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0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小班社會不浪費糧食教案反思,是優秀的小班社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指導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成果,不能浪費糧食。
2.養成愛惜糧食、節儉的好習慣。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1.有關糧食的圖片、聲像資料等。
2.米飯、饅頭、餅干等。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1.通過談話,引導本課主題。
教師出示米飯、饅頭、餅干等,然后想幼兒提問:這些是什么?可以做什么?指導它們從哪里來的嗎?
教師引導幼兒互相討論,自由交流。幼兒回答后教師予以表揚。
2.教師與幼兒共同閱讀幼兒用書《糧食從哪里來》,讓幼兒了解糧食的生產過程,知道周種糧食的過程很辛苦,要經過犁地、選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多道工序。
教師:農民生產糧食的過程是怎樣的?(艱苦的。)我們吃飯時,應該怎樣做呢?
幼兒討論后回答。
教師小結:糧食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所以用餐時我們一定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不浪費糧食,能吃多少盛多少。
3.結合幼兒的平時表現,教師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做。
4.閱讀幼兒用書《誰做得對》,說說誰做得好。
活動反思:
進餐是孩子們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針對我班幼兒目前進餐時"不想吃"、"不會吃"、甚至"吃一半、掉一半"的現象進行《不浪費糧食》的社會活動,通過活動使我們的寶寶懂得要珍惜糧食。 在這次活動中我通過幻燈片引導孩子們觀察米飯、饅頭的由來,觀察小麥和包谷的生長過程和農民伯伯勞作的場景,不學習兒歌《愛惜糧食》,讓寶寶們體會到了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勞動的成果,小朋友在吃飯時不能掉飯粒、剩飯菜,要愛惜糧食。當然這種社會性的情感教育對于小班孩子來說相對不太好理解,為此我們結合孩子們的日常進餐繼續開展這一教育。
在平時進餐時,我們耐心地指導孩子們正確的握勺方法,培養他們安靜進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并引導寶寶回顧社會活動《不浪費糧食》,幫助幼兒了解飯菜的由來,使孩子們逐步懂得尊重勞動者的勞動。通過我們反復的指導,有效的表揚與獎勵,使孩子們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增強了孩子們對他人的尊重,從而讓孩子們真正感悟到"不浪費糧食、從我做起"。
《小班社會教案:愛清潔的小貓》:小班社會活動愛清潔的小貓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標,準備,過程,建議等內容,使幼兒知道應及時排泄;排泄應在適當的地方;初步懂得要講衛生,愛清潔。適合幼兒園老師們上小班社會活動課,快來看看小班社會愛清潔的小貓教案吧。
《小班社會教案:小鳥找家》:小班社會活動X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反思等內容,知道同伴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欣賞故事和實踐活動中,感受同伴間關愛的愉悅情感。適合幼兒園老師們上小班社會活動課,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社會小鳥找家教案吧。
《小班社會教案:好聽的名字》:小班社會活動好聽的名字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等內容,通過故事了解動物特點與好習慣的聯系,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在認識同伴大名小名的過程中 ,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適合幼兒園老師們上小班社會活動課,快來看看小班社會好聽的名字教案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