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設計PPT課件這個PPT共40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資訊提供,靜態要素提供,小組討論分析,動態要素補充,完整方案形成,實施方案,討論反思,歸納提升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設計
一、資訊提供
(一)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的內容
(二)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素材分析
(三)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常用教學方法
(四)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的基本結構
(五)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方案分析
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的內容
1、多種多樣的光
2、美妙的聲音
3、感受冷、熱現象
4、探究、體驗力
5、有趣的磁
6、電
7、奇妙的化學現象
8、感受季節的變化
9、天文現象
1、多種多樣的光
探索和發現光源。光源有來自自然方面的(如陽光、閃電等),也有來自人類自己制造的(如各種類型的燈光、火光等),他們所發出的光是不同的。
知道光在人類各種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探索、發現光和影子的關系。
探索和發現光的反射及折射的現象。其工具可靈活運用: 可用日常的生活用品(如小鏡子、用車鈴、透明無色的瓶子底代替凸透鏡);可用玩具(如望遠鏡、放大鏡、萬花筒等);也可嘗試用各種光學儀器(如三棱鏡、平面鏡、凸透鏡或凹透鏡)。
探索多種顏色的形成,了解顏色是光反射的結果。
2、美妙的聲音
能夠辨別噪音與樂音、發出音響的物體及所代表的意義。如優美動聽的律動曲子是老師彈鋼琴時發出的聲響等。
能探索出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聲音的方法。能辨別出哪些聲音屬于自然界的,哪些聲音屬于人類自身發出的,哪些聲音屬于機械的。
探索聲音的傳播。探索的方式須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可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也可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
3、感受冷、熱現象
感受物體的冷熱。使兒童知道有的物體熱,有的物體冷。
學習用自己的感覺器官(用眼睛看,用手試摸等)來判斷物體的冷熱。學習用溫度計來判斷物體的冷熱。
探索物體由熱變冷、由冷變熱的方法。
知道天氣有冷有熱。
討論、發現或感受不同地方的人們冬天都是怎樣保溫取暖的,夏天是怎樣散熱解暑的,并根據各地的情況認識、了解幾種常見的取暖或散熱的產品。
4、探究、體驗力
通過實驗、操作感受力的大小,探索、發現力與運動的關系及不同大小、方向的力和運動的關系。
探索感受事物各種力的現象(推力、拉力、浮力、重力、摩擦力、彈力、吸引力、電力、風力)。
感受體驗力的平衡。可通過玩蹺蹺板、平衡架或天平等來進行。
探索省力的方法。如滑輪、傾斜面、杠桿等。
探索各種機械,發現其各自的作用。
5、有趣的磁
能夠區別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磁鐵,知道磁鐵能夠吸鐵。大班的兒童還可以探索不同磁鐵的磁力,其磁力的大小是不同的。
探索、發現磁鐵與磁鐵之間的吸引與排斥的現象。
探索的方式可通過游戲或實驗的形式進行。
探索、發現日常生活中磁鐵的應用
6、電
初步了解各種電的來源。靜電是摩擦產生的,日常生活中的電是發電廠通過電線輸送來的,電動小玩具的跑動是電池作用的結果。通
過探索各種家用電器、電動玩具等的功能,初步了解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初步了解安全用電的常識,避免事故的發生。
能正確地對待廢舊電池,不隨處亂扔、隨意丟棄。
7、奇妙的化學現象-例
讓兒童觀察土豆、蘋果等用刀切完后,過一段時間后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點燃的蠟燭會出現什么情況;
把糖放入嘴里感受甜的味道或放入水杯中觀察白糖的溶解過程;
開水泡茶過一會兒水會變色并散發出清香的氣味;
探索手臟后用香皂洗手的過程;
夏天蚊子出現的時候,觀察點燃的蚊香出現的氣味對蚊子有什么影響;
兒童喜歡喝的酸奶是牛奶經過發酵而制成的;
懂得吃藥治病、吸煙有害身體健康的道理等。
8、感受季節的變化
觀察、感受、體驗、發現天氣變化狀況,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報告、預測等。
風: 可通過實驗探索發現風的產生;知道風有大小、冷暖等之分并和日常生活相結合來感受不同情景下的風;知道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風力發電等),臺風、沙塵暴、颶風等給人們帶來的危害等。
云: 觀察云在天空中的多變性,觀察云在不同天氣時的表現與變化,云有厚薄之分。
雨: 知道雨的種類,有大雨、小雨、急雨、暴雨、雷雨等;觀察比較雨的不同;知道雨在不同的季節對于植物生長的意義,如春季適時的雨有利于播種,秋季的雨過多不利于秋收等。知道夏季常見的天氣現象有雷雨、冰雹、彩虹等。
