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5
這是9那個星期天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變化,理解其情感。
2.細讀課文,體會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
3.品析課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辯證認識母親與孩子溝通中出現(xiàn)的問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
難點:品析課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搜集一些關(guān)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別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情。課上分享交流。
(2)初讀課文,詢問學生:作者為什么用《那個星期天》作為標題?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閱讀全文。
二、質(zhì)疑互辯:
(一)活動一: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同桌間互讀檢查。
2.說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結(jié)合閱讀說出初步感受。)
(二)活動二:通過自學課文你還有哪些疑難問題?試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三、精講點撥: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圈畫出表達心情的關(guān)鍵語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這段時光不好挨”“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一派荒涼”等,把握“我”心情變化的大致過程,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nèi)容。
(2)梳理文章寫作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
“我”的心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所以,在指導學生圈畫出表達心情的關(guān)鍵語句的同時,還要注意它與時間的推移之間的關(guān)系。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里時間的推移結(jié)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
2.品讀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獨特魅力
要求學生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當“我”開始等待時,“我”有什么舉動?心情如何?
一個滿懷期盼的孩子,從早晨就開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這使得在平日看來還可以忍受的單調(diào)時光變得更加不好挨。作者從懷著這樣心情的“我”的角度出發(fā),用細膩而質(zhì)樸的筆觸描寫了“我”挨這段時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動作描寫和內(nèi)心獨白,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小孩守著一本電影畫報—還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孤獨地在院子里打發(fā)時間的場景。這個孩子沒有玩伴,已經(jīng)將一個人能玩的游戲玩了許久,看過天,追隨過天上的流云,撥弄過地上的蟻穴,就連那毫無新鮮感的畫報也成了彌足珍貴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展示了“我”等候母親回來時,一個人艱難打發(fā)時間的情形,表現(xiàn)了“我”的忍耐和執(zhí)著。這還不夠,接下來,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了“我”的內(nèi)心獨白,讓人進一步體會到“我”的脆弱和無可奈何,忍不住對“我”心生憐愛。
(2)我對電影畫報李的人物想象反映了“我”怎樣的心理狀況?
(3)為什么母親“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
為了抓住那個星期天里最后的時間讓母親兌現(xiàn)承諾,“我”冒著被匆匆奔忙的她倒的危險,紫跟著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進她的腿底下,從而發(fā)生了觀察點的車換。在“我”眼里,那明明是為了避免絆倒“我”而匆忙移動的母親的雙腿,竟然顯得么脆弱,好像隨時會被“我”絆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隨母親步伐的緊密,更形象地現(xiàn)了“我”急切的心理。
(4)“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表現(xiàn)了“我”怎樣的心情?
(5)“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這里,“我”明白了什么?
這篇課文從孩童視角出發(fā),描寫了“我”的所見所感所思,語言平實質(zhì)樸、明白如
活,甚至有點兒絮絮叨叨如兒語,這一特點把握起來比較容易。要注意讓學生在看似簡易
酌敘述語言中,感受和理解“我”的心情和情感。重點關(guān)注文章里的動作、語言、內(nèi)心獨
和環(huán)境描寫,仔細品讀。這些任務也可以結(jié)合課后練習的“思考探究”二和三來進行。
3.再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的失落和母親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后蘊含著的深厚的母愛。啟發(fā)學生思考:雖然母親沒有兌現(xiàn)承諾,但是“我”并沒有怨她,這是為什么?
