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9
這是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三首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小五語文下 古詩三首 教學設計2。
(二)能力訓練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2.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創設情境法、引導法、點撥法。
(二)學生學法
借助詞典及書上注釋自讀感悟。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點
“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它與“小扣柴扉久不開”的關系。
(四)解決辦法
1.多讀品味。
2.發揮小組優勢,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提供插圖投影片,適當點撥。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激趣導入,指導學生自學古詩,引導學生匯報交流,提供媒體展示,隨機評價,布置作業。
(二)學生活動設計
課前預習,課堂自讀感悟,討論交流,朗讀與背誦,為古詩配畫。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
古詩是同學愛讀愛背的文學體裁。背誦理解古詩對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三位大詩人的作品。
板書:12 古詩三首
2.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學習第一首《游園不值》。
(二)自學、探究《游園不值》
1.讀通全詩。
2.自主探究詩句意思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指定一個小組的代表到臺上來,給大家講這首詩。(教師用電腦呈現寫有這首詩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學生講的過程中,不同的看法,可以質疑;這名“小老師”如答不上來或答不對,可由其他學生代答,學生都不會可由老師點撥。
2.看法后,師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暢的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l)關于題目,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小五語文下 古詩三首 教學設計2》。
游園不值:意思是游覽花園,沒能進去,因而沒游成。不值:沒有遇到。
(2)“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與下句的關系。
師引導:這句詩除了要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要想弄清含義還要調整詞序,還要弄清各個部分的主語。
應:大概,表示推測。
憐:在詩中是愛惜的意思。
展齒:古時的木底鞋下的橫梁。這里指鞋底。
蒼苔:生長在地上的青苔。
“憐”什么?是屐齒還是蒼苔?學生比較后,覺得“蒼苔”柔弱纖細,應該“憐”蒼苔。
是誰“憐蒼苔”呢?當然是園子的主人。
這句怎樣調整才通順?“應憐蒼苔屐齒印”。
通順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園的主人)太愛惜蒼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壞。
第一句意思明確了,學生自然明白因為園子主人“憐蒼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因一果。
(3)關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兩句詩的理解。
a.表面意思:園子里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經探出墻頭來。(看圖印證)
b.這兩句詩反映了春天朝氣蓬勃、生動活潑,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強大及不可阻擋。
(4)詩的前兩句與后兩句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前兩句感到掃興、遺憾;后兩句則有對蓬勃春意的贊美,心中充滿驚喜、快慰。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春的贊頌,對旺盛生命力的贊頌。)
(四)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下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游園不值》。
2.本節課學習目標:探究《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讀通全詩。
2.朗讀、感悟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指名到臺上當小老師,指著字幕片上的詩句,逐詞逐句講解需要點撥的地方:
(1)題目。
“飲湖上初晴后雨”,詞序調整“初晴后雨”應該是“雨后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適,適宜。
(4)前兩句寫的是實景,后兩句則是作者大膽的想像,用西施之美來比喻西湖之美,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愛之深。
(5)前兩句中的詞語之間對仗工整,如“水光”對“山色”,讓學生找出其他相對應的詞語,體會作者構思、用詞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風姿。
讓學生看繪有插圖的投影片(晴、雨兩張)。
2.讓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1.聽范讀。
2.學生練習。
3.組內交流讀。
4.班上展示。
(五)背誦這首詩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前兩首詩。
2.說說這兩首詩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3.本節課任務: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讀通詩句,詩準字音。
2.自讀、感悟,讀懂詩句,體會情感。
3.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學習收獲
1.請一名學生上臺講詩意,其他人隨時質疑,“小老師”若解答不出,教師相機點撥。
學生的質疑處可能是:
(1)“凈慈寺”與“西湖”有何聯系?
