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2
這是《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身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本文議論性很強,其論證方法的運用是教學中的重,難點。課上以誦讀為主。通過誦讀,認識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理解本文邏輯嚴密、設喻巧妙的特點,體會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本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教師應當提倡互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 3.鑒賞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自由質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通“向”,從前。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④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
呼爾而與之, ; , 。
鄉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以上就是分享的魚我所欲也優秀教案的全部內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教學目標】
《魚我所欲也》的優秀教學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⑴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⑶ 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⑷ 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比喻、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論證層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默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就論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有利于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這天寒地凍的時節,同學們來還在上課,真不容易!但如果讓你們自己做出選擇的話,你們仍然會選擇上課嗎?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做出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生”和“死”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嚴肅的人生考驗。今天學習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應怎樣作出選擇。(多媒體顯示課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多媒體顯示)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三、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四、朗讀課文
要求: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多媒體顯示字音及部分句子節奏)
1、 故不為茍得也(wéi)
2、今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五、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多媒體顯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體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魚,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賢者能勿喪耳
蹴爾而與之
萬鐘于我何加焉
鄉為身死而不受
此之謂失其本心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⑶ 翻譯下列句子:
①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謂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梳理本文論證思路,列出提綱。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二、導入新課學習
上節課,我們已翻譯了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 學生劃出層次,教師點撥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教學目標】《魚我所欲也》公開課的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2、能力目標:
⑴ 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⑵ 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3、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墨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就淪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有利于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⑴ 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⑵ 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⑶ 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⑷ 本性也需要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多媒體顯示:
1、字音:
⑴ 不為茍得也(wéi)
⑵ 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⑶ 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2、停頓及重音,
⑴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⑵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⑶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⑷ 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多媒體顯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加粗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⑶ 翻譯下列句子:
①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通向,從前。
⑵ 辨析加粗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⑶ 翻譯下列句子:
① 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 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④ 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多媒體顯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鄉為身死而不受,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教材分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身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本文議論性很強,其論證方法的運用是教學中的重,難點。課上以誦讀為主。通過誦讀,認識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理解本文邏輯嚴密、設喻巧妙的特點,體會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本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教師應當提倡互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 3.鑒賞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自由質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通“向”,從前。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④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
呼爾而與之, ; , 。
鄉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