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班級常規的建立PPT課件這個PPT共56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什么是幼兒園常規,幼兒園為什么需要建立班級常規,幼兒園常規的內容,從幾個案例探討如何建立班級常規,給老師們的建議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班級常規的建立
我們需要探討的幾個問題
◆什么是幼兒園常規
◆幼兒園為什么需要建立班級常規
◆幼兒園常規的內容
◆從幾個案例探討如何建立班級常規
◆給老師們的建議
一、常規與幼兒園常規
常規:沿襲下來經常使用的規矩。
——《現代漢語詞典》
幼兒園常規:幼兒園保教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遵守的標準、法則或習慣。
——鄒瓊瑤《對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鈴鼓聲聲——幾個熟悉的場景
場景一:清晨8點左右,正是家長送孩子們入園的時候,到處是孩子們喧鬧的聲音,老師一邊忙著招呼剛走進活動室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一邊照顧著已入園的孩子。活動室內,桌子上擺滿了玩具,孩子們一邊擺弄著玩具,一邊大聲說著話,有些孩子則帶著哭腔跟家長告別。一時間,笑聲、哭聲、家長和教師的寒暄聲混雜在一起,實在是熱鬧非凡,大約半小時后,帶班老師走到孩子們前面,右手晃動著鈴鼓,左手示意孩子們收拾好玩具,回到座位上坐好。鈴鼓發出了一連串響亮而有節奏的聲音,孩子們一聽到鈴鼓的聲音,紛紛開始收拾玩具,并迅速地、安靜地坐在小椅子上,隨著老師的鈴鼓節奏拍起了手。當孩子們全部安靜就坐后,鈴鼓的聲音就消失了。
場景二:吃完早餐的間隙,是一段輕松的時間。在老師收拾桌子、碗筷時,孩子們開始活躍了起來,有的把小椅子當馬騎;有的相互追逐、推搡著游戲;有的則熱烈地交流,,收拾完畢,老師掃視了一下孩子們,然后拿起了鈴鼓。這次的鈴鼓聲不是一連串的聲音,而是清晰的節奏。前排的孩子一看到老師拿起鈴鼓,便迅速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其他的孩子則在聽到鈴鼓聲后,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場景三:學習活動已經結束了,響起了課間操的音樂,老師開始組織孩子們排隊出去做操。照例,老師從身后的桌子上拿起了鈴鼓。這時鈴鼓發出的是一連串急促的聲音,似乎在催促著孩子們:快!快!快!孩子們則盡可能快速但笨拙地把小椅子放到桌下,按座位次序排列成行。當四個小組的孩子們終于排成四列后,急促的鈴鼓聲轉變成了節奏,孩子們踏著鈴鼓的節奏,排著隊有序地走向外面。
二、為什么需要建立幼兒園常規
(一)維持班級活動的秩序
(二)保障各項活動安全有序地進行
(三)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幼兒園常規的內容
◆生活常規
◆學習常規
◆游戲常規
(一)生活常規
1、進餐常規
●飯前洗手
●吃飯時保持桌面、地面和衣服的清潔衛生
●學會正確地使用餐具
●吃晚飯后,能將餐具放回指定的地方,將椅子放回原位
●飯后用溫水漱口
●中大班幼兒能輪流擔任餐前準備和餐后整理工作
老師怎么做?
創造愉快安靜的進餐氣氛
餐前、餐中不處理問題,以免影響幼兒的情緒。
向幼兒介紹飯菜,激起食欲,飯前激發食欲的確能讓幼兒愉快進餐。
根據幼兒飯量隨時添飯,不催食
餐后安排輕松安靜的活動:如室內游戲、散步
注意照顧體弱兒和病兒
2、飲水常規
●小班幼兒能識別自己水杯的標識
●排隊拿取水杯
●輪流取水
●喝水后將水杯放回原處
老師怎么做?
提醒幼兒用自己的水杯接水,不浪費水
檢查幼兒飲水量
提醒幼兒排隊取水
3、就寢常規
●睡前能按順序脫鞋和衣褲
●起床后能自己按順序正確穿衣褲和鞋
●起床后能自己簡單地整理床鋪
●睡姿正確
教師怎么做?
預先拉上窗簾
使寢室保持一定室溫,也可以在寢室放置一些吊蘭凈化空氣
指導或幫助幼兒脫衣
檢查蓋被情況
糾正不良睡姿,隨時檢查睡眠情況
指導或幫助幼兒穿衣整理床鋪
4、盥洗常規
●輪流進入盥洗室,避免擁擠
●能用正確的方法洗手
●懂得節約用水
老師怎么做?
教會孩子正確的洗手方法
提醒孩子節約用水(漫畫、兒歌等多種形式)
5、入廁常規
●小班的幼兒能用語言表達要大、小便,學會坐盆或蹲坑
●自己穿脫褲子,自己擦屁股
老師怎么做?
