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齊桓晉文之事翻譯,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說服齊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論。說明王天下的關鍵,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在于制民之產。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對當時社會來說,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當時的人民,正處在七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水深火熱的環境里,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如果能夠解除戰爭和過度剝削所帶給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懸”的事。其次,這時的國君,都“以征伐為賢”,強調戰爭的作用,孟子則強調民眾的作用,他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保護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到人民的生活,雖是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爭取人民的擁護,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但這些思想,卻是符合當時人民的愿望的。不過,孟子從齊宣王的不忍之心,來推斷他能夠保民而王,這是唯心觀點,不是從當時社會的客觀現實出發,是行不通的。制民之產即恢復井田制度,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會的農村公社,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孟子提出制民之產的建議,雖然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但他關心人民物質生活,對當時在饑餓死亡線上掙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說,人民因凍餓而犯罪,它的過錯不在人民而在統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饑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學受教育的機會。這些理想,正符合當時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義精神。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辯家,其門人公都子對他說:“外人皆稱夫子好辯。”孟子回答說:“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書》)中說:“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各有千秋。”孟子雄辯的才能,犀利的筆鋒,在《齊桓晉文之事》這一章中,也可略見一斑。
本文的藝術特點,在于孟子善于掌握說話對象的心理活動,從而逐步啟發對方的認識,這就形成了本文組織結構上的層層深入與跌宕生姿。
本文一開頭,齊宣王向孟子問霸道齊桓晉文之事,可見他對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聽的。面對著這樣一個不愿聽王道的人而和他講王道,而且能夠使他愿意聽下去,這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不抓住對方的心理,從而啟發他的認識活動,而空談一番王天下的大道理,那肯定是要失敗的。孟子不但使齊宣王愿意聽下去,而且最后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張(不過在事實上,宣王后來并沒有實行孟子的主張),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樣的善于辯論了。
孟子是怎樣層層啟發說服齊宣王的呢?
當齊宣王發出“德何如則可以王矣”的疑問后,孟子就直截了當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話,這是全篇的中心論點。但宣王認為王天下很難,霸天下則比較容易,所以接著又問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這正說明了他怕難的心理。下面孟子就從宣王“以羊易牛”這件事,說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礎。宣王雖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對于這個不忍之心,認識還是模糊的,因此有啟發他的必要,否則后面要說的“推恩”“制產”等等都要落空了。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究竟是不忍,還是吝嗇,這是必須搞清楚的。孟子以“百姓皆以王為愛”“牛羊何擇”“見牛未見羊”的話,替宣王發現解決認識上的矛盾。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經過宣王心理的疑難、矛盾,用啟發式給以解決的。難怪宣王要說出“《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的衷心悅服的話了。宣王認識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層次的曲折性。
等到齊宣王發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問題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話了。但這里又有一個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鈞”“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等比喻,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宣王心理上還以為行王道是一種非常困難的事;這種畏難情緒不解決,空談“推恩”“制產”還是沒有什么效果的。于是孟子接連用四個比喻,來消除宣王的畏難心理。依照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原則順序,仁民較易,而愛物是較難的。宣王既做到了比較難的愛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較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嗎?這是由于宣王認識上的曲折,而反映在本文層次上的第二個波折。
難易問題解決后,孟子就發出了“老吾老”至“王請度之”的一段議論,說明能不能王天下,關鍵在于能不能推恩。但是宣王聽了孟子這段議論后,還是不能接受,還沒有說出“請嘗試之”的話。孟子察言觀色,知道宣王心里還有障礙,那就是通過戰爭來稱霸天下的“大欲”。這個“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聽不進去的。經孟子“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認自己所懷著的“大欲”,但還是不肯具體說出它的內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地襯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稱霸天下的“大欲”。接著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小不敵大、寡不敵眾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認這種“大欲”是完全沒有可能實現的。能破才能立,于是“發政施仁”“制民之產”,便能得到宣王的接受了。孟子使宣王去“大欲”的一番話,是本文層次上的第三個波折。這些波折,使文章跌宕生姿;但這決不是故作曲筆,為波折而波折,而是啟發宣王在認識過程上的曲折性的反映。
“蓋亦反其本矣”至“孰能御之”一段話,已使宣王接受了孟子“發政施仁”的主張,所以說“請嘗試之”。自“無恒產而有恒心”至結束,是施行仁政的具體措施制民之產。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貫穿著全篇的各個組成部分;又表現了本文結構上層層深入與跌宕生姿的特點。
本文的藝術特點,其次表現在與本文思想內容相適應的修辭方法。漢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比喻是一種修辭格,是文學語言的表達形式之一,大多數比喻,既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又能夠揭露事物的本質。本文用了好幾個比喻,具有這樣的特征。用“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樣是力能做到而不做,“不為也,非不能也”。“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說明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后者不過是舉手之勞。這樣,“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就異常鮮明而突出了。“天下可運于掌”這個比喻,也是具體而形象的。“緣木求魚”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許多比喻一樣,已變成成語。爬到樹上去捉魚,除非有神經病的人才會這樣做,因為魚在水中而不在樹上,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而宣王以區區之齊,要戰勝力量八倍于齊的各諸侯國,和“緣木求魚”的行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本文用的另一種修辭格,是“排比”,這在孟子文章中也是常用的。“同范圍同性質的事象用了結構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但句法上的排比,不僅是一個形式上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內容上的問題。陳《文則》說:“文有數句用一類字,所以壯文勢、廣文義也。”所以排比句法的運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強感情,并增強文章縱橫捭闔的氣勢。如文中:“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恩焉”,“為肥甘不足于口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今王發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等。以上所舉的例子,從形式上講,是排比,是反復,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的美,讀起來氣勢很盛,聲調鏗鏘,是富于音樂性的。從內容上講,這種修辭,又能突出思想、加強感情。像“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五個排比句,描繪了“發政施仁”的具體效果,在宣王面前展現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麗遠景,“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個排比句,也形象地寫出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景,這不但加強了思想上的說服力,而且加強了情緒上的感染力。
