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環節安排PPT課件這個PPT共3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教學活動環節的內涵,教學活動環節設計中的問題與設計要求,教學活動環節設計的方法等,歡迎點擊下載。它主要解決的是教師如何“教”、兒童如何“學”的問題,意味著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何時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何時引發幼兒的原有經驗、何時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等。
(二)教學活動環節的作用
教學活動一般是由導入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組成,在這三個部分中又可以演變出喚醒、呈現、練習、鞏固、結束部分等各小環節。
(三)教學活動環節的安排
1、講授式教學
這是一種比較普通的教學活動模式,是教師直接控制教學活動過程,使幼兒從感知到達領會,再通過練習來運用所學知識或技能的一種教學程序。其環節的流程設計通常為:
導入—呈現(示范)—練習—鞏固(交流)—結束。
2、發現式教學
這是一種目前在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中積極倡導的教學活動模式。它由教師創設情境拋出問題,讓幼兒通過主動體驗和發現,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讓他們在認知發生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方法。其環節的設計通常為:喚醒(設疑)—探索—交流—鞏固—結束。
喚醒(設疑)如:玩一玩、想一想、看一看、試一試。
二、教學活動環節設計中的問題與設計要求
(一)教學活動環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在環節設計上體現出來的問題常常包含了教學活動本身的各個方面。比如有的是觀念上的問題;有的是對教材理解上的問題;有的是對目標把握上的問題等。
1、目的不清
教學活動環節的安排是對教學目標落實的具體分解。
2、遞進不足
認知發展過程是一系列有序發展的過程,如提取原有經驗、感知新的信息、吸納新信息、改變原認知等。
3、追求形式
(二)教學活動環節設計的要求
要想設計好教學活動的環節,教師不但需要把握好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目標,還需要明確自己每一步的意圖,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的節奏。通常,教師需要考慮一下兩點:
1、把握每個環節的作用
2、理清層層深入的脈絡
三、教學活動環節設計的方法
教學環節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順序。傳統的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價值的,因為這個過程符合兒童認知發生的關注教師“教”逐步在向關注兒童的“學”轉變。
(一)導入環節的設計
高結構化的教學活動通常是由教師發起話題進行導入的,以便能引起幼兒積極的情緒反應,激發幼兒作為參與主體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1、直接導入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運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告知幼兒活動的內容或目標,使幼兒立即明確活動的任務。
2、問題導入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設計與教學活動內容相關的問題,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參與的活動的興趣。
3、前經驗導入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根據前期幼兒的已有經驗來發起活動,引發幼兒進一步參與學習得興趣。
4、游戲導入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通過游戲引發幼兒的興趣,觸動幼兒的原有經驗,為活動的正式開始做好準備。
導入環節設置的目的就是喚醒,因此,在導入環節中教師要重視通過提問來讓孩子表達出原有的經驗。
(二)呈現環節的設計
呈現環節是教學活動的核心部分,是教師展開內容、實施“教—學”的過程。在這個環節,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
1、畫面呈現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直接出示教學活動內容,在和幼兒看看、談談、說說的過程中呈現學習的重點。
2、實物呈現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盡可能地把真實的事物展現給幼兒看。
3、動作呈現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用動作、表情、姿態來呈現學習的內容。
4、懸疑呈現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拋出問題,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答案,從而讓知識、技能呈現出來。
5、情境再現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來呈現教學活動內容,使幼兒自然卷入活動。
