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1
這是式微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這是一首課外古詩,重點要求理解背誦
作品簡介:《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成《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基本表現手法為賦、比、興,稱為詩歌的六藝。
《詩經》的 詩體格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時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其語言生動傳神。
式 微 《詩 經》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一注釋:
1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發語詞,無實義。
2 微:昏暗,幽暗。這里指天將黑。
3 胡:何,為什么。
4 微:非,(如果)不是。
5 故:事。6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7 君:君主 8 躬:身體
二 譯文: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養活)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養活)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三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
一)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婉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產生不言怨而怨自深的藝術效果。
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詩共二章八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抵抗暴政的決心。
全詩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以重章疊句營造特別的氛圍,直抒胸臆,抒發了服勞役者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
拓展:這是人民苦于勞役,對國君發出的怨詞。全詩只有三十二字,二十八個是重復使用,但沒有呆板之感,而是在一唱三嘆中將勞動者的怨恨直白地表達出來。《毛詩序》認為此詩寫的是黎侯為狄人所逐,流亡于衛,臣子勸他歸國的事。還有人認為這是情人幽會相互戲謔的歌,可備一說。(對初中生來說只是拓寬,不需要掌握)
四.20分鐘知識點小測 (這些知識如果掌握了,考又何懼?)
理解記憶:1.詩中運用設問方式引出勞動人民在露水中勞作的艱辛的句子是:——————————————————————
2.詩中寫出勞役者天黑了還在泥水中勞作,表達了對統治者不滿的句子是:——————————————————————
3.詩共二章八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找出詩中押韻的韻腳,并分析有什么表達作用?
教學目標預設:
1. 通過認識歌詞、猜作詞者、想象詩歌畫面、聽旋律這幾個環節了解《詩經》的寫作形式和內容,體會其中的悲苦之情。
2. 初步了解《詩經》中重章疊句和反復這兩種章法特點,明確它們的作用。
3. 使學生的朗讀在層次和情感上能夠循序漸進,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這首詩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1. 《詩經》中所表達的情感是通過哪些內容與形式展現的?
2. 體會重章疊句的意義和作用。
3. 朗讀的層次性如何體現?方法技巧的指導如何落實?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孩子們,老師知道你們平時很愛唱流行歌曲,其實古代也有流行歌曲。今天我們就來學唱一首來自《詩經》的古代流行歌曲,給你們,也給我自己減減壓,好嗎?
二、讀歌詞
(一)認識歌詞
1.孩子們,認識歌曲。先從認識歌詞開始,是吧。自由朗讀兩遍。兩個要求:讀準字音和不增不減。(指導一下停頓,讀音)
2.推薦一個學生讀讀看。——齊讀
3.一分鐘后有沒有同學能夠把它背下來的,你有秘訣嗎?(PPT空白)
你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這首歌詞比較簡短,而且上下行之間驚人的相似:“故”“中露”“躬”“泥中”。并且還有重復,背起來省力。
(二)理解歌詞
盡管背的容易,可要想銘記于心,最好我們還能理解歌詞的內容,對嗎?這歌詞距今已經兩千多年了,難度系數的確有點大,第一行的意思老師帶著你們一起來解決。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能回家?(如果)不是為了君主的事情,何以還在露水中(辛勞)?(微1:天黑,微2:不是,非,表否定。)
試著自己寫一下第二句。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能回家?(如果)不是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何以還在泥漿中(受罪)?
三.制作名片
(一)猜作詞者
每一首歌曲都有作詞者,我很好奇,兩千多年前,創作這首歌詞的人會是什么性別?什么身份?什么目的?你們能不能幫我想想看。
第1課時《式微》《子衿》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把握這兩首詩的內容及其思想感情。(重點)
2.學習《詩經》中賦、比、興的創作手法及其章法節奏的特點;分析詩歌的語言特色,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難點)
3.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重點)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導入:四書五經之一的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今天我們學習其中的兩首《式微》《子衿》
2、多媒體出示《詩經》知識鏈接。《式微》出自《詩經.邶風》,是一首先秦時代的詩歌。
3、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式微《詩經·邶風》
式微式微,胡不歸?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歸?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式微:天黑了。式:語氣助詞。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體。
主旨內容
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堪稱“饑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經典之作。
重點賞析
重章換字,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特色。體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感強。《式微》詩短短32個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工整與靈活相整合,參差錯落,能極力地表達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選擇又是隨著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增強了詩的節奏感。總之,《式微》運用語言的藝術,非但韻律和諧優美,而且用詞精巧。
子衿
古今對譯
子衿《詩經·鄭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我來回踱著步子呵,在這高高城樓上啊。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一天不見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子:男子的美稱。
衿:衣領。
悠悠:深思的樣子。
寧(nìnɡ):豈,難道。
嗣(sì)音:繼續通音信。嗣:繼續。
挑(tāo)兮達(tà)兮:即挑達,往來相見的樣子。
城闕:城門兩邊的高臺。
主旨歸納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表現了這位熱戀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摯感情。
重點賞析
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眼前。這種藝術效果的獲得,在于詩人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畫心理活動,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信、又不見影
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象,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心獨白,則通過夸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
板書:
式微:勞動人民遭受壓迫苦不堪言
子衿:對戀人的焦灼思念 作業:背誦并默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