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葉圣陶的驅遣我們的想象,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驅遣我們的想象》是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的寫作對象是中學生和一般的年輕人,側重介紹文學作品的鑒賞方法,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有多方面的價值。本課教學時數一課時,現將本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 教學設計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分六個環節進行,似乎每一步都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唯一感覺不足的地方應該是課堂導入不夠新穎,如果有些新鮮的圖片、有趣的視頻讓孩子們感覺一下子就走進想象的空間,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身于欣賞藝術作品的境地就更好了。
二 教學過程的反思
1. 課堂教學中,我感覺孩子們讀得時間不夠充足,如果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還能有時間細讀課文5——8段,深刻認識讀者、作者和文字的關系,讀者通過讀文字、想象畫面、感受意境才能真正接觸到作者的所見所感,而這就是賞析文藝作品的本質。
2.對于課文分析的兩個實例王維的《使至塞上》和高爾基的《海燕》都是之前教材中學過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按照作者的分析重溫一下這兩篇課文,體會課文所描繪的情景,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本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由于孩子們沒有充分讀課文,談起感受來沒有我預想當中那么深刻。
三 存在問題的反思
在理清文章論證思路這個環節中,我應該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自然得出結論,基礎差點的孩子可能還真沒有理清論證思路。孩子們不能充分讀課文也是導致這個結果的重要原因。
四 改進措施反思
如果有充足的教學時間,我愿意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讀文字,理思路,賞語言,學方法。
經過這堂課的教學反思,我理解了充分讀課文的重要性,在以后得教學中,真正做到以讀促教。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驅遣我們的想象》,作者葉圣陶。文章講完了,我也大概理出了其中的思路。課文首先講的是文藝與文字之間的關系,文藝是許多文字的集合體。其次,講到了文字是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梁,作者通過文字傳達他的所見所感,而讀者通過文字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該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所見所感呢?接著,向我們講述了鑒賞文藝的方法——驅遣我們的想象。方法之一是將文字想像構成圖畫;方法之二是想象自己就是文本中的一員,身臨其境,設身處地,讓讀者參與其中,真正的深入到文本文字之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懷情感。最后,作者總結: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文章在寫作上運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通過列舉對高爾基的《海燕》和王維的《使至塞上》的賞析。生動具體地帶領孩子們進行了的文本賞析,對于學生文本賞析的學習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另外,我覺得在這篇文章中還告訴我們學習的目的,是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感受生活的愉悅,感受意境的愉悅;接受美感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文章內容其實是比較集中的,并且語言樸實,以一詩一文為例,深入淺出地闡明了鑒賞文藝的方法,對學生很具指導意義,今后我們可以學習。
我反思的時候覺得開課時單刀直入不是很好,如果在開頭的時候能問一問學生如何來鑒賞詩歌,讓學生在回憶已有的知識前提下引出本文,我想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所以開頭可以這樣設想。
同學們,如果讓我們來鑒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你會怎么鑒賞呢?或者說,首先給學生出一道題,讓學生說出答案,再問這種鑒賞是不是能真正深入文本,是不是有效的賞析,今天我們走進十六課跟著葉圣陶先生學賞析。
提出本文的教學目標:
一、積累“拘泥、契合”等詞語,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確作者的觀點。
二、品讀語言,學習鑒賞文藝的方法,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和能力。第三、培養借助想像鑒賞文藝的習慣。
上課時我更注意朗讀的手段,我把文字分開來讓男女生配合讀,學生感覺很好,而且這一節課,我不斷地采用自讀、老師讀,齊讀、分讀、合作讀的方式,覺得自己的課堂上書聲越來越多了,感覺小幸福。
如果課后再能設計一些關于生字詞的解釋,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文字的賞析,或者效果會更好一些。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梳理其中的關系,理解文章主要觀點。
2.領會作者鑒賞文學作品的思想方法,嘗試進行鑒賞實踐。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我們都學過朱自清先生的《春》,回想一下,你是如何賞析“朗潤”這個詞語的?
