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常見傳染病預防控制PPT課件這個PPT共3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學校常見傳染病有哪些?流行特點是什么?如何防控?學校常見的飲食安全隱患有哪些?怎樣防范?學校在應對傳染病疫情和突發事件時應做到什么?加強愛國衛生運動在學校防病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學生的健康知識教育是學校正常教學任務的延伸等,歡迎點擊下載。 幼兒園常見 傳染病預防控制
托幼機構人群聚集,流動性大,接觸面廣,是傳染病的易發場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種傳染病的能力較弱,是多種傳染病的好發年齡,一旦發生傳染病,極易傳播和流行,并可擴大到家庭和社會。加上學校(托幼機構)又是政府、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焦點。因此,學校(托幼機構)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尤為重要,必須高度重視。
只有將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依法納入科學、規范、有序的軌道,形成工作常規,才能確保一旦發現疫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并達到控制傳染病,阻斷傳播途徑,防止疫情傳播及蔓延的目的。從而保障學校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學校發展,維護學校穩定;保證正常的教學工作秩序。
一、學校常見傳染病有哪些?流行特點是什么?如何防控?
1、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嬰幼兒常見傳染病 。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柯薩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見。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咽痛,口腔粘膜疹,在手、足、臀等部位出現丘疹、皰疹。手足口病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癥狀帶毒者為主要傳染源。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受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傳播,也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破潰的水泡亦會傳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獲得免疫力,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主要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本病常易在幼托機構中發生集體感染。院內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預防措施: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
2、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高。傳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擁擠的密閉環境中經空氣或飛沫傳播,亦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而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短,通常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北方地區的流行一般均發生在冬春季節,南方四季都有病例發生,發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主要臨床表現:發熱、頭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還可出現腸胃不適。
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攜帶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經直接接觸患者的唾液或飛沫傳播。患者在腮腺明顯腫脹前6、7日至腫脹后9日期間具有傳染性。易感人群為1歲以上的兒童和青少年。潛伏期為12~25日,通常為18日。感染后一般可獲得持久免疫力。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發病,但以冬春季為主。主要臨床表現:前驅癥狀可出現發熱、頭痛、無力、食欲不振等,發病1至2日后出現顴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現唾液腺腫大,通常可見一側或雙側腮腺腫大,除腮腺腫脹外,還可引起腦膜炎、腦膜腦炎、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皰疹病毒的一種)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過患者咳嗽產生的飛沫或散布在空氣中的鼻咽喉分泌物傳播,也可經人與人接觸直接傳播、或接觸到水痘痘漿污染的物品而間接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但發病主要是兒童。