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心理發展PPT課件這個PPT共39頁。主要包括了兒童心理本身內部的因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原因,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是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根本原因或動力,歡迎點擊下載。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第一節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概述
一、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和總趨勢
(一)學前兒童心理變化的進步性方向
【案例分析】以下兩個案例,說明了什么問題?
1、一歲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會說話,只會發音和聽懂別人的語言,一歲后,由說單個的詞到說不完整的句子,三歲后句子逐漸完整和連貫,并且復合句在不斷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學會用小勺吃飯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飯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剛滿周歲時會喊“媽媽”,會說出幾個單詞,過一個月,卻不開口了。
觀點總結:
學前兒童心理的特點總是在不斷變化,變化的特點是它的進步性。
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偶爾也出現暫時的停頓,或類似倒退的現象。
(二)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總趨勢
【案例分析】
以下幾個案例分析幼兒心理發展呈現怎樣的趨勢?
1.出生頭幾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頭幾個月的孩子雖然能看能聽,但不會認人,6個月左右才開始認生;1歲半以前沒有想象活動,也談不上人類特有的思維;2歲左右開始真正掌握語言,與此同時,逐漸出現想象和思維。
2.最初孩子的情緒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別,后來,逐漸出現喜愛、高興、快樂和痛苦、嫉妒、畏懼等復雜而多樣的情感。
3.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動室東游西蕩,無所事事,活動沒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則在活動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1.從簡單到復雜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以后越來越復雜化。這種發展趨勢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不齊全到齊全。
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在出生的時候并非已經齊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先后形成。
(2)從籠統到分化。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籠統、彌漫而不分化的。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情緒,發展趨勢都是從混沌或曖昧到分化和明確。
2.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以后越來越抽象和概括化。兒童思維的發展過程就典型地反映了這一趨勢。幼小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體形象的。成人典型的思維方式——抽象邏輯思維在學前末期才開始萌芽發展。
3.從被動到主動
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后來才發展起來,并逐漸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兒童心理發展的這種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無意向有意發展。
(2)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
4.從零亂到成體系
二、學前兒童心理發展進程的基本特點
(一)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
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既不能逾越,也不會逆向發展,按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固定順序進行。
(二)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
連續性是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階段性是指學前兒童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
(三)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兒童心理發展不平衡性的表現在:
1.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2.不同的心理過程,具有不同的發展速度。
3.不同的兒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發展速度。
這里涉及幾個重要概念,即關鍵期、危機期、最近發展區等。
(四)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第二節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
一、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
【談話引入】“六、一”是兒童的節日,你們知道兒童是指哪一年齡階段的孩子?你們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時是屬于哪一年齡階段?
兒童心理發展可劃分為以下各階段。
1、嬰兒期(或稱乳兒期) 0~1歲
其中可分為:
新生兒期 0~1月
嬰兒早期:1~6月
嬰兒晚期:6~12月
2、先學前期(或稱幼兒早期) 1~3歲
3、學前期(或稱幼兒期) 3~6歲
其中有可分為:
幼兒初期 3~4歲
幼兒中期 4~5歲
幼兒晚期 5~6、7歲
4、學齡期 6、7歲~18歲
其中又可分為:
學齡初期 6、7~11、12歲
學齡中期 11、12~14、15歲
學齡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歲
二、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
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是指兒童在各年齡階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其含義:
1.年齡特征不是某一年齡階段個別兒童或少數兒童偶然表現出來的特征,而是從許多兒童的發展中概括出來的特征。
2.年齡特征不是某一年齡階段兒童所有的心理特征,而是與其他年齡階段所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3.年齡特征不只是指某一年齡階段兒童表面的外部的心理特征的概括,更包括其內的規律性的特征。
(二)年齡特征的穩定性與可變性
【問題討論】
1、兒童的年齡特征會不會發生變化?
2、現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聰明?
3、為什么農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心理發展不一樣?
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既有穩定性的一面,又有可變性的一面。
1.穩定性
一般來說,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征是穩定的。這種穩定性表現在心理發展的階段順序和每一階段變化的進程和速度上。
兒童心理穩定性的原因分析
(1)兒童的腦的發育是有一個穩定的順序和階段的。在頭腦中建立神經連是有一定次序的
(2)人類掌握知識經驗是有一定順序性的,兒童掌握人類知識經驗也必須遵循著一順序。
(3)兒童從掌握知識經驗到心理機能發生變化,也要經過一個大體相同的、不斷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可變性
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既然是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會和教育條件會使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有所變化,這就構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可變性。
3.年齡特征的穩定性和可變性的辨證統一
三、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各年齡階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問題討論】
你們接觸過許多1歲以前的孩子,也學習過學前衛生學,能否描述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征?并概括出1歲以前孩子有什么樣的心理特點?
1、初生到滿月(O~1月)
【問題討論】孩子什么時候出現心理現象?是在什么基礎上出現的?