題目中的“凈慈寺”是一個佛寺,在杭洲西湖邊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題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看到的景色。)
(4)“無窮”,在詩中指范圍廣,無邊無際。“無窮碧”,指無邊的綠伸向遠方。
(5)“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特別可愛。
引導:同樣是寫西湖,這首詩與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詩中作者用奇麗的想像把西湖擬人化了,表現了西湖之美;這一首詩作者集中描繪了湖面蓮葉、荷花,紅綠相映,荷日生輝,把西湖之美具體化了。)
2.看圖,(用投影)直觀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1.指名朗讀三首詩。
2.說說每首詩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相同之處。
3.談談自己的收獲。
4.課下閱讀相關內容的古詩并背誦一首。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書寫5個生字。
2.將三首詩摘抄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
3.為“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配畫。
4.把《游園不值》改編成一個故事,并講給別人聽。
教材分析:1、認識古詩生字,指導書寫“蓑”,準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并能背誦。2、通過注釋,邊讀邊想象的方法,感知詩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大意。3、通過對詩歌的感受、體驗詩歌中所表達的童樂、童趣,感悟詩人的心。學情分析:教學目標:1、認識古詩生字,指導書寫“蓑”,準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并能背誦。2、通過注釋,邊讀邊想象的方法,感知詩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大意。3、通過對詩歌的感受、體驗詩歌中所表達的童樂、童趣,感悟詩人的心。重點難點:能通過讀、想象,體驗詩歌的境界。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第一課時詩人導入,整體感知1、導入: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兩位詩人(板書:呂巖、楊萬里)。呂巖,我們對他很陌生;楊萬里呢?(引導背誦楊萬里的小詩)。看來大家很熟悉它們了。但是老師要說,看似陌生的詩人,其實我們早已耳聞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楊萬里,但我們并未真正走進他的內心。相信嗎?不信,等我們認真學完它們的古詩,你一定會恍然大悟。2、你們說,怎么學?(讀準-〉讀懂-〉讀出感受)。請同學們慢慢地,認真、仔細地將這兩首詩讀三遍以上。(老師板書課題)3、誰有勇氣單獨為大家朗讀這兩首詩。 (評價、正音。指導書寫“蓑”字:手和老師一起書空,默記5秒鐘)4、故事讀正確,讀通了,我們還應該爭取把詩歌--(讀懂)。請大家借助注釋,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學們可以單獨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學習,還可以詢問老師。5、學生說故事大意,老師糾正。6、從剛才同學對故事的理解,你能發現這兩首詩有很多共同點嗎?(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2)、都是表達一種愉快的心情。(3)、都表達了詩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閑適。(學生如果說不全:老師相信同學們學完他們的兩首古詩,一定還會有更多地發現)(二)、從形象入手,教學《牧童》1、讓我們先來認識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電視動畫片中看過牧童嗎?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樣的?2、讓我們認真地讀,沒讀懂,細細體會,你一定會從詩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3、大家說你從古詩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預設一]: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牧童? (你看他,正撐著小肚皮,一路歸來,吃飽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風明月為伴)(2)這樣的生活真是--? (板書:悠閑、自在、無拘無束)(3)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牧童會是怎樣歸來呢?(展開豐富的聯想)(4)如此悠閑、自在、輕松的牧童,誰能將他讀出來?(指導朗讀,范讀) [預設二]: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1)你能給我們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在一片蔥蘢的廣闊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爾吹出幾聲清脆的笛聲,好不自在)(2)那是一片怎樣的原野?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設計(“鋪”:著一“鋪”字,讓我們想起眼前綠草蔥蘢,一片生機。“六七里”:眼前是無限寬闊的原野。隨身一躺,都似乎躺進了大自然的懷抱。 (3)你能讀出這樣的原野嗎? (4)眼前綠草茵茵,我們耳畔似乎又聽到什么? (清脆悅耳歡快牧童的笛聲。你是從哪個字中,聽到了這樣的笛聲。) “弄”:逗弄的意思。快樂的牧童吹著悠揚的笛聲。同學們,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聽著晚風中傳來的牧笛聲(音樂《牧童短笛》)或許,他剛一吹氣,老牛便張起頭看著牧童;或許,不遠處傳來了更有遠的牧童聲,或許老牛一聽著笛聲,便……或許……4、眼前綠草茵茵,耳畔牧笛聲聲;白日老牛牧笛為友,晚上清風明月為伴,真如世外桃園的生活。在這樣的懷抱中的牧童,是怎樣的牧童?(板書:童樂)你能讀出這樣的快樂嗎?5、你向往這樣的生活嗎?讀出你的向往。6、呂巖又為何要寫這樣的牧童呢?(展開呂巖小傳)你知道了些什么?7、總結:生于兵荒馬亂的呂洞賓更渴望能過上這樣安悠、快樂的生活。誰能讀出這種渴望。(三)、從場景入手,學習《舟過安仁》1、牧童在清風明月下安然入睡,讓我們目光跟隨楊萬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過安仁,看到了什么?