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6
這是軍神公開課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1.軍神
課題 軍神 課型 講讀課文 授課
時間 2課時
教學
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沃、匪”等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能正確書寫文中“慶、齡”等15個會寫字;正確讀寫“熟練、驚疑、審視”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通過精讀,理解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的原因。
4.理解描寫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情緒變化的詞句,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
教學
重點 理解描寫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情緒變化的詞句,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
教學
難點 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
第一課時
教學
目標 1.正確讀寫文中的會認字,正確書寫文中的會寫字,理解文中出現的新詞。
2.正確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具
準備 課件、作者及人物簡介、詞語解釋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6 )分鐘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出示課件2】關羽刮骨療毒
學生自由閱讀,交流自己的閱讀感悟。(感受到關羽豪邁的大丈夫的帥氣、光彩風度、勇敢無畏、意志堅強。)
2. 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云長不用麻藥刮骨療傷,全無痛苦之色,神醫華佗尊稱他為“天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劉伯承以當年關公刮骨之氣概,在不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卻一聲不吭,為其實施手術的沃克醫生尊稱其為“軍神”。(板書課題:軍神)
學生齊讀課題。
2.【出示課件3】學生閱讀了解人物
劉伯承,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四川省開縣人。
3.簡介作者及故事背景
【出示課件4】簡介作者
畢必成,中國著名電影編劇,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人。代表劇本《廬山戀》。
【出示課件5】故事背景
用學生熟悉的相類似的故事導入新課,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既注意了故事之間的聯系,又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文有個大致了解。
了解作者及寫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感受真情。
新課
教學
(32 )分鐘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出示課件6】:
(1)大聲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出示課件7、8】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敘述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教師總結【出示課件9】:
第一部分(1~10),劉伯承傷勢很重,找醫生求治,非常鎮定。
第二部分(11~15),手術前,劉伯承堅決不使用麻醉藥。
第三部分(16~23),講手術臺上病人汗如雨下,一聲不吭,忍受著劇痛,還一直數著開刀的刀數,醫生稱贊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漢,是會說話的鋼板,是軍神。
第四部分(24~26),講手術后,當知道病人原來是劉伯承將軍時,沃克醫生肅然起敬,深感榮幸地認識了他。
(板書:“求治”→“術前”→“術中”→“術后”) 學生對字詞的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之法。學生初接觸課文時,應給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接觸課文語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2)分鐘 四、課堂總結,閱讀全文
1.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并跟隨作者一道了解了劉伯承療傷的經過,理清了課文層次,初步感受了劉伯承堅強的意志。
2.學生自由閱讀全文。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讀詞語,給加黑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表示。
1.一針見血(①xué ②xuè) 4.郵局(①yóu ②yǒu)
2.勉強(①qiǎng ②jiàng) 5.施行(①sī ②shī)
3.驚呆了(①dāi ②ái) 6.劉伯承(①céng ②chéng)
二、讀拼音,寫詞語。
nián línɡ jù jué shī xínɡ zhǎn xīn
( ) ( ) ( ) ( )
三、從下面詞語中選擇兩個,寫一句話。
一針見血 從容鎮定 一聲不吭 肅然起敬
四、按照課文敘述的順序給下面的敘述加上序號,寫在前面的括號里。
( )手術前,劉伯承堅決不使用麻醉藥。
( )講手術臺上病人汗如雨下,一聲不吭,忍受著劇痛,還一直數著開刀的刀數,醫生稱贊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漢,是會說話的鋼板,是軍神。
( )劉伯承傷勢很重,找醫生求治,非常鎮定。
( )講手術后,當知道病人原來是劉伯承將軍時,沃克醫生肅然起敬,深感榮幸地認識了他
【答案】
一、1.①√ 2.①√ 3.①√ 4.①√ 5.②√ 6.②√
二、年齡 拒絕 施行 嶄新
三、聽了他從容鎮定地與敵人斗爭的事跡,我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
四、(2)(3)(1)(4)
一、導入新課:
今天繼續學習第20課《軍神》。
(出示劉伯承照片)師:他就是軍神——劉伯承。生齊讀名字。
學生跟老師一起寫劉伯承的名字。
二、指導自讀課文:
1、師:為什么他就是軍神?劉伯承和沃克醫生的哪次對話讓你感受最深?