飯前、外出、集體活動前及入睡前安排、提醒幼兒入廁
允許幼兒按需要隨時大小便
掌握幼兒蹲坑時間
提醒幼兒便后洗手
(二)學習常規
●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說話,能按老師的指令開展活動
●舉手發言,不大聲喊叫
●他人回答問題的時候懂得傾聽,不隨便插話
●不隨便進出活動室
●不隨便玩弄事先準備好的學具、操作材料等,以保證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活動中
●坐姿端正
●活動結束后能自己收拾簡單的學具、整理場地
(三)游戲常規
●懂得遵守游戲規則
●戶外游戲時在老師指定的地方活動,不相互碰撞
●做劇烈游戲時,不高聲喊叫,以免損傷聲帶
●游戲結束時,能幫老師收拾游戲器具,整理場地
●玩大型器械時,學會排隊和等待
你認為幼兒遵守的比較好的常規有哪些?
某研究者將幼兒園常規細分為25項,通過觀察法和調查法研究后得出以下結論:
幼兒遵守的好的常規:離開活動場所時能報告老師;洗完手后不玩水;游戲后把玩具放回原處;桌面游戲時輕聲進行;游戲后將玩具放回原處
幼兒遵守的不好的常規:上課時不做小動作;場地活動時不亂跑亂竄;上課時不隨便與同伴交談;能安靜進餐
四、通過案例探討建立幼兒園常規的方法
案例一:在玩拼插區時,孩子總是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一筐筐的玩具被倒出來,收拾時又亂放。對此,老師總是一遍遍地強調:“要把玩具放在一起”,“把雪花片放到玩具簍里”,“跟你們說了多少次了,就是不聽!”可孩子們依舊聽了就忘了,總是記不住。
建議:相信孩子,自主商討,互相督促
案例一的解決辦法:利用一次餐后談話,老師讓孩子自主討論如何在拼插區既能快樂玩耍,又有一定的秩序。幼兒自發地幾個人圍在一起開始了討論,然后各組抽出一名幼兒向全班介紹他們組所定的常規,最后再由各組之間的幼兒相互提問修正,一套由幼兒自己建立的活動區常規成立了。在以后的活動區活動中,幼兒不僅自己自覺地遵守常規,而且還能互相督促。
老師們在工作中是否反思過這樣的問題:
“為什么總是我告訴孩子們怎樣做,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們自己來建立常規呢? ”
案例二:王老師發現有很多孩子在洗手的時候將水龍頭擰到最大,不僅濺濕了衣服也弄濕了地面。
建議:將常規教育和集體教學活動結合起來
案例二的解決辦法:王老師開展了一次以“水”為主題的單元主題活動,通過展示圖片、播放視頻的方法讓幼兒了解水的作用,講解節約用水的重要性。盥洗室打水仗、浪費水的現象果然明顯減少。
案例三: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小紅花。老師制定了得小紅花的要求,上課發言積極,坐得神氣,睡覺乖,吃飯香等等,但每星期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少數幾個,所以在評選小紅花時都快成批斗會了,因為小朋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位小朋友拿到了小紅花,小朋友總能找出他某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
建議:常規教育切忌急于求成
案例三的解決辦法:老師每星期公布一條要求,告訴幼兒這星期小紅花要找的朋友是什么樣的孩子,只要你在這個星期符合以上的一條就可以得到小紅花,然后老師將具體要求貼在家長園地上,讓家長也一起來督促孩子。
案例四:豆豆是中班的孩子,在幼兒園吃飯都是自己大口大口吃,但是豆豆的媽媽卻很苦惱地告訴老師,豆豆一回到家就不愿意自己吃飯了,非得讓媽媽喂才行。
建議:幫助家長形成科學育兒理念,加強家園合作
案例四的解決辦法:平時除了在家園聯系欄中張貼一些資料外,還可發放一些家教資料,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使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家中得到強化。可在班級中設置“好行為好習慣”評比欄,只要是小朋友在家里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者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讓爸爸媽媽寫下來,并拿到幼兒園,老師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進行朗讀,并在“好行為好習慣”的評比欄中貼上一朵大紅花。
