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4
這是草船借箭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是優(yōu)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標設計思考:
一直在從文章的思路和表達方法上來研究這篇文章的特點,我想到了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jīng)過。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本來,周瑜是要用造箭這件事情加害諸葛亮,但是了解了“經(jīng)過”,長嘆一聲,我不如他。為什么這是長嘆?是因為這些事情都是諸葛亮一步一步算計好的,使得周瑜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但是,周瑜在此之前,卻一點都不知道“諸葛亮關于造箭另外的算計”,自然是“自嘆不如”了。
于是,我們得思考:作者這里用什么方式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突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對比的方式——一個嫉妒他、本來也很聰明本以為可以加害于他的對手的贊嘆!一個原本認為自己很聰明可以施妙計害人的大都督的態(tài)度轉變!(這方法主要是提升了“諸葛亮神機妙算令人敬仰欽佩的程度”)
第二,作者借周瑜的話來對諸葛亮的特點加以概括和贊嘆:“神機妙算!”
這個詞語的意思。機、算,都是思考判斷決策智謀智慧。我們一般都會說“諸葛亮足智多謀”,但是,“神機妙算”相比而言程度要比“足智多謀”深,深在“神”和“妙”上面,這兩個字,都沒辦法表現(xiàn)具體的程度,是表現(xiàn)“方法策略智謀”高級到了常人難以所及,只有神仙才能想的的出來。
文章當中,周瑜、魯肅、曹操,都不是平常人物。但是,諸葛亮的計謀、策略、思考,這些不平常的人物都沒想到,都是到了事情結束才“恍然大悟感嘆不已!”
那么,我們來看看,在作者筆下,周瑜和魯肅,他們分別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哪些內(nèi)容是最后才知道的?這就是神妙所在。作者通過“他們開始不知道,后來才知道”的情節(jié),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
第三,他們不知道諸葛亮所知道的,所想的,這是對比,對比突出了諸葛亮的特點;而諸葛亮的神妙所在還不僅如此,更在于作者寫“諸葛亮知道對手的任何心思”,而且判斷的非常準確,應對策略非常合適,從而令讀者由衷佩服諸葛亮。
作者按照這樣的思路,來表現(xiàn)諸葛亮的特點。這個思路是成功的。成功在文章設置了一個有一個我們讀者讀起來生疑的環(huán)節(jié),隨著閱讀,一問一個有一個得到解決;成功在,作者用一些關鍵的語句來讓我們疑問,又通過那些讓我們細細去讀去品味的任務行為語言來解答這個疑問。
于是,我想,我們教學這篇課文的表達學習的著眼點,我們進行教學的思路,或許不難確定了。
教學目標設計思考:
思考之一:閱讀教學我們要做什么?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養(yǎng)育學生的精神、培育智慧,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再賞析語言文字表達精妙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是閱讀教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目標設計的指導思想。
就本文的教學來講,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高段,課程標準做了如下要求:
針對本課教學,課程標準在高段(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有如下幾點需要提請注意: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
3.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 情 色 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4.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
6.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就《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學來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第三條規(guī)定,在本文落實,我細讀文本,覺得應該在“神機妙算”這個詞語,學生不但應該讀懂意思,而且應該結合上下文,結合本文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包括小說第四十五回內(nèi)容和第四十六回本選文前面的情節(jié)(周瑜要加害諸葛亮及其加害原因),結合本文主旨表達來深刻體會“神機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從而不但理解這個詞語表達表達事物的一般意思特征,而且,借此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態(tài)度。
第四條規(guī)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要表達的諸葛亮的智慧(神機妙算的特點),和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內(nèi)心態(tài)度傾向——一種贊美、一種敬仰。這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出來的,要引導學生結合故事情節(jié)的整體,需要結合文中描寫諸葛亮在“涉及本人生命利害”的大事面前,“舉重若輕”的表現(xiàn)來體會;“表達順序”,不簡單的是“事情發(fā)展順序”這樣一個概念,而是本文的順序特點——整個事情都是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下,有他自己操縱,沒有一點“意外”的向前發(fā)展,而別人,都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中,“為諸葛亮完成任務”服務,至少沒能干擾諸葛亮。這是本文的順序特點,從“小說表達的角度”,這是作者安排文章結構順序的一個獨特之處。
這是需要引導學生體會的,而體會這個特點,就能夠很好地幫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諸葛亮的“在大利害面前舉重若輕的人格、神機妙算的智慧”。
第四條中初步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這篇文章中,表達順序的落實,采用了“處處設懸念,一步一步做交代”的方式,“懸念”的提出,不僅我們讀者認為驚訝困惑,文中那么多“高明”人物也蒙在其中,這是懸念與內(nèi)容的關系,因此,對比的表達方式就很突出了,這是有利于我們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方法”,可以算作一條目標吧。
第四條: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交流,這一條落實起來針對性也會很強,因為處處設伏,因為周瑜與諸葛亮的關系,學生都會提出疑問、個性化思考,這當然要針對“生成”來做了。
第五條目標,“了解梗概,簡單描述,說出好惡,”等,可以通過“讀通文字之后進行概括”,讀完之后對文章的任務和表達方法進行評價來完成。這一條目標,我們就將其確定為概括文章主要情節(jié)(內(nèi)容)吧。我個人看法,要讓學生能夠說清楚如下內(nèi)容。
周瑜要加害諸葛亮,讓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并說只要三天。三天過后,諸葛亮帶著二十條插滿草把的船只駛向曹營,在哪里叫軍士擂鼓吶喊,擺出要攻打曹營的架勢。曹操不敢下水出擊,命令兵士萬箭齊發(fā),射向船上草把。諸葛亮用這樣的方式完成了造十萬支箭的任務。
我以為,學生只要能夠概括出本故事中人物做事的如上主要特征,就算了解了梗概,把握了主要情節(jié)。
思考之二、識字、釋詞,朗讀怎么辦?
