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3
這是驛路梨花創意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設想
本篇不是從解放軍蓋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寫起順敘出十多年的時間跨度、直接描寫解放軍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個夜晚和早晨,按“我們”宿在小屋的得解饑疲和見聞順序,組織材料,結構篇章,間接描寫解放軍和梨花姑娘,敘中融情,敘后抒情,抒情結尾;其中兩段具有插敘作用的人物語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敘寫所見所聞當中,先設置出一個懸念,穿插兩個誤會,步步深化懸念,最后徹底解開懸念;從而體現出了作者構思謀篇的匠心,構成了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回環遞進的結構形式,有力地表達了贊美青年一代學習雷鋒、心靈純美的主題。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藝術形式的表現力量,達到教學目的。 本篇以“驛路梨花”為題,一語雙關,譬喻恰切,形象鮮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引導學生在分析作品基礎上體會標題含意,培養鑒賞能力。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順敘故事波瀾起伏、運用插敘表明原委和間接描寫物的寫作方法。
2.體會本篇巧妙標題的深刻含意。
3.學習優秀人物的向雷鋒學習。
本篇安排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分析梨樹林中發現小屋。
教學過程
1.由新單元教學的開始,引出《驛路梨花》(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參看注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驛:yi 蔑miè 陋 lòu 攆 niǎn 麂jǐ 葺qì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寫并貫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寫并貫穿全篇的人物是“我們”。
(2)依據“我們”的行止和見聞,本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主要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寫“我們”在梨樹林中發現小屋;第二部分從“老余打著電筒走過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護林的老人”,主要寫小屋幫助“我們”解除了饑餓疲勞;第三部分,從“正說著”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主要寫瑤族老人述說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從“第二天早上”到“常來照管這小茅屋”’,主要寫梨花之妹講出小屋的.來歷;第五部分,從“我望著這群”到篇末,熱情贊美,結束全篇。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梨樹林中發現小屋)。
(l)本篇開篇怎樣寫出了什么?寫這些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篇開篇從“我們”的視覺,用一個感嘆句振起,描寫山巒。“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個動詞,由近及遠,描寫出山巒層疊,一望無際。“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們”行進山中已經到了傍晚時候。這樣描寫山巒,表明時間,襯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為小屋的出現作好鋪墊(板書:山巒
層疊日暮作好鋪墊)。
(2)“我們”在發現梨樹林中小屋前的情況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么陡峭的山,這么茂密的樹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難得遇見幾個人”,“我們”在發現梨樹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跡很少的深山密林當中,天色已晚,擔心“只有在這深山中露宿”(板書:山陡人稀天晚擔心露宿)。
(3)“我們”看到梨花時的心情怎樣?
一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余“突然指著前面叫了起來:“看,梨花!”表現出意外看到梨花的驚起動情。“這里有梨樹,前邊就會有人家”,梨花使“我們”產生了希望。 “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樹林里走著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進一步描寫出梨樹林中的如畫境界,表現了“我們”滿懷希望在林中尋找人家的心情(板書:意外看到梨花產生希望)。
(4)“我們”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況?產生了什么疑問?這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首先看到小屋“沒有燈也沒有人聲”,不禁產生了“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問,設置出了一個懸念(板書:小屋無燈無人設出懸念)。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作用,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小屋的幫助解決饑餓疲勞,懸念的步步深化,兩個誤會的穿插和最后徹底解開懸念,抒情結尾的作用。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書:小屋助解饑餓疲勞)。
(l)“我們”接著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況?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看到:“門是從外面扣著的”,屋內“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沒人住過了”;門板上寫著“請進”,屋內大竹筒里裝滿了水,并且用幾行“粗大的字”告訴來人“屋后邊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鹽巴,有辣子”,表現出小屋主人專誠熱情地幫助行路的人,準備得非常周到(板書:屋主專誠熱情準備周到)。
(2)小說寫出“我們”在小屋中的什么情況?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寫出“我們”在小屋中燒火做飯,“溫暖的火,噴香的米飯和滾熱的洗腳水,把我們身上的疲勞、饑餓都攆走了”,表現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幫助素不相識的“我們”解除了旅途當中的疲勞和饑餓,幫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書:助解旅途饑疲幫助路人)。
(3)飽暖以后,“我們”都非常感激屋主,哦”和老余的對話有什么表現力量?這在行文上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問老余:‘你猜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說:‘可能是一位守山護林的老人。’”兩人猜測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現出對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應前文設出的懸念;“可能”,語氣并不肯定,實又深化了前設的懸念(板書:猜測屋主職業深化懸念)。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板書:老人述說屋主名叫梨花)。
