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PPT課件這個PPT共8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情緒情感概述,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情緒情感的發生和分化,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學前兒童幾種基本情緒的發展,前兒童情緒的培養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
第一節 情緒情感概述
第二節 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節 情緒情感的發生和分化
第四節 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第五節 學前兒童幾種基本情緒的發展
第六節 學前兒童情緒的培養
第一節 情緒情感概述
一、定義
情緒、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
如:幼兒見到媽媽高興,
見到醫生恐懼。
二、構成要素
主觀體驗:指個體對不同情緒和情感狀態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緒有不同的主觀體驗,這就構成了情緒情感的心理內容。
生理反應:情緒情感伴隨著生理變化,如心跳、血壓、瞳孔等,這些變化主要由內分泌系統的變化所決定,較少受當事人主觀控制。
行為表現:面部表情、姿態表情、言語表情
測謊儀 及其記錄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
姿態表情
身體表情
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身體姿態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手勢表情
是表達情緒的一種重要形式,通常和語言一起使用。
三、情緒與情感的區別和聯系
(一)聯系
1.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并通過情緒來表達的。
2.情緒的變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緒中蘊含著情感。
(二)區別
1、情緒是人和動物都具有的;而情感是人特有的。
2、情緒具有情境性、沖動性、外顯性和不穩定性;而情感則比較穩定、深刻和內隱。
3、從發展的角度講,情緒發展在先,情感體驗在后。
動物也有情緒
思考
四、情緒與情感的分類
1.基本情緒和復合情緒
2.情緒的維度
兩維:愉快度和強度
三維:強度、相似性和兩極性
四維:愉快度、緊張度、激動度、確信度
3、情緒狀態的分類
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
激情:短暫而強烈的情緒狀態
應激:危險情況下的高度緊張狀態
情感的分類
道德感: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的情感體驗。
理智感:認知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情感體驗。
美感:審美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情感體驗。
五、情緒與情感的作用
適應功能:個體早期主要依靠情緒與外界聯系以維持生存。
動機功能 :情緒的生理喚醒成分是驅使個體活動的基本動力。
組織功能 :情緒的積極或消極作用對個體的其他心理活動尤其認知活動具有重要影響。
信號功能:情緒的外部表現(表情)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
第二節 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一)情緒對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動機作用-----情緒是兒童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激發者。
如:情緒愉快,兒童愿意學習。
(二)情緒情感對學前兒童認知發展的作用-----推動幼兒的認知活動。
情緒是隨著認知的發展而分化和發展。情緒對兒童的認知活動及其發展起著激發、促進作用,或抑制、延緩作用。
如:幼兒喜歡猴子,不喜歡河馬,所以幼兒喜歡觀察猴子。
【研究成果分享】
1、張述祖,研究詞的情緒色彩對識記和保持的影響,
發現:有美感情調色彩的詞比 有惡感的詞在識記效果上更為明顯,保持效果更顯著。
2、朱曼殊,研究情緒態度對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影響
發現:
一是兒童最初的話語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
二是用情緒激動法可以促進兒童掌握某些難以掌握的詞。
三是兒童為了強調某事物,甚至改變語序。
第一、情緒狀態對嬰幼兒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響.
第二、在外界新異刺激作用下,嬰幼兒的情緒可以在興趣與懼怕之間浮動。愉快情緒有利于嬰幼兒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懼怕等對嬰幼兒智力操作不利。
第三、愉快情緒強度差異與操作效果間呈倒U字相關,即適中的愉快情緒能使智力操作達到最優。
第四、 痛苦、懼怕情緒強度差異與操作效果間呈直線相關,即痛苦、懼怕強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第五、 強烈的激情狀態或淡漠無情,都不利于兒童的智力探究活動,興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懼怕和痛苦對兒童智力發展不利。
(三) 情緒對兒童交往發展的作用----是兒童交往的重要手段。
如:用表情(情緒的外部表現)與人交往。
情緒的外部表現,即表情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別是在嬰幼兒與人的交往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嬰幼兒掌握語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嬰幼兒重要的交流工具,它與語言一起共同實現著兒童的人際交往。
(四)情緒對學前兒童個性的作用--------影響個性的形成
1、在生命的頭幾年中,在與不同人、不同事物的較長期的接觸中,由于成人對其的不同態度、方式,兒童逐漸形成了對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緒態度。
2、兒童由于經常、反復受到特定環境刺激的影響,反復體驗同一情緒狀態,這種狀態便會逐漸穩固下來,形成為穩定的情緒特征,而情緒特征正是個體性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表明:得到父母關心、愛撫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反之則孤僻膽怯。