如:在律動“勤勞的蜜蜂”中,教師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蜜蜂飛舞的樣子,然后自由表演蝴蝶飛的動作,當音樂停止的時候,幼兒要學著小蜜蜂擺個姿勢。就這樣通過音樂和環境的創設,使幼兒一步步自然而然地學會按節奏進行律動。
(三)操作環節的設計
操作環節,又稱練習環節,是幼兒自主學習、建構知識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來設計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動。
1、學練同步法
這種方法是指讓幼兒跟著教學活動的進程邊學邊做,也就是教師在呈現教學活動內容的同時也讓幼兒開始了操作練習。如:在講到故事中的小被子的時候,教師發給每個孩子一張漂亮的花紙做被子等。
2、后置探索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拋出任務后請幼兒分組或個別進行操作練習。比如,在開展繪畫活動時,教師往往是在引出話題后,讓幼兒自主創作;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在引導幼兒發展問題后,也往往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操作、嘗試。
3、先行組織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把學習任務中的重點或難點放在活動開始階段讓幼兒練習操作,以引導幼兒更順利地完成后面的學習。比如,在兒歌《荷花》的教學活動中,荷葉和荷花是幼兒所不熟悉的,于是教師在活動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找花”的操作活動,讓幼兒通過花朵顏色的配對熟悉各種花的形狀、顏色。之后,在接下來的兒歌教學活動中,教師再出示花朵的部分圖案,幼兒就能猜出是哪種花了。
(四)鞏固環節的設計
鞏固環節,也被稱為應用環節,即教師幫助幼兒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或者使幼兒能遷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環節。在這個環節,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設計:
1、表演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在故事、兒歌、歌曲、舞蹈等教學活動中常常運用表演的方法讓幼兒鞏固所學的內容。
2、遷移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請幼兒運用所學的內容去嘗試解決問題,以鞏固對所學內容的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讓幼兒體驗學習與生活的關系。
比如,在學習、了解了磁鐵的特征后,教師請幼兒自己利用磁鐵制作一個玩具,請小朋友幫忙找回掉落地市的針等;在兒歌教學活動中,當幼兒已經能夠熟練地朗誦兒歌后,教師請幼兒根據原有的韻律和內容進行仿編也是一種遷移。
3、游戲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通過游戲的方法請幼兒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比如,在音樂欣賞活動的最后,教師請幼兒根據音樂內容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進行“貓捉老鼠”或者“大灰狼”的游戲活動,以鞏固幼兒對兩段不同音樂的聽辯能力;在體育活動的最后,教師也可以設計競賽游戲,以使幼兒在愉悅的游戲中更能熟練地使用所學的動作技能。
(五)結束環節的設計
一個完美的結束,不僅能對教學活動起到總結、提升的作用,還能給幼兒留下回味和留戀,激發起幼兒繼續研究、繼續探索的興趣。在結束環節,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設計:
1、自然結束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直接告訴幼兒活動結束了,并帶領幼兒收拾整理材料和用品。這是一種非常自然樸素的方法,一般在幼兒在活動中已經玩得非常盡興,心情也已經從亢奮回落到平靜的情況下使用。比如,在美術活動或體育活動的最后,教師對幼兒說:“今天我們就玩到這里!請大家收拾好工具(玩具)回教室洗手休息、、、、、、”
2、畫龍點睛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在結束時對本次活動的關鍵或核心問題進行精辟的總結或概述,使幼兒在認知或能力水平上得到提升。比如,在科學活動結束時,教師點評到:“小朋友,今天你們真能干,自己動腦筋發現了磁鐵的秘密,以后再遇到問題,老師相信你們也能自己去解決!”或者在故事教學活動的最后,老師請幼兒思考“為什么公主會和王子在一起那么開心呢?”,從而得出“善良的人才能得到朋友的幫助”的道理。
3、后續延伸法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根據本次活動的重點在活動最后突然再次設置疑問,使心情趨于平靜的幼兒的思維再起波瀾,然后把這種疑問延伸到后續的活動中去,激發起幼兒不斷想學的欲望和興趣。這種延伸可以針對本次活動單獨形成,以鼓勵幼兒活動后自由探索,也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相銜接而特設。比如,在“可愛的小白兔”的觀察活動最后,孩子們提出“小兔子到底還喜歡吃什么食物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作為結束語,鼓勵幼兒在接下來的自由飼養活動中逐步去發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