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新生入園焦慮家長會PPT課件這個PPT共43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老師關注幼兒的表現要給以鼓勵引導,讓幼兒知道上幼兒園時對老師小朋友家長的基本禮儀。新生入園的不同反應類型
1. 好奇型。著急來幼兒園,初入園表現出高興與興奮,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但兩三天后,孩子會開始哭鬧,而此時往往家長會猜想:咦?我的孩子怎么了?昨天還好好的,是不是小朋友欺負他了,是不是老師不喜歡他?等等。
2. 哭鬧型。從進幼兒園的大門就開始哭鬧,不管你如何哄如何激勵,就是哭。家長很擔心,很心疼,我的孩子這一天可怎么辦?要不先不來,過兩天再說?
3. 勇敢型。這類孩子在入園前家長進行了“熏陶”,上幼兒園不哭,勇敢,是個好孩子。于是孩子被戴上了“桂冠”,一副勇敢的神情來到幼兒園,但同爸爸媽媽再見時,就再也“偽裝”不下去,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4. 喜憂型。通俗講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哭,玩得高興時什么都忘記了,過一會兒想起來又開始哭幾聲。
不管哪一類型的孩子都要經歷離開父母適應新環境的過程。
其次希望您配合教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新入園幼兒常見癥狀:
出現“分離焦慮”情緒。
回家容易說肚子餓、晚上做惡夢驚醒、起床后大哭“不上幼兒園”等。
容易生病,發燒、感冒,容易交叉感染。
容易發生抓、咬、撩打、爭搶玩具等。
1、分離焦慮
主要表現為:哭鬧、拒絕別人的安慰、發脾氣,甚至絕食。目的:抗議、引起注意。
一定的焦慮有助于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這也正是許多家長所擔心的。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困擾著家長,甚至動搖送孩子入園的信心;然而,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所以,要有效緩解孩子入園的焦慮,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放心把孩子交到老師手上,相信老師有辦法解決孩子的問題。家長放心,孩子才可能安心。
2、害怕午睡
主要表現為:拒絕進寢室,不愿意上床或哭鬧。
因為這不是他們熟悉的家里睡覺的環境,沒有家長的陪同,心里害怕。
新生一天三個時間段哭得厲害:早上入園時、中午睡覺時、下午看見家長時。
3、新生入園適應環境三部曲
一階段:主動抗議,表現大哭,讓父母聽了心痛,可能會有一些病癥,發燒、生病、喉嚨痛、嚴重夜間夢哭。
二階段:失望,知道哭無用,還得入園,往往不哭了;表情冷漠、行動退縮,有的用另一種表示就是攻擊性行為。
三階段:尋找新的滿足點,開始熟悉環境、朋友,建立新的關系,焦慮狀態逐漸解除,時間:快的1~2周,慢的3~4周,個別的2~4月。
4、家長應有的心態和對策
堅持送幼兒入園;早上交給老師后盡可能少跟孩子講道理;回家多問幼兒園有趣的事情;多鼓勵孩子,讓他感覺自己長大了;讓孩子帶上他(她)最喜愛的玩具或其它安全的物品一起入園等等。
4、家長應有的心態和對策
上幼兒園,是幼兒社會化的第一步,不但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對于家長來說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孩子入園,第一次脫離家長,這讓許多家長的心中有了太多的不舍和太多的放心不下。
家長的配合工作對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入園的過程中,我們許多家長朋友往往無所適從,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能夠順利適應,可是結果卻事與愿違,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家長需了解新生入園的十三忌:
新生入園十三忌:
一 忌:一味妥協,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二 忌:送兩天,歇一天。
三 忌:孩子哭,我也哭。
四 忌:“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件毛衣來!”
五 忌:“別哭,我第一個來接你!”
六 忌:“再哭,再哭我就不接你了!”
七 忌:“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會就好了!”
八 忌:“不許哭!”
九 忌: 喂完飯再走
十 忌: 窗子外面看一看
十一忌:“有小朋友打你嗎?”“老師兇你嗎?”
