-3歲
喜歡聽與生活經驗相關、熟悉的談話、故事、兒歌等。能聽懂簡單的語言指令并按其行動。
學習普通話,樂意用動作、語言表達自己的喜好與需求
喜歡看圖片、圖書,并隨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學習跟念兒歌。
3-4歲
1、學習安靜地聽他人講話。聽懂日常用語并學習按語言調節(jié)自身行為
2、繼續(xù)學說普通話,樂意用普通話與人交流。能用簡單的語言回答別人的問題,表達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3、喜歡念兒歌、聽故事、看表演、看圖書等,初步了解其大致內容,并樂意表達自己的感受。
4--5歲
1、學習注意傾聽,理解日常用語。
2、學習用普通話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3、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樂意表達自己的感受。能口齒清楚地朗誦兒歌和學習復述故事。
4、學習有順序的看圖書,樂意與同伴交流圖書的主要內容。喜歡看電視、聽廣播,并樂意將熟悉的內容與同伴進行交流。
5-6歲
1、能注意傾聽,學習理解與其生活經驗相關的語言。
2、能用普通話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3、喜歡欣賞文學作品,理解作品內容。感受文學作品的美。能獨立的朗讀兒歌和復述故事。學習創(chuàng)編和表演文學作品。
4、學會看圖書,并喜歡將從圖書、電視、廣播等途徑獲得的信息在同伴中進行交流與討論。
5、對文學產生興趣。
語言活動的途徑
1、談話活動;
2、講述活動;
3、文學作品活動;
4、閱讀活動;
5、日常生活活動。
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教育
1)主題活動:
午餐報告員
天氣預報員
說新聞
好書介紹
周末趣聞
2)瞬間游戲
聽辯活動
表達活動
閱讀活動
欣賞文學作品
寫前活動(手指游戲)
手指游戲1.doc
除了10以內的組成、加減和初步的幾何形體外
1、通過一一對應,確定等量的邏輯觀念。是理解數的基礎。
2、數目守恒的邏輯觀念。守恒觀念是兒童數學概念形成的必要條件。
3、在一個系列中,排列順序所依靠的邏輯觀念。兒童有了具體物體的排序觀念后,就能夠開始考慮抽象的數的順序了。
4、類包含的邏輯觀念。類是進行一切邏輯思維的基礎,也是數概念形成的基礎。
0—2歲的感知運動水平,對應著“主體活動,感知中學”;
2—4歲的前運算思維階段的第一水平,對應著“游戲為主,從玩中學”;
5—6歲的第二水平,對應同上;
7—8歲的具體運演階段的第一水平,對應著“形象為主,具體地學”;
第二水平9—10歲對應著“情境交融,直觀地學”;
11—12歲的形式運演對應著“抽象為主,形式地學”或“邏輯為主,歷史地學”。
幼小銜接課程除了語言、數學等認知方面外,更重要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
從游戲入手——拼圖、下棋 、猜物、什么東西不見了、開火車的游戲、專門的感官游戲。
從語言入手 ——聽故事 、傳話、 學話 。
從數學入手——找數字、連圖形。
從交往入手——小幫手。
2、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責任感;
3、習慣的養(yǎng)成;
4、計劃性和堅持性的培養(yǎng);
5、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6、完成任務的意識;
7、興趣與好奇心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
8、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
9、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
10、閱讀興趣與習慣;
11、保護幼兒的感覺器官。
第一關 ——身體素質關
1、耐力的訓練,磨練意志。
2、小肌肉訓練,拿穩(wěn)鉛筆。
3、飲食習慣,保障營養(yǎng)。
第二關 ——生活自立關
1、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動解決。吃飯、穿衣、洗漱、整理、行走。
2、會使用生活和學習中的常用工具。文具、清潔工具。
3、主動為家庭做事,有責任感。
4、良好的作息習慣、衛(wèi)生習慣。
第三關——學習自立關
1、 對不明白的事或現(xiàn)象,總愛問“是什么”、“為什么”——保持好奇心(煩于答理和有求必應是兩種走極端的方法);,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方法。
2、喜歡閱讀或至少不反感閱讀。獎勵書或者泡書店的機會,給予講述的機會和自信,交換書籍。
3、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息習慣、傾聽習慣、坐姿和握筆習慣。
4、具有任務意識和堅持性。帶回家的任務、爸爸媽媽交給的任務;堅持上幼兒園;“你一定能堅持完成任務的!”
5、理解語言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觀察、分析、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說畫寫話,建立數概念。
在小學,讓教師感到頭痛的不是那些在入校時缺少知識和技能的孩子。而是那些對學習根本沒有興趣,不愛動腦思考的孩子。讓孩子獨立地思考,養(yǎng)成思考探索的習慣,是孩子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源泉。
第四關——社會交往關
1、會自己獨立評價自己和他人。
2、 除了用語言和身體姿勢,還能利用繪畫、數字或其他方式,作為交際工具,與人溝通。
3、 會使用禮貌用語(您好、再見、謝 謝、對不起、請等)。
4、可以自己解決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
5、會有羞愧感。
6、 理解“所有權”,能分清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
(四)組織相關教師培訓
1、教育理論方面的培訓。
理念決定高度,高度決定視野。
幼兒教師必須熟悉和掌握的教育理論: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瑞吉歐教育體系、多元智能理論、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小學課程標準等。
培訓方法:指定書目閱讀、專題講座、讀書沙龍、讀書筆記分享等。
2、教育技能方面的培訓
培訓內容:如何帶班、如何設計和組織活動、如何布置環(huán)境和設計區(qū)角活動、如何做好家長工作等。
培訓方法:帶班的操作性培訓、演講臺、主題講座、說課等。
3、基本功訓練。以賽促練。
要學會建設幼兒園資源庫(如:節(jié)目、教具和玩具、活動設計等),減輕教師重復工作的負擔,提高學習和思考的要求。
(五)組織幼小銜接活動
1、召開大班入學準備教育家長會;
2、幼兒園和小學老師座談會;
3、參觀小學;
4、請上屆畢業(yè)生談小學生活;
5、畢業(yè)典禮。
大班畢業(yè)典禮:
1、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什么?我們已經為孩子入學做好一切準備了;孩子對幼兒園充滿感情。
2、過程建議分為三個篇章:回顧、惜別、祝愿。
3、做好畢業(yè)生的禮品制作、贈送與展示工作。
4、留下珍貴的照片做成展示板。
(六)做好家長工作
1、轉變家長急功近利的教育觀念;
2、召開家長會,邀請小學教師和家長談如何做好入學準備教育;
3、家園共育,糾正幼兒不良習慣。
不是題外話:
1、各園之間的競爭與合作;
2、短期效益與長期發(fā)展;
3、園本培訓與園本教研;
4、建立資源庫,合理利用資源。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