(課件: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2、看到這樣的一幕,假如此時你也和楊萬里立于船上,心中會發出怎樣的疑問?3、詩人也和我們一樣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撐著一把雨傘,撐篙、船槳葉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來是用傘使風,讓船前進,你是從哪里讀出了詩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來,誰能讀出這樣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讀)4、請同學們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楊萬里,恍然大悟,你會是怎樣的表情?(體驗詩人情緒--〉引出童趣)5、小結:一個“怪生”讓我們看出了詩人的恍然大悟,還讓我們看到兩個有趣的孩童,更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之情。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愛的詩人,誰能用你的讀書聲,傳遞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呢?7、拓展:詩人楊萬里,還寫過其他描寫孩童的詩篇呢。請同學們讀讀這幾首詩,再看看我們今天學的詩歌(輕音樂起),結合起來,你能見到詩人一顆怎樣的心?(喜愛兒童,未泯的童心)8、總結:詩人楊萬里就是這樣一位對孩童
充滿喜愛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詩人。楊萬里還寫了許多其他的田園雜詩,每一首詩的背后,我們都能見到詩人深藏的美好的心。四、詩人結尾,兩手整合。1、現在我們在讀這兩首詩(老師范讀),你發現他們還有什么共同點?2、陌生的詩人:呂巖,其實我們早已認識,今天更讓我們看到了呂巖對悠閑、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詩人:楊萬里,之前我們并沒真正走進他的內心,今天讓我們看到了他那顆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詩人,今天依然呈現他們那么美好的心,讓我們懷著對詩人的崇敬,齊讀一遍,老師引讀。你們愿意了解更多的詩人嗎?那就去讀更多的詩,是個給我們指明了一條走進詩人內心的路。第二課時清平樂村居課前預熱1同學們,你在農村生活過嗎?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別的感受?一、導入1、時光如水,歲月如流,今天讓我們一起慢慢回頭,走進南宋詞人辛棄疾筆下的田園,去品味那個時代的鄉村生活------一起讀:《清平樂?村居》。2自己讀一讀這首詞,看看和我們平時所學的詩有什么不一樣?(讀) 交流: (詞牌名 上下片 押韻 長短句)二、初讀1、打開課本,自己讀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流利,爭取讀得有感情。2、誰來讀一讀。(1-2人)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再讀一讀,看看你能讀懂哪些詞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1)學生自由讀。(2)交流:我們來交流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A翁媼:根據字形就能猜測它的意思。在這首詞里,老爺爺和老奶奶的關系是?(夫妻)所以,在這首詞里“翁媼”的意思是?(一對年老的夫妻)相媚好:你認為呢?吳音:吳的地方話!醉:知道意思嗎? 可能是誰喝醉了?你們認為呢?無賴: 調皮的樣子。臥剝:誰知道?(躺、趴)詞語的意思你們都讀懂了,這首詞你們讀懂了嗎?誰來說一說。三、品讀。過渡:剛才有同學提到了“相媚好”,老師還有更深的思考:詞中說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貧,可為什么他們還這么“相媚好”呢?(一)自由讀:自己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這個問題。(二)交流:(感悟大兒、中兒的勤勞孝順)這個問題讀懂了嗎?誰來說一說。1、學生發言:我覺得兒子勤勞孝順,他們才相媚好。2、你是從哪兒讀懂的?出示: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3、你是怎么理解的?大兒子正在鋤草,他覺得父母年紀大了,想盡孝心,體諒父母。(誰來補充的?你認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二兒子正在織雞籠雖然沒有哥哥力氣大,能干,但也很盡力。4、小結:夫妻倆看著勤勞能干的大兒、中兒,心中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兒也讓他們喜歡嗎?(三)感悟小兒調皮可愛。 1、你是從哪兒讀懂的?點擊“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為什么喜歡?(小兒子調皮可愛) 3、自己讀一讀這句話,哪些地方寫出了小兒的調皮可愛?無賴:a 一般情況下“無賴”是指什么樣的人呢?(蠻不講理 游手好閑) b 在課文中是這個意思嗎? C從“無賴”這個詞你讀懂了什么?(老夫婦對小兒特別喜歡,是對小兒的愛稱)臥 (點擊圖)a“臥”可能是什么姿勢?(躺 趴)b從“臥”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無拘無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愛 調皮可愛) C 練習說話:看看圖,想象一下小兒頑皮的樣兒,可以自己說一說,好可以同桌討論討論。 4指導朗讀:小兒頑皮的樣兒該怎么讀出來呢?(1) 聽老師讀一讀?(2) 你覺得老師哪些詞讀得好呢?(好在哪兒)(3) 誰能讀出小兒的頑皮?小結過渡:大兒、中兒勤勞孝順,小兒調皮可愛,難怪他們“醉里吳音相媚好”過渡:還有什么原因讓他們相媚好呢?(再讀讀課文,想一想)(四)感悟景美1、生回答: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這兒的景色很美。2、你從哪兒讀懂的?3、誰來讀讀這句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4、從青青草你讀懂了什么?(草青 草茂盛 生機勃勃)5、他們就生活在這樣優美的山村,你能按順序說說這鄉村的美景嗎?(可以由遠到近,也可以由近到遠) A自由練說 B指名說6、指導朗讀:這么美的風景,真是如詩如畫呀!你能讀好嗎? 指名讀。(草真青啊!)7、小結:瞧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農村真是自有一番樂趣呀。那就讓我們走進畫中,聽他們聊聊吧!(五)感悟: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1、自己讀一讀,想一想,你仿佛聽到老兩口在說什么?2、自己說一說,然后同桌討論討論,3、交流:(假如你是老爺爺、老奶奶,你會說什么?)4、小結:鄉村的景色如此優美,農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5、指導朗讀:女生齊讀,男生齊讀。