十二忌:在家一定要好好補
十三忌:休息的時候無節制
新生入園十三忌:
一忌:一味妥協,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這是目前幼兒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兒園的時間。孩子哭了,家長很心疼。去還存在僥幸的心理:也許明天,他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呢!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堅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兒園,那么當你再次送園的時候,孩子的哭鬧會更加變本加厲。
新生入園十三忌:
二忌:送兩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剛入園時,哭鬧比較嚴重,吃飯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長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幾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給孩子調理調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存在誤區的,當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來幼兒園會感到更加陌生,特別是對于新入園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建立起與老師之間的依戀感情,送送停停會讓孩子的適應過程事半功倍。堅持送園,對孩子的適應至關重要。
新生入園十三忌:
三忌: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寶貝,又見到自己的寶貝哭鬧的厲害,家長的心疼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情緒感染實在太強了,這種家長陪著孩子哭的情況在幼兒園的新生入園接待中司空見慣,造成孩子們錯認為家長不要他們了,讓他們認為上幼兒園不管對于他們自己,還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劇孩子的分離焦慮,不利于孩子的適應。
新生入園十三忌:
四忌:“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件毛衣來!”
在祖輩送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一張嘴要哭,馬上對孩子說:“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著你哈!”“奶奶去給你買奶,這就回來!”這種說法可能暫時有效,可是當孩子發現自己上當后,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因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兒了,這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
新生入園十三忌:
五忌:“別哭,我第一個來接你!”
許多家長會這樣許諾孩子,當孩子哭著對你說:“媽媽第一個來接我!”你忍心拒絕孩子嗎?于是好多家長隨口承諾:“好,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們當然并不反對這種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長,您能保證您是第一個嗎?如果不能,請不要這樣回應孩子,請換一種方式回應孩子:“媽媽會早來接你!”“媽媽四點來接你!”如果輕易的承諾沒有兌現,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家長說話不算數,那么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長欺騙了自己,會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長會不會來接他?孩子便沒有把握了。
新生入園十三忌:
六忌:“再哭,再哭我就不接你了!”
這是家長氣頭上的急話,可是我們一線的老師卻常常聽到。家長這話說出來,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厲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來接他了,這種負面效應會讓孩子覺得恐懼,恐懼幼兒園,恐懼老師,更恐懼分離焦慮。
新生入園十三忌:
七忌:“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會就好了!”
許多家長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來的,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會,就一定能夠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長說再見。然而,往往事與愿違。家長的多呆一會兒,只會讓孩子的適應時間拉長,讓孩子的哭鬧和分離焦慮時間拉長。因為此時,孩子已經意識到家長可能走,分離焦慮已產生,便開始哭鬧。而家長畢竟是要離開,那時孩子還是要獨自去面對,嘗試著去適應。
新生入園十三忌:
八忌:“不許哭!”
誠然,每個家長都不愿聽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聽不到,心里暫時能夠接受了,可是卻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淚。其實,面對分離焦慮,孩子選擇以哭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達方式,壓抑孩子哭,以強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長的。
新生入園十三忌:
九忌:喂完飯再走
有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早上總想喂飽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飽了后再和家長告別,很容易因為哭而嘔吐,而且,家長長時間逗留在活動室,會讓其它的孩子產生情緒感染,不利于孩子適應。
新生入園十三忌:
十忌: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長送下孩子后,難免會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長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適應,可是如果一旦讓孩子發現,孩子的哭鬧會變本加厲。
新生入園十三忌:
十一忌:“有小朋友打你嗎?”“老師兇你嗎?”
家長對孩子的關切溢于言表,可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負暗示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幼兒園的生活,不自覺的建立起幼兒園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師兇我之類的聯想。這當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今天你認識哪個小朋友了?”“老師表揚你了嗎?”幫助幼兒回憶幼兒園一天的美好時光,建立對幼兒園的美好情感。
新生入園十三忌:
十二忌:在家一定要好好補