那個星期天,母親雖然沒有兌現(xiàn)對“我”的承諾,但這并不說明她不是
位好母親。首先,母親是想帶“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諾過,可能迫于現(xiàn)實條件,直沒有辦法做到。但是她終于還是答應要在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而且那天開始時她都記得自己的承諾。然而,生活壓力過大,她必須完成作為母親該完成的勞作,也許這樣的勞作比帶“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終沉浸于繁忙的勞作中,徹底忘記了承諾。 “我”無聲的哭泣驚醒了母親,她于是驚惶地抱著自己疼愛的孩子道歉,與“我”一起感受那失落而荒涼的心緒,讓“我”獲得些許安慰。母親,始終是一位好母親,哪怕她不不向生活低頭,卻仍然不改她是一位好母親的本質(zhì)。
當然,也可以從另一角度探討母親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對孩子的承應當兌現(xiàn);二是不應因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
引導學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瀾的同時,體諒母親,進而結(jié)合部的生活思考應該怎么跟父母相處,加深對家庭和社會、責任和愛的感受與理解。
4.拓展閱讀,擴寬視野
引導學生將本文與曹文軒《草房子》的相關(guān)章節(jié)進行比較閱讀。讀完以小組為單
相交流,說說這兩位作家的作品各有哪些打動你的地方。
四、系統(tǒng)小結(jié):.
《那個星期天》是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的第四章《童年之門》中的一小節(jié)。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jīng)歷。一開始他既興奮又滿懷期待,后來因為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到最后因母親沒有兌現(xiàn)承諾而失望、委屈乃至 “絕望”。文章細膩而深婉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豐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與成入世界存在的鴻溝。
五、作業(yè)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對身邊事物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從下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個,分別描寫心情“好”與“不好”兩種狀態(tài)下所見的景物,體會“融情于景”寫法的好處走在小巷中奔跑在田野上漫步在公園里。
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借鑒在本課學到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對人物動作、內(nèi)心獨白、環(huán)境的描寫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會寫“蟻穴、翻箱倒柜”等15個詞語。
2.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體會“我”在一天里心情的變化。
3.品味文中重點語句,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異同點。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1.導入新課。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純真的,童年的樂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童年時,我們的心里總藏著自己的一點點渴盼:渴盼著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著好玩的玩具,渴盼著和媽媽外出游玩……作家史鐵生小時候又有怎樣的渴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那個星期天》。
2.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中國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他的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意蘊深沉,曾先后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代表作有小說《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散文《我與地壇》《合歡樹》《病隙碎筆》等。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小組內(nèi)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急遽(jù) 惆悵(chóuchàng)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惆、悵、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悵、偎”書寫時要左窄右寬;“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母親答應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但是因為家務繁忙,結(jié)果一次次爽約。)
2.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懙?(時間順序)
(2)根據(jù)時間順序,梳理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總寫“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母親一次次爽約,“我”心情逐漸落空。
第三部分(7):寫“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潰大哭,母親安慰“我”。
四、課堂小結(jié)。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請一位同學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
二、品讀課文,體會人物感情。
(一)讀課文中有關(guān)早晨“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guān)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通過描寫天氣和“我”的動作,體現(xiàn)出“我”心情的愉快。)
3.“這段時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現(xiàn)“時光不好挨”的?
4.“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我坐在草叢里翻看一本畫報……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過描寫“我”的動作來寫“我”焦急又興奮的心理;通過寫“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xiàn)“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
5.“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表現(xiàn)了“我”急切的心情。這里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母親的忙碌。)
思考:這幾句話在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以孩子的視角來寫,富有童趣,更加真實)
(二)讀課文中有關(guān)下午“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guān)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通過細致地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我”急切地盼望母親快點洗完衣服好帶“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環(huán)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三)讀課文中有關(guān)黃昏“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guān)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1.思考:為什么說光線的變化是“漫長而急遽”的?(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母親發(fā)現(xiàn)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fā)現(xiàn)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我”無比悲傷、絕望。聯(lián)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的悲傷無以言表。“閉上眼睛”“荒涼”表明內(nèi)心的絕望、無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和光線的變化。
人物心情:
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傷心—徹底失望
光線: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三、再讀課文,思考感悟。
1.這篇文章通過具體細致的敘述,真實自然地表達了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仔細體會。
2.交流感悟,體會人物品質(zhì)。
(“我”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體諒母親的辛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的失落和母親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后蘊含著的深厚的母愛。)
四、拓展遷移,布置作業(yè)。