(1)心理發生的基礎——驚人的本能
(2)心理的發生——條件反射的出現
(3)認識世界的開始
(4)人際交往的開端
【案例分析】
分析以下案例,你認為新生兒的心理表現出什么特點?
有一位母親,在孩子出生后8天時,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當她同往常一樣地抱孩子,要給他喂奶的時候,孩子頻繁地看她的臉。媽媽發現,孩子吃奶少了,變得入睡困難,睡覺也不那么安穩,睡眠時間也短了。看來,新生兒發現了母親的異樣,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2、滿月到半歲(1~6月)
從滿月到半歲,稱為嬰兒早期。兒童心理發展依然非常迅速。如果說新生兒的發展是一天一個樣,那么,從滿月到半歲,可以說是一月一變樣。
半歲前兒童心理的發展,突出表現在視覺和聽覺的發展上。
(1)視覺和聽覺迅速發展
(2)手眼協調動作開始發生
(3)主動招人
(4)開始認生
3、半歲到周歲(6~12月)
【嬰兒室觀察】
安排幾對母子在觀察室的親子活動,觀察幼兒動作的發展和親自交往的情況后分析該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
(1)身體動作迅速發展
(2)手的動作開始形成
(3)言語開始萌芽
(4)依戀關系發展
(二)1~3歲
【問題討論】
1、1歲孩子最重要的動作發展是什么?(學會直立行走)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
2、1—3歲幼兒出現了哪些新的心理現象?
1).學會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語和思維的真正發生
4). 出現最初的獨立性
(三)3~6歲
【分組討論】
根據在不同的年齡班觀察幼兒,將學生分為3大組,即小班觀察組、中班觀察組和大班觀察組,討論分析各年齡班幼兒的心理特點后集體交流。
1、3~4歲
(1)行為具有強烈的情緒性
(2)愛模仿
(3)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
2.4~5歲
(1)愛玩、會玩
(2)思維具體形象
3.5~6歲
(1)好學、好問
(2)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
(3)個性初具雛形
第三節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自我分析】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影響你心理的發展?是怎樣影響的?舉例說明。
一、客觀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遺傳因素
遺傳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表現在:
(1)提供人類發展的最初自然物質前提。
(2)奠定兒童心理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
不同血緣關系的兒童的智商相關表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自然物質前提。
【案例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A·Gesell)的雙生子爬梯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其中一個雙生子從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鐘爬梯訓練,連續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練地爬上 5 級樓梯。在此期間,另一個雙生子不做爬梯訓練,而是從 53 周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兩周以后,第二個雙生子不用旁人幫助,就可以爬到樓梯頂端。
(二)社會因素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并談談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受哪些社會因素影響?是怎樣影響的?
1.一對雙生子由于家庭的變故,其中一人被一對很有教養的經濟條件優越的夫妻收養,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則流落街頭,淪為乞丐,將來他們的個性會相同嗎?為什么?
2.印度狼孩的例子。
3.城市的孩子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的了解少于農村的孩子,農村的孩子對電腦的認識不如城市的孩子。
對幼兒心理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的作用表現在:
第一,社會環境使遺傳所提供的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變為現實。
第二,環境影響遺傳素質的變化和生理成熟的進程。
第三,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是制約兒童心理發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觀因素。
(三)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歷史上的爭論由來已久。
(1)遺傳決定論
理論觀點:兒童心理發展是受先天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遺傳決定論的論點是強調遺傳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和教育僅起一個引發的作用。
代表人物:優生學的創始人高爾頓(F·Galton)
(2)環境決定論
理論觀點:兒童心理的發展是環境教育的機械作用的結果。
代表人物: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創始人華生(J· B· Watson)
(3)二因素論
即將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折衷。
理論觀點:兒童發展是由遺傳和環境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
代表人物:
美國心理學家吳偉士(R·S·Woodworth)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施太倫 (W·Stern)
(4)相互作用論
這是目前影響較大的一種觀點。
理論觀點:遺傳對兒童心理發展作用的大小依賴于環境的變化,而環境作用的發揮也受遺傳限度的制約。這種理論通常的一種表達方式是“遺傳決定心理發展的限度,環境在限度內起決定作用”。問題在于現代科學尚不能解決所謂遺傳限度(上下限)的測量問題(病態的除外),因而這種提法只能作為一種假設,作為科學命題還缺乏證據,而且容易導致對遺傳作用的神秘化理解。
(5)科學的觀點
我們認為遺傳、成熟、環境和教育都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的客觀條件,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相互影響的。
總之,脫離了社會環境因素,遺傳的生物因素就不起作用,脫離了生物因素,社會因素也無從起作用。因為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心理),沒有反映的機制(生理基礎)也不能有反映。
二、主觀因素
【問題討論】
我們常常談到:“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根據這個觀點,你們認為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除了上述談到的客觀因素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它們是怎樣影響的?
(—)兒童心理本身內部的因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原因
需要:
興趣和愛好:
自我意識:
心理狀態:
(二)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是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根本原因或動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