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5
這是頤和園教案第二課時,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11個生詞,正確認讀二類字,并能正確讀寫并理解“神清氣爽、金碧輝煌、隱隱約約、聳立”等詞語。
2、使學生了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賞美愛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體會并學習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了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賞美愛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體會并學習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11個生詞,正確認讀二類字,并能正確讀寫并理解“神清氣爽、金碧輝煌、隱隱約約、聳立”等詞語。
2、介紹頤和園,自讀課文,初步了解順序。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的11個生詞,正確認讀二類字,并能正確讀寫并理解“神清氣爽、金碧輝煌、隱隱約約、聳立”等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首先我們來看幾幅圖片(課件播放頤和園圖片)。你們知道這是哪里的美麗景色嗎?沒錯,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頤和園》(請學生上臺寫課題,講解頤的寫法)。
二、 學習生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將生字詞和不懂的地方劃出來。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詞易寫錯的地方。
3、請學生上臺聽寫,劃出錯的多的字,讓生注意。
4、讓學生提出不懂之處,并講解“神清氣爽、金碧輝煌、隱隱約約、聳立”等詞語。
神清氣爽:形容人頭腦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異常華麗,光彩奪目。
聳立:高高地直立。
隱隱約約:看起來或聽起來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用詞語造句)
三、初讀課文,了解作者游覽順序
1、 請去過的同學介紹頤和園。
2、 初讀課文
(1)聽了他的介紹我真想去頤和園看看,同學們想去嗎?好咱們現在就出發(播放錄音朗讀)。注意哪里停頓哪里重讀,哪里語調輕柔,用筆在書上標出來。
(2)怎么樣,說說游覽了頤和園后有什么感受。
(3)師:想走進頤和園細細欣賞一番嗎?通過圖片感受到頤和園的美,需要一雙愛美的眼睛和一顆愛美的心,通過課文感受頤和園的美還要美的智慧,你們行嗎?相信同學們一定行。那好,咱們就來一次集體旅游。(請一個學生做導游朗讀課文,提醒學習錄音朗讀,讀出頤和園的美)
3、 指導朗讀,了解作者游覽順序
(1)讀完一二段,提出剛剛學習了神清氣爽,知道了神清氣爽的感覺,讓學生再讀這句,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2)我想問問同學們,導游剛才是帶我們游覽了什么地方?
(3)好,繼續我們的行程,剛才那位導游介紹得很好,陪我們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換一個導游,誰想來試試?好,游客們我們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隊。
(4)讀完第三自然段后,問學生剛剛導游又帶我們游覽了哪里?
(5)用換導游的方法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6)讀至“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停下
師:我感覺導游這里介紹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鏡的昆明湖。來,我們都像小導游那樣把這句話讀一讀,看誰能超過這位小導游。
(7)讀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顧欣賞風景,不知道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訴我嗎?這兒可是站得高看得遠,你們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讀第五自然段。
(9)問生游覽的順序。
四、作業
1、 抄寫生字詞
2、 分四大組查找頤和園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賞美愛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體會并學習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大致游覽了頤和園,這節課我們來細細地游覽。
二、了解頤和園,感受頤和園的美
(1)把學生分成頤和園總介紹、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四個組,各個小組的學生根據自己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推薦三名同學作為導游面向全班學生進行演示講解。同時各小組之間通過互相提問、相互解答等形式達到共同學習、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學生相互問答間引導學生體會頤和園的美
a. 長廊的特點?看看作者是如何觀察的?(體會觀察、表達方法)從整體上看,從里看,從里向外,向兩旁。
作者又是怎樣寫長廊的?
出示句子,比較:A:原句
B:這條長廊很長,分很多間。
(體會作者運用數字說明的好處。)
b. 登上萬壽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這樣美,作者又是怎么來寫的呢?(體會作者有順序、抓特點:建筑物的特點)
c. 昆明湖的特點?(這段話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靜”的特點來描寫的。描寫得很具體、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鏡子”,這個比喻句寫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靜、水波不興的特點。“綠得像一塊碧玉”寫出了湖水晶瑩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點。湖水非常綠,也說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質好。”“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說明湖面非常平靜。)
d. 出示下面兩句話: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這兒用了一個“滑”字,能改用“劃”字嗎?
(如果用“劃”字,就表示用槳來劃,每劃一槳,湖面就會產生許多波紋;而文中說,游船、畫舫在湖面駛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這樣的話,就顯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說昆明湖綠得像一面鏡子,我們都知道,鏡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這兒用”滑“字就顯得很準確,而用“劃”字就沒有這樣的好處了。文中說昆明湖綠得像一塊碧玉。跟玻璃一樣,玉的表面也很光滑,這里應該用“滑”字。而且“滑”字還以動的畫面反襯出昆明湖的靜。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強,閉上眼睛,想一想,在頭腦中就能浮現出昆明湖平靜的美,給人以一種安逸、舒適的感覺。)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讀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看誰讀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讀一遍。
作業:寫一次游覽活動
一、教材分析:
《頤和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10課,這是一篇寫景的游記。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匯、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里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同時作者對頤和園中的景物只進行概括性的描述較為抽象,學生對頤和園景物沒有感性認識,不容易理解。
二、理論指導:
本節課中我充分運用小學語文"四結合"教改實驗的指導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創造性思維理論》。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個性培養,注意在教學的各環節中創設"情景"加強"協作""會話"最終形成"意義建構"。
讓學生主動積極獲取知識,讓其學會,會學,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突出特點:
(一)充分利用校園網、國際互聯網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加學生的表象積累,拓寬學生視野。
校園網、國際互聯網中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學校資源庫、頤和園網站中有目的的瀏覽查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習到了課本中無法獲得的知識。學生面對資源庫和頤和園網站中豐富的視頻、圖片以及文本資料仿佛身臨其境,學生很容易理解"聳立""蔥綠"等詞語的含義,體會"湖面微風輕拂""昆明湖靜的像一面鏡子,綠的像一塊碧玉"的意境,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二)運用信息技術作為"四結合"教改中認知事物的工具性,讓學生利用計算機收集資料制作"電子簡報",通過網絡進行協作交流,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掌握生字新詞,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優美的語言;
2、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3、初步掌握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寫作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教學方法:
閱讀、直觀課件欣賞、想象、感悟
教學準備:
課件、有關頤和園的資料、學生課前的預習及查找資料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揭題導入。
1、幻燈片出示文中三幅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兒的景物?