1.《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都運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點:《匆匆》一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運用了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結(jié)合的方式;而《那個星期天》則運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會在所描寫的人、事、物中,在敘述中表現(xiàn)“我”不斷變化的情感。
2.學習本文寫法,用一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那個星期天
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徹底失望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學反思
1.教學時注重通過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體會人物心情。讓學生通過充分閱讀,談感受,喚起學生的感知體驗。
2.教學中,對比《匆匆》,就兩課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展開討論,明確表達情感的不同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個詞語。
2.默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體會“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3.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敘事方式。
教學重難點
1.默讀課文,感受“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2.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策略
1.生詞教學
通過查閱資料、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如:“惆悵”可以結(jié)合課文情景和“我”當時的心境來理解;“驚惶”可以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來理解,家務繁忙的母親面對“我”突如其來的哭泣只是驚惶,而并沒有責怪,充分體現(xiàn)出母親對“我”的疼愛。
2.閱讀理解
主要采用朗讀、默讀、概括、圈畫、想象等學習方法,從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細膩的心理變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從而體會“我”興奮、期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變化。
3.習作運用
學習作者在描寫“我”等待母親帶“我”出去玩時是如何消磨時間的側(cè)面描寫,又或是借助周圍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寫的`時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內(nèi)容寫清楚,把情感真實而自然地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8226;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yè)。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個詞語。
2.默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理清文章脈絡,體會“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教學過程
板塊一讀題目,提疑問
1.質(zhì)疑導入,引出課題。
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會產(chǎn)生哪些疑問呢?
預設:那個星期天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要用這樣的題目呢?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guān)作者史鐵生的資料,相互補充。
(2)教師介紹作者。
課件出示:
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21歲時因病癱瘓,從此永遠坐上了輪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與地壇》、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1984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1998年首屆魯迅文學獎。
(3)回憶舊知,抓住特點。
上學期我們也學過一篇有關(guān)“盼望”的課文《盼》,誰能把那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簡單地說一說?(《盼》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萬分期待的心情描寫得十分生動)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難,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引導和講解做到有的放矢,還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
板塊二走入文本,理清脈絡
過渡:不同的經(jīng)歷,同一種期待的心情,這節(jié)課我們接著來學習《那個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討小男孩的期盼歷程。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圈出生字,借助資料理解不懂的詞語。
2.檢查學生字詞認讀的情況。
課件出示:
媚(mèi)蟻(yǐ)叨(dāo)絆(bàn)諒(liàng)
耽(dān)糅(róu)綻(zhàn)惆(chóu)悵(chàng)
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逝(shì)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通過查閱資料、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課件出示詞語:惆悵、驚惶、荒涼、耽擱、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話概括。
預設:課文主要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等待母親帶他出去玩,卻一直沒等到,傷心、失望之時得到母親安慰的經(jīng)歷。
4.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學生交流匯報,理清脈絡。
課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講了“我”從興奮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無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終徹底失望的過程。
第三部分(7):講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傷心到哭泣,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要為學生打好識字、閱讀和習作的基礎,只有加強生字詞教學,才能讓學生掌握字音、字形、字義,并正確運用到生活中去。科學合理地進行問題的設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學質(zhì)量。教學時抓住課堂中的有利時機提問,能啟發(fā)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解讀。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感受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體會第一次盼望對于孩子來說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敘事方式,寫出成長體驗;摘抄好詞好句。
3.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課時目標
板塊一整體感知,體會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親能夠?qū)崿F(xiàn)他小小的愿望——在一個星期天帶他出去玩。可是母親最終沒能履行諾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樣?
2.課件出示閱讀提示。
找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
找出描寫“我”的心情的語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3.默讀描寫早晨時“我”心情變化的片段,圈畫出相關(guān)語句。(第2~5自然段)
課件出示:
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
這段時光不好挨。
焦急又興奮。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這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親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
(1)指名學生朗讀。
提示:抓住“陽光明媚”“焦急又興奮”“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詞,體會“我”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2)說一說:你從這些詞語里體會到了什么?
提示:“這段時光不好挨”寫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寫出了“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
(3)師生合作朗讀。
4.默讀描寫下午“我”心情變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著什么?作者是怎么寫出“盼”的心情的?