四、感情朗讀全文。1、喜歡這首詞嗎?自己練習讀一讀,注意把感情讀出來。2、老師讀上闋,誰來讀下闋。3、還有誰愿意讀的?你讀上闋,老師讀下闋。4、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生平:出示: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任地方官期間,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卻受到朝廷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閑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后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辭世。五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設計(1)這樣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經歷了風風雨雨,飽受了打擊,而如今還要面對晚年的凄涼和寂寞。當他看到眼前這一農家的生活時,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向往之情油然而生)(2)羨慕有多深,憂愁就有多深,面對如此美景,詩人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讓我們在靜靜地聆聽中走進他的憂愁,讀懂他的向往。5、配樂吟唱。 五拓展積累1、像這樣清新的詩,辛棄疾還寫過不少。辛棄疾一生寫過600多首詞。你讀過他的哪些詞?2、學生推薦 宋詞歷來和唐詩并稱雙絕。每首宋詞都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課后,找來宋詞讀讀,感受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教材分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表達了孩子天真爛漫的天性。《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副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從那充滿靈氣的詩句里,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兒童的生活場景,感覺那遙遠的古人童年生活;那一幕幕生活的場景,一經詩人的生花妙筆,就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雖事隔千年,卻猶如發生在身邊,一種親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以前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正式上課之前也進行了預習,有一定的朗讀能力。本課的3首古詩詞主要描寫古代兒童的有趣生活,探究千年前的兒童是怎樣生活的這個話題本身對學生就有足夠的吸引力,他們會懷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到學習中去。
但對于學習新的古詩詞來說,吟誦,是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詞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另外,在理解詩意方面,要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體驗,輕松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蓑衣”、“篙”、“棹”、“怪生”、“相媚好”、“亡賴”在古詩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并背誦、默寫古詩。
3.想象古詩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
難點 發揮想象,感悟詩中所展現的童年生活的快樂自由、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童年是純真的、難忘的,一切都是新鮮美好的,你們現在正經歷著這樣的人生季節。現在的你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你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甚至是奇趣的,那么,你們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小朋友,他們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嗎?
現在,讓我們通過學習《牧童》和《舟過安仁》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兒童,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二、初讀古詩,想象畫面
1.自由朗讀《牧童》,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讀古詩,齊讀古詩,注意發音及節奏。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3.學習“牧”、“蓑”的寫法。
三、品讀古詩,領悟詩意
1.自由朗讀《牧童》,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學習,結合課文注釋和插圖,理解字詞及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的大意。
2.精解詩句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指名讀,你從詩句中看到了什么景象?感受到了什么?你是從詩中的那些地方感受到的?
(廣闊的原野上鋪滿了青青的綠草,牧童在悠閑地放著牛,晚風中傳來悠揚的笛聲,時斷時續,我們可以感受到牧童是那么地怡然自得,自由自在。一個“鋪”字,將草的茂盛及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示出了一種情趣,就像微風和笛聲在相互逗弄;“六七里”、“三四聲”并不是指確切的數字,是虛指,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及鄉村傍晚的寂靜。)
(2)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請同學們繼續讀詩的后兩句,從后兩句你又能讀出什么不一樣的景象呢?你能感受到什么?
(小牧童放牧歸來后,吃飽了飯,月亮已經出來了,他也不脫蓑衣,就在月光下休息了。以天為帳以地為床,我們可以感受到牧童的心情是那么地舒暢,無牽無掛,非常愜意。)
1.通過讀詩,你腦海中的牧童是個什么樣的形象呢?