潛伏期為10~24日,通常為14~16日。病后可獲終身免疫。 主要臨床表現:患者從出現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傳染性。患病初期出現輕微發燒、疲倦和軟弱無力;斑疹出現后數小時即轉化為丘疹、皰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軀干、頭部較多,四肢處較少。一般典型水皰皮疹約歷時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現,因此在出疹第2—3天內,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見到各階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皰疹及結痂)同時存在。大部分情況下,病人癥狀都是輕微的,可不治而愈。
5、傷寒、副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持續高熱、相對緩脈、特征性中毒癥狀、脾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為特征。腸出血、腸穿孔為主要并發癥。傷寒、副傷寒是消化道傳染病,多經水和食物污染而引起爆發流行(2008年冬即在恩施州幾個縣市的學校發生傷寒流行),學校應高度警惕并按消化道傳染病防控重點進行預防和控制。
6、甲肝:潛伏期平均約30天。該病起病急,有畏寒、發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肝區疼痛、隨之出現尿色深紅如隔夜茶色,皮膚粘膜發黃,糞便顏色變淺。少數病例以發熱、頭痛、上呼吸道癥狀等為主要表現。化驗檢查出現血清膽紅素和谷丙轉氨酶(SALT)明顯增高;病情常呈自限性,預后良好,大多數(80%以上)在3個月內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6個月內完全治愈。凡是未感染過甲型肝炎病毒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均是易感者。但由于甲肝病毒感染與社會經濟狀況及個人衛生習慣密切相關,故在我國,15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且常常在學校爆發。
呼吸道傳染病防控重點
(1)、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動水洗手,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 (3)、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避免飛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時佩戴口罩,以免傳染他人。 (4)、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5)、學校教室、宿舍等人員集中的場所每天應開窗通風數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6)、在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不得已必須去時,最好戴口罩。 (7)、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前接種相應疫苗(如流感疫苗、流腮疫苗、麻疹疫苗、風疹疫苗、水痘疫苗、流腦A+C疫苗)也可減少感染的機會或減輕發病癥狀。 (8)、防控呼吸道傳染病,關鍵要做到 “四早”,即: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消化道傳染病防控重點
(1)加強對糞便、垃圾和污水的衛生管理,盡量消滅蒼蠅、蟑螂等害蟲。
(2)保證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要做到飯前便后用流動水洗手,接觸病人后要消毒洗手。
(3)不喝生水,不食生海產品,不食用不潔凈的瓜果、蔬菜,不吃腐敗變質或蒼蠅、害蟲叮咬過的食物,剩飯、剩菜要煮熱后食用,食具要經常消毒。
(4)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同時,接受相應的疫苗(甲肝疫苗、口服痢疾疫苗)預防接種,增強機體對疾病的免疫力。
二、學校常見的飲食安全隱患有哪些?怎樣防范?
1、水源污染,特別是二次供水的污染(如純凈水污染引起甲肝的事件[貴州]等)
2、食物的采購、索證、登記不嚴:學校應嚴格把關
3、食物的保管條件有限造成食物過期、變質:嚴禁以浪費為借口向孩子提供過期、變質食物
4、共用洗碗盆、飲水口杯等交叉污染:應實行煮沸消毒(15-30分鐘)
5、校園周邊商家出售的三無食品、過期變質、流動小販的售賣
6、飲用生水的不良習慣:
7、校工無健康體檢或食堂無食品衛生許可證
三、學校在應對傳染病疫情和突發事件時應做到什么?
1、成立常態工作專班,建立校長負責制的傳染病防治管理網絡:校長作為學校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高度重視學校衛生工作,統一思想,定期進行傳染病預防工作的研討,把學校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納入學校工作計劃之中。各中小學校要建立健全本校衛生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專職或兼職傳染病防治管理人員,明確相關責任人負責學校常年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事件報告工作;學校應與鄉鎮衛生院防保組或劃片責任人隨時保持聯系以獲得工作的技術指導和支持;確保認識到位、職責到位、做到定期培訓、定期報表、定期考核。