2、揭題:(板書:18頤和園)指導書寫“頤”左邊有一個小口。
3、導入:頤和園建在哪里?看圖畫上各畫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讀課文,播放課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讀課文,思考:頤和園寫了哪些景點?你最喜歡哪里,想想理由。
2、(幻燈片出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大意。重點指導:聳、堤、柱、栽、筑、獅等字的讀音,分清平舌音與翹舌音,注意“堤”不能讀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導筆順。
3、交流自讀情況;
①頤和園給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兩段都直接寫到頤和園的美,這種寫法叫什么?(首尾呼應)有感情地齊讀首尾兩段。
②交流自己喜歡的景點,說明理由。(教師相機出示相關的圖片、課件,帶領學生去領略美景,并選擇一兩個自然段讀,初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的贊美之情。)
③學生欣賞完課件后談談感受。(板書:美、大)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路,領悟結構美。
1、自讀第2——5自然段,交流課后討論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①請同學們用“——”畫出表現游覽順序的語句。
②討論交流,指句說說作者的游覽順序。(板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
2、學生動手畫畫旅游示意圖,說說為什么這么畫。說說教材中三幅圖各對應的段落。
3、再讀這些過渡句,抓住動詞,領悟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
四、齊讀全文,整體感知,指導分段。
齊讀全文,提示學生:文章是按先總后分再總的方法寫的,因此我們可以給課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并給生字組三個詞。
2、熟讀課文,查找有關圖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新詞,回顧全文順序。
二、精讀課文,品析景物特點,感受語言美。
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作者來到長廊,抓住長廊的什么特點來描寫的?作者又是怎么觀察長廊的呢?
2、長廊有什么特點呢?從哪些句子知道?(板書:長、美)
3、出示圖片和句子,體會描寫方法。
“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這句從哪些詞看出長廊的長?用上了什么說明方法?(列數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提問:觀看圖片說說畫上有哪些內容?“幾千幅畫沒有哪兩面三刀幅是相同的”這說明了什么?(說明畫的內容豐富,題材各不相同。體現了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輝煌和勞動人民的智慧、才干。)
“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提問:這句寫什么?從哪些詞看出?(“栽滿、謝、開” 看出長廊兩旁花木眾多、鮮花常開、景色宜人的特點,從側面看出長廊的美。)“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點明了長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邊。
4、有感情地齊讀全段,按提示分層。
先寫怎樣來到長廊,從外部整體介紹長廊的長;從內部介紹長廊的美;講長廊兩旁鮮花常開。(第一層第1、2句;第二層是第3句;第三層是第4、5 句。)
5、總結寫法,提出自學要求:我們這段是按先讀全段整體感知;再說說景物的特點;結合有關圖景和語句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從不同角度觀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寫方法;最后按順序來分層來學習的。下面我們也按學習這段的方法來自學以下3段的內容。
再讀課文,思考各景物的特點,說說它們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寫方法。
體驗成功,自主學習。
交流學習“萬壽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說說景物特點,找出最能體現景物美的句子。
萬壽山腳下:佛香閣 高 (聳立)
(抬頭一看) 雄偉壯麗 (八角寶塔形 三層 閃閃發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輝煌
(向下望)樹叢 蔥郁……
登上萬壽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靜、綠 (像……像……)
(向東遠眺)城樓白塔 古老
2、重點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寫出了昆明湖 和 特點。“幾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 ,因為 。這兩句一靜一動,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讓學生討論:把“滑”字換成“劃”字好不好?
3、利用課件帶領大家去欣賞萬壽山的美景。
交流學習“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點描寫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橋是什么樣的?(板書:橋洞多 石柱多小獅子多、姿態不一)
3、想象“姿態不一”的小獅子會是怎么樣的?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課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麗風光。
三、總結全文,學以致用。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脈絡清晰,首尾呼應,采用了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記敘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采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為我們再現了三處景點的美麗景色值得我們學習。其實,我們的家鄉也有很多的風景名勝,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用上生動的句子寫下來。
四、作業
1、找出文中優美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觀察一處家鄉的景物,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下來。
板書設計:
頤和園
長廊 長、美
頤和園 萬壽山 佛香閣 高、雄偉壯麗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輝煌
昆明湖 靜、綠
十七孔橋 橋洞多、石柱多、小獅子多且姿態不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