學生自由讀課文。
2、再讀一讀讓你感受最深的那次對話,并且和同學們交流交流。
三、精讀課文:
1、指名說說感受。
老師一邊出示劉伯承不同時期的照片,一邊講解:明亮的眼睛對一個人來說有多么重要,一個清醒的大腦又是多么寶貴!
學生自由發言。
2、還有哪次對話讓你感受最深的?指名說。
生讀句子,師糾正字音:不禁(jin讀第一聲)
(鼓勵:舉手,讓老師看到你的自信!)
3、生:“……床單都抓破了。”
師表揚:“你真會讀書,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
自己找一找讓你感受深刻的詞語,或者一下子跳入你眼簾的詞語。
指導邊讀邊說。
“一聲不吭”、“緊緊”
師:嶄新的床單是不容易抓破的,說明用力很大。
生自由發言。
再指名試讀這句話。
老師范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4、師放錄象。
5、師:帶著你的體會,一起讀好這一段。
生齊讀。
“手術中……出聲來。年輕人……抓破了。”
6、老師講述關羽“刮骨療傷”的故事,并和劉伯承做對比。
7、生讀句子。
師:刮了72刀,多么艱難而痛苦的過程!
沃克醫生是軍醫,他給多少軍人治過病!可是當劉伯承告訴他一共刮了72刀時,沃克醫生再也忍不住地嘆道:
“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課件出示)
8、師:這句話一連用了三個感嘆號,能讀好它嗎?
指名讀,指名評價,齊讀。
9、師:劉伯承在沃克醫生心目中的變化:
受傷的病人——了不起的軍神(課件出示)
10、師:沃克醫生為什么要“關上門”問劉伯承的名字?
指名說。
生:要保護這位軍神。
沃克醫生已經猜出了這是個不平凡的人物。
11、師:文中一共寫了劉伯承和沃克醫生的5次對話,同桌二人選擇你們最喜歡的一次對話,分角色讀一讀。
同桌之間練讀。
12、分角色朗讀:手術前的兩次對話
手術中的一次對話
手術后的兩次對話
敘述部分
三、課件出示三段話;
戰場上的常勝將軍——
攻克俄語難關——
我國少有的軍事翻譯家——
分別指三名讀。
四、齊讀名字:劉伯承軍神
五、師:你想說些什么呢?
指導對劉伯承說,對沃克醫生說,對自己說。
把你想說的話端端正正地寫在課本插圖旁邊。
評課稿:
12月3日我有幸聽了總校張文揚老師的《軍神》,覺得有很多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地方,下面具體地來談一談我的感受。
首先,這堂課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
在簡單地導入新課后,張老師就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讓學生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劉伯承和沃克醫生的那次對話,并且有感情地讀一讀。大約5、6分鐘后,學生們似乎都讀得差不多了,但是張老師依然沒有急于開始新課,還是讓學生自己再讀。這次是要求學生再讀一讀讓自己感受最深的那次對話,還要和同學交流。兩次自讀課文的要求都很明確,而且時間很充裕。這樣,在老師授課之前,學生們自己已經大致地熟悉了課文,為下面的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做了很好的準備。
其次,鼓勵學生自己談體會,及時表揚。
在經過大約10分鐘的自讀課文后,張老師開始讓學生交流。要求先讀一讀自己感受最深的對話,然后談一談感受。學生們很踴躍地舉手發言,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參與討論,張老師很注意及時鼓勵孩子:“舉手,讓老師看到你的自信!”孩子是需要鼓勵的,雖然這是個不起眼的細節,但從孩子們的反應可以看到,他們一定通過老師的話語和眼神感受到了自信,即使臺下有那么多雙眼睛在注視著他們,他們依然是那樣地自信滿滿。有一名同學讀到了:“……床單都抓破了。”孩子讀得很有感情,張老師立刻表揚:“你真會讀書,這是個了不起的發現!”這雖然也是一句很普通的贊揚,但在孩子的心里卻是最大的光榮與自豪,也是信心的源泉。
其三,充分讓學生說,引導他們自己談感受,在邊讀邊說中感知課文。
