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因素PPT課件這個PPT共6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理論,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因素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理論及 影響因素
學習目標
1.描述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的前三個階段,列舉該理論的教學含義。
2.描述皮亞杰關于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特點
3.從班杜拉的理論角度分析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4.闡述氣質自我意識、教師和同伴對個體社會和情感發展的影響作用。
關鍵概念:觀察學習、自我中心
第一節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內容
認為存在于無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永恒力量。
1、人格結構
2、人格發展的階段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發展階段
3、簡評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
1、強調家庭關系和早期經驗對兒童人格健康發展的意義,提供了一個理解兒童情感問題的理論框架。
2、過分強調性的作用;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義;沒有直接研究兒童,卻建立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發展理論
1.埃里克森理論與弗洛伊德理論的區別
(1)與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學說既考慮到生物學的影響,也考慮到文化和社會的因素。
(2)埃里克森將孩子看作是自發地去適應環境的積極的探索者,而不是生物沖動的奴隸。
學前期的三個階段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歲)
形成健康心理品質的基礎
(2)自主感對羞怯感(1-3歲)
感覺到自己的力量(說、行走、控制等)
第一反抗期
特點:隨著動作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活動空間得以拓展,導致自我意識與自主能力的增強,對于大人的要求與命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語。
原因:孩子喜歡在活動中學習如何把握某件事的進程。好玩的動作完全可以由自己來操作與控制。不考慮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過度反應強化孩子的行為。要是父母的反應方式在他看來新奇有趣,他還會重復去做。
(3)主動感對內疚感(3-6歲)
獲得性別角色
自我中心主義
兒童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世界,尚不能變換角度或意識到他人有不同的視角,因而認識或思維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特點。
4、主要觀點
(1)埃里克森認為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個方面的因素組成的統一體,它處于不斷的發展中。在人格發展中,逐漸形成的自我過程在個人及其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起著主導和整合的作用。
(2)發展危機的概念
在個體與環境互動中,一方面由于他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特別是在人際關系上)獲得滿足,另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會的要求(要求他必須做些什么)與限制(禁止他不許任性而為),使他在社會適應上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困難,艾里克森稱此心理困難稱為發展危機。
這些危機是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隨著個體生理的成熟和社會任務的改變而相繼出現的,是每一個發展階段的標志。
發展危機并不完全是負面的意義,它對于個體而言,也具有正面的促動作用。
人格發展的過程就是發展危機化解的過程,而每一個階段的危機解決得好不好,將影響著個體以后的發展。
5、簡評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1、整體性研究
2、辯證法的思想
3、重視教育
4、對精神分析理論作了修改
5、描述了個性發展各個階段中社會要求和自我的沖突
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
認知發展理論要點如下:
