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常見心理衛生問題的預防與矯正PPT課件這個PPT共33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情緒障礙,睡眠障礙,語言障礙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的預防與矯正 一、情緒障礙 二、睡眠障礙 三、語言障礙
一般行為偏異的種類
情緒障礙——兒童期恐懼、屏氣發作、暴怒發作
睡眠障礙——夜驚、夢游癥和夢魘
品行障礙—— 攻擊性行為、說謊、拒絕上幼兒園
正常心理機能發育遲緩——遺尿癥、遺糞癥、口吃、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期多動綜合征
不良習慣——吮吸手指、咬指甲癖、習慣性陰部摩擦
一、情緒障礙——兒童期恐懼、屏氣發作、暴怒發作
(一)兒童期恐懼
1、含義
兒童期恐懼是指兒童對某些物體或情景產生過分激烈的情感反應;恐懼強烈、持久,影響正常的情緒和生活,特別是到了某個年齡本該不再怕的事,仍表現懼怕。
2、原因
(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經驗;
(2)恐懼是一種共鳴;
(3)恐懼是受恐嚇的結果。
3、預防
(1)誘導、鼓勵兒童去認識自然現象;
(2)不要恐嚇孩子或讓他們看恐怖影視;
(3)系統脫敏法。
(二)屏氣發作
1、概念
又稱呼吸暫停癥,該癥的主要特征是,嬰幼兒在情緒急劇變
化時出現呼吸暫停的現象。
2、表現
在遇到不合己意的事情時,突然出現急劇的情緒爆發,發怒,驚懼、哭鬧后旋即發生呼吸暫停。
3、預防
解除可引起小兒心理過度緊張的種種因素,不要溺愛孩子。
(三)暴怒發作
1、概念
指兒童在自己的要求或與欲望得不到滿足,受到挫折時,就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用頭撞墻、撕東西、扯自己的頭發等等過火的行為。
2、預防
合理宣泄不良的情緒、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家長不能妥協。
二、睡眠障礙——夜驚、夢游癥和夢魘
夜驚、夢游癥和夢魘是幼兒常見的三種睡眠障礙。
(一)夜驚
1、概念
是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俗稱“撒囈掙”,男孩夜驚多于女孩。
2、表現
入睡不久(一般半小時左右),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況下,突然哭喊出聲,坐起,兩眼直視,表情恐懼。若叫他,不易喚醒。發作一般持續數分鐘,醒后完全遺忘。
3、原因
①兒童夜驚,多由心理因素所致;
②睡前精神緊張易發生夜驚;
③室內空氣污濁、室溫過高、蓋被過厚、手壓迫前胸、晚餐過飽等;
④鼻咽部疾病致呼吸不暢,腸寄生蟲病使小 兒的睡眠受騷擾,也可導致夜驚。
4、預防
①改善不良環境;
②培養好的睡眠習慣;
③預防和治療軀體疾病。
(二)夢游癥 1、概念
也是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兒童于熟睡中突然起床,并逐件穿好衣服,在室內或到室外做些簡單的活動,如來回踱步、跑步等。游蕩時,表情茫然,步態不穩,動作刻板,可能口中念念有詞,但是意識并不清醒。上述發作持續時間可長可短,然后上床繼續入睡,醒后完全遺忘。
2、原因
(1)家族遺傳
(2) 患某些傳染病或腦外傷后,大腦皮質內功能減退
(3) 白天過度興奮后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得不到緩解。比如,幼兒在白天玩得過于興奮,于睡眠中可出現模擬白天游戲的動作。
3、處理
(1)一般,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夢游癥可自行消失,不必進行特殊的治療;
(2)家長不要渲染其發作時的表現或取笑他;
(3)對經常發作的要求助醫生,加強安全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三)夢魘
1、概念
也是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夢魘表現為兒童做噩夢(如從樹上跌落、突然失足落水等),伴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劇,自覺全身不能動,以致從夢中驚醒、哭鬧。醒后仍有短暫的情緒失常,緊張、害怕、出冷汗、面色蒼白等。對夢境能有片斷的記憶。只要不經常發作,可不做特殊治療。
2、預防
生活有規律,使兒童體內的生物鐘正常運轉;培養開朗的性格;化解心理沖突。
三、語言障礙
(一)口吃——語言節奏障礙
1、含義
口吃并非生理上的缺陷或發音器官的疾病,而是與心理狀態有著密切關系的言語障礙。 2、表現 ①發音障礙:常在某個字音、單詞上表現停頓、重復、拖音等現象,說話失去流暢性。 ②肌肉緊張:說話時唇舌不能隨意活動。 ③伴隨動作:常有搖頭、跺腳、擠眼、等動作。 ④常伴有其他心理異常,如易興奮、易激惹、膽小、睡眠障礙等。
3、原因
①精神創傷
②模仿 ③疾病
“發育性口齒不流利”不是“口吃”。
口吃是幼兒期語言障礙的一種常見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D.緊張、創傷所致的障礙)12年考
4、矯治