張老師在指導學生讀劉伯承動手術的那一段時,先讓學生自己找一找感受最深的詞語,或者是“最先跳入你眼簾”的詞語。孩子們邊說邊讀,很快地就找到了兩個細節描寫:“一聲不吭”和“緊緊”。這兩個詞用的好,好在哪里?張老師讓大家自由發言。接著又聯系下文:“嶄新的床單都被抓破了”。張老師順勢引導:“嶄新”的床單一般是不容易抓破的,這說明了什么?孩子們紛紛舉手,答案很容易出來了:說明劉伯承此時用力很大,他一定很疼很疼。再回到前面,他始終“一聲不吭”,這正體現了他的什么品質?張老師讓大家討論。最后,老師說:“誰能再讀一讀這一段?讀出劉伯承的堅強和勇敢?”很自然的,感情就出來了。這樣的環節設計很自然,老師充分讓學生說,讓他們自己談體會,在邊讀邊說中感知。如此,下文沃克醫生為什么稱贊劉伯承為“軍神”就很容易理解了。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其四,拓展教學設計好。
精讀課文的最后一個環節分角色朗讀課文后,學生們對劉伯承的“軍神”形象已經感受很深了。然而作為我國的老一代革命家,劉伯承的光輝形象遠不只此。張老師最后用課件出示了三段話,小標題分別是:
戰場上的常勝將軍——
攻克俄語難關——
我國少有的軍事翻譯家——
這三段文字分別請三名同學來讀,這樣,同學們對這位偉人的認識就更全面了。這個環節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不拘泥于課本。
綜上所述,張老師的這節課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畢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引路人,要舍得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多鼓勵他們。語文和別的學科不一樣,是要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感情的,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多讀。我想,通過這次的教學觀摩,我們一定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一、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者進行精神自由交流碰撞過程,也是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并產生自己的讀書感受、情感體驗的過程。而實現這一對話過程,全在不同目標、不同層次、不同情味的朗讀中點滴積累、感悟而成!學生亦在讀中搜集處理文字信息并把握了意義(即讀懂了什么),受到情感熏陶、心靈震撼,獲得思想啟迪、人生感悟,同時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
《軍神》取自蘇教版第五冊,課文寫了年輕軍人liu伯承參加蔡鍔“討袁護國運動”右眼嚴重致殘后,堅持堅持不用醫學專用藥、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術治療,被沃克醫生稱為“軍神”,表現了liu伯承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文章敘事清晰,雖不復雜,但生動感人:前來求治,liu伯承傷勢雖重,但十分鎮定;手術之前,不用醫學專用藥的意志非常堅定;手術中,承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疼痛;雖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數下了72刀手術!讀著這些文字,我們仿佛和沃克醫生和作者一起強烈感受著liu伯承的鋼鐵般意志,并產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由于文字樸實凝練,敬仰之情并未處處顯山露水,所以反復朗讀回味之后,這種敬意更真切更深刻!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設計理念與教材簡析,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1、多層次地朗讀感悟第一、二自然段,感受體驗liu伯承求治的鎮定與手術前的堅定,產生敬佩之情。
2、讀中悟法:回讀感受、聯系生活是朗讀產生體驗的好方法。
三、設計特色:
營造積極主動、用心投入的讀書氛圍,在由淺入深的朗讀實踐中自主解疑、探究、發現、感悟,在讀中實現與作者、與文中沃克醫生和軍神liu伯承、與師生多維的對話過程,對liu伯承的鋼鐵意志受到強烈的內心震撼,并在回顧讀書過程中.總結方法。整個設計,感性的讀書探究中享受著無窮的讀書樂趣,理性的讀書解疑中體驗著成功的無限快樂!