2、建立健全學校各種衛生制度,做到常抓不懈:學校要建立健全傳染病疫情登記報告制度和學生晨檢制度(參照附件1);學生定期健康體檢制度(參照附件2);預防接種證查驗制度(參照附件3);教室、宿舍、廁所等重要場所衛生清掃制度和定期消毒制度(參照附件4);食品衛生安全制度(參照附件5);個人衛生清潔制度(參照附件6);傳染病防治宣傳培訓制度。
3、遇到突發疫情時,除進行報告外,還應及時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
4、加強晨檢工作,中小學、幼兒園要堅持晨檢制度并保持經常化。晨檢應在校醫的統一組織和指導下,由班主任或班級衛生員對早晨到校的每個學生進行觀察、詢問,特別是請病假的學生應及時查明病因。在傳染病流行季節,還可增加午檢。對可疑者應由校醫做進一步檢查、確認。在傳染病流行季節,學校應以年級、班級或宿舍為單位,采取相應的排查措施,發現有傳染病早期癥狀者,督促其立即到醫院就診,對年幼學生應及時通知家長陪同前往就醫(對暫時無法通知家長的學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對在晨檢中發現的異常情況及時報學校相關工作專班的責任人,同時做好登記備查
5、對請病假或無故缺課的學生要盡可能弄請原因并爭取與家長取得聯系
小學、托幼機構發生手足口病停課標準
一、小學和托幼機構以班或宿舍為單位,發現一例手足口病例,該班和同一宿舍停課一周,并將每名學生家長的通訊方式告知縣級疾控中心;
二、托幼機構出現聚集性手足口病病例或一例重癥病人或死亡病例,全園停課一周,完成終末消毒,并通過消毒效果評估達到合格要求可申請復課;
三、經檢查,達不到衛生要求的小學或托幼機構作停課處理。
6、儲備常用的消毒工具和消毒藥品,定期對學校公共場所進行消毒;如遇疫情發生時,則要在衛生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消毒,同時做好消毒記錄(內容包括消毒時間,范圍,所使用的消毒藥品種類,配備的比例及有效濃度,采取的消毒方式,消毒面積的估算,執行人員簽名,監管人員的簽字等
附:學校傳染病防控消毒指南
1、常用的含氯消毒劑
常用的含氯消毒劑有:“84”消毒液(含有效氯5%)、漂白精片(含有效氯500毫克/片)和漂白精粉(含有效氯65%)。
2、常用的消毒方法及其消毒作用濃度
消毒時可根據不同的消毒對象來選擇相應的消毒劑和方法;含氯消毒劑消毒時的作用濃度應根據不同的作用對象來確定:
(1)飲用水消毒:可采用漂白精片,“按每100公斤水加1片漂白精片”進行配制。
(2)餐飲具消毒:一般首選煮沸消毒15-30分鐘;或用上述任意一種含氯消毒劑配制成“250毫克/升-50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后,再用清水洗凈。
(3)衣服、被單消毒:耐熱、耐濕的紡織品可煮沸消毒30分鐘,或用“250毫克/升-50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不耐熱、耐濕的紡織品和不宜用消毒劑溶液浸泡的衣物等可采用陽光暴曬的方法消毒。
(4)課桌、課椅、門窗把手消毒:用50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鐘。
(5)教室、食堂、廁所等場所地面消毒: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灑消毒(噴藥量為200毫升/平方米),作用時間60-120分鐘。(沒有消毒劑消毒條件的學校對廁所消毒可采用地面撒生石灰的方法。)
(6)垃圾消毒:可燃物質盡量焚燒,也可噴灑1000毫克/升-1000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作用時間60分鐘以上。
3、用于學校消毒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方法
(1)如何用“84”消毒液(含有效氯5%)配制?
A、作用濃度為“25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原液1毫升加200毫升清水(1:200)的比例進行配制,相當于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84液” 50毫升(1兩)。
B、作用濃度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原液1毫升加50毫升清水(1:100)的比例進行配制,相當于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84液” 100毫升(2兩)。
C、作用濃度為“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原液1毫升加50毫升清水(1:50)的比例進行配制,相當于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84液” 200毫升(4兩)。
(2)如何用漂白精片(含有效氯500毫克/片)配制?
A、作用濃度為“25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1片漂白精片加4斤(2000毫升)清水的比例進行配制,即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漂白精片5粒。
B、作用濃度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1片漂白精片加2斤(1000毫升)清水的比例進行配制,即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漂白精片10粒。
C、作用濃度為“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1片漂白精片加1斤(500毫升)清水的比例進行配制,即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漂白精片20粒。
(3)如何用漂白精粉(含有效氯65%)配制?