第三節 情緒情感的發生和分化
一、情緒的發生
(一)原始的情緒反應
觀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兒童出生后就有情緒。
初生的嬰兒即可有情緒反應,如新生兒或哭,或安靜,或四肢舞動等,可以稱為原始的情緒反應。
(二)原始情緒的種類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觀察指出,嬰兒最初的情緒反應有三種:
(1)怕
新生嬰兒的怕是由于大聲和失持引起的。
(2)怒
新生嬰兒的怒是由于限制兒童運動引起的。
(3)愛
新生嬰兒的愛是由撫摸、輕拍或摟抱而產生。
情緒心理學家伊扎德認為,兒童初生時有五種情緒反應:
吃驚、痛苦、厭惡、最初步的微笑和興趣
(三)兒童最初表現出來的情緒反應具有兩個突出特點:
1、與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直接相關;
2、是兒童與生俱來的遺傳本能,具有先天性。
二、 情緒情感的初步發展
(一)布里奇斯的理論
布里奇斯的情緒分化理論認為:
初生嬰兒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動,表現為皺眉和哭的反應;
3個月時分化為快樂、痛苦兩種情緒;
6個月時,痛苦又進一步分化為憤怒、厭惡、害怕三種情緒;
12個月時,快樂情緒又分化出高興和喜愛;
18個月時,分化出喜悅與妒忌。
24個月時,分化出比較穩定的歡樂。
(二)林傳鼎的研究
林傳鼎的情緒發展理論認為:
初生嬰兒的情緒已經分化,已具有兩種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緒反應:一種是愉快情緒反應,一種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第1個月的后半月----第3個月末,相繼出現6種情緒:欲求、喜悅、厭惡、忿急、煩悶、驚駭。
4-6個月出現由社會性需要引起的情感。
3歲到入學前,陸續產生了20多種情感。
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認為兒童情緒分化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泛化階段(0~1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情緒反應比較籠統,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緒占優勢。
0.5~3個月,出現了6種情緒:欲求、喜悅、厭惡、忿急、煩悶、驚駭。但這些情緒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與不愉快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
4~6個月,開始出現由社會性需要引起的喜歡、忿急。
(2)分化階段(1~5歲)
這一階段兒童情緒開始多樣化,從3歲開始,陸續產生了同情、尊重、愛等20多種情感,同時一些高級情感開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統化階段(5歲以后)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緒生活的高度社會化。這個時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種高級情緒達到一定的水平,有關世界觀形成的情緒初步建立。
(三)伊扎德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
伊扎德的情緒分化理論認為:
嬰兒出生時具有五大情緒:驚奇、痛苦、厭惡、最初步的微笑和興趣;
4~6周時,出現社會性微笑;
3~4個月時,出現憤怒、悲傷;
5~7個月時,出現懼怕;
6~8個月時,出現害羞;
半歲~1歲,出現依戀,產生分離傷心、陌生人恐懼;
1.5歲左右,出現羞愧、自豪、驕傲、操作焦慮、內疚和同情等。
第四節 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兒童情緒和情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社會化
豐富和深刻化
自我調節化
一、情緒情感的社會化
(一)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
學前兒童的情緒活動中,涉及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如:兒童交往中的微笑可分為三類:
1、幼兒自己玩得高興時的微笑;
2、幼兒對教師的微笑;
3、幼兒對小朋友微笑。
第二、三類就是社會性情感的表現。
1歲半和3歲兒童三類微笑的比較
(二)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
引起幼兒情緒反應的原因,稱為情緒動因。
3歲前兒童情緒反應動因,生理需要是否滿足是其主要動因。
3~4歲幼兒,情緒的動因處于從主要為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為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過渡階段。
4~6兒童,社會性需要的作用越來越大。不僅與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狀況是制約幼兒情緒產生的重要社會性動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狀況也日益成為影響幼兒情緒的重要原因。
思考:為什么幼兒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
3歲后幼兒情緒產生原因:社會性需要是否滿足
(1)小班兒童喜歡身體接觸,希望老師摸一摸、親一親、牽著手。
(2)大中班的幼兒希望老師重視、注意、表揚。
幼兒最高興的:老師表揚、喜歡
幼兒最難過的:老師批評、不喜歡
兒童的情緒情感與社會性交往、社會性需要的滿足有密切聯系,而逐漸社會化,其與成人和同伴的交往有密切聯系,社會性交往、人際關系對幼兒的情緒影響重大,是左右其情緒情感產生的主要動因。
(三)表情的社會化
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
0-2歲的兒童,毫不保留的表露表情。
2歲開始,能夠用表情手段去影響別人,并學會在不同場合下用不同方式表達同一種情感。
4-8歲幼兒運用的各種情緒交往手段發生變化。4歲幼兒主要依靠眼色,而8歲兒童,則學習以語言為主要交往手段。
二、情緒情感的豐富與深刻化
(一)情緒情感的豐富化
情感的豐富化,包括兩種含義:
(1)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相繼出現許多高級社會性情感。
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尊敬、同情、羨慕等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
道德感: 由自己或別人的舉止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 是人對事物審美的體驗,是根據一定的美的評價而產生的.
