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0
這是黃州定慧院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與蘇軾一起體驗孤獨,學會成長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學設計
青水九年制學校 趙晨晨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詞作,初步感知內容。
2、通過品詞煉字,體會作者的情感。
3、聯讀《記承天寺夜游》,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感受作者樂觀豁達的胸懷。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品詞煉字,體會作者的情感。
2、難點:聯讀《記承天寺夜游》,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感受作者樂觀豁達的胸懷。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朗讀感知內容,以讀帶品,以讀促品。
2、講授法。在學生不理解或偏頗處,進行講解或糾偏。
3、討論法。在充分的自足學習基礎上合作探究,體會詞作的情感及其變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林語堂說:“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余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卻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今天,我們走進《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起去感受曠達詞人蘇軾的孤獨。
(二)解題
結合注釋一,看看題目,你能從中讀出哪些信息?
【預設】“黃州”“定慧院”交代地點;
“寓居”此處意為“寄居他鄉的官員”
詞牌名——卜算子
題目——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三)感知
朗讀詞作,請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請用“通過這幅畫,我看到了 ”的句式回答。
【預設】通過這幅畫,我們看到了夜色蒼茫,冷月殘輝,幽人獨行,孤鴻縹緲;通過這幅畫,我們看到了孤鴻驚悸起飛,頻頻回頭,心懷幽恨,撿盡寒枝卻又獨宿荒冷沙洲。
(四)品讀
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再讀兩次,你還能讀出什么感情?要結合具體詞句分析。
提示:
讀上闕,讀出凄清、孤寂的感覺。
第三句要讀出問句的語氣“誰見幽人獨往來?”;幽人在月夜獨自徘徊,詞人在慢慢地走,我們也要慢慢地讀,再讀第四句“縹緲孤鴻影”
【預設】
下闕:詞語:驚起—害怕;恨—幽恨;不肯—堅守;
無人省—無奈、孤獨;寒枝、沙洲
情感:幽恨孤獨、孤高自許
【小結】通過品析詞句,我們體會了詞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這首詞對月夜景物的描寫,營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圍,詞人以幽人自稱,以孤鴻為喻,表現出幽恨孤獨而又孤高自許的情感。
(五)聯讀
蘇軾慘遭貶謫,他是否就此沉淪?回顧《記承天寺夜游》,依舊在被貶之地黃州,蘇軾的心境有何變化?你是如何看待?
(請同學們瀏覽這篇短文,注意情感起伏。欣喜—失望—高興—自嘲。齊讀。)
【背景鏈接】
烏臺詩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獄。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與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行新法,擾民,心中不滿,任杭州通判后寫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諷的詩,因而激怒新黨。被構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獄一百三十天。而且牽連甚廣,蘇軾的友朋故舊被連累處罰的達二十二人。蘇軾在獄時自度必死,曾作詩與蘇轍訣別。
被貶黃州。元豐三年,蘇軾被貶黃州,亦因罪廢之余,灰心杜口,謝絕交往。由于牽連甚廣,這時,“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彼此音訊盡絕,蘇軾不能不深懷幽居離索的內心隱衷。元豐五年,他寫下《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此詞以“幽人”自稱,就反映了他在這種特定環境下的處境與心情。初至黃州,一家二十多口人生活有問題,內心深處幽獨與寂寞借物(孤鴻)來表達。
(請同學們瀏覽這篇短文,注意情感起伏。欣喜—失望—高興—自嘲)
【小結】沒有誰的人生能一帆風順,每一場暴風雨都是一種修煉,一種成長。多少次艱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淚的跌倒與爬起,都如同花開花落一般,為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基礎。愿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熠熠生輝的圓月,不懼孤獨,追夢前行。
推薦閱讀:林語堂《蘇東坡傳》
附:板書設計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孤獨幽恨——樂觀豁達
教材分析: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詠梅》詞二首是部編版教材八下第六單元詩詞“誦讀欣賞”四首中的后兩首。作者分別是北宋詞人蘇軾和南宋詞人陸游。兩首詞均是詠物詞,蘇軾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詞人的心境和志意。陸游借梅花言志,抒發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這兩位有理想有抱負的宋代文人,才華橫溢,情懷高遠,卻郁郁不得志。然而他們又都善于借詩文排解情緒,尤其是這兩首詠物詞將自身的困頓與物合一,借詠物明志,深沉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了解詞的格律。
2.學習詠物詞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的寫法之妙。
3.體會詞人不與俗流的人生追求,培養高潔的志趣和情操。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兩首詞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詠物詞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的不同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談話法,探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園圃里的一朵幽香的奇葩,讓我們領略了那個時代騷客文人的無盡風流。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學過的詞,比比看誰記的詞牌名多。(沁園春,一剪梅,念奴嬌,清平樂,相見歡,漁家傲……)
詞牌有什么作用?
(規定詞的格式——句數,字數,平仄。)
二、初讀
詞牌《卜算子》就是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看幻燈片,根據平仄提示自讀,齊讀。
三、求同
1、這兩首詞除了在形式上相同之外,還有哪些地方有相同之處?
內容上——(寫景?人?事?物?)詠物詞
情感上——
2、找關鍵詞,兩首詞有兩個一樣的關鍵詞
“寂寞”“獨”。 你還能從詞中哪些地方讀出這種“孤獨”的情感?
