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9
這是不求甚解教案板書設計,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教學流程:
一、 導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義是什么?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讀書態度是否可取?
2、世人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是怎樣的?作者鄧拓又對“不求甚解”發表了什么語出驚人的觀點?正確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二、 定
1、閱讀課文,劃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該段中心觀點的'句子。
(尤其注意從正面表觀點的判斷句)
2、本文屬于何種實用文體?依據論證思路劃分屬于哪一小類
(駁論文)
3、駁論文是用文字和別人在思想上打仗。駁論分文“破”和“立”兩個環節。前者是攻取別人的陣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經占領的陣地。
本文哪些段落為“破”、哪些段落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為“破” 第五到第六段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與“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如何?
(3)世人用怎樣的行動“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認為該怎樣“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樣反駁世人的理解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經據典,正本清源,補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價值)
4、先破后立的議論思路有何益處?
(消滅敵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占領了陣地;破除錯誤的觀點,正確的觀點才能站住腳)
四、 立
1、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鞏固自己的論點,使之更有說服力?
(第五、六段運用舉例論證,事實論據)
2、本文在舉例論證上有怎樣的特點?其益處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態度、方法)
3、反對馬馬虎虎的讀書態度對于鞏固本文論點是否必要?
(彌補可能留下的邏輯漏洞,使論證更為嚴密)
4、“攻取陣地”(破)難還是“守住陣地”(立)難?談談鞏固陣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種論證方法科學搭配(火力強勁)
全面思考,彌補邏輯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畫出文中表現作者對“不求甚解”態度的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微妙變化。說說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盡然”、“不必提倡”、“沒有充分理由”——語氣委婉、態度曖昧
第二段“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語氣肯定、態度鮮明
(先婉轉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處,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觸,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豈不是與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說說作者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顧本文論證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進一步分幾點討論了:--------分別舉了:---------------的例子。最后:-----------------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中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的運用。
2、了解論證的 兩種方式,立論和駁論。
能力方法目標:
1、運用例證法,道理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
2、用文章作者的 觀點來解釋、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 情感態度世界觀目標: 聯系文章中的觀點,反思自己對讀書的方法和認識。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初讀課文,思考:
1、一般人認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態度?
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據是什么?作者對“不求甚解”持什么態度?
3、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兩個例子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4、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什么?
(二)討論明白:
1、一般人認為“不求甚解”對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對“不求甚解”持否定態度。
2、作者認為一般人的觀點不盡然,對“不求甚解”持肯定態度。 他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要虛心,不要以為書一讀就懂,另一層含義是“讀書不要固執一點,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確立這兩層含義的依據是陶淵明《五柳先生》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兩句話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聯系。
3、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兩個例子是為了證明讀書要活讀。
4、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馬馬虎虎卻對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對于“不求甚解”的觀點嗎? 沒有,作者是說“一般人”的觀點不盡然。也就是說不完全對。
2、為什么說“不盡然”,體現了本文語言的的什么特點?舉例證明不盡然對。 表明文章語言具有準確性的特點。科學中有許多事情需要人們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又需要人們“不求甚解”比如,我們應該學會原諒別人的過錯,要學會包容,所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本文中所說的,我們讀書,應該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3、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首先擺出一般人不太正確的觀點,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二部分:解釋“不求甚解”的.確切含義。 第三部分:“活讀書”的必要性和怎么樣“活讀書”。
4、從本文題目來看,“不求甚解“不能表明作者的態度,請你為本文的標題加上合適的詞語或者短語,使作者的意思或情感更加明白。 如《不求甚解新解》《不求甚解辨》《不求甚解正義》等或者是《正確理解不求甚解》
5、《不求甚解》中說: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說“不求甚解”,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順著作者思路就可以把握本意,對這兩種意見,你是怎么看的。
(四)拓展: 辯論 甲方:“不求甚解就是囫圇吞棗,該貶” 乙方:“不求甚解”就是不拘泥于局部而是著眼整體,該揚。
(五)、你覺得對待問題一般應該采取怎樣的辦法?
對待重大問題,關鍵性問題要求甚解,一技微末節的事則不必認真,特別是在與人交往上。
小結:(六)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是闡明客觀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見解或主張的文章。
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即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謬論同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并不能由論據推出。
教學目標: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文中論證方法的運用。
4、了解駁論方式。
教學重點: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不求甚解”是我們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學到的一句名言,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為題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淵明的本義。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義什么呢?我們一起從這篇文章中尋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作者針對什么說法進行論述?
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對此持什么態度?
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什么?
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4、“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好讀書”講的是一個人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求甚解”則強調的是讀書的謙虛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5、文中例舉列寧批評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與“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有什么關系?
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
6、引用陸象山的話有什么用意?
作為論據對“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行論證。
7、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討論了該怎樣正確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的問題。主要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
8、本文在論證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有立有駁,駁立結合。
三、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對“不求甚解”的含義的論述,告訴我們既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也要有謙虛的讀書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四、布置作業:
1、掌握課文中的要點問題。
2、預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