案例五:在盥洗常規中,老師要求幼兒按順序認真地把手洗干凈,使用自己的毛巾擦干,依次盥洗,不大聲吵鬧,不玩水,隨手關水龍頭。在實施過程中老師發現,有老師在場監督的情況下大多數孩子都能遵守,可他們只是躲避老師的一雙眼睛,老師不看他們的時候又是另一副模樣,有幼兒洗手時故意捏住水龍頭,水噴出來灑在小朋友身上他們還很開心。
建議:讓幼兒參與常規監督
案例五的解決辦法:輪流請幼兒擔任小小監督員,去監督其他小朋友的行為,這樣不僅可以不放任幼兒違規行為,又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同時還可以鍛煉幼兒為大家服務的意識 。
案例六:進餐之前通常有一段等待時間,雖然老師再三強調讓小朋友趴在椅背上安靜地休息,但是剛結束完戶外活動的孩子們仍然難掩雀躍興奮的心情,活動室里久久難以安靜。
建議:與其強制要求孩子保持安靜,不如想辦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案例六的解決辦法:進餐之前播放舒緩的音樂或者孩子喜歡聽的故事。
案例七:老師經常告訴孩子很多需要遵守的常規,如接水喝的時候要排隊、玩具用后要放回原處等,但孩子們總是在老師講過之后就忘記了。
建議:重視環境的蘊含的教育價值
案例七的解決辦法:幼兒園的墻面、空間蘊含著教育價值。可以運用具體形象的方法將常規體現在環境中。如:在樓梯、喝水處、洗手處等貼上小腳印;洗手處還可以貼上洗手的順序圖;班級內用圖案標明各個活動區域。對于小年齡的幼兒,用標記告訴他們做早操的位置等。
案例八:小哲是中班的男孩子,他不喜歡吃蔬菜,每次吃飯前總是要先把蔬菜挑出來放到桌子上才開始吃飯,對此,小哲的媽媽很是苦惱,一再囑托老師幫忙想辦法。
建議:將常規教育寓于游戲形式中
案例八的解決辦法:老師發現小哲對汽車特別感興趣,于是,在吃飯的時候,老師和小哲玩了一個有趣的游戲,老師把食物比作汽車零部件,把吃飯比作組裝汽車,這個辦法有效地激發了小哲對蔬菜的興趣。
五、給老師們的一些建議
◆表達對幼兒的尊重
思考:權威和懲罰在常規建立中的力量大于尊重和愛嗎?
案例分享:“我要把你變成青蛙”、“被拍死的蒼蠅”
真正有利于促進兒童自由發展的常規教育,是在教師的民主的而不是強制的領導方式下進行的。
◆時刻關注幼兒的需要
思考:為什么我的活動幼兒很難安靜、專心地參與?
案例分享:“我是恐龍爸爸”
不要為幼兒設立無法達到的行為目標。
經常檢查訂立的規則,允許幼兒自己做決定。
幼兒在處理交往問題方面是個新手——花些時間教他們通過協商的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應對爭搶玩具的現象?)
幼兒在他人進行互動時,教師要不斷提醒他們遵守班級常規。
◆理解幼兒之間的差異
避免使用這些批評的語句,“你怎么什么都不會?老師已經說了很多次了!”“班上就你最蠢!”
◆評價幼兒需要技巧
1、“娜娜,今天聽故事時你一直在講話,我知道你忘記了聽故事不能講話的規定,明天不這樣了,好嗎?”
2、“辰辰,你今天不舒服是嗎?你看上去有點生氣,不想和小伙伴待在一起。可以跟我說說你的感受嗎?”
3、“可可,我知道你有很多本領,力氣也很大,但你踢小伙伴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麻煩。我們來談談你該干點什么吧!”
◆教導幼兒適宜的行為
1、對他人表示友好。
2、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可以提出要求但不能直接拿或搶。
3、輪流使用盥洗室,輪流使用玩具。
4、加入區域活動時,不打擾正在游戲的小朋友。
5、離開游戲區域時要整理一下。
◆積極應對情感強烈的幼兒
場景:“我討厭你!”一個幼兒沖剛才和他搶玩具的同伴大聲尖叫。
思考:你會怎么做?
1、把幼兒帶走,離開讓他感到受挫的情境。
2、盡快讓幼兒平靜下來。
3、跟他談論這種行為帶來的糟糕后果。“生氣有用嗎?”
4、幼兒冷靜下來以后,告訴他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方式。
5、繼續觀察幼兒,如果他的行為表現很積極時,要在班級活動中進行表揚。
◆抓住幼兒表現好的時機
1、觀察幼兒的行為,當幼兒做出你期望的行為時,積極地肯定他們。
2、表揚幼兒要真誠,不要太情緒化。
3、謹慎使用表揚。
★在數學活動時,莎莎舉手發言了,她并不經常這樣做。老師說:“真棒,莎莎,我看到了,你記住舉手了!”
★莉莉哭了,小宇走過去抱了抱她,老師表揚小宇:“你在安慰小伙伴,真棒!我相信她感覺好多了!”