識字,到了高年級,更多要求學生自主識字,教師針對存在問題,抓重點給予個別指導;本文的詞語,有一些屬于比較生僻但是不難懂的,比如“延遲”“嫉妒”、“軍令狀”,這些詞語含義并不深刻,只要讀懂了詞語的意思就不再影響閱讀,因此,在自己預習的基礎上,抓住共性的問題指點一下就可以。
關于朗讀,我想,這個目標的確定,如果有時間完成的話,可以重點指導學生讀出“諸葛亮”在“大利害面前舉重若輕的態(tài)度和說話語氣”就行。當然,前提是領會了,體驗到了,打心眼里佩服了,這個時候,朗讀就不再是激發(fā),而是從內(nèi)心在傳遞這樣的意思和情感態(tài)度。】
教學目標:
一、認識本課10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會寫14個生字,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和講述,了解“幔子、調(diào)度、水寨、擂鼓、吶喊、丞相、都督、軍令狀、翎毛、膠漆”等名詞術語,結合課文,采用推測、換詞等方式,了解“推卻、遲延、探聽、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機妙算”等詞語的意思。
二、練習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特征(反應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主要情節(jié))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三、練習結合全文內(nèi)容和詞語之間的聯(lián)系,來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機妙算”幾個詞語并體會七對表現(xiàn)人物所起的作用,體會作者對諸葛亮敬仰、贊美的思想感情。
四、體會文章“處處伏筆照應”、“人物對比”“諸事情發(fā)展一切由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順序”的表達方法和思路對表現(xiàn)諸葛亮“計謀神妙”的作用,深入體會“神機妙算”的含義和作者對諸葛亮敬仰贊美的情感。
教學設計:
課前預習:
1、要求學生自學生字,認準讀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紹古代官職、器物名稱的詞語,通過詢問、揣摩、結合影視劇回憶等方式,了解他們的意思;讀課文,嘗試著通過結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讀不懂的詞語的字面意思。
2、反復講課文讀幾遍,力爭將課文讀通順,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怎樣的故事。
講課前:教師了解(而不是訂正)學生的預習情況,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認讀生字、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過程中的特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本文跟我們學過的其他課文不一樣,除了小說內(nèi)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語也還帶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跡,我們先來認真讀懂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檢查預習。
1、認讀生詞,糾正易錯讀音。(強調(diào)擂鼓助威的“擂”字讀音,區(qū)分多音字。)
2、讓學生介紹自己課下了解到的課文中寫古代官職、器物詞語的意思。在學生不能介紹清楚的情況下,教師介紹“丞相、都督”,順便向?qū)W生交代清楚“三國魏蜀吳、曹操的丞相、諸葛亮這個丞相、周瑜這個都督”的官職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3、請學生介紹自己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情況,結合“才干、妒忌”的理解,介紹小說第四十五回周瑜設計殺曹操水軍頭領被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殺害諸葛亮的緣由,結合理解“神機妙算”的字面意思,幫助學生理解本文寫周瑜要害諸葛亮,最終沒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諸葛亮。
4、檢查讀書情況,指導分段讀課文,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匯報自己對課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講了怎樣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節(jié)來介紹。
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諸葛亮的應對、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點、結果(包括周瑜長嘆)”,用簡單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節(jié)、做法主要特征介紹清楚的話,表述主要內(nèi)容。
指導要點:看看學生是否把上面的要點介紹清楚;語言是否簡練。針對存在問題,讓學生跟重復說,一直到說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能說清楚)。
(意圖,通過抓住主要情節(jié)概括、表述,基本讀懂課文主要內(nèi)容)。
第二課時:
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這個故事,知道了諸葛亮用怎樣巧妙的方式來“造出”了十萬支箭。周瑜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憶神機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推測 。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在本文,諸葛亮的什么計策是巧妙地?那些機智是驚人的?(回憶課文內(nèi)容)
好,那么,我們換個詞:說,諸葛亮“足智多謀”,我這比不上他。這樣換行不行?