四、設計流程及意圖:
(一)讀題質疑,導情導標。
1、揭題:今天王老師和同學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誰來讀課題?指名生讀題。(也許較平淡)
2、交流:剛看到課題時,你不禁產生了哪些問題?如
⑴軍神指誰?隨機引導:通過預習你知道了嗎?(板書:liu伯承)
⑵軍神是什么意思?
⑶liu伯承是一位軍人,為什么稱他為軍神?
⑷“人”怎會成為“神”呢?
3、師激發興趣,導入研讀:同學們很會動腦筋,其實,問題答案都藏在書中,藏在同學們的心中。只要我們用心去朗讀課文,用心去想,就一定會有自己的體會和收獲。
學習之前,王老師想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1916年,24歲的liu伯承參加了蔡鍔“討袁護國運動”,在一次戰斗中,敵人的炮火、子彈瘋狂的轟射過來,為了救一位戰士,liu伯承猛撲過去,敵人的一顆飛彈射中了他,從顱頂穿過,又從右眼眶飛出,liu伯承當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當他蘇醒過來,用手摸摸傷口,黏糊糊的都是血塊,在那血塊中,他又摸到了一個圓球,啊?眼珠!原來他的右眼被打壞,眼珠掉出了眼窩!為了讓戰士們安心作戰,他一狠心抓起了身邊的一把大刀,把牽連著那已掉出的眼珠經絡割斷,緊緊的纂住那顆眼珠,又昏了過去!
4、師:聽著故事,很多同學產生了自己的感受,誰再來讀讀課題?指讀后齊讀(孩子們的心也許有些動了)
過渡:剛才有很多同學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liu伯承是一位軍人,為什么稱他是軍神呢?(師在“軍神”和“liu伯承”之間打上?)這節課我們一起讀書探究這一問題好嗎?
(設計意圖:題,是文眼,是文章的靈魂。讀題后的質疑為進行研究性學習、讀書實踐活動找到了切入口。老師的激勵性、導向性評價語也起到了營造積極投入的讀書探究氛圍和導情導標的點睛之效。介紹liu伯承右眼致殘,也將課外信息資料搜集有機納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對liu伯承的堅定意志也可見一斑,此處初感其“神”!)
(二)研讀第一自然段,讀中對話,讀中感悟。
1、初讀感知第一自然段文字內容:
⑴過渡:輕輕打開課本,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讀準確流暢了,可舉手示意。師巡視聆聽
⑵讀書點評:讀書很用心很投入!這段話共有5句,第一句是個長句子,讀時可稍作停頓,誰能讀流暢了?指讀后師激勵性點評
⑶第二句,誰也能這樣讀準確流暢?
⑷師:年輕人找著名的外科醫生沃克先生治眼睛,沃克醫生怎么說?(男女生競賽讀)
2、師過渡:年輕人說:“我是郵局的職員。”沃克醫生是怎樣說的?
⑴出示句段:沃克醫生搖了搖頭,說,“不,你是軍人。這樣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如此鎮定。”
學生自由朗讀,再輕讀感悟:沃克醫生的這段話該怎么來讀?
⑵指名朗讀,引導其余學生靜靜傾聽,交流:沃克醫生說話時態度十分果斷的。并朗讀表現其果斷。
⑶過渡:從醫生果斷的話語中,你知道了什么?
組織交流:醫生斷定這是位軍人,而且他雖然傷勢很重,但依然十分鎮定。(師板書:傷雖重,但鎮定)
3、過渡:這段話中還有哪些語言也能感受到軍人“傷勢雖重,但很鎮定”?請同學們再回過去讀讀第一句話,你還會有新的發現呢!
