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4
這是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及反思,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學、新詞。
2.理解一支恐龍怎演化成鳥類的過程,并有條理地說說。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4.培養學生的仔細學習的習慣,激發學生的愛科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書上恐龍圖(恐龍能行走,并配叫聲)。遼西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圖、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段落(其中,......嶄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學生準備:各類恐龍的模型、圖本、信息。字、詞典。
第一課時
一、課件出示書上恐龍圖,引入課題
以前,同學們觀看過恐龍展覽,剛才屏幕上又再現了活靈活現的恐龍。今天,我們來學習關于恐龍的課文。
二、讀課題質疑
1.齊讀課題
2.師:奇怪!恐龍還會飛呀!
3.初步釋疑
①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問?不知道的請讀課文找答案。(給一定的時間讀書)
②范讀、生邊聽邊想。
③分別抽說(說得不對的,全班讀書、爭議、再說)
遼西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出示課件,師講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④過渡:這個問題放在第二節課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們先學習生字新詞,掃除閱讀障礙。
三、學生字新詞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詞。
2.提自學要求:學生字的音形,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新詞意思。互幫:不懂的詞意,查字詞典和同學商量。教師巡視,對差的學生引導。
3.分別抽讀生字,說字形和詞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飛。
遲鈍:(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活。本文指白門溪龍(見圖或形)
不僅......而且結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進一層)
敏捷:動作等迅速靈敏。本文指一些獵食性的恐龍,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行動迅速靈敏。
4.讀生字新詞(抽讀、齊讀、去掉音節讀)
四、讀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1.自讀課文,劃出不懂的詞。
2.自查字、詞典,不懂的同學商討,教師巡視參與引導。
五彩斑斕:顏色燦爛多彩。
親緣關系:血緣關系。如:你和爸爸、媽媽或親妹妹,有血緣關系。
后裔:已經死去的人的子孫。本文指鳥類可能是小型恐龍的子孫。
欣喜若狂:非常的歡喜快樂。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們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能證明恐龍演化成鳥類,而非常歡喜快樂。
演化:演變。本文指恐龍演變鳥類。
繁衍:逐漸增多
鳥翼:鳥類的飛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無須懷疑。
五、自讀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說方法:讀懂每句話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讀自悟,教師巡視引導。
3.小組討論(要求:小組成員一起逐句討論,有不同理解,說出理由)。
4.抽說,有不同意見可站起說出你的理解。
六、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引入
什么是點睛之筆?隨機理解畫卷這句。
什么是歷史進程?理解最后一段。
二、閱讀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
(一)讀P151第2題: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弄清共幾句
①先讀書,用序號標出。
②抽說,出錯教師點撥。(這自然段長句多。如龐大家族:冒號后的句子具體指出龐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圍繞相同內容說的。一共8句。)
(二)閱讀、理解
1.默讀想象,作者用什么順序來寫演變的過程。教師巡視引導。(給一定讀書時間)
2.教師引渡讀(按時間順序),全體學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用自己的話來簡單的說說演變的過程。
a.同位互說。b.指名說。
(三)精讀體會
1、讀P151第三題:我發現課文中的語句表達得很準確。例如:......
3.我們一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按順序一組找一段,看哪個組最仔細。第四段最長要注意。教師巡視引導。
4.小組討論(要求:逐句討論,每句意思。)教師巡視引導。
5.抽說,有不同意見,師生再談、再說。(板書)
6.總結比賽結果
6.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a、引讀;(選一些精彩的句子)
b、齊讀全文。
三、感悟
學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你有什么感想?(討論、抽說)
科學技術發展。多學科學文化,去鉆研事物......。
四、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種恐龍的圖片,模型和信息。
一、復習字詞,導入新課
1、指名帶讀生字詞,聽寫部分生字。
2、上節課同學們了解了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并提出了恐龍怎么會飛的疑問?下面,我們來認真閱讀課文。
二、朗讀感悟,理清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段:
⑴ 自讀一自然段,畫出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⑵ 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的是誰?歸納二者在外形、習性方面的不同點。
⑶ 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師:為了給人類的假想找到依據,中外科學家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它們分別有什么樣的發現?
2、默讀第二段,思考中外科學家的不同發現,并小組交流:
⑴ 媒體出示第二段最后一句話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副古生物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⑵ 點睛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是點睛之筆呢?
⑶ 指導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科學家在鉆研過程中的心情。在讀中感悟欣喜若狂的含義。
三、學習三、四自然段
1、輕聲自讀這一部分,并畫出自己認為寫的好語句多讀幾遍。說說這部分介紹的是什么?
(介紹的是億萬年前恐龍的龐大家族。)
2、指名讀三、四段,小組討論:
陸地上的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飛向藍天的?
3、完成表格:
恐龍的龐大家族
恐龍的演化過程 它們各自的特點 作者說明的角度
4、思考
在作者描寫的內容中,哪一支描寫的最具體?這樣具體的描寫有什么好處?
理解:
一支是指恐龍的某一個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長的演化是指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過程。
5、在這個大家族里,哪種恐龍經過演變飛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讀全文,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7、班上交流:
有條理地說一說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8、練習背誦獵食性恐龍演變成鳥類的過程。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這一段有幾句話?哪句話是這一段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這句話包含的信息?