(l)瑤族老人進屋后,“我”和老余的反應具有什么表現力量?老人的反應表明了什么?這在行文上起著什么樣的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和老余在老人進屋后的反應:“主人”回來了、我和老余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一心以為老人就是主人,“同時抓住”“搶著說”、,表現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謝的感激心情。老人說“我不是主人,也是過路人呢”,表明了把他當作主人是個誤會。寫出這個誤會,既構成了曲折生動的情節,又在行文上再次照應前設的懸念。
“我不是主人”,誰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懸念(板書:誤認小屋主人 再深懸念)。
(2)老人述說了自己曾經打擾小屋,終于打聽出小屋主人是對面山頭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這段語言在敘述故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現力量?在行文上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段語言具有插敘故事的作用,表現出小屋幫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義重大;終于打聽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現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應前設的懸念,似乎已經解開了這個懸念(板書:說出屋主名字似解懸念)。
(3)小說寫出“我”在這天夜里什么樣的夢境?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我”在梨樹中看到梨花姑娘的夢境。“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環境是多么美好;“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美好的環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襯托著梨花姑娘,表現出梨花姑娘的無限美麗。情深才會成夢,這看到梨花姑娘的夢境描寫,表現了“我”對她的衷心贊美(板書:夢見梨花姑娘 衷心贊美)
3.引導學生分析第四部分(板書:梨花之妹說明小屋來歷)。
(1)小說怎樣寫出梨花之妹的出現和什么樣的出現情景? 寫這些在行文上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結合著“我”和瑤族老人的誤認,寫出梨花之妹的出現的。“我們正在勞動,突然從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邊的約莫十四五歲”;聽這老人述說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們面前”,彎腰行禮致謝,感謝她們蓋了這間小屋;“嚇得小姑娘們像小雀似的蹦開了”,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說:“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現,再次發生了一個誤會(板書:哈尼姑娘出現再生誤會)。寫出這個誤會的發生和解開,又在行文再次照應前設的懸念。
教學目標
語文教案-驛路梨花
1.知識目標
(1)理解插敘及其作用。
(2)了解懸念的設置和作用。
2.能力目標
(1)提高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速讀和復述能力。
3.情感目標
認真體會雷鋒精神世代相傳的生命活力,繼承發揚這種精神。
教學建議
環境描寫具體生動,景物穿插簡潔恰當
透過“我”和老余的觀察,細致入微地描寫了小小茅屋。茅屋是簡陋的:草頂、竹蔑泥墻,門從外扣著,木門板上用黑炭寫著“請進”兩個字。“請進”是主人無聲的熱情歡迎,表達出對投宿人的真誠的關心,盡管屋內的火塘只有冷灰,但是從那鋪著厚厚稻草的大竹床、倚在墻邊的大竹筒,竹筒里裝滿了清涼可口的水,就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熱誠和周到。墻上幾行粗大的字:“屋后邊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鹽巴,有辣子。”路人所急需的吃的、喝的、用的,一應俱全。這具體而層次井然的環境描寫,生動地表現出小茅屋主人的誠摯地為他人著想的精神。
小說中的景物描寫都是簡筆勾勒,但是手法靈活,富于變化,由于調遣妥貼,所以景盡其用,恰到好處。
起筆描寫哀牢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這正是西南邊陲景物的特征,寥寥幾筆,為情節的展開創設了環境,并且為盛開的梨花鋪設了蒼翠的底色。其后寫到梨花,讀者不難想象,有濃郁的.青蔥來襯托,她將是何等的亮麗,多么的眩人眼目!
文中三次寫到梨花,開頭寫老余驚喜的叫聲“看,梨花!”,引出第一次對梨花的描寫:“白色的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描寫純潔的顏色和盛開的姿態,并且點明梨樹茂密成林。這是實寫,是情節發展的需要,也是對人物高尚品質的襯托。中間有虛寫:“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突出梨花香飄四溢的特點,并且把梨花同哈尼小姑娘連在一起,襯托哈尼小姑娘的美麗形象和美好心靈。結尾再實寫:“我望著那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照應題目,點明中心,突出梨花的象征意義。對梨花的描寫,使全文充滿詩情畫意。
教學建議
課文比較長,讓學生進行速讀練習。提出明確要求,指導速讀方法,提高速讀能力。
重點討論插敘,找出插敘部分,體會插敘的作用。
做復述訓練。請幾個同學分別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事情發生發展的順序進行復述,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加深對記敘順序的理解。
結構嚴謹,情節生動
作品是順敘,以“我”和老余的見聞為主線組織材料。二人傍晚投宿至第二天清晨修屋,中間寫到瑤族老人的到來,梨花的妹妹出現。雖然只有一晚一晨,但所敘小茅屋的建造及照管過程卻達十幾年。把十幾年間的故事壓縮在極短時間的見聞中,內容豐厚,表述簡潔,結構精巧而緊湊。
情節波瀾起伏,引人人勝,妙處在于善設懸念。記夕陽西下,“我”和老余為不知在哪里投宿而著急,卻在淡淡的月光中發現了無人居住但柴米齊備的小茅屋。二人不免產生疑惑:主人是誰?這是懸念之一。情節在探尋小屋主人的過程中推進。“我”和老余有了溫暖的火、噴香的米飯和滾熱的洗腳水,趕走了疲勞和饑餓,由衷地感激提供方便的主人。恰在此時,一位瑤族老人出現了,他必是主人無疑,然而老人卻否認了。這是懸念之二。老人說出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問題有了答案。次日清晨,美麗純潔的哈尼小姑娘在梨樹林中出現,瑤族老人上前以大禮向心中的主人致謝,不料這又是一個誤會,她既不是屋主,也并非梨花,作品在此三設懸念。及至小姑娘深情敘說了解放軍建造小屋的過程和用心,作者譜就了歌頌發揚雷鋒精神的人們的華彩樂章。陸游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與小說的情節,與文中的人物,與美麗的景物,都恰切地融為一體,以此收束,使作品的意境更加優美動人。
思路
