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這是迢迢牽牛星預科,是優(yōu)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這節(jié)課是《那個星期天》的第二課時。我在環(huán)節(jié)上采用了“移步換法”的設計。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由剛剛過去的父親節(jié)導入,學生對剛發(fā)生過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課題,激發(fā)學生興趣。
接著帶領學生進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內(nèi)容,才能更好的體驗角色。
進入“拾貝吧”認識一些美麗的貝殼——詞語闖關,復習詞語,檢查預習,為下文的學習掃清障礙。同時把詞語當做“貝殼”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開火車進行詞語闖關,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進入“體驗吧”進行角色體驗,體驗在這一天里心情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變化,以及學習作者是怎樣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的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自己的一雙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來,給大家交流、分享,而沒有將大量的句子在課件上展示,是因為不想束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自己找,自己說,暢所欲言。特意出示文中有一處的觀察點發(fā)生轉(zhuǎn)換的句子,讓學生站在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這個地方的設計也是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最后讓學生明白作者是運用了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實自然的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從而突出了重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進入“談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場,把自己當做文中人,把老師當做“母親”,就一些實際問題談自己真實的看法。讓學生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辯證認識母親與孩子溝通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一開始談論這個問題時,是片面的,認為她是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我于是引導:原來這樣做也可以成為一位好母親,那以后當我的孩子想出去時,我就說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立即有學生發(fā)言: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辯證地對母親進行評價,從母親忙碌于家務中脫不開身來評價,她是一位好母親;但從因為孩子小,就不兌現(xiàn)對帶他外出的承諾評價,她不是一位好母親——這樣做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理。(全班同學笑著給他鼓掌!)
最后進入“寫作吧”,學了本文,體會了文章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并模仿借鑒。給出四個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采用本課學到的方法進行練習,并口頭描述,達到授人以漁、學以致用的目的。
我認為,高年級的學生每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知道作者寫了什么,還要知道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寫的,并且要把學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這節(jié)課的設計和引導方式還有不足之處,有待改進,我會在以后教學中通過再實踐、再反思改進的。
主備人:劉某某 修改人:李某某 孫某某 張某某
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會寫“蟻穴、翻箱倒柜”等15個詞語。
2.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體會“我”在一天里心情的變化。
3.品味文中重點語句,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異同點。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1.導入新課。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純真的,童年的樂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童年時,我們的心里總藏著自己的一點點渴盼:渴盼著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著好玩的玩具,渴盼著和媽媽外出游玩XXXXXXXXXX作家史鐵生小時候又有怎樣的渴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那個星期天》。
2.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中國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他的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意蘊深沉,曾先后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代表作有小說《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散文《我與地壇》《合歡樹》《病隙碎筆》等。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小組內(nèi)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急遽(jXXXXX) 惆悵(chXXXXXu chXXXXXng)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惆、悵、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悵、偎”書寫時要左窄右寬;“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母親答應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但是因為家務繁忙,結果一次次爽約。)
2.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懙?(時間順序)
(2)根據(jù)時間順序,梳理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總寫“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母親一次次爽約,“我”心情逐漸落空。
第三部分(7):寫“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潰大哭,母親安慰“我”。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請一位同學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
二、品讀課文,體會人物感情。
(一)讀課文中有關早晨“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1.“XXXXXXXXXX這不會錯;XXXXXXXXXX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通過描寫天氣和“我”的動作,體現(xiàn)出“我”心情的愉快。)
3.“這段時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現(xiàn)“時光不好挨”的?
4.“我踏著一塊塊方某某,跳房子XXXXXXXXXX。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XXXXXXXXXX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XXXXXXXXXX我坐在草叢里翻看一本畫報XXXXXXXXXX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XXXXXXXXXX”“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過描寫“我”的動作來寫“我”焦急又興奮的心理;通過寫“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xiàn)“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
5.“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XXXXXXXXXX”“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表現(xiàn)了“我”急切的心情。這里也從側面表現(xiàn)出母親的忙碌。)
思考:這幾句話在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以孩子的視角來寫,富有童趣,更加真實)
(二)讀課文中有關下午“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通過細致地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我”急切地盼望母親快點洗完衣服好帶“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環(huán)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三)讀課文中有關黃昏“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1.思考:為什么說光線的變化是“漫長而急遽”的?(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母親發(fā)現(xiàn)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fā)現(xiàn)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我”無比悲傷、絕望。聯(lián)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的悲傷無以言表。“閉上眼睛”“荒涼”表明內(nèi)心的絕望、無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和光線的變化。
人物心情:
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傷心—徹底失望
光線: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三、再讀課文,思考感悟。
1.這篇文章通過具體細致的敘述,真實自然地表達了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仔細體會。
2.交流感悟,體會人物品質(zhì)。
(“我”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體諒母親的辛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的失落和母親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后蘊含著的深厚的母愛。)
四、拓展遷移,布置作業(yè)。
1.《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都運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點:《匆匆》一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運用了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結合的方式;而《那個星期天》則運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會在所描寫的人、事、物中,在敘述中表現(xiàn)“我”不斷變化的情感。
2.學習本文寫法,用一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板書設計
那個星期天
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徹底失望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會本課生字,正確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
抓住描寫作者心理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理變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的異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導入新課。
1.你的星期天是怎樣度過的?