無論是模仿、精神受刺激,還是初學口頭語言時的不流暢現象,最初并非真正的口吃。真正口吃,必須有心理因素摻雜進去,即對自己口吃的高度注意和嫌惡,對說話的恐懼心理。若沒有以上心理因素,口吃只是一時性的。 ① 正確對待小兒說話時不流暢的現象。幼兒說話時發生“口吃”,周圍的人應采取無所謂的態度,不加批評,不必提醒:“你結巴了”。不使幼兒因說話不流暢而感到緊張和不安。 ②消除環境中可致幼兒精神過度緊張、不安的各種因素。家庭和睦、教育方法合理、生活有規律,都可使幼兒的“口吃”成為一時性的現象。 ③成人用平靜、柔和的語氣和幼兒說話,使他也仿效這種從容的語調,放慢速度,使說話時呼吸正常。對年齡較大的兒童可教他慢慢地、有節奏地說話、朗讀。
(二)語言發育遲緩
1、誘因
自幼生活在單調、很少有言語往來的環境中;
早期照管人持各種方言,無所適從;
過分溺愛,體貼入微。
2、矯治
改善幼兒的心理社會環境,增加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不理會用手勢、表情來表達意思,而要求用語言來表達。
成人教幼兒學說話時,發音要清晰、準確,讓幼兒模仿;
多通過游戲、朗誦、唱歌等加強訓練。
補充:
一、學前兒童的心理疾患——智力落后(精神發育遲緩)、嬰幼兒孤獨癥
嬰幼兒孤獨癥
嬰兒孤獨癥(自閉癥)的發病率雖然很低,但它在兒童心理疾患中卻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1、嬰幼兒孤獨癥的心理障礙
(1)社會交往障礙
由于孤獨、退縮,對親人沒有依戀之情,不能領會表情的含義,也不會表示自己的要求和情感。 他們似乎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的“殼”里,與外界建立不起情感聯系,因此,“嬰兒孤獨癥”,又稱“自閉癥”。
(2)語言障礙
嬰兒孤獨癥患兒有語言功能但往往緘默不語。或使用一種不為交流的語言,如模仿某廣告詞。而且不會使用“代詞”,常將“你”、“我”顛倒使用。他們常自言自語,無視他人。
(3)行為異常
孤獨癥患兒常以奇異、刻板的方式對待某些事物。例如,反復敲打一個物體,或長時間把一個東西轉來轉去,或長時間做身體搖擺、揮動手臂等刻板動作。他們的興趣十分狹窄,要求周圍環境和生活方式固定不變,因此很難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4)其他
還可能伴有感知障礙、癲癇發作等表現。 2、病因 嬰兒孤獨癥的發病年齡早,似乎從出生起就預示了其發病趨向。生物學因素主要指早期生活環境也是促成發病的誘因。
(1)生物學因素所致——孕期和圍產期對胎兒造成的腦損傷,如孕婦病毒感染、先兆流產、宮內窒息、產傷等等。
(2)早期的生活環境——缺乏情感交流,無語言交往。
3、診斷標準 ①起病于30個月以前; ②對他人普遍缺乏反應; ③語言發育有嚴重缺陷; ④行為怪異; ⑤無精神分裂癥的幻覺(精神分裂癥患兒可出現幻聽、幻視等幻覺)。
4、矯治
(1)康復訓練的重點放在能力的提高上:由于孤獨癥患兒的主要心理障礙是適應困難和語言障礙,所以,康復訓練的重點應以最終進入社會為主要目標。如生活自理訓練、語言訓練、購物訓練等等。
(2)給患兒創造正常的生活環境:最好堅持讓孩子上普通幼兒園,這樣可以使孩子盡早進入社會。這樣做,需要家長和老師密切配合,共同制訂康復計劃。
(3)要有信心:國內外孤獨康復訓練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孤獨癥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訓練的加強,癥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嬰幼兒常見的心身疾病
(一)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性疾病又稱心理生理疾病。是一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軀體疾病。
是心理行為治療或心身矯正治療效果較滿意的一類疾病。
。兒童心身疾病常見的有哮喘,肥胖癥,復發性非器質性腹痛,嘔吐、腹瀉、便秘等。
現代研究表明,超過50%的慢性病其發生與心理及社會因素有關。
(二)心理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
1、應激的致病作用
2、兒童的個性和心理反應類型的影響
3、家長的態度對患兒病情的影響
(三)軀體疾病對心理的影響
1、對學習技能的影響
(1)直接影響
(2)間接影響
2、對兒童自我意識的影響
3、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例:某兒童,每逢周日晚上,想到第二天要上學,即精神緊張、不安。周一早晨上學時顯得膽怯,想不去學校,經父母再三勸說答應去學校。可一到學校就設法逃走,不肯進教室,并訴說頭痛、腹痛、惡心等身體不適。而一到周六、周日等節假日則無以上癥狀。
請回答:
1、該兒童患了什么病?
2、闡述如何運用相應的行為療法給予矯治。
1、該兒童患了“學校恐懼癥”。
2、可運用系統脫敏法進行矯治。
(1)在該兒童情緒好的時候進行
(2)分成五個等級按步驟矯治:
第一步:獲取兒童的信任,帶孩子在學校附近散步數次;
第二步:帶孩子進入學校進行娛樂活動,注意選擇兒童感興趣的活動;
第三步:帶孩子進入教室進行娛樂活動;
第四步:到校上課,參與學習活動,但不布置任務(如作業等),教師不給予批評、懲罰;
第五步:到校上課,參加學習及其他活動,布置較少的學習任務,并漸次增加,直至不再懼怕學校;
(3)以上各步驟中,只要該兒童未出現不良情緒,即給予表揚、鼓勵,待情緒穩定不再懼怕后,再進入下一個步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