A、作用濃度為“25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漂白精粉4克進行配制。
B、作用濃度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漂白精粉8克進行配制。
C、作用濃度為“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配制:按1塑料桶清水(約20斤)加漂白精粉16克進行配制。
7、規范突發事件(爆發疫情、食物中毒)的報告程序,不得擅自向外發布疫情信息,以免引起恐慌和騷亂,未經同意不得接受媒體采訪
四、加強愛國衛生運動在學校防病中的重要作用
1、定期掃除
2、垃圾清除與焚燒
3、廁所的消毒
4、公共場所的消毒,特別是小學生和幼兒手可觸及的地方
5、滅鼠滅蚤滅蟑螂
6、學校內要組織檢查評比并做好記錄
附件4 學校教室、宿舍、廁所等重要場所衛生清潔制度和定期消毒制度
1、各班級每天派值日生放學后打掃教室,做到窗明地凈。每兩周消毒一次(課桌課椅等物品、門把手,用50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鐘,對地面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灑消毒,作用時間60分鐘。)
2、學生宿舍以寢室為單位每天派值日生輪流打掃并開除窗通風,每兩周消毒一次(消毒方法同教室)。
3、每天派專人對學校的廁所和垃圾堆進行清掃和整理,每周消毒一次(廁所及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作用120分鐘;可燃性的垃圾盡量用焚燒方法)。
4、除對上述重要場所進行打掃和消毒以外,還應每周對其它校園外環境進行一次大掃除(外環境一般不需大規模消毒劑噴灑消毒,可視傳染病流行的病種和程度來采取相應消毒措施)。
5、食堂每天一次小掃除,每周一次大掃除。學生餐、飲具應天天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以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6、學生的衣物、被單等物品應定期清洗,并進行煮沸或陽光下暴曬消毒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進行消毒。
五、加強學生的健康知識教育是學校正常教學任務的延伸
1、個人衛生的重要性
附件6 個人衛生清潔制度
一、學生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臉、勤通風、勤曬衣被、勤鍛煉。
二、學生要做到“四不”即不隨地吐痰、不喝酒抽煙、不共用毛巾、不要過度緊張和疲勞。
三、學生要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洗手并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
正確的洗手方法是個人良好衛生習慣重要內容之一,是防止腸道病毒傳播和遏制傳染病流行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之一。在與患者接觸后,觸摸眼、口、鼻前,打噴嚏或咳嗽后,如廁后,帶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觸公共設施如扶手、門柄、電梯按鈕、公共電話后、從外面回家后等均應及時洗手。
推薦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濕、搓、沖、捧、擦。
1、濕: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縫相對搓揉20秒:
(1)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摩擦;
(2)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
(3)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
(4)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5)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6)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3、沖:用清水把手沖洗干凈。
4、捧: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干凈,再關閉水龍頭。
5、擦:用干凈的毛巾/紙巾擦干(如無條件可讓洗濕的手自然涼干)。
2、改爐降氟的相關知識
3、食用加碘鹽的重要性
4、青春期衛生知識的普及
5、重大疾病(艾滋病、結核病)知識的普及并納入考試范圍
6、常見傳染病的相關知識
7、教育學生遠離毒品、遠離網吧
8、設立健康知識宣傳陣地(黑板報、專欄、標語、宣傳單等)
六、入學入托《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制度的落實
1、法律法規依據:一是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二章第十五條:“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二是根據《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兒童入托、入學時托幼機構、學校應當查驗預防接種證,發現未按照國家免疫規劃受種的兒童,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兒童居住地承擔預防接種工作的接種單位報告,并配合疾控機構或接種單位督促其監護人在兒童入托、入學后及時到接種單位補種。”
2、衛生、教育主管部門聯合下文(建衛發[2006]84號)并制定工作方案,明確了學校和衛生各自應行使的職責和工作任務
3、學校是兒童享受預防接種權力的最后把關口
4、常態管理,專人負責,數據歸口,責任到人:學校(托幼機構)在完成預防接種證查驗工作后,應及時整理匯總《建始縣入托入學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登記表》和《建始縣入托入學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情況匯總表》(一式兩份)一份在開學后15日內上報至所在地的預防接種機構,另一份單位存檔備查。
七、建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能否把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與食品安全工作以責任狀的形式逐級簽定,到班主任
2、把上述工作制定成百分制考核方案,每一學期由教育衛生聯合考核評分并與學校相關經費掛鉤
3、建立問責制
4、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負責人要樹立免責意識
八、希望
1、衛生和教育工作是相輔相成的,不存在誰求誰才能開展工作之說,雙方應定期交換意見、信息,加強合作,共同為創建“平安校園”而努力
2、各級各學校組成的工作專班(無論是否有校醫)統一時間進行培訓,使其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更多地了解一些相關知識和處理流程
3、各級學校要盡可能配合衛生部門組織的疫苗針對性疾病的預防工作
Thank you!!!
謝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