(去游樂園、爬山、踢球……)
2.假如父母承諾在星期天帶你去公園玩,但到了那天,父母爽約了,你是什么心情?如果那天父母兌現(xiàn)了承諾,你又是什么心情?
設計意圖:
由學生的切身體驗導入新課,很容易讓學生理解文中“我”的情感變化。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學習本課的生字。
媚 磚 蟻 叨 絆 絞 耽 揉 綻 搓 惶 吻 偎
2.掌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我”盼星期天,母親帶“我”出去玩。
第二部分:(3自然段—最后)寫“我”盼母親帶“我”出去時的心情變化。
3.主要內(nèi)容:主要寫了媽媽答應星期天帶“我”出去,到了星期天,媽媽一會兒買菜,一會兒翻箱倒柜,一會兒洗衣服,“我”滿懷希望最后化為泡影的一件事。
設計意圖:
掃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三、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出示自學提示:作者在盼的過程中的心情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學生自學、勾畫、批注、交流)
設計意圖:
讓學生自己動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學生匯報。
(1)“我”跟母親捉迷藏。“我”的心情:滿懷希望。
(2)母親買菜。“我”的心情變化:焦急又興奮。
①這段時光不好挨。從“挨” 字看出作者著急的心情。
②這段時間“我”做了些什么?找出相關句子。(結合45頁的插圖體會作者的心情)
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
③為什么興奮?只要母親回來,就能帶自己出去,“我”的愿望馬上就能實現(xiàn)了。
(3)母親翻箱倒柜。“我”的心情變化:奇怪、焦急“怎么還不走啊?走吧……我就這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親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從句子中能看出“我”急切地想要母親帶“我”出去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母親洗衣服(難過的心情)
①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決不許她再耽擱。(“我”盼著什么?作者是怎么寫出“盼”的心情的?)
A.“我”的動作是“蹲”“看”“一聲不吭”,從這些動作都能看出“我”復雜的心情,希望母親立刻帶“我”出去,一刻也不能再等待的心情。
B.看46頁的插圖,從圖上,我們看到了什么?
(母親在洗衣服,“我”蹲在旁邊,愁眉苦臉,心情難過的樣子。)
②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不停地說:“噢,對不起……”
(母親為什么驚惶,表現(xiàn)在哪些行動上?)
A.驚惶的意思是什么?震驚惶恐;驚慌。
B.母親沒有想到“我”會哭,在不出聲地流淚,也知道自己答應了出去,而沒有做到,所以會驚惶。表現(xiàn)在,把“我”拉進她的懷里,親吻著“我”,不停地說:“對不起。”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感受“盼”的過程,心情是復雜的,是跌宕起伏的。
3.“我”盼著、盼著,“我”的愿望最后實現(xiàn)了沒有?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①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
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②我現(xiàn)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的到來……
惆悵:傷感;失意。
③作者的心情變得失望、沮喪。
設計意圖:
抓住重點句子,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
四、體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的異同。
1.這一單元的主題是體會作者的感情,小組交流這兩篇文章在表達感情方面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2.相同點:都表達了作者的真實情感。
不同點:
《匆匆》:作者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體會時間一去不復返,并反復追問突出對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情感。
《那個星期天》:抓住作者從滿懷希望到最后失望的心情變化,體會作者“盼”的心情變化。
設計意圖:
通過比較異同,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五、拓展:說說自己的星期天是如何度過的,自己當時的心情怎樣。
設計意圖:
一開始導課的時候,由“你的星期天是怎樣度過的”引起了話題,這里再次
讓學生說自己的星期天如何度過,前后照應,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并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9 那個星期天
滿懷希望——焦急又興奮——奇怪、焦急——難過——失望、沮喪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