屏顯: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學生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教師小結:“朗潤”本意是明朗滋潤,這里用“朗潤”一詞,讓人似乎看到冬去春來山色逐漸明亮的畫面,春天生機勃勃之感油然而生。當我們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還要借助想象進入作品,去體會作品的意境。
二、溫故知新
1.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說說作者在說理時,一般會有哪幾種順序?
明確:一般是邏輯順序,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在結構上,一般是“總一分總”的形式。
2.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說說作者在說理時,一般會有哪幾種說理方法?
明確: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
三、自主閱讀
組織學生進行課文自讀,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領,來提升自讀學習的效率。
1.速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速讀時要求如下:
(1)本課約2400字,按照每分鐘閱讀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力求在6分鐘左右讀完。(2)自讀過程中,尋找并勾畫出各段中包含作者觀點的關鍵性詞句。
2.精讀課文,明確作者觀點。在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次閱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1)為什么要“驅遣我們的想象”?文章圍繞“想象”還提到了哪些核心概念?
(2)葉圣陶先生是怎樣闡述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聯的?
(3)本文列舉了兩個實例,讀者是怎樣獲得審美體驗的?
3.研討交流。
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并推舉代表進行匯報。
教師小結:
葉圣陶先生認為,之所以要“驅遣我們的想象”,是因為我們鑒賞文藝不能夠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圍繞“想象”,文章還提到了文藝和文字,作者和讀者這些核心概念。對于文藝和文字,作者具體介紹了文藝的產生和發展、文字的橋梁作用,文藝先于文字,文字創作出來后,文藝便是文字的集合體等內容。
葉圣陶先生認為,作者是通過想象安排文字,表達所見所感,而讀者也是需要借助想象來鑒賞文字,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在本文的兩個例子中,無論經歷或性格差異讀者都需要通過驅遣想象,來接觸作者的意境,獲得審美體驗。
四、品讀領悟
葉圣陶先生認為,想象在文藝鑒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通過文字進行想象呢?我們再細細地品讀文中的兩個實例。
1.閱讀第8自然段節選,思考以下問題。
屏顯:
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又是多么靜寂的境界啊!一個“直”,一個“圓”,在圖畫方面說起來,都是簡單的線條,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構成通體的一致。
(1)葉圣陶先生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2)他是如何引導我們進行想象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從這兩句詩中,葉圣陶先生感受到了北方的曠遠荒涼和靜寂。他是通過想象,將這十個字構成一幅圖畫,尤其是抓住了“直”“圓”這兩個畫面感十足的字,進行精細地鑒賞,從而體會到王維詩中的意境。
2.閱讀第12、13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
(1)本例和前一個例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2)葉圣陶先生是如何引導我們進行想象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海燕》這個例子相比于王維的詩句,不僅內容更多,而且其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性,并有明顯的對比特點。它不是一幅畫面,而是動態的情景葉圣陶先生是引領我們“生出一對翅膀”,跟著海燕經歷暴風雨,并通過各種形象的對比,讓讀者感受到了海燕不避“生活的戰斗”,“享受生活的戰斗的快樂”。
3.教師小結。借助想象,讀者可以通過文字與作者會面,葉圣陶先生提示我們可以通過將文字構成圖畫,在場景中想象遨游的方法,去感受作品的意境。當然,葉圣陶先生也提出,并不是所有文藝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圖畫,還可以有其他途徑,例如“要認真閱讀”“訓練語感”“不妨聽聽別人的話”等,這些都在葉老的《藝作品的鑒賞》中,課后不妨找來閱讀。
五、鑒賞實踐
課堂訓練:
驅造想象,為詩句寫一段鑒賞文字
屏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學生可研討交流,通過閱讀詩句,展開想象,完成鑒賞。師生共同點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