冰、雪、霜: 知道冰、雪、霜等是冬天常出現的天氣現象;通過實驗或游戲來觀察體驗冰、雪、霜;了解冰、雪、霜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及作用,例如,北方的冰燈、冰雕、樹掛,觀察窗戶上的霜的現象及變化等。
知道一年有四個季節,每個季節的名稱、順序及其典型的特征,例如,天氣的情況,了解季節與季節的變化發展狀況等。
9、天文現象
日: 用墨鏡等觀察太陽,知道太陽的形狀;通過圖片等觀察太陽的顏色;通過實驗等來感受太陽的光與熱;通過實驗使兒童了解到陽光是人、動物、植物等生長不可缺少的。
月: 通過望遠鏡或肉眼來觀察月相的變化等,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觀看錄像、VCD等知道人類乘宇宙飛船能到達太空,中國人楊利偉第一次成功地登上了太空,以增強兒童的愛國熱情、自豪感。星: 觀察夜空的星星,知道星星有很多,離我們很遠,不停地閃爍等。學前兒童對于天文現象的好奇心很強,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加以選擇。
教學方法
觀察
實驗操作
游戲
實驗操作
內容舉例
(1)植物生長實驗
如種子發芽試驗,讓幼兒知道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陽光,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
(2)動物實驗
如“螞蟻喜歡吃什么”的實驗,可以讓幼兒通過實驗探尋螞蟻的生活習性。
(3)物理實驗
幼兒園可做的物理小實驗很多,如沉浮實驗、磁鐵實驗、摩擦起電實驗、小電珠實驗等。
(4)化學實驗:
設計原則
1、內容的選擇
(1)參照幼兒科學教育目標,根據幼兒的興趣、問題、需求和幼兒的經驗水平
(2)有利于幼兒親身經歷探究過程,符合幼兒認知發展,貼近生活,體現啟蒙性和生活化。
(3)活動所需材料易于組織,幼兒容易操作,實驗過程中現象明顯,幼兒容易觀察。
(4)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需要。
2、材料的選擇
(1)材料選擇要因地制宜,數量充足。
(2)材料具有多重功能。
(3)材料的結構性。
(4)材料使用的安全性。
目標設計
1、核心目標:科學好奇心和探究能力
1)科學好奇心:探究新異事物和現象
2)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獲得發現(或假設驗證/解釋推斷)
2、具體目標要求
1)科學好奇心:
A:注意到新異的事物或現象;
例:注意到有些東西放在水里總是浮起來(小班-沉浮)
B:愿意探究新異的事物或現象;
例:發現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愿意用不同物體進行實驗(中班-沉浮)
C:對新異事物或現象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
例:提出有關沉浮現象的問題并嘗試自己解決(大班-沉浮)
2)科學探究能力:
A: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獲取發現;
例: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小班-沉浮)
B:能對問題作出假設并用自己的經驗來加以檢驗;
例:能根據自己的經驗預測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變化,并通過實驗加以驗證(中班-沉浮)
C:能根據已經獲取的資料進行合理推理,得出結論;
例: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解釋小“潛水艇”的沉浮變化(大班- “潛水艇”的秘密)
D:能根據過去的經驗或邏輯推斷對現象進行解釋和預測。
2、具體目標要求
(1)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2)有針對性,活動目標是依靠具體活動來實現,要能體現本活動的特點。
(3)體現層次性,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發展水平、特點和個體差異來設計。
(4)目標的制訂要凸顯實驗操作性活動的特點。
(5)目標制訂要體現綜合性,從情感、態度、過程方法、能力、知識經驗等方面綜合考慮。
過程設計
1、設計思路
預設性實驗操作活動的設計由三部分組成:活動的引發和導入;活動的展開;活動的結束和延伸。
2、過程設計
(1) 活動的導入
(2)活動的展開
(3)活動的結束和延伸
(1) 活動的導入
一般方法導入幼兒實驗操作活動:
以擺放在幼兒面前的操作材料導入;
以教師的演示實驗導入;
以創設問題情景導入;
通過幼兒生活中的某一常見的科學現象導入;
通過謎語、兒歌、故事、影像資料導入等。
(2)活動的展開
① 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② 組織形式、活動方法多采用小組活動的組織形式,對中、大班的幼兒可積極鼓勵合作探索。
③ 材料的投放
④ 問題的設計
(3)活動的結束和延伸
活動結束,沒有固定格式和規定,應根據教學內容與過程的具體情況來進行設計:
① 幼兒對活動進行自我小結和評價,并著重對過程、方法和現象觀察的小結評價。
② 提出要求,讓幼兒應用于生活,或提出生活中某種相關聯的現象,繼續探索,延伸。
③ 提出類似的問題情景,用所獲得的經驗去解決,以檢驗和鞏固幼兒新學的知識經驗
活動流程設計
1.演示-操作式:
2.自由-引導式:
3.猜想-驗證式:
1.演示-操作式:
1)教師演示、幼兒觀察
2)幼兒按教師演示的方法實驗
3)進一步觀察、發現
注意:會限制幼兒思路,只用在較難實驗.