◆既要看到常規教育中的共性,又要重視常規教育中的個別差異
如何處理好控制和自由之間的矛盾?——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只有當一個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動的權利時,他才能真正遵守紀律。
◆以身作則,當好榜樣
近段時間,我發現班上有不少孩子,不論吃飯還是上課時間,老愛翹起二郎腿,我想弄清這事的原因。上課時,我向孩子們談起了這件事,教育他們不該有這樣的習慣。在課堂上,小朋友都一言不發,正襟危坐,認真地聽我訓話。下課了,思雨小朋友走到我身邊,悄悄對我說:“楊老師,我有時候看見你也翹二郎腿。”
——摘自寧波市某幼兒園教師教學心得
教師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樣,教師言行舉止,孩子都會模仿,要規范孩子的行為,首先教師要身體力行,千萬不可不拘小節。
◆批評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案例:“老師,馬西農在圖書區大聲嚷嚷,我們沒法看書了。”“老師,有幾個小朋友在廁所里怪叫”……隨著孩子告狀次數增加,我感到班上的孩子在聲音控制方面還缺乏意識。 為此,我特意組織了一次談話活動。我先請孩子們說說“你們都聽到過哪些聲音”。孩子們說出了他們聽到過的自然界的、生活中的、游戲中的各種各樣的聲音,還把這些聲音模仿給我聽。 接著,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哪些聲音可以控制?”
對此,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他們不斷相互質疑、爭論,最終孩子們找出了幾種他們認為能控制的聲音:錄音機、電視機、手機的聲音,人走路、拍手、說話的聲音……孩子們認為這些聲音可以由人來變大或變小,能夠控制我請孩子們繼續想一想,哪些地方哪些時候需要小朋友來控制自己的聲音呢?“走進睡眠室的時候走路要輕,聲音要小…“在圖書區看書不要大聲說話”,班里的大嗓門云聰說:“星期六我爸帶我去看芭蕾舞的時候我就沒嚷嚷,可安靜了,爸爸還表揚我了呢。”看來,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經驗已經意識到園內外的一 些場合需要控制自己的聲音了。我繼續提出了一個問題,“怎么設計聲音控制提示符號?”
我繼續和孩子們討論:你都見過哪些控制聲音的標志。有些孩子說出了道路上的“禁止鳴笛”的符號,音樂廳里的“手指放在嘴上”——禁止發聲的標志,還有醫院里寫的“安靜”的文字,我鼓勵他們分頭設計和制作。陳云聰畫了一張嘴,嘴前邊是一只手在做噓的動作,貼在了盥洗室;雪洋畫了一只大大的腳,上面覆蓋著大大的叉號,貼到了睡眠室,提示說“小朋友進睡眠室走路要輕啊”;李東雨一定要把他制作的標志掛在圖書區的墻上,解釋說:“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我可不希望別人打擾我!”
——《這樣的聲音才好聽》幼兒教育(2004.5)
◆讓遵守常規變成孩子的樂趣
剛入園的小班孩子,睡午覺時脫下的鞋子總是隨意亂放。起床后經常會穿錯鞋或找不到鞋子,有時我還得趴在地上幫孩子找鞋,費時又費力。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戲的口吻對孩子說:“你們知道嗎?小朋友的兩只鞋子是兩個好朋友,他們喜歡在一起說悄悄話,如果我們睡覺時,把它們東一只,西一只分開亂放,它們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會非常難過。所以我們午睡的時候脫下鞋子,一定要把兩只鞋子靠攏擺整齊,讓兩個鞋子朋友親親熱熱地在一起。”我一邊說,一邊把正確的方法示范給孩子看。果然,孩子們上床午睡時,都非常認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還拉著我去看,指著自己放整齊的鞋子說:“老師,你看,我把兩個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這樣,孩子開始饒有興趣地學習擺放鞋子的常規 ,通過每天地堅持和經常地提醒,這一常規很快就建立起來了。
——李屹峰
◆利用故事、兒歌等進行常規教育
小臉盆,水清清,小朋友們笑嘻嘻,小手兒,伸出來,洗一洗,白又凈,吃飯前,先洗手,講衛生,不得病。
——飯前洗手
吃飯時,坐端正,右手拿調羹,左手扶著碗。細細嚼,慢慢咽,不剩飯,不挑菜,自己吃飯真能干。
——進餐常規
小寶寶,排排隊。你在前,我在后。一個跟好一個排,大家跟著老師來。
——排隊
兄弟四五個,各進各的門,要是走錯了,出來笑死人。
——扣扣子
提出問題多動腦,舉手發言懂禮貌,回答問題聲音響,學會傾聽才真好。
——教學活動
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濕濕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縫指尖都洗到,嘩嘩流水沖一沖,我的小手真干凈。
——洗手
經驗交流與小組討論
1、你班上的常規建立的如何?哪些常規讓你覺得比較難以建立?
2、在常規的建立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
3、你有哪些好的常規建立經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