(可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形象)
2.詩人想借助這樣形象的小牧童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生活在戰亂紛爭的時代,而在牧童的生活中,廣闊的草地令人向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沉醉,通過詩句,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心靈世界的追求,對遠離喧囂、安逸自得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
四、剛剛我們學習的《牧童》描寫了一個小孩子的童年生活,而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詩中有兩個小孩子,在他們身上又有什么故事呢?
1.(1)請大家自由朗讀《舟過安仁》,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順詩句,并借助課文注釋和插圖理解詩句意思。
(2)講解題目“舟過安仁”,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乘船經過安仁縣是看到的一幅場景。
(3)齊讀古詩,注意發音及節奏,并邊讀邊想象畫面。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4)學習“篙”、“棹”、“遮”的寫法。
2.小組交流合作學習,解決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
3.(1)指名讀詩,解釋“篙”和“槳”,用自己的話說“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的意思,齊讀詩句。
(2)指名讀詩,解釋“怪生”,用自己的話說“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的意思,齊讀詩句。
4.(1)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你看到的兩個小童是什么形象的呢?將自己想象到的畫面與同桌進行交流。
(2)指名回答,有感情讀詩。
5.師小結: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作者在乘舟路過安仁的時候,看到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起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啊。可是用撐開的傘能借風使船嗎?當然是不能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兩個頑皮、淘氣、童真、稚氣的小朋友。作者看到并記錄下了這充滿童趣的一幕,表現出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
6.可以看出兩個作者都非常喜愛兒童,讓我們帶著喜愛之情齊讀古詩。
五、課后作業
背誦并默寫《牧童》、《舟過安仁》。
六、板書設計
5 古詩三首
《牧童》牧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快樂美好的童年
《舟過安仁》小童:淘氣可愛、天真頑皮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1.復習齊背《牧童》、《舟過安仁》
2.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不脫蓑衣、臥草而眠的牧童和張傘使風的小漁童,那我們今天來認識另外幾個男孩,走近他們的童年生活,一起來學習《清平樂·村居》
3.介紹作者
一、揭題解題,獲得知識
(1)板書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之前兩首詩的不同。
(2)講解題目
(“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
二、 初讀全詞,習字解詞
1.自由朗讀全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詞句,注意節奏,理解大意。
2.全班齊讀全詞
(1)出示字詞(清平樂 茅檐 吳音 相媚好 翁媼 鋤豆 亡賴 剝蓮蓬)
(2)指名讀 認識多音字“樂”“亡”“剝”,組詞
解釋“相媚好”“翁媼”“亡賴”
講解“檐”、“媼”等字的結構寫法
(3) 全班齊讀字詞
3.(1)讀詞的前半部分,注意讀音,邊讀邊想象畫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那些字詞能使你感受到快樂的心情、愉悅的精神?
(2)指名回答,并帶感情讀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我看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長滿青草的小溪邊,聽到茅草屋中有人用柔媚的吳地方言帶著醉意在相互取笑,是誰呢?哦,原來是一對白發的夫妻。可以感受到老人生活的安詳溫馨。“醉”字體現快樂的心情,“相媚好”體現老人精神的愉悅)
(3)齊讀詞句
4.老人在喝酒逗樂,那么,他們的孩子在干什么呢?請大家讀詞的下闋,邊讀邊思考。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1)指名回答
(最大的孩子在小溪東邊的豆子地里鋤草,半大的孩子正在編織雞籠子,最小的孩子呢?他是最調皮的,正趴在溪頭,悠閑地剝著蓮蓬呢!)
(2)你能體會到這3個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呢?
(輕松、愉悅、開心、有活力、活潑)
指名回答,并帶感情讀
(3)齊讀詞句
5.學到這里,誰能體會到作者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心情是什么樣的呢?
(輕松、安樂、愉快)
(詞人所描繪的鄉村是平和的、安逸的、溫馨的)
6.帶感情自由讀全詞,并進行同桌之間交流,用自己的話把全詞的景象描述出來
鄉村雖然條件簡樸,但環境優美,夫妻恩愛,孩子天真勤勞,生活美滿溫馨令人陶醉。請大家帶著感情,齊讀全詞。
三、課后作業
背誦并默寫《清平樂·村居》
四、板書設計
《清平樂·村居》
環境:寧靜優美
老夫婦:親密恩愛 生活:溫馨幸福
兒子們:勤勞可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