生讀后交流:
⑴“頭纏繃帶”:可引導學生聯系剛才故事介紹和生活所見,感受傷勢很重。
⑵“走進”:傷勢這么重,可不是別人擔架抬進來的,而是自己走進來的,表現十分鎮定、勇敢!
交流后,隨機讀好這句。
4、過渡:再讀讀年輕人對沃克醫生的對話,這番話該是怎么說呢?
學生自讀感受,讀后交流,師引導平時你若生病時著急找醫生的忙亂與緊張,體會這位軍人的鎮定與平靜。交流后再朗讀感悟。
5、師:讀到這兒,你想對這位軍人說些什么呢?
交流中,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板書:敬佩)
6、小結:讀書時,有時還要回過去再讀讀想想,這樣會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感受會一次比一次強烈。(板書:回讀感受)
(設計意圖:由疑導入,讀中有悟。讀,不是漫無目的,而是層層遞進,一步步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這一板塊,先進入準確、流暢的朗讀,初步感知文字內容。由于這段文字對liu伯承的鎮定之舉并未作描述性渲染,而短末沃克醫生的果斷話語更能讓人直接捕捉感受到liu伯承負傷后仍然鎮定自若的神態。故以此為切入口,進行朗讀感悟,通過文本,似在和沃克醫生進行穿越時空的傳神的交流對話,感受著沃克醫生的那分敬意與贊嘆。然后,帶著朗讀對話產生的這種感受,再回到前段文字,去細細體察、去感受、去發現年輕軍人的那份鎮定與坦然,心中產生更真更濃的敬意!整個板塊處理,讀貫穿始終,讀中感受、讀中思索、讀中碰撞、讀中頓悟,并隨機以說促讀,讀悟對話過程得以升華,枯燥的文字,在學生心中變成了流淌著的濃濃的情意!)
(三)研讀第二自然段,角色體驗,以評促讀,讀中得法。
1、過渡:即將要面臨手術,這位年輕軍人又是怎樣做的?
自由朗讀,之后組織交流:這段話是寫年輕人和沃克醫生為了什么而在爭論?
2、角色體驗:同桌分角色朗讀,一個讀有關軍人的語句,一個扮演沃克醫生,互相聽聽評評,同桌的朗讀像不像課文中所寫的那樣?
3、指名朗讀,集體評議,感受年輕軍人態度很堅決,話語誠懇又有些擔心;感受沃克醫生的勸說語重心長,評后再讀。
4、師:聽了沃克醫生的話,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可引導聯系生活中如果眼中有了沙礫灰塵的感受,來體會如果不打醫學專用藥,這種疼痛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板書:聯系生活)
5、出示句段:年輕人堅定地說:“能,我一定能!”說著,他自個兒爬上了手術臺。
指讀評議:語氣堅定,態度堅決。評中讀悟。
6、師引導深入體驗:從他堅定的話語和果敢的行動中,你知道此時年輕人是怎樣想的?
7、小結:你佩服這位年輕軍人嗎?佩服他什么?
交流后板書:忍痛苦,意志堅
8、整體回讀第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角色轉移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了與文本對話的位置,成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進學生走進教材,積極進行角色體驗,隨后,將體驗所得通過表情朗讀顯現出來,在評議中,學生敏銳捕捉文中語言文字,調動起聽、辯、評的多種實踐方式,主動去感受發現,以評促讀。此時的讀,已不是簡單地朗讀文字符號,而是一種內心的獨白,情感的抒發,如同作者的文字敘述、情感描摹,又遠比這些文字豐富、真切、有靈氣!讀中學習方法的出示也是水到渠成,只是教師對于學生已在運用的方法的.總結與提煉,絲毫不顯“教”、“塞”的痕跡。)
(四)學習小結,體驗收獲與成功。
1、師: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2、作業設計:運用學習所得自己讀讀悟悟第三、四自然段。
(設計意圖:學習反饋,不只是對文字內容的掌握回顧,還有學習情感態度方面的反思,更有學習技能、讀書方法的.總結,三個緯度的整體協調發展在這里得到提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