師生談話,分析兩首詞中意象的含義。
(缺月,疏桐,漏斷,沙洲冷,寒枝——環境蕭條,冷清
無人省——無人理解
驛外,斷橋,黃昏,風雨——環境荒僻,凄苦
群芳妒,碾作塵——被排擠,遭遇不幸)
3、在凄苦的環境、不幸的遭遇里寂寞孤獨地堅守的僅僅是鴻和梅嗎?
(還有詩人自己。詩人的境遇、詩人的品格與鴻、與梅何其相似。詠物之作,在于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其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交融。兩首詞,寫盡了孤獨寂寞,也寫盡了詩人的高潔和堅守!)
生朗讀:他們——
都才華橫溢,心懷家國
都遭逢凄苦,命運坎坷
都孤獨寂寞,愁苦幽怨
都志趣高潔,堅守理想
四、比異
1、詠物詞的特點之一是以物為象,擇其特性,但物各有性,兩首詞所詠之物,鴻,梅,也各有其特性。
板書:
鴻 梅
鴻:志向高遠,高尚豪邁
梅:清香高潔,堅貞不屈
2、知人論世。
蘇軾,從飛鴻、孤鴻、到歸鴻,他的精神在不斷地成長和自我突圍,林語堂說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所以,孤鴻并不能代表他一生的寫照,而只是他剛貶到黃州時孤寂悲涼的情感載體
(一時一境,托物抒懷)
陸游愛梅如癡如狂,寫梅的品格,始終如一。陸游一生力主抗金,曾親赴抗金前線南鄭,投身于火熱的戰斗生活。《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至死也不忘收復中原,正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依舊香如故。
(一生志向 托物言志)
五、入畫
不管是鴻,還是梅,它們所象征的詩人不與俗流的精神品格,值得后世永遠景仰和學習;他們在詩詞方面的造詣,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蘇軾曾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其實很多詩詞都可以入畫,接下來,請同學們分別為這兩首詞配上一幅畫,從背景、主體、構圖、色彩來說說你的設計意圖。
1、林語堂《蘇東坡傳》
2、朱東潤《陸游傳》
板書設計: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詠梅
環境 凄 苦(烘托)
心境 寂寞孤獨 —— (堅守)
鴻 梅
一時一境 一生之志
托物抒懷 托物言志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新課導入
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后,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自己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學習目標
1、復習有關蘇軾的文學常識;
2、領會詞的思想內容;
3、學習詞人潔身自好、堅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態度,提升學生的人生觀;
4、背誦、默寫這首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眉州人。蘇軾歷北宋五朝,榮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詩、文、詞皆獨步一時。其詞突破婉約詞藩籬,在風格、題材、音律方面皆有創變,豪縱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風格于雄奇超曠之外,亦兼韶秀婉麗,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揮灑,代表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宏肆雄放,機趣橫生,與黃庭堅并稱“蘇黃”,開宋一代詩風。一生著述宏富,著有《東坡易傳》、《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寫作背景
此詞是作者剛從“烏臺詩案”里解脫出來,只身到黃州時所寫。抒發了從政失意而寂寞孤獨的情愫。
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初作于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蘇軾另有《游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朗讀詞句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重點字詞
【1】疏桐:枝葉稀疏的梧桐。
【2】漏斷:指深夜。
【3】幽人:幽居之人。
【4】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5】孤鴻:孤單的鴻雁。
【6】省(xǐng):理解,明白。
【7】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積而成的陸地。
翻譯詞句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仿佛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問題探究
1、全文分為上下兩片,共有哪些意象?
明確:缺月、疏桐、漏斷、幽人、孤鴻、寒枝、沙洲。
2、這些意象分別有哪些特點?詩人分別用哪些詞語來描繪它們?
明確:月——缺,桐——疏,漏——斷,人——幽,鴻——孤,枝——寒,沙洲——冷。
3、這些意象特點分別涉及哪些藝術手法?蘊含哪些思想感情?
明確:疏桐暗示良禽擇木而棲的環境的荒涼,也暗示在封建社會里正直的人才難以得到重用。
漏斷說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靜下來。
幽人是蘇軾自稱為幽囚之人,聯系背景,可知當時蘇軾處境艱難,心情低落。
孤鴻指孤單的鴻雁,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在古詩詞里,文人常常取鴻雁春秋遷徙,一生漂泊無定,沒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涼悲苦。
寒枝暗示蘇軾當時的凄涼處境。
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濱、湖濱帶出露水面的沙灘,在當時人煙稀少,荒涼清冷。
概括上片、下片的意義
上片寫幽人,幽人孤獨如孤鴻。先寫夜景幽寒,為幽人、孤鴻的出場營造氛圍。接著寫幽人孤鴻往來。冷落凄靜的夜晚,惟有孤鴻與幽人相對,那孤傲不群的孤鴻,正是獨往獨來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寫孤鴻,孤鴻幽恨如幽人。孤鴻被驚起,驚慌高飛,心懷幽恨,卻無人能懂;寒林千枝,卻不肯棲息;最后,它悲鳴著飛過長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失群孤鴻與失志幽人互喻疊映,意脈貫通。
課堂小結
這首詞運用了比興、象征等藝術手法,以孤鴻為喻,托物言志。把孤鴻失群與幽人失志聯系起來,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無所依托而又無可哀告的寂寞與傷感的心情與處境的真實寫照。
主題思想
此詞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托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為詞中名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