學習目標: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鑒賞本文出色的論辯藝術,品味辯駁技巧和修辭方法。
學習重點難點:
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學習時數 二課時
學習過程:
一、 關于孟子:
1、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2、《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
3、 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③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思考:為什么孟子的思想會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種哲學,都會創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國寡民、佛家的因果報應來說,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則誘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樂、仁義并施的王道樂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圖景。這對于王者來說,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有什么比百姓歸附,國力強盛更令他們滿意的呢?對于老百姓來說,也是如此,有誰不樂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時代意義
當時的社會背景: ①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阝矣蟹嗜?,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時 代 意 義 :孟子的思想具有著明顯的進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在今天看來,它至少包括重視國家利益,反對特權意識、保護人民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社會變革時期的新觀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在我們的思想領域里有著重大影響。孟子的追求是一種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學習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極高,作為文化精粹,我們當然有研究、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霸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朗讀課文,回答問題。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
3、在孟子發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議論后,齊宣王并沒有樂意地表示要去實行,孟子面對的又一問題是什么(揣測齊宣王此時的心理)?面對這一情況,孟子又是怎樣使齊宣王最終說出“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的?
三、掌握下列字詞
【道】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前一個是“稱道、稱贊”意,作謂語。后一個是“方法”意,作賓語。
【王】無以,則王乎?/則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類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動詞,是名詞活用作動詞,“行王道統一天下”的意思。課文中其他的活用列舉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王語暴以好樂//今王鼓樂於此//舉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活用情況分別如下:“老”、“幼”兩詞(第一個)和“遠”字、“寒”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刑”“樹”“衣”“語”“鼓”“疾”“朝”字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其中還有些使動用法;有時數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動詞。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無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以若所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與?/雖與這俱學,弗若之矣////
五個“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別相當于“像”、“好象”、“如果”、“你”、“比得上”等意思。
【是】是心足以王矣/無傷,是乃仁術也/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吾何快於是!/王豈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進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其如是,孰能御之////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是以后世無傳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是”的用法其實就兩種:一為指示代詞“這”的意思;一為現代表示肯定和判斷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為句中詞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時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語法關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然,誠有百姓者也/然則一羽之不舉/物皆然,心為甚/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則苗浡然興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七個句子中,獨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謂語,其意思應該是“對”或者“這樣”等意思;作形容詞詞尾的,其意定為“……的樣子”;與其他虛詞連用的,一般用作連詞,其意為“那么”。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於王。/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蓋亦反其本矣/刑於寡妻/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將以釁鐘/ 無以,則王乎?/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無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保”“愛”“道”等重點詞語;
2、掌握賓語前置的一般規律(倒裝句);
3、培養學生在淺易的問題上自主學習。
三、主要教法:問題討論法自主研讀
四、教具:實物投影。
五、過程:
?。ㄒ唬дZ設計:
(二)解題:
戰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諸侯國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對外連年征戰,對內盤剝人民,致使廣大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
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野心勃勃,擴置學官,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闡發他的“發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三)研讀課文1——14節
?。?)學生朗讀課文1——14節;
(2)指名學生翻譯課文;
?。?)學生質疑;
?。?)教師點撥歸納:
1、詞類活用: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我)聞;
(2)無以,則王乎?王,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對……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聞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歸納:
賓語前置的條件: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C.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前,予以強調;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圖、惟命是從。
(5)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3、重要句子翻譯: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譯: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翻譯: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4、一詞多義:
愛 A.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惜)
B.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愛護)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E.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道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B.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講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道理
D.任重道遠路、道路
E.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動詞)
?。ㄋ模┳鳂I
1、誦讀課文;
2、記憶重要的詞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