2、理解:
隨著越來越多精美化石的發現,他們里這一愿望的實現已越來越近了:
要證明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只能依賴于對化石的采集。如果能把恐龍向鳥兒進化的過程全部以化石的形式展現給大家,就毫無疑問地說,鳥兒是恐龍進化而來。
3、齊讀最后一段。
五、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說明簡潔,意思完整,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激發了我們探索自然的興趣。
六、積累語言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課文有許多語句的意思表達得很準確,請你找一找、讀一讀,如:
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凌空翱翔的鳥兒。將這樣的`語句抄寫在積累本上。
七、作業
1、判斷下面的說法,對的打√,錯的打×:
⑴ 恐龍最終都演化成鳥類大家族。 ( )
⑵ 恐龍演化成鳥類經過了三千萬年。 ( )
⑶ 帶羽毛的恐龍化石是證明恐龍能飛上藍天的關鍵。 ( )
2、分析下面的句子,說說好在哪兒:
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3、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板書設計】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許許多多年后→億萬年前
第一種恐龍 龐大家族 恐龍中的一支 飛向藍天
一、復習詞語,回顧內容
1.聽寫課文詞語,然后同桌之間相互批改訂正。
2.說說課文向我們表達了一個什么觀點?(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3.那么,恐龍是怎樣演化成鳥兒的呢?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既復習了生字,又考查了學生對課文中心觀點的把握。
二、合作探究,了解演化過程
1.指導朗讀第3自然段,說說這段在課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生:過渡段。以設問的形式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下文,再現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
2.過渡:文章哪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這個漫長的過程?(生:第4自然段。)
3.出示自學要求。
(1)默讀第4自然段。
(2)邊讀邊想:恐龍是怎樣演化成鳥類的?一邊讀一邊用“/”劃分恐龍飛向藍天經歷的階段。
4.學生匯報交流,根據學生交流相機出示:第一種恐龍→龐大的家族→一些獵食性恐龍。
5.再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來介紹“第一種恐龍”“龐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獵食性恐龍”的。
6.匯報展示,全班交流。在讀中體會寫法。
(1)師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兩條后腿粗壯有力,能夠支撐起整個身體。
①你能想象到第一種恐龍的樣子嗎?給大家說說它可能什么樣?兩億三千萬年前的恐龍,我們沒有見過,你怎么能這樣清晰地想象出來?(是啊,狗、鴕鳥我們都見過,用我們都熟悉的事物來描寫我們從未見過的恐龍,就能使我們很容易地想象它長什么樣子。這種說明方法就叫“類比說明”。)
②在這一句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第一種恐龍的什么?(形態或樣子)
③同學們,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卻和狗一樣大小,多有趣呀!請你再來讀讀這句話吧!
(2)師出示句子:數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恐龍……有些恐龍則……有些恐龍……有些恐龍則……有些恐龍……有些恐龍則……
①“形態各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講了哪幾種形態的恐龍?(課件展示恐龍圖片)
②課文為什么每兩類之間用分號隔開?(分號變色)大家先讀讀第一個分句,寫的什么?(都是講它們的行走方式)第二個分句呢?(身材)第三個分句呢?(性情)
本來是六類,現在根據恐龍的共同特點,又將這龐大的家族分成三大類,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說明”。
③自己再讀讀句子,每個分句除了有共同點還有不同點呢!你發現了嗎?(每一個分號中的兩個語句描繪的又是相對的形態,這種說明方法叫“對比說明”。)
④同桌對讀這三個分句的內容,讀中感受結構,體會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3)出示句子:“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并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①課件出示句子,學生對比朗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變小,長得像鳥類。
(“一些”是指恐龍的某一個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漸”指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變化,慢慢地變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課文中還有像這樣用詞準確的地方呢,請大家讀一讀本段后面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畫。(如:越來越長、一些種類、可能、慢慢等。)
③這段話的第一句和上一段話在表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上了分號。)一個分句就是講了一個共同點,看一看,這里講了恐龍和鳥類有哪些共同點?
④朗讀這段話,體會分號的用法。
7.根據板書有條理地說一說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為目標,這是它最鮮明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以及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這是學習說明性課文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本環節教學中,教師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通過朗讀,比較、感悟語言的表達特點,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生動,了解課文的說明方法,使學生語言得到了錘煉,提高了語言感知力。
三、升華情感,體會科學精神
1.學習第2自然段,這種假說是怎樣得來的?
(1)學生輕聲讀第2自然段,畫出句子。
(2)學生討論交流。(生:早在19世紀,英國學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之后,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
2.這種假說成立嗎?教師出示句子引讀“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之筆”。
(1)同桌讀句子。
(2)預設:不就是一塊小小的石頭嗎?為什么要苦苦尋找?(生:只有找到證據,才能證明這種假說是成立的。)
(3)一百多年后,終于找到了這塊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學家此時的心情嗎?(生:非常高興。)
(4)“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你能讀出科學家們欣喜若狂的心情嗎?生讀:20世紀……之筆。
(5)“‘點睛’之筆”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這是“點睛”之筆呢?
3.此時此刻你想對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們說些什么?(學生暢談。)
4.師: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經過這么多年,在恐龍演化研究上,科學家們又有了哪些新的進展?(課件出示新進展)生齊讀第5自然段。
設計意圖:在讀讀議議中深入體會這塊化石對于此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回歸整體,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心中產生對科學研究者的敬佩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
四、拓展延伸,布置課后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根據已搜集的資料制作一期有關恐龍或恐龍研究的科技小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深化學習內容,開闊視野、發展學生個性,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