1.兒童的思維不同于成人的思維。在兒童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都具有獨特的認知結構,這些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決定兒童行為的一般特征。
2.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變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顛倒,所有的兒童都遵循這樣的發展順序,具有普遍性,但發展階段出現的年齡可因兒童的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的差別而加速或推遲。
(3)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對前一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的新系統。
嬰兒期:感知運動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指的是兒童從出生到大約兩歲這段時間。其智力發展的特點是,智力活動以感知和運動反射為主要形式。
這個時期的最大成就是認識到自己與別人(特別是母親)、自己與物體是分別存在的,即物體的永恒性。
第二個成就是目標導向行為的出現。目標導向的行為始于嬰兒開始領悟到對象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并能利用這種關系達到自己的目的。
幼兒期:前運算階段(2—7歲)
在這個階段,兒童仍繼續依賴于感覺,但逐漸開始用詞和語言來表征行動。思維不具備可逆性,還只能從單一的方向進行,而且這個單一方向又反映的是靜止的知覺狀態。按皮亞杰的話說,他們還缺乏“守恒性”。皮亞杰有時也稱這個階段的思維為“直覺思維”。 例
受這種思維的限制,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傾向于從自己的觀點考慮問題,并深信他人的想法與自己相同,表現為自我中心。由此產生許多大人們視為“童稚語言”的“前概念”。例
例如,把兩杯同量的水當著兒童的面倒入一個瓶身較寬的容器和一個瓶身較窄的容器,然后詢問兒童兩個容器的水是否相等。此階段的兒童大多數人都認為不相等。因為他們只能從單維進行思維,考慮高度卻不能顧及寬度。反之,考慮寬度卻忽略了高度。他們還不能在頭腦中把水倒回原來的杯中,因而無法理解兩個容器中的水相等這個道理。*
例如,幼兒園老師給小朋友們講著:“笑,代表高興、幸福,哭,代表傷心 ”,這時一個小女孩站起來,嘟著小嘴問老師:“老師,我現在能哭嗎?”老師驚奇的問:“有什么傷心的事嗎?”女孩說:“我的糖剛吃完了”。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攻擊反應的學習實驗
1961年,班杜拉等人進行了攻擊反應實驗,被試為72名3-5歲的兒童。
每次實驗者將一名兒童帶入實驗室。實驗室內的一角放有玩具娃娃和一些修理工具,一個成人站在那里。在一種條件下,兒童看到成人拿起玩具娃娃,拳打腳踢。同時還喊著:“打你的鼻子”,“打倒你”。在另一種條件下,兒童看到成人只是安靜地收拾修理工具,而沒有攻擊玩具娃娃。然后,把兒童帶到另外一個裝有玩具的房間,讓兒童單獨玩耍玩具20分鐘。實驗者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兒童的反應。結果發現兒童傾向于模仿成人的動作。那些觀看成人攻擊行為的兒童對玩具又打又踢,還說了些侵犯性的話。
一、個性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一)氣質對社會性的影響
(二)自我意識對社會性的影響
(三)性格對社會性的影響
(四)能力對社會性的影響
現象聚焦
有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得非常膽小、怕生;有的孩子卻很膽大,不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有的孩子剛出生就表現出情緒大起大落,“脾氣”特別大;有的孩子則情緒穩定,好帶,似乎天生就很“聽話”。饑餓的時候,有些嬰兒長時間地、大聲地哭喊,揮拳蹬腿,向不及時給他喂奶的大人“抗議”;另一些嬰兒的表達方式則要緩和得多,他們哭的聲音比較小,時間也比較短,而且不那么“手舞足蹈”。
這些不同的表現意味著孩子的不同氣質類型,于是托馬斯、切斯等人在對嬰兒進行大量追蹤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其確立的氣質九維度標準,對兒童的氣質進行了分類:
兒童氣質的維度
活動水平:動作節奏快慢及頻率
節律性:生活節律是否規律
注意力分散度:是否易被干擾
趨避性:對新刺激的接受或拒絕的態度
適應性:適應新環境的難易和長短
堅持度:抗挫折性
反應的強度:反應的激烈程度
反應閾限:引起孩子反應的刺激量
心境的性質:一天中愉快不愉快、友善不友善的比例。
兒童的氣質類型劃分為以下三種:
1)容易型 40% ;易于適應環境,生活習慣規律,情緒愉快,喜歡探索,主動交往。
2)困難型 10% ;難以適應環境、生活無節律,負性情緒多,對新異刺激反應消極。
3)遲緩型 15%;適應環境緩慢,生活習慣逐漸變化;情緒通常不甚愉快,對新刺激慢慢感興趣
4)另35%屬于中間型或過渡(交叉)型。
思考:家長、教師對兒童的態度和行為完全是由成人自身的個性特征、價值觀、信念、教育觀決定的嗎?