(可能有結果。如果有結果,就是:足智多謀,沒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現(xiàn)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機妙算高。如果學生有結果,那就順著學生的結果往下進行:好,那么,我們來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寫出來的。
如果沒結果:好,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機妙算”的特點表達出來的,看看換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讀本文相互照應的特點,體會其對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體會諸葛亮的計謀的“神妙”所在。
1、教師布置任務:本文寫作上很有特點,那就是我們讀文章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會產(chǎn)生一些疑惑,一直讀下去,疑惑解開,一直讀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開。
請同學們讀課文,用筆勾畫出那些讓我們疑惑的地方,表上序號,再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出疑惑解開了的地方,標上上同樣的序號,看看我們能夠找出多少這樣的地方。
2、學生自己讀書,做對應性勾畫。
3、學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讀書,感受文章伏筆照應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筆照應)。
相關要點:(1)周瑜要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答應,并且說只要三天,還立了軍令狀(——為什么答應人們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軍令狀?能完成嗎?為諸葛亮擔憂),結果:草船借箭,借來了十萬多支。
(2)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軍士,能夠造箭嗎?(——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魯肅是周瑜的人,諸葛亮不讓魯肅告訴周瑜準備船只草把軍士的事情。(萬一告訴了怎么辦?)魯肅果然“沒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沒動靜。諸葛亮不用做準備(因為開始我們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發(fā)才明白,諸葛亮要等大霧。
(5)到曹營陣前擂鼓吶喊,(曹兵出來怎么辦——才二十條船,六百軍士啊,魯肅替我們提出了擔憂),諸葛亮斷定曹操不敢出來,(真的嗎?)曹操果然沒出來,只是射箭。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注意提出來:為什么不到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擔憂了。
3、討論,認識諸葛亮對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們不明白的這些事情,魯肅明白嗎?周瑜明白嗎?曹操明白嗎?他們分別不明白什么?
但是,諸葛亮明白嗎?他都明白什么?(對應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條一條的體會)
周瑜肯定不會給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須另想辦法(教師總結: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霧,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師總結: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魯肅這次一定不告訴他借船的事情(教師總結:知魯肅)。
教師引導思考: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順利發(fā)展、實施,最終成功。你們說,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謀”怎么樣?
神機妙算!
用足智多謀行不行?
不行!
諸葛亮太神奇了,說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這叫料事如神!
正因為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事情嗎,對諸葛亮來講,可以立軍令狀嗎?既然可以,說明諸葛亮覺得這事情怎么樣(提示:他是劉備的丞相,軍師,還得幫助劉備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諸葛亮在整個過程中,他都表現(xiàn)得非常輕松,用一個詞語來講叫舉重若輕。
讀課文,看看諸葛亮的言行、語言中,哪些詞語突出了諸葛亮的舉重若輕。
學生讀書,再勾畫。
(只要三天!原立軍令狀。甘愿受罰。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來,只管飲酒作樂!),指導學生朗讀有關部分,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舉重若輕。)
4、認識對比寫法對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
回憶第一課時,文中人物的官職:(順便介紹魯肅的官職:參軍校尉,相當于部隊的參謀長),想象:這些人都是傻瓜嗎?
但是,在諸葛亮面前,他們顯得怎么樣?(弱智一般)
介紹小說的特點:很多情節(jié)為想象出來的,而不是現(xiàn)實中真實的存在。在《三國志》(介紹《三國志》),其實是沒有“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情節(jié)是虛構(介紹虛構的概念)出來的。作者為什么在這個故事中,將周瑜、曹操、魯肅這些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寫成這個樣子呢?(為了表現(xiàn)諸葛亮,諸葛亮做事,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諸葛亮卻知道他們所思所想,實在太神奇了!)
老師總結:這就叫做對比襯托,是為了更好的突出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開頭結尾的特點:首尾照應對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
教師提出問題:文章開頭寫了周瑜,結尾又寫了周瑜。我們看結尾: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結合全文來思考,這一嘆,嘆出了周瑜當時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
佩服、惱怒、心有不甘、無可奈何!朗讀這段話!讀出周瑜的感嘆中的“無奈、佩服、惱怒、心有不甘”來!
二、布置拓展閱讀:本次諸葛亮給了要加害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訓,此后的教訓還多著呢。《三國演義》中,有著名的情節(jié)“諸葛亮三氣周瑜”,怎么氣的?氣到什么程度?請同學們?nèi)プx三國演義,找到有關章節(jié),一睹為快!
