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9
這是送東陽馬生序學情分析,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通過誦讀,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度。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艱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可以由古今“勤學”的故事導入,也可以由勤學的名人名言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曾有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宋濂、劉基、高啟。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傳統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們學習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閱讀后也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會有深深的啟迪,讓我們一同走進作品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學生自查字詞,鞏固預習成果??山Y合課下注釋,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德隆望尊,稍降辭色,援疑質理等等。有條件的可以用課件或投影出示字詞,便于講解識記。
2.教師導學
這是一篇贈序,序是文體名,內容是作者給同鄉寫的臨別贈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讀文章,理解文意。(教師范讀或領讀,也可以在記憶十二法中,如“機械記憶”法、“畫面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選擇更適合課文的方法)
3.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①自由大聲朗讀;②看課下注釋自說自譯課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學習
a.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引導組織下,參照注釋,同桌合作,直譯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互相幫助,答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并補充總結,同時提醒學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注意培養文言語感)
(三)深入研讀
1.教師導學
(學生可以自讀質疑,也可以由教師歸納幫助理清內容進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這么做?
c.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年幼家貧“無以致書”時,采用什么方法讀書?
e.作者成年求學時對老師是什么態度?
2.合作討論
(以上問題學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話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討論后學生發言,教師引導歸納達成共識)
a.作者遇到“家貧”“無書”“無師”“天寒”等等困難。
b.借書“手自筆錄”“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遍觀群書”獲得
知識,成為飽學之士。
c.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表達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
d.借書抄來讀。
e.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態度在于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反饋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當堂背誦??梢圆扇☆I背、互背的方式進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不敢出言。談談自己怎樣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可以各抒己見,不強求答案統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b.你認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品質?可以放開談,要有依據。
(五)小結作業
馬生得到此文,會想些什么呢?談談你讀《送東陽馬生序》的感想。
五、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少年:求學家貧 好學勤奮
成年:從師艱難 鼓勵期望
一、自學環節
1、知識鏈接:
作者作品簡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明初文學家。
代表作品《宋學士文集》。
背景簡介: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他應召入朝覲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軍則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了這篇序文,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刻苦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本篇選的是序文的前半部分。
題目解說:所謂序,一種是寫來評介住做的,叫書序;一種是贈送別人的,叫贈序。本文屬后者。
2、知識檢索:(A級)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嗜血逾約加冠叱咄俟負篋曳屣皸裂
僵勁媵人衾容臭燁然蘊袍
3、朗讀課文,整體感知:(B級)
一讀: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
三讀:各組派代表有感情的讀。
思考:①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谧髡邔懽鞯哪康氖鞘裁??
4、通譯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A.解釋加點的字。
?、偶邑?,無從致書以觀。
?、其洰?,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羌燃庸?,益慕圣賢之道。
?、扔只紵o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⑸俟其欣悅,則又清焉
B.翻譯句子。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俯身傾耳以請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C.翻譯下列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同舍生皆被錦繡。
D.指出下面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異義。
錄畢,走送之。
媵人持湯沃灌
日再食
二、展示環節
1.作者簡介2.生字詞3.通譯課文
三、檢測環節
四、總結評價:學法指導:
閱讀相關信息,了解作者作品,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結合書下注釋或查字典掌握加點字讀音,
讀通課文,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
檢查簽字
結束。
送東陽馬生序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是宋濂寫于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本文通過作者自敘青年時代求學的困難和刻苦學習的經歷,并與今天大學生求學之易進行對比,得出業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之理的結論,并勸勉馬生及大學生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二、結構內容
全文共3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可分為3個層次。
第一層“余幼時……余因得遍觀群書”請幼時求書之難,雖難而得博覽群書。
第二層“既加冠……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講成年后從師求教之難,這里有叩問之難,跋涉之難,食宿之難;雖難而心中快樂。
第三層,最后一句話,總結說自己大體上就是這般艱難。
第二段寫當前的住在太學里的學生們的優越的學習條件??煞譃閮蓪?。
第一層“今諸生學于太學……假諸人而后見也”這部分先講學生的住、食、穿的條件都十分優越,再講學習環境好,這里有讀書環境好,老師好,書應有盡有。
第二層“其業有不精者……豈他人之過哉?”這段是發議論。對于那些在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里而不能學有所成者提出批評。
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三、難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全句譯作:有時遇到先達訓斥,(自己的)臉色(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不敢(隨便地)回一句話,等到先達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譯作:因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樂的(讀書)事,(我)不去理會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別人。
3.生以鄉人子謁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馬生,即馬君則。鄉人子,同鄉人的子女(晚輩)。以,憑借。全句譯作: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
4.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第一個“其”,代“他”(馬生),第二個“其”代“他的”(馬生的)。故,特意。全句譯作:馬生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時,我特意講述自己過去求學的艱苦來告訴他。
四、對比論證的運用
課文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例如吃的方面,“廩稍之共”與“日再食(每天只吃兩頓),無鮮肥滋味之享”對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遺”與“缊袍敝衣”對比;讀書方面,“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為求學)行深山巨谷”對比;老師方面,“有司業、博士為之師”,而且“未有問而不告”的與“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且“未嘗稍降辭色”對比;書本方面,“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與“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對比。這些對比之后,結論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優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質”低下的問題,而是用心不專的問題了。
五、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本文表達方式上以記敘為主,描寫、議論自然結合。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的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例如,寫到趨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門人弟子填其室”;寫了“先達”的表現:“未嘗稍障辭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悅”,把對“先達”莊重、嚴肅的態度寫得很有聲色;寫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寫出人物的神態。敘述和描繪的同時還適當穿插議論,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對比自己同那些被綿繡、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點出了甘于敝農、粗糲的原因:“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里的“足樂者”就是進德修業。這簡要的議論表現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講述了分之大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苦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揭示出的道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以古代勸學名言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二、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適當補充。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課文,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然后要求學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難以把握的字詞。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行翻譯第1段。
(3)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然后標注出其中的重點字詞。
(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第2段后,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指名學生翻譯全段。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1)要求學生筆譯第3段。
(2)學生相互檢查,討論對方翻譯中的不足之處。
(3)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翻譯的內容。
然后教師進行評價,要求學生按照“信”、“達”的標準修改自己的譯文。
(4)學生齊讀第3段。
6.學生齊讀全文。
四、品讀課文,鑒賞課文內容
1.請學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細讀第1段,從中找出一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詞語。
3.默讀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寫出自己讀書時條件的艱難的?請引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問:請復述作者讀書時的勤奮的情形,想一想:這勤奮和前面所說的艱難的生活條件有什么聯系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5.提問:與作者讀書時相比,現今太學生的讀書條件怎樣?文章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6.提問:通過這種對比,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呢?請用課文原話回答。
7.請簡要介紹馬生,談談作者對馬生所持的態度。
8.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學習有什么感受嗎?
五、學習遷移
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業 (略)
《》教學設計2
一、簡介作者。
二、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正音正字。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略)
三、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準確翻譯課文。
四、分析課文。
本文寫法上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第2自然段可分為5層,前4層從四個方面與第1段相對照,第5層從對照之中得出結論。第1層“凜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層“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第3層“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未有稍降辭色”;第4層“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第5層結論:在艱難困苦中,尚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專。
文章第3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為了進一步勉勵馬生更加刻苦向學。
五、總結、擴展
課文通過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求,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結合課文,談談自己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第二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