眾多實驗研究已經證實,嬰兒自身的氣質特征能從許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和行為。
如:容易型 親子交往的積極循環圈
困難型 親子關系的消極循環圈
案 例
蔣難養,五歲的小女孩,從小爸爸媽媽就覺得別人的孩子很乖、很好帶,而自己的女兒不但不像一個女孩子,而且非常的難帶,不是跑來跑去,就是脾氣非常拗,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拳打腳踢,嚎啕大哭,爸爸媽媽覺得帶的好辛苦、好累。除了在家有這種情形外,在幼兒園,老師也發現這個孩子常常坐不住,例如,聽故事時,她的身體不是扭來扭去,就是東張西望。事實上,孩子從一出生,爸爸媽媽就覺得孩子不好帶,難養一位早產兒,生下來時體重又太輕,半夜醒來好幾次,弄得爸媽常常覺得睡眠不足。為了這位“磨娘精型的孩子”兩人只好輪流照顧。
(一)氣質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1、氣質對兒童身體發育的影響
2、氣質對兒童社會認知的影響
3、氣質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影響
4、氣質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二)自我意識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三)性格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四)能力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二)家庭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1、家庭結構
2、家庭生活環境
3、家庭關系
4、家庭教養觀念
父母的教養方式
(1)權威型(authoritative)
(2)專制型(authoritarian)
(3)溺愛型(permissive)
(4)忽視型(indifferent)
附:母親態度與孩子的性格
母親態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從、無主動性、消極、依賴、溫和的;
母親的態度是照顧過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領帶神經質、被動、膽怯的;
母親的態度是保護型的,孩子的性格是缺乏社會性的、欠深思的,親切的、非神經質的,情緒是安定的;
母親的態度是溺愛的,孩子的性格是無責任心、不服從、攻擊的;
母親的態度是忽視的,孩子的性格是社會性的,冷酷、攻擊的,情緒不安定,但創造力強;
母親的態度是拒絕的,孩子的性格是神經質的、反社會的、粗魯的、冷淡的,企圖引起人們的注意;
母親的態度是殘酷的,孩子的性格是執拗的、冷酷的、神經質的、逃避的、獨立的;
母親的態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獨立的、直爽的、協作的、親切的、社會的、創造的;
母親的態度是專制的,孩子的性格是依賴的、反抗的、情緒不安、以我為中心、大膽的。
(三) 幼兒園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一、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影響
1、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影響
2、幼兒園精神環境的影響
第一、教師的影響
(1)教師的態度
(2)教師的評價
(3)教師的期望
第二、同伴關系的影響
第三、師幼關系、師師關系的影響
偉大的轉變
李牧是個男孩,打人之前會弓肩。當李牧3歲時,我發現了弓肩的信號。他不能忍受挫折,容易發怒。他以攻擊別人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密切地注視他,了解什么情況下,他容易受到挫折。當他一旦處于其中一種情況時,我趕緊走到他的旁邊,當他的肩弓起來時,我立即把手放在他的胸上。通常,我不需要說一句話,他就能平靜地繼續他的活動。
有時候我會小聲對他說去做什么,或說什么。我從來沒有對他說過:“喂,你的肩膀弓起來了。”然而,到了4歲,他能發現自己的某些信號,意識到需要幫助。他會四處找我,我走過來站在他的旁邊,或向他微笑以示鼓勵。5歲時,他做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他在我不在時去安慰哭鬧的朱莉。
教師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途徑與機制
直接教導
樹立榜樣
強化
創設環境
干預矯正
影響家長
首先,教師根據對兒童的總體印象形成對不同兒童的不同期望;
其次,受不同期望的引導和影響,教師對不同兒童進行區別對待;
再次,教師不同的期望與對待,直接影響兒童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行為動機,進而影響其各方面發展。
幼兒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
1、同伴關系構成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重要背景
2、穩定的同伴關系是滿足社交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交往經驗有利于兒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
社會測量技術 (sociometric techniques)
同伴提名(peer nomination):“說出你喜歡的三個同學”或“說出你不愿意跟他/她玩的三個同學”
同伴評定(peer rating):讓同伴群體內的每個兒童對其他所有兒童進行利克特式量表評定(Likert-type Scale)
受同伴歡迎的兒童(popular children),受到同伴正向的提名較多。
被拒斥兒童(rejected children),受到同伴的負向提名較多。這類兒童又可被分為被拒斥的攻擊兒童和被拒斥的退縮兒童兩類。
矛盾的兒童(controversial children),又稱為有爭議的兒童。正向提名和負向提名都較多。
被忽視的兒童(neglected children),不管是正向提名,還是負向提名,都很少的兒童。
一般的兒童(average children)。除上述四種典型的類型外,剩余的約有三分之一的兒童則屬于一般的兒童。
教育與孩子的性格形成的關系
一個孩子在充滿批評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吹毛求疵、譴責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反抗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恐懼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害怕、擔心、憂慮;
一個孩子在充滿嫉妒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貪得無厭;
一個孩子在充滿恥辱的環境下成長,他就自覺有罪;
一個孩子在充滿憐憫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自哀自怨;
一個孩子在充滿寬容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耐心;
一個孩子在充滿鼓勵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自信;
一個孩子在充滿贊美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賞識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認同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愛惜自己;
一個孩子在充滿被接受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愛這個世界;
一個孩子在充滿被肯定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立定志向;
一個孩子在充滿分享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慷慨;
一個孩子在充滿公正誠實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堅持正義;
一個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信任他人;
一個孩子在充滿友善的環境下成長,他就學會熱愛人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