小說標題似乎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它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具有助人為樂精神的梨花姐妹,還象征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作者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見所聞為線索,通過對小茅屋詩情畫意的描述,刻畫了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發揚雷鋒精神的一組人物群像,展現了他們熱情好客、助人為樂的精神風貌。在記敘過程中不斷設置懸念,巧妙地穿插了有關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過程,曲折生動地敘述了小茅屋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人物群像。
主題
小說通過記敘哀牢山樹林中一個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歌頌了人民群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教學設計示例
驛路梨花 第一課時
探究活動
組織一次速讀練習活動。
現在是信息時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信息,而獲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仍然是閱讀。為此,出版物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增長。蘇聯閱讀專家馬克·沃倫斯基指出:全世界15世紀出版了各種圖書3萬種(50年內),16世紀出版了25萬種,19世紀出版了700萬種,20世紀出版了2500萬種。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人口從1750年到1950年的200年間約增加了2倍,書籍卻增加了800倍。
面對信息的汪洋和激增的書山,現代人必須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學生時代是練習和掌握速讀方法的最好階段。
活動目的:
1.練習速讀,掌握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2.激發練習速讀的興趣。
活動步驟:
1.準備工作:
(1)選擇速讀材料。選文貼近現實,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有較強的可讀性。
(2)命制閱讀檢測題。
(3)印制閱讀材料、閱讀檢測題。
(4)印制速讀記錄表。
(6)把全班分為兩個大組,鄰近的兩個同學結為小組。每小組分出先后次序,第一位同學為第一大組,第二位同學為第二大組。
(7)每小組至少準備一塊手表。
2.課堂速讀練習:
(1)動員,講清意義。
(2)提出要求。
①用學習《驛路梨花》時的速讀方法閱讀發下的文章。
②保持教室安靜。
③認真填寫記錄表。
④由老師宣布,統一閱讀開始的時間。
(3)活動步驟:
①發下閱讀材料、速讀記錄表。
②由老師宣布開始,第一大組的同學先讀,第二大組的同學負責記錄閱讀結束時間,認真填寫記錄表。
③第一大組同學全部讀完之后,第二大組讀。要求同上。
④下發閱讀檢測題,兩組同學分別獨立完成。
⑤老師收齊記錄和試卷,課下評閱。
⑥老師另選時間講評:
肯定成績,表揚速度快、理解率比較高的同學。
提出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
提出努力方向。
參考閱讀材料:
錯覺的妙用
1.錯覺是不正確的知覺。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眼見為實”,意思是說多聞不如目睹可靠。其實也有例外,例如,我們看到水平線上的月亮比頭頂上的月亮大。照理,月亮在天空的任何位置大小是
教學目的
1、 理清了課文敘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
2、 深入分析了文章的開頭部分,體會了寫梨花美景的作用
3、 學習西南少數民族樂于助人的精神。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步驟 :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近來的見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教師也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3分鐘)
我國西南邊陲是塊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講述的就是西南少數民族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故事,讀完它,你會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它。
板書標題、作者。簡釋標題,簡介作者。見"預習提示"和注釋①。
三、快速閱讀課文,標好段序,并劃分文章的結構。(目標1)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劃分層次。
2、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解答。
(備學生)分段分層不必拘泥于統一答案,只要講得有道理就行。
第一部分(1-8)寫"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趕路之時發現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寫小茅屋主人的熱情周到,引發我們對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贊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
四、研讀l-8自然段。
1.思考:文章開頭交代了什么?
先齊讀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圈點有關詞語,并作好點評。)
2.另外,文章還描寫了這里的環境。(目標2)
寫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幾個動詞描寫山勢,由近及遠,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襯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為下面小屋的出現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作鋪墊。接著又用"陡峭""茂密"著意渲梁山的險峻。
3.正當"我們"處于前不挨村,后不著店,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時,看到了什么景象?
明確:梨花美景。
4、指定學生讀描寫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品味寫景的語言,體會寫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不僅給以驚喜,更多的是給人以希望和安慰。我們焦急的心頓時平靜下來了。
5.再談第1-8自然段,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總結本節課,。
這節課,我們理清了課文敘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特別是深入分析了文章的開頭部分,體會了寫梨花美景的作用。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數民族學習雷鋒、樂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這些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樣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六、布置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