創(chuàng)造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幫助學生領悟到學習一篇按事情發(fā)順序?qū)懙挠洈⑽囊智迨虑榈娜蚝蠊?/p>
2、提高抓重點詞句、前后聯(lián)系讀懂課文的能力,體會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創(chuàng)造出發(fā)點:草船借箭的經(jīng)過。
創(chuàng)造訓練點:認識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膽識,有計劃的培養(yǎng)學生思維獨特性。
創(chuàng)造訓練策略:引導法、自學法,訓練學生思維深刻性。
教具準備:《草船借箭》錄像幻燈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內(nèi)容:二、三、四段。
重難點:草船借箭的經(jīng)過,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創(chuàng)造教育滲透點
復習前文導入新課
1、周瑜怎樣為難諸葛亮?
2、諸葛亮又是怎樣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萬支箭。
2、立下軍令狀。
復習導入,保持思維的性。
講“借箭準備”緊扣妒忌與才干
1、周瑜為什么這樣做?
2、諸葛亮是怎樣做的?
3、哪些詞句可以看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讀課文思考,找出周瑜為難諸葛亮的詞句,在書上做記號。(故意延遲,不給齊練)
2、體會心情,自讀自練。
3、讀諸葛亮說的話,體會心情。
通過讀講引導學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實質(zhì)原因,培養(yǎng)學生思維獨特性。
三、學習“借箭經(jīng)過”突出“神機妙算”20`
1、指名讀機關句子,諸葛亮是怎樣做靠近水寨。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
2、魯肅怎樣說的?說明什么?諸葛亮又是怎樣說的。
3、曹操怎樣說,怎樣做的。此時諸葛亮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兩者相比較說明了什么?
4、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樣做的。
5、小結
1、自由讀課文,用“—”劃出諸葛亮做的、說的。用“~”劃出曹操做的、說的。
2、看錄像(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
3、看幻燈片,比較“一定不敢”與“不一定敢”體會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錄像,體會他們說話時的神態(tài),心情,模仿神態(tài)分角色朗讀。
5、體會“謝謝”的含義齊讀這一句話。
6、體會理解“自有妙用”體會周的心情,朗讀長嘆一聲說……
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提高自學能力。錄像、幻燈片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導學生分析,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
四、講“借箭結果”突出周瑜的“長嘆”5`
1、指名讀課文,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樣說的?說明了什么?
2、小結
五、總結全文
分清前因后果5`師述:借箭的表面原因?qū)嵸|(zhì)原因表面結果實質(zhì)結果,學習按事情發(fā)展順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業(yè)
幻燈片,填空(略)
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趕造十萬支箭———→借———→十萬多枝箭
周瑜:妒忌故意遲延不給齊全長嘆一聲
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立軍令狀自有妙用管保有箭
(大霧漫天)靠近水寨一字擺開擂鼓吶喊掉轉船頭(放箭如雨)神機妙算
創(chuàng)造教育得失
本課能過引導學生分析字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人物的內(nèi)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學生明白分析問題,要運用多層次多角度思維方式。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 學會本課的五個生字。掌握“商議、都督、委托、水寨、輕易、支援、甘受懲罰、大霧滿天、
飲酒取樂、神機妙算”等詞語。
2. 理解課文內(nèi)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更重要
的是有創(chuàng)新精神。
方法過程目標: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價值觀目標:
1. 感悟祖國燦爛文化的民族底蘊,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學重點: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發(fā)展過程。
教學難點: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及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談話導入:今天我們來學一篇根據(jù)《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jié)改寫的故事。(出示課題后齊讀)
2. 簡介背景:東漢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劉備、孫權各據(jù)一方。曹操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起來抵抗曹操。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zhàn),“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時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發(fā)生的。
3. 從《草船借箭》這個課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什么?
你還想知道什么?
如:怎樣借?為什么能借到?
4.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2)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了這個任務,并保證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講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
第三段(6~9)講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講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神機妙算,自嘆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來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因借箭而顯示才干。通過學習,同學們對課文內(nèi)容基本把握了。請大家以“箭”來總結段意。
第一段,寫周瑜讓諸葛亮造箭;
第二段,寫諸葛亮準備造箭;
第三段,寫諸葛亮借箭;
第四段,寫諸葛亮借箭成功。
學生歸納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機指出: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果”的順序?qū)懙摹?/p>
二、重點品析:
學習第一段。
師:初讀了課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設計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對白。我讀提示語,一、二組讀周瑜的話,三、四組讀諸葛亮的話。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么樣的人?
(師生讀書)
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diào),怎么總是“周瑜問,周瑜說”呢? 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shù)孛鑼懻f話人的動作、神態(tài)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們接下去就來通過人物對話的朗讀和揣摩,給文中提示語加一個確切的表示人物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的詞語,再讀讀這句話,更深地體會人物的個性特征.
(學生默讀、思考)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