理智感: 是由于是否滿足認識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是人類特有的高級情感。
幼兒道德感的形成過程
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
3歲后.在集體生活中,隨著兒童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感也發展起來.
小班幼兒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個別行為的,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
中班幼兒比較明顯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可以因為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他們不但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
大班幼兒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復雜化,產生了鮮明的道德情感.
幼兒的美感
幼兒初期主要是對顏色鮮明的東西,新的衣服鞋襪等等產生美感.
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幼兒逐漸形成了審美的標準.
同時,他們也能夠從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和美術作品中體驗到美.
幼兒的理智感
5歲左右,理智感明顯地發展起來,突出表現在幼兒很喜歡提問題,并由于提問和得到滿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
6歲幼兒喜愛進行各種智力游戲。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
如:引起幼兒感到悲傷的原因
①受到老師或者家長的批評和懲罰;
②老師或者家長不喜歡我了,或者自己惹老師或家長生氣了;
③家長、老師不讓我做喜歡的事情;
④父母吵架、關系不和;
⑤受到老師的誤解,或者不公正的批評、對待;
⑥小朋友不喜歡我,不和我玩,或者和小朋友發生爭吵……
(二)情緒情感的深刻化
情緒情感的深刻化
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質的變化,從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內在的特點。
如:被成人抱起來,嬰兒和較小的兒童感到親切之情,較大的兒童則會感到不好意思;
年幼兒童對父母的依戀,主要由于父母是滿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來源,年長兒童則已包括對父母的尊重和愛戴等內容。
有的研究認為,是學前兒童產生憤怒的動因有三種:
⑴2歲以下的幼兒——生理習慣的問題,如不愿上廁所、吃飯、洗臉和睡覺等;
⑵3-4歲幼兒——與權威的矛盾問題,如被懲罰、不許參加活動等;
⑶4歲以上——與人的關系問題,如不被注意、不被了解等。
學前兒童情感的深刻化,與其認知發展水平有關。可分為六個水平:
1、與感知覺相聯系的情緒和情感;
嬰兒聽到刺耳的聲音或者身體突然失持,都會痛苦和恐懼。
2、與記憶相聯系的情緒和情感;
沒有燙傷過的孩子對火不會產生害怕情緒,而被火燒傷得兒童,則 會產生害怕情緒。
3、與想象相聯系的情緒和情感;
2-3歲以后的兒童,常常由于被告知蛇會咬人,黑夜有“鬼”等
4、與思維相聯系的情緒和情感;
5-6歲的兒童理解到病菌能使人生病,從而害怕病菌。
5、與自我意識相聯系的情緒和情感;
受到嘲笑時感到不高興,對活動的成敗感到自豪或慚愧
6、與復合的主觀認知因素相聯系的情緒和情感;
情感的產生決定于綜合的主觀認知因素。
三、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化
(一)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
幼小兒童常常處于激動的情緒狀態,隨著幼兒腦的發育及語言的發展,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
幼兒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起初是被動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從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到幼兒晚期,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才逐漸發展。
【案例1】幼兒看到故事中“壞人”,常常會把它摳掉。
【案例2】當有外國友人來參觀時,有的大班兒童能自覺要求自己不能瘋、鬧,應該認真聽講。
(二) 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
嬰幼兒的情緒是非常不穩定的,短暫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但是,總的來說,幼兒的情緒仍然是不穩定、易變化的。
嬰幼兒的情緒不穩定,與其情緒情感具有情境性有關。
嬰幼兒情緒的不穩定還與情緒的受感染性有關。
隨著年齡增長,兒童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
【案例】新入園的幼兒,看著媽媽離去,會傷心地哭,但媽媽身影消失后,經老師引導,很快就能愉快地玩起來。如果媽媽再次出現,又會引起幼兒的不愉快。
(三)情緒情感從外顯到內隱
嬰兒期和幼兒初期的兒童的情緒完全表露于外。隨著言語和幼兒心理活動有意性的發展,幼兒逐漸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及其外部表現。