孩子入園的頭幾天,吃飯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時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長會刻意給孩子帶奶,晚上吃飯的時候也想多做些魚蝦肉蛋等給孩子補充營養。其實,孩子剛入園容易上火,在吃飯上應當注意多飲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對于魚肉之類容易生痰上火的東西,應當盡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新生入園十三忌:
十三忌:休息的時候無節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吧!于是我們看到,許多孩子星期一的時候特別不容易適應,這一方面是由于休息了兩天,對環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作息規律和幼兒園不一致,從而導致了作息秩序紊亂。休息日時,家長應當盡量配合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形成規律的作息時間。3至5歲,是孩子秩序感養成的關鍵時期,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新生入園要經歷一段適應期,適應能力強的幼兒會很快度過,有的幼兒則會慢一點。由于哭鬧,幼兒易發生上火、咳嗽等不適,在園我們會引導孩子多喝水,同時在飲食方面請您注意多給孩子一些清淡的食物吃。
孩子上幼兒園,對于孩子,對于家長,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希望在我們密切的配合下,孩子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5、家長育兒觀念的主要誤區:
重智輕德:
希望多學知識,掌握技能,忽略習慣養成、個性培養,認為早期教育=提早學知識=識字+計算。
盲目從眾:
擔心輸在起跑線上,誤解兒童的學與玩,沿用成人的學習方式,要求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特長訓練,不能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
過早定向:
急于求成,重結果,忽視全面發展。
指導家長:
尊重天性,順勢助長,帶領幼兒走進生活,親近自然,了解社會;學習的載體是生活和游戲,而不是課堂;學習的方式是體驗、嘗試,而不是說教。
正確的教育觀:
教什么?對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有利的。
案例:故事“灰姑娘”的啟示。
四、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最重要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均為課程。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是幼兒學習的內容,這種課程的設定是根據3—6歲幼兒的年齡特點而定的。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主要是培養幼兒對一切事物的興趣、習慣、良好的性格(逐步從自我為中心中走出來、自信、樂觀,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而知識上的要求是追求知識的廣度而不是深度。我們許多家長認為“上課”是學習,那你對學習的理解太狹窄了,上課獲取更多的是知識的學習,生活活動所獲得的行為、生活、衛生等習慣上的學習。“學習做人、學習生活、學習交往”這些才是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內容,請家長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味地追求知識的堆積,忽視孩子其他的發展。不同的學習形式、多領域的學習內容保證了幼兒的全面發展,身心和諧、心智平衡地發展。
四、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最重要
學習做人:在幼兒園里孩子們要學會禮貌、學會自控、學會分享等養成教育,如感恩、善良、友愛、寬容等品質的形成。進了幼兒園,孩子知道向老師問好,課堂上知道聽老師的口令,知道老師上課的時候,不能隨意在教室里走來走去,不要隨意打斷老師說話等。
四、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最重要
學習交往:其實,許多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社交經驗,幼兒園又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教他們怎樣保持友誼,教他們在沒有教師和媽媽幫忙的情況下自己怎樣獨立解決小伙伴之間的沖突。孩子學會怎樣參與別人的活動,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可以上前招呼,你在干什么呀?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默默看別人玩,或者一個人自言自語。這樣的社交對于孩子長大之后融入集體大有幫助。
四、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最重要
學習生活:在家里,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寶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比如:扣紐扣、穿鞋子、拿玩具,總是會忍不住上去幫一把。但是在幼兒園里,老師不可能像爸爸媽媽一樣對這么多小朋友做這樣的關照,他們會要求孩子們在規定的時間里穿好衣服,要求他們在多少時間內到教室外邊排隊。孩子在幼兒園里學會了自己穿鞋,開果汁瓶蓋,知道上了洗手間之后要洗手。這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了孩子相當的自信,也給爸爸媽媽莫大的方便,你帶他出去旅行或去朋友家做客,再也不需要時時刻刻關注著他、幫著他了。
四、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最重要
親愛的家長,如果您能學會對孩子“舍得讓孩子吃虧”“舍得讓孩子受苦”“舍得讓孩子受教育” “舍得讓孩子自己成長”。 你會發現孩子比在家里的時候乖多了,能干了,各方面能力也提高了,有相當的自信心了,再也不需要爸爸媽媽時時刻刻關注著他、幫著他了。讓我們家園攜手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快樂、和諧、自由的學習環境!
小班表演游戲:拔蘿卜.rmvb
小班社會活動:小猴摘桃子(鄭亞妮).rmvb
家長進課堂(小三班 義嶼康媽媽)(2014-3-27).MP4
五、新生家長的配合工作:
家長角色定位:是教育的合作伙伴。
1、遵守園內各項制度,按時接送孩子;幼兒因事或因病缺勤需請假。
2、尊重幼兒,尊重教師,積極與幼兒園配合;相信我們的老師,相信自己的孩子;家長教師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多換位思考。
3、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教給孩子簡單的日常生活技能,不要包辦代替。
4、堅持每天送孩子入園,不要怕孩子吃苦。及時與教師溝通交流,多正面引導鼓勵、賞識教育孩子。
5、配合幼兒園做好安全檢查、教育,做到安全第一。 (案例:夾子、硬幣事件等)
6、協助班級教師做好各項活動所需的材料或準備等,更希望大家能親職教育;教師的各項工作與他們的學期、年度考核工作直接掛鉤,請多理解、支持她們的工作。
7、家長應服從幼兒園管理,做好幼兒的表率。(家長和老師都是孩子的學習榜樣,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六、家園合作注意事項:
★長指甲
★幼兒著裝(結合案例說明)
★生病服藥
★接送孩子的配合
★園門口的交通安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