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園本教研活動有效性PPT課件這個PPT共29頁,主要包括了形成機制,為園本教研提供保障,立足園本,運用教研管理策略,豐富活動,構建教研互動交流群體,歡迎點擊下載。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 經驗+ 反思。毫無疑問,教研活動正是教師集體經驗總結、問題反饋、集思廣益的良好平臺,對教師個人的成長和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有著重大的幫助作用。
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著、變化著的過程,光靠一、兩個老師是不可能駕御好它的,而在經常的,開展正常的教研活動中,老師就可以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建立團隊協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
同時,在對外交流的教研活動中,可以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就不會固步自封,可以使整個學校整體發展和提高,也可以幫助別人,使其發展,互利互惠。
一、形成機制,為園本教研提供保障
完善管理制度是園本教研的基本保障。如何構建一個有助于激發教師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的群體。幼兒園應建立,以園長、教學園長為責任人的教研體制。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營造積極向上的教研氛圍。
1、形成教研網絡層次管理。
幼兒園如果原有的制度影響了的教師成長和保教質量的提高,就要改進制度、修訂制度、完善制度,讓制度為人的發展服務。
2、自上而下的教研制度。
定期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定期組織教師對日常保教工作認真鉆研、分析,提出合理建議,是提高創建學習型組織,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機制。
3、形成“草根式”研究氛圍。
教研內容來源于一線教師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或困惑的問題,通過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研究,讓教師成為自身實踐的研究者,成為研究的主體,使幼兒園獲得自我發展與提高的能力。
二、立足園本,運用教研管理策略
本著“落實《綱要》,提升教師教育理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宗旨,幼兒園應結合實際情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對教研管理策略的尋求上。什么樣的策略是最有效的?只要能激發本園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促進其發展,提高業務能力,就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1、轉變觀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師的積極情感與需要是幼兒園教研的靈魂。幼兒園要將教研與教師成長結合起來,讓所有的教師都認同教研是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激發和調動教師內在動力,讓教研成為他們自覺自愿的行動。
2、搭建舞臺—讓每位教師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
教師個體間的差異形成了需求上的差異。對教師的劃分,可以從工作經驗分為: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對他們提出不同的發展要求,進行分層指導。從業務能力分為:骨干教師和發展中的教師。給他們壓膽子,承擔不同教研任務。這樣通過為每位教師搭建不同的成長平臺,使人人享有成長的空間。
3、創建環境——提供人文的教研環境。
色彩淡雅的辦公桌椅、清新典雅的插花,平實貼切的標語。為教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環境。參與式的教研、豐富的活動內容、人文化的教研管理,為教師們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4、反思實踐—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通過實踐——反思——實踐的改進——進一步的反思——實踐的進一步改進。這一循環反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提高教師的研討反思能力及教師的專業水平。
案例1:大班社會活動:七色花
目標:有同情心,嘗試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意盡可能幫助別人。
教師講七色花的故事,講完后提問:“假如你有一片花瓣,你愿意用它干什么?”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孩子們說出了:幫助盲人過馬路、給他們治眼睛、給要飯的人錢,其中一位叫張晉澤的小朋友說,假如我有一片花瓣,我就當國家主席,讓全世界的老太太都變年輕。
這一活動后,教師反思。認為雖然幼兒說出了成人想讓他們說的話,看到了成人所想要的結果。表面上看目標完成了,但對于5-6歲的幼兒,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故事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七色花根本不存在,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假如…”,孩子們回答的也只是假如,他們完全不用對自己的話負責。
七色花是傳統故事,神奇的花,對于幼兒來說,只是故事里聽說過,如果是側重于語言領域,讓幼兒大膽想象、進行表達,這個選材就可以。現在是社會領域,就應該與社會、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選擇的內容應該是孩子們知道的、見過的、真實地、這個年齡段能理解到的內容,這樣才能通過社會認知,調動起幼兒的社會情感,最后落實到社會行為中。
5、注重指導——形成傳幫帶氛圍 。
實踐經歷和在經驗中學習,對新教師的成長十分重要。我園開展了“師徒共同體”活動。師徒互相組合,學年考核從本人出勤、幼兒出勤、家長評議、教學比賽、理論考試、班級各類活動、論文榮譽、案例分析、三筆記、公開教學、課題研究等方面,分別以3:7的比例打分、排隊(師傅占總分的30%,徒弟占70%)。
6、借助外援——獲取最新教育理念。
幼兒園送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參加各種研討、交流,既開闊教師眼界,又提升教育理念。
三、豐富活動,構建教研互動交流群體
1、從內容上豐富:
教研的內容有:教學反思、案例研討、專題講座、集體培訓、課題化研究、個別指導、理論答辯、教學觀摩、評析等形式。如:對“最近發展區”的認識,是教師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問題,我們組織教師專題討論、學習、反思,最終認為;幼兒本來就能發展A,教師教育幫助下能發展到B,那么,B - A = 最近發展區。
2、從方式上豐富:
實踐體驗式教研:是讓教師通過親身的操作去感受工作內容、程序和教法策略的一種方式。實踐中,一些教師往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不知道關注幼兒什么,很難體會作為幼兒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做法。換位思維讓教師真正體驗學習者面對問題如何思考,使教師覺察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適。親身體驗不僅是幼兒學習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教師的需要。
問題跟進式教研:是把教師工作中遇到的比較普遍或典型的困惑問題作為案例,用問題引導教師,圍繞案例進行研討。
充電式教研:是學習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經驗。開闊教師眼界和思路,使教師有效獲得知識經驗、觀念行為和教學策略等的提升。如:專題講座、教學賽講、優秀課例分析、課題研討、外出參觀等。
文化式教研:是圍繞本園文化背景、氛圍、特色以及教師的素養、情趣開展的一種教研。它的目的在于:形在教研中,神在教研外。跳出教研思考教研,是教研所追求的目標。力求形成具有本園特色的教研文化。
如:西餐文化、咖啡文化教研,讓教師了解西方文化;學習茶道、品茶文化教研,讓教師了解中國茶文化;讀書沙龍教研,豐富教師生活,陶冶教師情操。讓教師對“喜歡讀書是一種享受”達成共識。
在文化式的教研中,還可以讓教師通過聊天,互相傾訴工作中的困難、遇到的困惑等,共享集體的溫暖、力量。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激活教師因工作壓力過大而造成的疲憊、麻木的心理和缺乏創造性的思維。提高教師參與教研的興趣,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四、求實創新,更好地開展園本教研活動
在不增加教師負擔的前提下,更好地開展園本教研是我們共同的追求,這就需要幼兒園結合教師的實際與需要深入思考教研研究什么,怎樣研究問題,并做好以下幾個結合:
1、教研內容能與教師當前教育實踐的需要緊密結合;
2、能與提高園所的教育質量緊密結合;
3、教研過程能與教師常態的教育實踐緊密結合;
4、與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緊密結合。
當園本教研的問題來源于迫切需要時,教師就有了動力,有了自我成長與工作的完善。教研的過程才真正成為教師主動探究和解決自身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過程,讓研究成為教師的職業習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