課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學生交流。(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再不”“再不”“決不”三個詞,體會男孩“盼”的心情)
(2)指導學生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課件出示:
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①讀一讀,說說環(huán)境描寫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學生交流。
預設:通過環(huán)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長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環(huán)境來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
5.默讀描寫黃昏時“我”心情變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親為什么“驚惶”?表現(xiàn)在哪些行動上?
課件出示:
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2)指名朗讀。(引導學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動作的詞來感受母親的形象)
(3)從這些動詞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預設:從“甩、拉、親吻、說”這些表示動作的詞中,我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沒有兌現(xiàn)承諾而感到自責、不安,所以驚惶;可以感受到其實母親是很愛“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為有做不完的家務事而忽略了“我”,忘記了自己的承諾。
(4)分角色朗讀。
6.師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
學生交流,整理總結(jié)。
課件出示:
心情變化:期盼——興奮——焦急——懊悔——失望——絕望
時間(光線)變化: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
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課后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和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變化和特別的成長體驗。
板塊二細細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讀課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這個星期天里,母親沒有兌現(xiàn)對“我”的承諾,她是一位好母親嗎?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你的看法。
(1)學生交流。
(2)教師小結(jié):從課文第7自然段母親的一些動作和語言可以看出,她因為家務纏身而沒有兌現(xiàn)承諾,并因此感到自責、不安,可以看出她對“我”的疼愛,她是一位好母親。
2.“我”既然這么希望出去,為什么不是直接拉著母親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親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學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體諒母親的辛勞,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沒有任性撒潑。
3.回想自己的親身體驗,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2)教師小結(jié):雖然母親最終沒能兌現(xiàn)她的承諾,但是小男孩也并沒有抱怨母親,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像作者那樣,多多體諒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設計意圖】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探討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圍繞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聯(lián)想,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真正落實從語文課本走到生活當中去。
板塊三領會主旨,學習寫法
1.讀了課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兌現(xiàn)對孩子的承諾,不然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忘懷的傷害。孩子也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2.通過對比,體會寫法。
課件出示:
《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學生分小組合作探討。
(2)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相機點撥。
(3)師生共同總結(jié)歸納。
課件出示:
相同點:都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同身受。
不同點:《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寫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來表達對時間匆匆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那個星期天》一文中,作者進行了語言、環(huán)境、動作、心理、細節(jié)等描寫,細膩真實地向我們表達了“我”在那一天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融情于景、事物當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積累語言。摘抄本課好詞好句,使之成為自己的語言。
4.小結(jié):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我們要學習作者運用的寫作方法,將一件事情寫具體。
5.推薦閱讀。
作者史鐵生的寫作風格深沉凝重,優(yōu)美雋永,引人深思,給人帶來啟迪。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健全而豐滿的思想。《那個星期天》選自他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他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同學們課后可以找來閱讀,了解一個全新的史鐵生。
6.聊經(jīng)歷,悟主旨。
同學們,大人們可能無意間給我們許諾過一些事情,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布丁,也許是你期待已久的一個玩具,也許他們最終并沒有實現(xiàn)我們小小的心愿,你愿意與大家分享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嗎?
(1)學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的經(jīng)歷。
(2)教師總結(jié)。
【設計意圖】語文老師最大的功德就是讓學生愛上閱讀。我推薦閱讀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他的其他優(yōu)秀作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再讓學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結(jié)合親身體驗進一步領悟文章的主旨。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那個星期天》節(jié)選自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文章主要寫了在那個星期天里“我”經(jīng)歷了由盼望、興奮、期待、到焦急無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變化的過程。文章運用了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來體現(xiàn)“我”的心情歷程。為了讓學生掌握本單元語文要素,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受“期盼”經(jīng)歷。
通過品讀文中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再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體會作者這一天的心情變化,體會第一次盼望對于孩子來說多么重要。這種體會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長久、最深刻的。
2.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讓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從語言、環(huán)境、動作、心理、細節(jié)等方面的描寫,細膩真實地向我們表達了在那一天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融情于景、事物當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別是通過寫光線的變化來烘托人物心情的寫法,值得學生借鑒。因此,在課堂的結(jié)尾,我引導學生由本課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積累好詞好句,將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落到實處。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