兒童調節情緒的外部表現的能力的發展比調節情緒本身的能力發展得早。
【案例1】幼兒園里打預防針,小班幼兒打針時哇哇大哭。而大班幼兒雖然也很疼,卻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針后還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現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樣子。
【案例2】幼兒在幼兒園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努力控制不哭,但家長接出幼兒園立即大哭。
第五節 學前兒童幾種基本情緒的發展
一、哭
兒童出生后,最明顯的情緒表現就是哭。
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漸帶有社會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啼哭會減少。
饑餓的啼哭、發怒的啼哭、疼痛的啼哭、恐懼和驚嚇的啼哭、不稱心的啼哭、招引別人的啼哭
二、笑
(一)自發性的笑
嬰兒最初的笑是自發性的,或稱內源性的笑,這是一種生理表現,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
3個月后逐漸減少。
(二)誘發性的笑
誘發性的笑由外界刺激引起。分為反射性的誘發笑和社會性的誘發笑 。
1、反射性的誘發笑
最初的誘發笑產生于睡眠時間。
新生兒在第3周時,開始出現清醒時間的誘發笑。
2、社會性的誘發笑
嬰兒第5周開始,開始對社會性物體,如人臉和人聲音的出現,引起微笑。
3個月之前,無差別的社會性微笑。
4個月左右,嬰兒出現有差別的微笑。有差別的微笑的出現,是嬰兒最初的有選擇的社會性微笑發生的標志。
三、恐懼
恐懼產生和發展的四個階段:
出生時——本能的恐懼
4個月——與知覺或經驗相聯系的恐懼
6個月——怕生
怕生與依戀同時產生,伴隨著依戀的形成,怕生情緒逐漸強烈、明顯。
2歲左右——預測性恐懼
與想象相關,如怕黑、怕狼、怕壞人等。
怕生
四、依 戀
(一)定義
依戀是兒童對其主要撫養者特別親近而不愿意離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兒童與其主要撫養者之間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感聯系。這個人主要是母親,也可以是別的撫養者或與嬰兒聯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員。
(二)嬰幼兒依戀的特點
1、嬰幼兒最愿意同依戀對象在一起,與其在一起時,兒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適、安慰和滿足;
2、在兒童痛苦、不安時,依戀對象比任何他人都更能撫慰孩子;
3、依戀對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當在依戀對象身邊時,孩子較少害怕;當其害怕時,最容易出現依戀行為,尋找依戀對象。
(三)嬰幼兒依戀的發展
1 、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出生~3個月)
喜歡看所有人的臉,喜歡聽所有人的聲音,不加區分。
2 、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
3-6個月:偏愛母親,不反感他人。
3、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2歲)
6個月:依戀母親,別人一抱就哭,害怕陌生人。
7-8個月,形成對父親的依戀。
而后,依戀的范圍逐漸擴大。
4 、目標調整的伙伴關系階段(2歲以后)
依戀的實證研究 (Mary D. Ainsworth)
方法:陌生情境法,
參與者:母親和嬰兒。
實驗地點: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母親和嬰兒都不熟悉,布置得類似游戲室,有供成人使用的椅子和雜志,墻上有歡快的圖畫,有充足的玩具供嬰兒玩耍。
實驗目的:研究者主要了解嬰兒與母親分離、重聚后的反應。
陌 生 情 境 2 母親離開房間
陌 生 情 境 3 短暫離開后,母親返回,與嬰兒重新在一起
1 安全性依戀
母親離開時苦惱,回來后平靜,占70%。
2 回避性依戀
母親在不在無所謂。“無依戀”,占20%
3 反抗性依戀
母親離開大哭大鬧,回來后又拒絕親近。“矛盾型依戀”,占10%
(六)依戀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1.在認知發展中,依戀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兒童探索行為和問題解決的風格上。早期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在2歲時產生更多復雜的探索行為。
2.在同伴關系上,嬰兒期的依戀質量關系到兒童的同伴關系。早期具有安全型依戀的兒童更具社會競爭能力和社會技能,他們的朋友人數更多,且更容易接觸。
3.在兒童的行為上,1歲時的不安全依戀與6歲時的適應不良和行為問題相聯系。
第六節 學前兒童情緒的培養
一 營造良好的情緒環境
保持和諧的氣氛
建立良好的親子情和師生情
二 成人的情緒自控
三 采取積極的教育態度
肯定為主,多鼓勵進步
耐心傾聽孩子說話
正確運用暗示和強化
四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轉移法
冷卻法
消退法
五 教會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
反思法
自我說服法
想象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