如:物體怎樣下落(大班)
2.自由-引導式:
1)出示材料、幼兒自由探索
2)交流
3)教師引導有目的探索
4)交流總結
即“瞎忙---探究---領悟”
如:烏龜跳舞
3.猜想-驗證式:
1)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做記錄)
2)提供材料、操作驗證
3)交流總結
4)遷移方法、繼續探索
演示-操作式:大班《物體怎樣下落》過程(梗概)
1.通過演示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我請一位小朋友把樹葉拋到空中,大家看看會怎樣?”
2.幼兒通過操作,探索各種物體下落的現象
“今天老師準備了各種材料,如果把它們扔到空中會怎樣,大家可以試一試。”(安全和記錄要求略)教師和幼兒一起探索,引導改變物體形狀會出現不同情況。
3.幼兒討論交流各自發現
啟發思考:“為什么所有東西都會掉下來?如果我們把它拋很高會怎樣?有什么辦法使它不掉下來.”
“為什么有的東西落得快,有的落得慢?”
4.再次探索,改變物體形狀后物體下落現象
自由-引導式:烏龜跳舞
(一)出示紙烏龜,激發興趣。
(二)引導幼兒自由操作
1、幼兒人手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只紙烏龜、膠水等材料,啟發幼兒設法讓烏龜跳舞。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探索情況,引導幼兒大膽想辦法解決問題。
3、交流討論:為什么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不會?
小結:要讓“烏龜”跳舞,烏龜的腿和紙之間必須有距離,即只要把烏龜的身體粘在紙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幼兒自己糾正錯誤并驗證,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啟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剛才是不是‘烏龜’在跳舞?”(是烏龜的影子在跳舞)
1、提供各種形象,讓幼兒任選一種,并設法讓他們動起來。
2、幼兒探索,允許失敗,鼓勵創新,教師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指導。延伸
活動的實施
(一) 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活動氛圍
(二) 為活動提供充足、多樣的材料
(三) 引導每一個幼兒積極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主動建構認識
二、靜態要素提供
活動名稱呈現
沉和浮 (中班)
活動目標呈現:
1. 使幼兒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幼兒學習分類的方法。
3. 激發幼兒對沉浮現象的探索興趣。
素材呈現:
素材呈現時,注意事項:
1.盡可能詳細地做記錄
2.將素材中與目標相關的信息著重記錄并做上記號,與活動目標相關的內容具體有哪些?素材中通過什么方式呈現?
三、小組討論分析
請同學思考:
1.活動目標與素材有哪些地方是對應的?
2.為了實現活動目標,素材中哪些內容需要著重使用?重難點的活動目標是什么?
3.為了實現活動目標,如何利用素材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活動,除了該素材,還可以采用哪些途徑?
四、動態要素補充
請同學們依次設計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活動延伸
五、完整方案形成
中班自然科學現象教育活動——沉和浮
小組成員合作學習要求:
1.在呈現完整方案時,要說明如何利用素材實現活動目標的,整個活動過程的基本框架。
2.記錄別組同學方案設計中的亮點及別組同學對本組活動方案提出的建議。
3.修改活動方案。
六、實施方案
各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一)實施方案小組
1.詳細記錄教學過程,對照設計方案,在不吻合處作上記號,在討論反思環節進行思考。
2.做好反思發言準備,特別要說明在方案設計好后,為實施方案做了哪些準備?準備過程中的小組合作體現在哪些方面?
(二)其他小組
1. 詳細記錄教學過程,對照設計方案,在不吻合處作上記號,在討論反思環節進行思考。
2.參考方案實施要點,對活動中精彩及需要修改的地方做上不同的記號,以便討論環節能夠清楚地表達小組觀點。
七、討論反思
思考:在實施方案的過程中
1.教具準備是否充分?是否恰當?
2.教師教態是否自然?講解熟練?有激情?
3.能否自然地引出活動主題?能否巧妙地激發幼兒興趣?
4.各環節的設計能為實現目標而服務?能做到循序漸進?環環相扣?能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5.總結能否緊扣活動目標,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總結時能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師幼共同總結?
6.活動目標是否實現?師幼互動是否融洽?是否善于引導幼兒思考?
八、歸納提升
1.人際交往教育活動方案設計中描述最為清晰的地方及最易表達不清的地方
2.人際交往教育活動方案實施中表現較為突出的地方及表現不足的地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